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二期) > 正文

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行动建议 

作者:卓晴君
阅读数:147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


为了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总结近十多年来中小学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实际,特提出本《行动建议》。

一、突出中小学教劳结合的重要位置

1.中小学教劳结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领域,它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判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坚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试金石。

在当前面临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和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逐渐占人群主体的条件下,从小学起加强教劳结合,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战略意义。

2.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劳结合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获得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坚持以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为指导。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教劳结合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指引着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劳结合的前进道路。

——全面审视教劳结合的功能,注意发挥教劳结合的经济功能,把教劳结合作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注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重视增强教劳结合中的技术教育因素。

——以教劳结合为突破口,带动基础教育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

——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核心,配之以教学大纲(教育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包括教参)建设、基地建设、设备装置、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和教师(包括教研员)队伍建设的教劳结合新体系。

——坚持发挥教劳结合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依靠教育科研,推进教劳结合的科学化。

3.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劳结合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和学校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劳结合做得较好,摸索出一条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教劳结合的新路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但是,也还有不少地方和学校,依然坚持“应试教育”,对教劳结合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工作不落实。城市较农村,中学较小学,高中较初中,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被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极少数学生严重存在着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剥削阶级思想,有的甚至堕落犯罪。

4.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中小学教劳结合放在重要位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本职工作。教劳结合不只是一个狭义的教育问题,它关系到是否真正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和引导教育走什么道路培养什么样人的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提高认识,明确自己的责任,领导和督促教育行政部门,认真把教劳结合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引导全社会形成共识,积极支持学校搞好教劳结合。

二、明确中小学教劳结合的主要任务

5.在中小学实施教劳结合,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劳动实践和一定的课堂教学,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6.劳动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及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技术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统称。劳动教育通常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教育。有时,它也被用作劳动技术教育的简称。在小学阶段,一般称劳动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劳动中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多,小学阶段的劳动中的技术程度虽然较低,但也有技术因素,故本《行动建议》对中小学阶段都统称为劳动技术教育。

7.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的目的。其具体任务有: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劳动创造了世界;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的志向;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认真负责、诚实守信、讲求质量和效益、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生活、生产知识;掌握一些一般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有条件的地方,要使高中学生学会一些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科学管理常识。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8.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和形式。考虑到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状,既要有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有一定的现代化生产劳动的内容和形式。

9.注意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是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各环节中的教育性,同时注意根据劳动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10.注意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所学有关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获得。动手实践是劳动技术的灵魂,但实践要建立在掌握有关劳动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11.注意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相结合。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12.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特点,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

13.注意与其它学科和其它教育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充分挖掘其它学科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培养劳动能力等有关的教育因素。中学阶段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可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或在某些方面融为一体。

14.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在学校的指导下,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使其形成合力。

四、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15.按劳动性质划分,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需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手工工艺(手工制作)、学工学农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等。

16.按劳动种类划分,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一般包括4个系列:家庭饮食起居、使用安装维修、加工工艺、种养技术及农产品加工。

17.应根据年级和地区的差别,对上述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作出不同的安排。

五、建立健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18.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指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之中,并与其它课程一样,分别给予时间、教材、设备、经费和教师等必要条件的保证。

19.劳动技术课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开设,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渠道。

20.劳动技术课的课时必须保证: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每周2课时;高中一、二、三年级每周分别为2、2、1课时。为提高教育效率,劳动技术课的课时可视课的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

21.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三分之二的课时应用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性质的劳动实践和进行技能训练,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传授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绝不能把劳动技术课等同于注重传授知识的文化课。

22.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技术程度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学校劳动技术课要加强生产技术内容,以区别于一般劳动教育。而专业性的科学技术课程如计算机课等,不能作为劳动技术课。

23.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要把劳动技术课视为同语文课、数学课一样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工具课”,使学生学会掌握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劳动技术课的性质、任务,其它任何课程都不能代替。

24.除劳动技术课外,还需要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更多的学工学农劳动、社会实践和劳技制作兴趣小组活动等,大力提倡学生自觉参加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使学生接受到比较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劳动技术教育。

25.校长、教导主任负有领导重任,要带头重视并保证学校开好劳动技术课。其他学科教师都要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并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针,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六、建立健全劳动技术教育的操作体系

26.操作体系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一系列必要手段的组合。缺乏操作体系或操作体系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到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操作体系的健全程度是衡量劳动技术教育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应该建立比较完备的操作体系。

27.操作体系主要由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基地建设、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组成。

28.教材建设包括: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教育纲要、课程标准)、劳动技术课教材(包括乡土教材)、劳动技术课教学参考资料、配合劳动技术课教材内容所需的劳动制作材料、劳动技术课所需的教具和工具等。保证上课时人人有教材、有制作材料、有劳动工具。

29.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好的以专职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技课教师队伍和专门从事研究劳技课教学的教研员队伍和从事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管理人员队伍。凡满18个教学班的小学要配备一名劳动课专职教师初、高中劳技课教师按每人每周授课12课时配备。

