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七期) > 正文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重塑

作者:孙德芳
阅读数:522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摘 要: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选考为育人新引擎、选课为育人新载体、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三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共同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应有以下调整:引导学生实现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的统一、个人成长与立德树人的统一、科学选才与社会公平的统一,克服高考“指挥棒”惯习与选考功利性现象;基于学生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知识的融会贯通,传承创新解决五育失衡与选择性课程体系落差;组建专兼结合的生涯指导团队、推进学情分析的科学化水平、制定国家生涯指导标准、育人导向学习空间改造,破解走班困顿与个性化指导缺席的育人新困境。

关键词:新高考;育人方式变革;选考选课选学;学生个性发展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深入实施,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全修全考、选修选考、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1]的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顺利落地,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育人新方式初步形成。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考)为育人新引擎,以选择性课程(以下简称选课)为育人新载体,以选择性学习(以下简称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三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共同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种种传统惯习的侵扰,现实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功利化取向的制约,育人新方式遇到了巨大的现实挑战。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深入推进和高考综合改革攻坚的当下,重新理解普通高中的育人新理念、正视现实新挑战、改进育人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制度重塑与框架形成:选考选课选学的育人方式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事关千家万户。[2]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与重塑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与选拔人才的重大国家战略。新高考制度改革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模式,以选择性为特征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与育人目标新指向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集“育人、考试、招生”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遵循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克服“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3]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

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抓手。[5]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完善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强化师资等保障条件。[6]要全面、系统和整体设计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7]要处理好“五育”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性的关系,综合素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选课走班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8]更要重新审视学校课程改革的价值功能,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课程结构的重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9]可见,新高考综合改革是贯穿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节点,它既充当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决定着基础教育教学的安排;又充当高等教育的“压舱石”,决定着高等学校生源的质量和基础,进而决定着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选考选课选学的意蕴架构

以增加选择权为特征的新高考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高中生作为学习主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意识、能力与责任的极端重要性,赋权选择是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个性而全面发展主体人的基础。选考选课选学是充分展示学生主体选择性基因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选考指向学习的内在动力,选课指向学习内容更新,选学指向学习方式变革。当然,这一育人新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分吸收选择性教育多年实践探索经验的结果。不论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晋元高中“以套餐式组合课程为载体,以走班制为学习组织方式”的选择教育,[10]还是近十年来北京十一学校的选课体系[11];无论是2020年国家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选择性原则,还是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都彰显了选择性教育的理念,探索了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育人方式的变革。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选择性意蕴更加明晰,选考选课选学的特性更加凸显,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加坚定。

普通高中选考制度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赋予学生选择权利。2014年各省先后实施了“3+3”或“3+1+2”的选考模式,为高中教育教学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打破文理分科,实行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选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新选考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及未来职业发展选考科目。选考新制度除了选考科目之外,还增加了选考时间和选考次数,旨在打破“一考定终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试点中曾出现过考试时间安排冲突、考试次数过多、跨级计分比较难、选考避难取向等问题,随着问题的改进,目前以选考科目、选考时间、选考次数为代表的选考制度的技术层面趋于成熟稳定,选考制度的理念价值得到普遍认可。选考制度的基本内涵不仅在于增加高考机会,更在于赋予学生选择权利的育人理念与原则得以实施和验证,带来高中育人方式发生系统性变化。

普通高中选课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构建自主课程选择制度,实现从“一班一张课表”到“一生一张课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全修全考、选修选考,学而不考或备考”的基本精神,出现了“7选3”模式35种、“6选3”模式20种、“3+1+2”模式12种的课程选择组合。北京十一学校全校4174名学生就出现了4000多张课程表。选课制度不仅给学生提供课程类别的选择,也给学生提供课程层级的选择,更深层的是,也会为学生提供教师资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选择。自主选择的课程制度改变了传统静态的高中育人模式,使高中教育充满压力挑战、激情活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多样化选择。

