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分立而设的,但是当前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办得太“纯”了,职普教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必须。针对“职普教结合”面临的困境和争议,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促进“职普教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职普教结合”的目的高度契合,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综合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职普的中间环节;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实践经验丰富,奠定了“职普教结合”的基础。因此,在现阶段,需要在职普教中大力加强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实施,建立全方位的综合技术教育体系以促进“职普教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职普教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近年来,国家在不少的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了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促进职普教的交流和沟通(见表1:略)。国家政策反复强调是基于对当前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考虑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遵国情和国策所为。从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加强职普教之间的联系,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以下简称为“职普教结合”)已经成为未来职普教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趋势进行探究,使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一、现实问题:“职普教结合”面临的困境及争议
(一)“职普教结合”面临的困境
1.教育体制上:职普双轨并行,鲜有沟通
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职普教育体制:一是“职普二元式”,以德国为代表,指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还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都有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二是“职普一体式”,以美国为代表,意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在一起,两者相互渗透,两种教育在同一个学校中进行。在过去,我国并没有对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建国初期,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十分极端,将其视为“绝路学校”。尽管在后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恢复职业教育的名誉,但是一些人仍旧对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盲目地批判,将职业技术教育当成“资本主义”特色。直到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在文件中提到,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高中阶段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方针”[1]。在此之后,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等教育结构发生变化,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双轨并行,形成了职普两种不同类型、相互独立的教育体制。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职普教都处于封闭式运作的状态,少有连接和互动。2.培养模式上:过度单一化,升学和就业的矛盾突出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应当承担起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看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办得太“纯”了,现有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都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职业教育重就业,忽视基础文化教育。当前,部分职业学校为追求就业率将职业教育异化为“就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狭隘的、机械的技能技术培养,忽视智力、品质的训练,忽视基础文化知识的积淀,仅仅履行就业职能而很少考虑学生也存在升学的需要。普通教育重升学,忽视技术技能培养。在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下,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升学率,其实,重视升学率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普通教育追求升学率的片面性,片面的升学倾向使得普通教育产生偏离,从而忽视了学生就业的需求以及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职普教单一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均是在培养人,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即使各有其侧重点,都应该把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价值观念上:职普价值相分,左右教育选择
人们通常从两个角度来评价教育价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是从个人的完善需求出发,这样的教育视为“人”的教育,誉为“理想价值”;二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这样的教育视为“人力”的教育,贬为“工具价值”。这两种教育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因为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其发展的水平、质量都会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由此看来,两种价值观并不存在对立也没有对立的必要性,教育价值既包含满足个体完善发展的个人价值又包含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价值。所以,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两者都应当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职普教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了职普价值相分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教育将个人发展的需要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职业教育更多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忽视个人发展的一种教育,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会尽可能地选择普通教育而避开职业教育。此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至深,人们始终对于职业教育抱以偏见的态度,尽管国家在政策文件中再三强调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但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教育就是学生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是“失败者”的教育。
(二)目前出现的一些争议
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也出现了不少的概念和措施试图来解决职普教所面临的问题,如:普职沟通、普职融通以及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等。首先是普职沟通。近年来,不少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普职沟通,并强调其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普职沟通的实施至今仍处于倡议阶段,只是给出了宏观层面的指引、理念方面的引导,而没有给出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并未从根源上解决到底如何进行普职沟通,如: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配备,学分如何认定,资源如何互通。其次是普职融通。普职融通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机构上的融通;二是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融通;三是学校内部的融通[2]。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普职融通不仅涉及到教育目标、课程的融通,还涉及到后续的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升学渠道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依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要想建立一个这样的体系还需要很长时间,无论是在已有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普职融通的改革,还是建设新型的普职融通学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且普职融通对于师资、硬件设备以及实训场所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样的条件是达不到的。最后是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这种改革实际是为使传统的普通教育能够联系实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训练的方式来促进中等教育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针对职业教育的不足,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的成分,以此弥补其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缺陷。但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局限性是早已显现的,这种改革倾向反倒使得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显得不伦不类,到头来既没有打好学生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又没有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才。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如何引进,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于职业教育而言,适当增加普通教育成分,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增加过多的普通教育成分,那么职业教育就不是职业教育了。
以上这些概念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是通过这些概念反映了一种趋势,那就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要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不仅要考虑到现实的教育问题,更要依据自身的国情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结合?“职普教结合”实际是通过加强职普教之间的联系,以结合的方式来强化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拓宽普通教育的适应性,从而培养出既能符合社会需要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人,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向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职普教结合”的主体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而非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这是两对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对应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对应普通学校,不能将“职普教结合”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学校、某一学段的结合。
二、何以可能: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提供方法指引
其实,马克思在关于“教育的三件事”中就已经为我们提出了解决的方略,那就是综合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是由1866年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中首次明确提出的,他写道:“技术培训,这种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3]。这里的“技术培训”以及马克思后来所提到的“工艺教育”实际上都是综合技术教育的意思。后来通过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对综合技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列宁时期,将综合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中间环节,证明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促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结合的可能。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去探究,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还能否发挥它在“职普教结合”上的作用?能否适应现阶段的国情?