30.教学设施包括:学具、教具、其它劳动设备。同时,学校要设立劳技课备课组(教研组);城市的区设立劳技课中心教研组并配备专职教研员;还要建立劳技课教学常规。

31.基地建设包括:凡18个班以上的小学,12个班以上的中学要建立劳技课专用教室至少2个;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增辟劳技作品展室。规模较小的学校按学校布局联合设置共同的劳技专用教室。对占地大、投资多的劳动技术教育项目所需的基地,由城市的区建立统一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予以解决。建立此类中心,可集中投入,配备数量足够的较好的设备,可聘请最优秀的教师授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动手操作;并有良好的劳动环境,有专人管理。城市的区还可与工厂、农场挂钩设立学工、学农基地,学校还可利用校办工厂(农场)作为学生的劳动基地。

32.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设立专门机构(劳动技术教育处〈科〉)或指定专人负责劳动技术教育工作;领导中至少有一位负责分管劳动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成立劳动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劳动技术教育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

七、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33.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师资政策、经费政策、基地建设政策、评估政策和奖惩政策等。

34.师资政策的制定,目的在于保障劳动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稳定、发展和提高。国家要尽早制定劳动技术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劳动技术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应知应会专业技术合格持证(至少获四级工证书)上岗制度、劳动技术课教师工作量标准及其工资待遇规定等。要着手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组织,主要由从事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教研员、教育科研人员、专家等组成,其评审办法、相应职称的待遇规定等应与其他教师相同。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以及部分工科院校和农业院校,要尽速采取改革措施,设立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或系科,培养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制度和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35.经费政策的制定,需充分反映劳动技术教育需求较大的特殊性。根据我国国情,劳动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需采取多渠道解决。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此项教育并加大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拨出专款用于劳动技术教育所需的各项建设以及实验费、人头费、办公费等日常经费开支。此外,要进一步制定政策,从教育费附加、校办产业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和各预算外收入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工厂、农场等单位应无偿或基本无偿地热情接受学生学工学农。

36.基地建设政策的制定,有关部门要给农村学校划拨一定的土地作生产劳动实习基地,并帮助解决实习基地所需的水、电供应。鼓励和提倡学校与农业等部门联办生产劳动实习基地。在城市,政府应明文规定,凡有条件的工厂、企业、科技活动中心、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单位,应无偿或基本无偿地提供设备、场地,供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37.评估政策的制定是促进劳动技术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对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4个方面的评估:

——对学生的评估,通过每学期考查考核和初三毕业班考试、高三毕业班会考进行。考核时,要把劳动态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每学年独立制作10个小样品;中学生要求每学年学会两项技能。同时,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的能力。学生某些技能已达到劳动部门或职业培训部门所规定要求的,有关部门应发给相应证明。

——对教师的评估,通过制定和实施《劳技课教师任职资格》、《劳技课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对劳技课教师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程度的考核要求》、《劳技课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进行。

——对学校评估的主要依据是: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劳动技术教育的一切规定;劳动技术教育的操作体系是否建立健全;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是否严谨科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对地区的评估要求是:在验收各地“普九”的达标标准中,要有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验收标准,包括劳动技术教育的设备、基地建设等硬件标准。依据上述评估学校的标准,评估该地区学校整体劳动技术教育状况,检查该地区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中是否列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38.奖惩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和学校的积极性。要把学生的劳技课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未达优秀者,不得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初中毕业班学生劳技课考试成绩和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劳技课会考成绩不及格者,不准毕业,取消高中毕业班学生高考的资格。对劳技教育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教研员、教育科研人员,应在晋级、增工资、评优、享受政府津贴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对劳动技术教育达不到标准的学校,不得授予“规范化学校”、“先进学校”、“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对达不到标准的重点中学,要取消其重点中学资格;对劳动技术教育达不到标准的省、地(市)、县(区),不得评为教育先进集体。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每年评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制度。

八、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劳结合新模式

39.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的特点各不相同,在教劳结合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教劳结合模式。不同教劳结合模式的长期并存,符合我国国情。

40.农村学校实施“燎原计划”的教劳结合模式,其特点是:一般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根据“燎原计划”的需要,确定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与农村有关单位合作,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燎原计划”的实践;发动学生参与传播新技术、新信息的活动;在教劳结合实践中改变办学形式,建立学校新体制,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

41.在农村中小学创办少年技校的教劳结合模式。这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一种典型。这类学校采取的是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原有学校的牌子和少年技校的牌子)的形式。在按国家对普通中小学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普通文化知识的同时,根据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实用劳动技术(职业技术)的内容,使学生不仅学到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学会一技之长,毕业后既能升学又能成为建设农村的致富能手。

42.以劳动技术课为基本渠道的教劳结合模式。这是城市学校中最为普遍也是最易推广的一种模式。

43.教劳结合模式是教劳结合各要素组合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高度,研究已有的模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教劳结合,并多次提醒大家“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他还明确指示,“为了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要从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学校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把这件事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进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四是有关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必要条件。”起草本《行动建议》旨在为达到提高认识、积极行动的目的。让我们为了未来民族的素质,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把中小学的教劳结合落到实处。


初审:赖冬梅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