选考选课制度引起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以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选学新样态成为普通高中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选学制度的外显形态表现为走班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水平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多样需求提供课程资源菜单,设置不同课程层级与类型的教学班级,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班级。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不同是,打破“齐步走”的授课模式,学生流动教师不动,学生层级相近、兴趣相投、个性有别。强化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授课教室的功能化布局,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努力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力争每个孩子会学、好学、乐学。这是中国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差异化、个别化、定制化的普通高中的育人新方式。

(三)选考选课选学内在逻辑关系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展现了以“选择性”为标志的新形态,呈现了以选考选课选学为典型特征的教育教学新样态。从外在而言,三者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与特有的内蕴,从不同维度注释了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新内涵。从本质而言,三者高度联系、互为一体,三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统一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之中,统一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之中,统一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制度之中,是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选择性本质的直接转化,是新高考改革精神的现实物化。

新高考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三大活动载体即为选考选课选学,构建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其中,选考是目标导向、选课是基础载体、选学是主体核心,三者共同构成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基本框架。以“选”为特征的新高考制度根本要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基础和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考试时间、考试次数、考试科目。专业优先的选择性考试不仅关系学生的专业选择、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反过来也影响、制约与引导普通高中育人方向。选择性课程制度是选考的具体载体,新高考下的选课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和全向个体升学考试的“3+3”或者“3+1+2”的科目课程来实现的。自主选择的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与手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内容,是普通高中育人的基础。选择性学习则是普通高中教与学的基本状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参与性与意义建构的价值性。不难看出,选考与选课最终是通过选学来实现。三者在性质上表现出静态的选择性,在形式上表现出动态的自主性,在价值上表现出立体的适应性,共同建构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协同一致的育人新方式,体现新高考的选择性精神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选考为育人新引擎、选课为育人新载体、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变革,是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与此同时,新高考四批21省的方案在突出“选择性”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统一性”要求。从选课组合、选考次数到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的“统一性”取向的根本指向就是要避免“选择性”带来的盲目性、功利化、趣味化,尊重教育规律,强化基础性、稳定性、秩序性和战略性。“统一性”是为国育才的使命使然,“选择性”是个性发展的基准所需;没有“统一性”的“选择性”是“危险的”;没有“选择性”的“统一性”是“僵化的”。所以,选择性育人方式绝不是选择越多就越好,更不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唯一目的就是走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统一性要求。

二、惯习侵扰与条件缺失:选考选课选学的现实困境

新高考改革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注入活力,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考、教、学相衔接的育人新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功利化的惯习侵扰、五育失衡的实践偏颇、走班选课的操作困顿,为理想高中育人方式的实现增添了难度。

(一)“指挥棒”惯习与选考功利性现象

选考制度的核心在于引导普通高中转变育人理念和变革育人方式,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根本目标。然而,高考“指挥棒”的惯习却催生了功利化选课、套餐化教学的“应试教育”新形态[12]和“田忌赛马”选考新现象[13]。物理遇冷[14]、理科萎缩[15],选考中的“马太效应”、选科中的避趋冲突与自主无助[16]等现象,导致生涯指导窄化选考,综合素质“重而不要”。调查发现,49.01%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擅长的学科和未来就业相冲突。[17]从表面来看,这是由于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导致的。但归根结底,既有学生自利心理、畏难心理、从众心理作祟,也有高中妥协心理、追效心理相随;既有“学而优则仕”考试文化的掣肘,也有新高考制度本身“漏洞”所致,其中交织着政府、学校、家长、考生等多方利益的考量博弈,显示出其强大的“应试教育”惯性阻力。不难看出,功利化是被社会多重功利诉求扭曲的高考新形态。[18]新高考功利化出现了上述列举的诸多苗头。相应政策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就有可能出现违背教育规律、戕害学生身心健康、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就有可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上去,只有通过选考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承认学生差异性和独特性,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实现从“选考”走向“优质”普通高中的发展道路。[19]