(一)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职普教结合”的内在关联
1.根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劳结合”是马克思在机器大工业的背景下,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学校教育教学+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劳动”,来解决受到资本家剥削的工人问题以及童工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劳结合”的涵义又有所不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4],这里提到的教劳结合是教育同物质生产的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现代生产的一中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这里的教劳结合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生产劳动”,这种结合是本质上的结合,实质上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当是现代教育同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它贯彻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方方面面,这种结合包含着“教—产”和“产—教”两个方面,是一种双向结合。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源于现代生产,关键又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桥梁,是两者的共同基础,将两者联系起来[6]。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将科学技术“物化”到劳动对象上,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劳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教劳结合”、综合技术教育和“职普教结合”实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教育与科学以及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三者的内涵实际有交叉的部分,但是“教劳结合”是更高的原则,综合技术教育和“职普教结合”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
2.目的一致——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诞生了工艺学这一学科,其主要讲授的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将生产过程还原为物理学、机械学、化学的各种原理,指明其中存在的科学依据,马克思将这门学科称为“完全现代的科学”[7]。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工艺学这门学科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他大力倡导综合技术教育,将综合技术教育列为现代教育的“三件事”之一,马克思说到:“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综合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得水平”[8]。综合技术教育就是要使得工人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这样一来,工人就不会因为不适应工种的变换而被资本家所抛弃。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再次强调了工人子女接受工艺教育的重要性[9]。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将技术学校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10]。此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人将得到全面发展,这时的劳动者已经熟悉和掌握了整个工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且他们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各个步骤都进行过生产劳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从马克思对综合技术教育的表述来看,综合技术教育的“综合”并不是要囊括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教授现代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而“技术”一定是当下时代最先进、最前沿的,与社会生产力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发展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因此,综合技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时代性、前沿性、生产性的教育。马克思之所以倡导综合技术教育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于现代生产劳动对劳动者的素质作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劳动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宽厚的技术基础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他反对使人终生固定从事某一职业的那种观念和教育,因此通过综合技术教育这种通用性、基础性的教育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素质。而这与“职普教结合”的目的高度契合,马克思所揭示的大工业的特性“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11]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劳动者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社会主要部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但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长期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基于此,必须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在一起。所以,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职普教结合”目的是高度一致的,这便证明了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推进“职普教结合”的可能性。
(二)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促进“职普教结合”的具体表征
1.“教育的三件事”:联系职普的中间环节
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提到,“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培训”[12]。他还说,“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13]。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综合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现代教育可以分为基础文化教育、基础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四个层次[14]。综合技术教育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基础文化、科学教育为基础,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代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内容,可防止职业教育单一化的倾向。综合技术教育作为一个中介、一个桥梁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联系起来。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三者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是一种单一的定向性的教育,它具有较强的专业倾向性,主要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普通教育则是以普通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综合技术教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能够应对现代生产迅速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劳动变换、职能更动的适应性,使受教育者具备宽厚的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综合技术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职业教育同综合技术教育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第一,两者都是大工业的产物;第二,两者都作为技术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是进行一定技艺方面的培训[15]。此外,职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两者可以互为条件,综合技术教育教授的内容是一般的、最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原理,也可称为“基础技术教育”或者“通用技术教育”,它能够为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防止职业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然要以综合技术教育为支撑。就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关系来看,综合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技术教育同德、智、体、美各育共同构成了普通教育的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育”即德、智、体、美、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是劳动技术教育而非劳动教育,从本质上讲也就是综合技术教育。