高考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其自身价值中立的工具性显而易见。它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原因,但是当可衡量的“分数”作为大学录取的唯一依据时,则会加剧功利化倾向。充分发挥高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是当下高考综合改革的本意,是引导高中教育教学、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影响改革精神落实的不良现象,及时分析、积极研判,提出相应的调证对策,使育人方式的变革朝着良性的理想道路上来。

(二)五育失衡与选择性课程体系落差

新高考改革催生了选考选课选学的育人新方式,以培养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然而,在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发展的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五育失衡和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五育失衡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五育在教育政策的表述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无论是培养“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时代新人”,都对具体培养的人的规格作了界定,经历了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我国教育目的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落脚点都是“全面发展”,五育表述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从实践来看,五育失衡的表现相对突出。有学者指出,当前五育并举中存在单兵独进、割裂推进、表层推进、疲劳推进的单、散、浅、累;[20]五育内部逻辑割裂、目标过分分解、过程过于条块割裂导致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21]产生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五育之间的不均衡是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内部表现,直接影响了五育融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致使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体系存在落差。其一,在课程建构上,劳动课程普遍缺失。尽管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增设了6个必修学分的劳动课,但劳动课的课程形态、课程方式、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还有待开放与完善,劳动课的价值定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劳动课能否落实与实施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其二,在课程实施上,智育至上,它育旁落。考试至上的文化直接压缩甚至挤掉了德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剩下的只是学生课程表上的空洞存在。其三,在课程资源上,个性化课程难以落实。个性化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选修课程,通常以校本课程来体现,普通高中方案也规定不少于14个学分的个性化选修课,其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鉴于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等制约因素,这类课程较难落实。其四,在课程评价上,纸笔测试为主,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纸笔测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显性知识的掌握状况,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缄默实践知识则很难考查。体现综合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相对费时费力,且缺乏横向可比的方法性与标准性;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远未完善。

(三)走班困顿与个性化指导缺席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以兴趣、学习水平或专业意向为理想导向的育人方式遭遇了种种困顿,个性化、专业性的学习指导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

第一,选课走班的盲从性与专业性指导不足。选课走班的盲从性主要表现在,选课时的焦虑与茫然、选课的功利性以及选课走班的随意性。[22]其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经验与能力;深层原因是,学生缺乏专业性指导,缺乏检测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性向测验的科学方法与手段,缺少专业性社会机构及其教育介入。当前,普通高中系统相对封闭独立,没有专职的生涯规划教师,缺少专业的系统培训。第二,分层分类课程走班的差异性大与个性化辅导缺位。分层分类课程走班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选课组合的多样性、学业水平的分层性、专业兴趣的分类性,学生的自主选择必然给教学带来多样化的挑战,学生兴趣多样、职业多元、分层多类,构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方向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相对较难,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流动性增加了对学生可知性的难度,个性化辅导明显缺失。第三,班级的双重性冲突与平行教育原则难题。选课走班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分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双重性冲突集中表现在:学生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等集体育人功能的弱化,学生实质性交流分享的机会减少,对学生学情把握精准度下降,双重班级的管理难度加大,这种平行集体教育原则失灵的形势有可能滑向“知识中心”的教师传授模式,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可能会变得有“形”无“实”。第四,学校资源不均衡与自主选择性受限。各学校间资源差距的天壤之别,在新高考下又暴露出学校资源差异的新问题。教师资源限制、课程资源限制、基础设施资源限制、支持保障资源限制,导致教师“潮汐”现象,工作压力增大,走班形式化(少走班或不走班),非考科目不重视,班级空间建设滞后,师生沟通障碍,学生管理失灵等问题,这些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实现。

由于功利性惯习影响和新高考支持条件的不均衡与不完备,形成普通高中选考选课选学育人方式的新困境,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方法与举措。

三、秩序新构与策略改进:选考选课选学的路径建构

新高考打破了“一考定终生”,催生了学生自主选考选课选学的育人新格局。由于多重交错的复杂原因,出现了影响新高考精神落地和普通高中育人成效的实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新高考综合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选考博弈的合理性引导