同时,普通教育奠定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为综合技术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条件,综合技术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而现代普通教育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为综合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在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又将知识转换成一定的技术,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适应本国国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现代生产发展的趋势来讲,现代社会已进入以“互联”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化时代,由生产的快速变革引起产业的更新、劳动职能的变化,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素质作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并且还要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变革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在职普教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现代生产的要求所决定的。其次,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产业结构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若要实现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普职融通来加强普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则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普职融通实施的要求较高,其只能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并且实施的效果难以保证,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所谓的普职融通更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普职融通的改革方向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要想实现普职融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进行教育改革,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来看,运用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来加强“职普教结合”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在职普教中开展综合技术教育是可以实现的。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不必耗费大量的资源,不必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阶段在职普教中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主要的难题在于教育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师的综合技术教育水平和运用综合技术教育知识的能力。最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作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都被我们遗忘了。近二十年来,关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匮乏的,对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探讨仍旧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出于重建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大批学者对于马克思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自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教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逐渐淡化,由于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以及逻辑思辨的能力,花费的时间成本较高,从而导致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研究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复归变得尤为重要。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需要。
3.实践经验丰富:奠定“职普教结合”的基础
尽管综合技术教育在名称、概念、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争议,但是综合技术教育在普职之间发挥的作用是确实有效的,在列宁时期,综合技术教育在处理职普关系上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列宁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在普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综合技术教育是联结职普的中间环节,无论是在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都应该开展综合技术教育,通过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扩充受教育者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上的见识,掌握宽厚的知识技能基础,同时,他还主张职业技术教育的建立应当以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基础[16]。此外,列宁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普通教育的课程,加强同普通教育的联系,要求要立即过渡到综合技术教育上来。列宁的主张和政策促进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防止了过早专业化的倾向,进一步用实践证明了综合技术教育是联结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列宁对于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三者关系的阐释不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综合技术教育将在职普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引入了苏联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经验,综合技术教育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综合技术教育到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再到劳动技术教育的转变。1955在《人民教育》的杂志中就对综合技术教育有所提及,文中指出“贯彻智育、德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美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17]。综合技术教育是以大工业的普及和社会职业的高度流动为历史前提,由于我国还处在建国初期,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社会的生产发展仍旧需要一大批的体力劳动者作为支撑,所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回避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同年10月在《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中就以“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来代替“综合技术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得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生产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操作生产工具的技能[18]。然而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的角度出发,展开了对综合技术教育的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诞生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尽管其实施效果不佳,但其仍然是普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使得综合技术教育实施的难度大大降低。
三、何以可为:建立全方位的综合技术教育体系
(一)正视综合技术教育的地位
1.将综合技术教育放在原则性的高度
“职普教结合”的问题,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问题。在探讨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就教育而论教育,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前提。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职普教结合”已成为必须,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顺势相关、与劳动就业问题相关,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又能够与“职普教结合”的目的完全地契合到一起,以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来促进“职普教结合”的实现具有必然性。如上文所述,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淡化的影响下使得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研究也逐渐落寞了,之所以忽视了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概念不清,更重要的是没有正视综合技术教育的地位,没有将其放在一个原则性的高度来看待。列宁时期,就曾将综合技术教育提到原则的高度,将其多次列入党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今同样的做法会不会不合时宜呢?可以明确的是,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在现在仍然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是由于综合技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时代性、前沿性、生产性的教育。当前,综合技术教育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将其放在原则性的高度,加强党的领导,在学校教育中确立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研发综合技术教育实施方法与途径,正确地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脱离当前的实际,针对遥远的未来,又要防止只顾眼前需要,而看不到正在发展的社会对劳动力新的要求。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在国家没有改变现有考试制度的前提下,要想他们重视综合技术教育是很难的,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时,应当充分地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加强对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要求的认识,将综合技术教育放在原则性的高度以促进综合技术教育的发展。
2.以综合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
实际上,劳动技术教育扩大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之所以提出以综合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一是基于概念上的厘清,二是要将作为“五育”构成部分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同德育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区别开来。当前有一些这样的疑问,即“五育”中的“劳”究竟指的是劳动技术教育还是劳动教育?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知名的教育学者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国的教育学来源于苏联,而凯洛夫作为苏联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的《教育学》在20世纪中期引入我国,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学》总共有两个版本,在1948年版的《教育学》中提出的是“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而1956年版的《教育学》中则提的是“六育”即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1948年所提到的“五育”是将劳动教育放在了德育中,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在中国传播苏联教育学的过程中,先是将综合技术教育改称为“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到80年代又将其改为了“劳动技术教育”,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五育”指的就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新时代所倡导的劳动教育,更多是指德育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当代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着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的问题,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肆意滋长和蔓延,而这样的社会氛围极易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变得十分紧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合理的。但若将“五育”中的“劳”理解为劳动教育,又该怎样将其与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进行区分?这对理论和实践都会造成一定的难度。“五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进行的五个方面的教育任务,意思是教育要“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不同的时空教育的内涵必定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教育是通过微观个体心理结构(知、情、意)与宏观意识形态结构(科学、道德、艺术)双向建构形成的,即智育、德育、美育,这是教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教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体育[19]。而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四育”,它与“四育”不属于一个类别,劳动教育不仅包含了体育的任务外还包含了其他三育的任务,即知、情、意的任务,所以说劳动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不能与“四育”并列。劳动技术教育在于培养人创造性实践的能力,是教育目标的第三个层次,是将前四育所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具象化的教育。所以,不论是从教育学发展的历史来说,还是从教育目标的层次来讲,“五育”中的“劳”指的就是劳动技术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又很容易将劳动教育同劳动技术教育相混淆,因此,我们主张以综合技术教育来代替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是五方面的教育任务,并不是说现代学校中的教育是五种独立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从最开始的德、智、体“三育”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类型的教育,“五育”是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实际上,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科教学这一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劳动观念等等,因此,五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并不一一对应五种教育,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就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二)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
1.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挖掘现有教育中综合技术教育的成分
综合技术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当体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作为一种普遍的为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劳动者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应当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当中去。综合技术教育的教学还是要通过学科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进行,尽管综合技术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点,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培养和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综合技术教育要以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和技术活动为基本途径,它同“五育”一样,都是依赖于学科教学这一基本途径,并且,科学基础学科在综合技术教育中具有首要的地位,现代科学是综合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综合技术教育是在讲授基础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它是要将科学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导入到生产的过程中去,它以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和现代生产基本技能的形式体现在教材当中。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与科学基础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生产的基本原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它往往不是只跟一门学科的内容有联系,而是跟一个系列的学科相联系,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与现代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现有教育中所包含的综合技术教育的成分,在数、理、化、生等课程中增加与综合技术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教学经验为例,“从六至十年级的物理课中就包含了600余个与现代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20],这对我们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诚然,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与生产和技术的联系不够,但即便是这套教材,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同生产和技术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才能够使得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在综合技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其重点在于理解劳动的过程,培养受教育者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得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其更多是对学生劳动技巧的培养[21]。因此,那种只看到综合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训练而不顾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同综合技术教育的本意是相悖的。
2.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形成坚实的技术基础
固然,在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学科教学的基本途径来进行,但是对一些原理尤其是技能的方面学习,仅凭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地深化和加强,从而真正把握和理解现代生产的原理和技能。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统辖在以掌握基本技术原理和技能为目的的范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只为学习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而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工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这是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十分重要的形式;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办工厂、农场的劳动,使得校办工厂和农场成为综合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地;此外,还可在周末或寒暑假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组织学生参观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厂、农场、联合企业、科技展览馆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综合技术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扩大和增长学生的见识和眼界,使他们能够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学习现代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建立跨年级、跨学科的科学技术小组,使得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对感兴趣的某项科学或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帮助他们掌握多方面的技术和技能。