以选考为导向的新高考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保障社会公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选考时的种种“博弈”造成了考生“零和游戏”心态,过度功利性和盲目性成了常态。合理引导选考博弈,应做好三个统一。首先,引导学生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的统一。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要充分鼓励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找到自我,在兴趣中成就人生。不要过于迷恋当前的短期功利,不要盲从。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根据学生的职业性向特征进行及早干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与闪光点,努力达到“自己要做的就是自己喜欢做的”状态。保持学习的高度积极性,保持专业的兴趣,维持创新的源泉,可以自觉抵制职业倦怠,享受学习、工作、生活的幸福。同时,更应该重视立足科技强国的未来职业领域,强化学科选择的基础性与创新性,强化对学生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引导,警惕将趣味兴趣作为“唯一”原则的偏执性选择现象。其次,引导学生个人成长与立德树人的统一。目前,存在着选考功利倾向与盲从现象,比如,考试投机站位、选考趋易避难、学校代替选择等造成更加严重的考试心理负担。等于说将原来三年冲一次的考试压力提前高二,甚至高一。整个高中教育演变成考试的杀戮场,严重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在选考博弈中,要积极正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选考观念,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构良好的立德树人环境。再次,实现科学选才与社会公平的统一。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公平路径之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新高考的三大导向。社会公平是选考的前提,科学选才是国家的需要。在科学选才的过程中保证社会公平是基本原则。目前,新高考形势下,很多薄弱高中面临师资缺乏,教室不足,保障不够的巨大挑战,选考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功利性选考博弈现象严重。因此,要下大力气快速推进教育公平,确保师资、办学条件、经费保障向薄弱学校大力倾斜,给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因而,实现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个人成长与立德树人、科学选才与社会公平的“三统一”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目标追求。

(二)五育融合的选择性课程完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修订,为教、学、评一致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生个性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实施载体。五育融合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完善的理论依据有四:一是基于学生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二是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选择性教育的育人方式变革;三是基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指向学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23];四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指向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五育融合选择性课程体系的完善既要转换思维,从还原走向系统,又要转换视角从齐头并进到分类推进。比如,浙江省提出的以学科为轴心,分层分类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思路,将课程分为学科视野、能力拓展和专项研究三个层次,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综合实践类四个类别,意在保障学生既能够掌握核心基础知识方法,又能培育学科思维,满足不同潜质学术发展和学生个性深度学习研究的需要。[24]北京十一学校根据不同学生发展方向进行课程难度分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内容分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综合实践,关注学生的特殊需求设置特需课程。[25]总之,完善五育融合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根本价值定位和基本原则,是为培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和为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载体。所以,选择性课程完善的实践策略,既要保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又要兼顾学生的多样需求和知识自身逻辑规律,构建适校、适人的课程体系。

(三)“学业、专业、职业”一体化的生涯指导设计

一体化的生涯指导设计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主题,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根本性问题。面对新高考后极其多样的学生发展需求和不确定的未来变革,加强学生“学业、专业、职业”一体化的生涯指导理应成为育人方式变革的急迫课题。

首先,组建专兼结合的生涯指导团队,促进大学与中学的有效合作。专兼结合的生涯指导团队是基于现有高中专业指导队伍不足,指导力量薄弱,提出实现选考选课选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除任课教师外,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学生管理指导团队,[26]可以按照300~500学生配置1名专职辅导员教师,负责学生学业、生涯、社会指导;设立专职德育主任,处理全校违纪学生处理和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要鼓励大学对生涯规划指导有研究和经验的教师到高中兼职指导,支持大学开设学生指导专业或课程,提升高中学生指导能力与水平。其次,推进学情分析的科学化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综合支持系统。要加快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兴趣测验量表、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积极改造国际学生评估项(Progra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学业测试,建立与学生学业、专业、职业有关的兴趣与水平的电子档案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精确化分析、精准性判断与个性化指导。再次,制定国家生涯指导标准,建立专业型社会生涯咨询机构。加快制定生涯教育师资的专业标准与能力框架是确保指导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型社会咨询机构建立的根本原则遵循。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生涯教育体系,构建国家生涯发展指导方针和生涯教育框架[27],为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资格获得和专业咨询机构建立提供合法依据。