(三)构建科学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对于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十分重要,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纵向层面:形成上下贯通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不例外。为了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掌握和熟悉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必须形成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内容连贯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由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因此,在选择综合技术教育的教育内容时应当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在低年级阶段的综合技术教育教学应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相配合,侧重于学生观念的培养,在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且通过参加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掌握简单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例如: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到了中学阶段注重技术的训练,以科学基础学科为中心,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当前社会生产中前沿的、先进的基础原理和基本技能,例如:让受教育者了解并掌握互联网方面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2.横向层面:形成左右相通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横向层面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相衔接,防止两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相互冲突和干扰的局面。首先是综合技术教育内容与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因此,综合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建立在普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通过综合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灵活地运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对普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而职业教育又是以综合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为基础,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深化普通教育中的综合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由此便形成了左右相通、层层递进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对于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就我国而言,综合技术教育又处于长期缺失的状态,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又完整的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综合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也是必要的。
(四)建立健全综合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克鲁普斯卡娅曾提出,能否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不仅要有社会经济条件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综合技术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综合技术水平,取决于他能否把最简单的劳动行为跟比较复杂的联系起来,能否生动地分析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而不是仅仅取决于设备”[22]。过去手工业时期的各项技术都是相互隔绝的,没有共同之处,各个手工业之间都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使得生产的过程有了相通之处。以“工艺学”为例,虽然各项具体生产过程中,如机械和食品有不同的工艺,但在本行业之内却有统一的工艺基础。因此,一旦能够分析和理解各个劳动过程中的共同点以及机械设备的共同点,就可以进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进行综合技术教育。若综合技术教师没有具备相应的综合技术教育水平和运用综合技术教育知识的能力,那么学生参加再多的生产劳动,参观再多的工厂也是徒劳的。所以,必须将综合技术教师的培训提上日程来,培养他们关于综合技术教育方面的素养、教学能力方面的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品质,建立起一支综合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1.师范院校增设综合技术教育系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劳动技术教育虽实施多年,但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虽是专职教师但并不专业,因此,必须加大对综合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在当前的师范院校中增设综合技术教育系,首先,研发综合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教师对于现代生产技术的分析能力的解读能力,使得教师能够从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提炼出综合技术的教学内容;其次,对综合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的调研,对比两者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出适用于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后,在部署师范院校为试点,搭建综合技术教育的研究平台,定期学术报告以及学术讲座,对综合技术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扩大教师的综合技术眼界。
2.加强对现有师资的相关培训
由于现阶段对于综合技术教育师资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可适当降低对综合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在现有教育的师资中,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师资的选拔工作,将信息技术教师、劳动技术教师作为重点选拔对象,对他们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中小学同高等院校的综合技术教育系建立联系,开设中小学综合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班,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使得教师参与到综合技术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发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术教学水平,又有利于综合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加强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定期组织教师到发展前沿的学校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开展综合技术教育的教学研讨以及公开课比赛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26.
[2]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
[3][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271.2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6-557.
[6]成有信.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7][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231.
[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1-562,556-55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14]成有信.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1).
[15]刘世峰.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1.
[1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557-560.
[17]积极地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普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J].人民教育,1955(1).
[18]师范院校、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18.
[19]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20]阿图托夫等.当前对学生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一些问题[J].外国教育,1983(4).
[21][22]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450,484.
初审:刘 兰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