(四)育人导向的学习空间改造

新高考下的选考选课选学方式的改变致使育人空间产生了重大转换,也使原有物理空间布局与新的育人方式不匹配,甚至相冲突。不难看出,育人导向的学习空间改造成为必需和必然。

首先,充分认识育人空间功能转换的价值定位。育人空间的功能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个性健康成长成才的特殊需求,育人空间转换的前提条件是新高考制度的数智时代,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有形界域,实现学习空间从“有形”向“无形”、从“单一直线”向“立体多维”的功能转换,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认清其价值定位,有利于新高考改革精神的落实,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其次,加快学校学习空间的布局调整。选课走班后师生行为的变化,学生课间的频繁流动,给教室、教师办公和交通带来影响。因此,应以教学组团为主体、资源共享空间为中心的“选课走班制”教学楼空间模式,体现不同学科类型教室差异化布局,“分层教学”教室空间弹性布置,教室公用空间的组合设计以及教师办公空间的多元设计等。[28]再次,实现教室从上课场域到育人空间的功能转换。完善教室从上课场域到育人空间的综合转变,让教室成为课堂教学、学科实验、育人文化、教师办公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室的主人,像美国的“56号教室奇迹”[29]一样来经营教室、经营班级和经营课堂,实现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及课程。

新高考改变了普通高中传统育人方式,带来选考选课选学育人方式的系统更新与调整,我们必须正视新高考新课程下普通高中教育方式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活力。与此同时,也必须认清选考选课选学带来的新问题及新挑战,加快推进新高考下育人方式变革的力度、广度与深度,重建适合新时代育人目标与理念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必将是事关高中育人质量提升、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长期教育命题。


注释:

①第56号教室是被誉为美国“最好老师”的艾斯奎斯(Esquith,R.)的专著名称和1981年毕业以来他一直在霍巴特丛林小学担任五年级教师的第56号教室。艾斯奎斯几乎将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他所在班级,每天早上6:30到下午6:00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每个周末也从上午11点钟工作到下午2点钟,假日中的每一天也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到晚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几十年如一日在56号教室里,创造了他所带的五年级学生在美国标准考试中成绩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艾斯奎斯也获得了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


参考文献:

[1][4]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前言第5页,1.

[2][3]上海市、浙江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7.

[5]尹后庆.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20(8).

[6]杨银付.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如何推进[J].人民教育,2019(Z2).

[7]陈如平.以育人方式改革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深度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0(8).

[8]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9(9).

[9]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6).

[10]赵凤飞,等.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11]李希贵.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12]郑若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试教育的新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7).

[13]柯政.“选考”制度下的“田忌赛马”: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

[14]冯成火.新高考物理“遇冷”现象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

[15]潘昆峰.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8).

[16]张雨强,等.普通高中生高考选考科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报,2018(8).

[17]杜芳芳,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

[18]王长乐.从公正到功利:高考意义为什么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19]李润洲.从“选考”走向“优质”:何以及如何可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

[20]褚宏启.五育如何并举[J].中小学管理,2021(6).

[21]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

[22]李军靠,等.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23]郝志军,等.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课程融合:理据、形态与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1(3).

[24]任学宝,等.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立足点与创新点[J].人民教育,2018(10).

[25]王春易.分层、分类、综合、特需: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19(5).

[26]杨光富,等.尊重个性与选择权:美国高中走班制的核心[J].外国教育研究,2020(8).

[27]万恒,等.普通高中教师生涯指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21(3).

[28]袁朝晖,等.“选课走班制”高中教学楼空间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6).

[29]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3.


Reshaping Educational Mod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Under the New System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Sun Defang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ystem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holistic,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using examination selection as the new engine, course selection as the new carrier, and study selection as the new mechanism.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integrated, these three aim at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We should adjust the educational mod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Specifically, we need to lead students into the unity of personal interest and future career, the unity of personal growth and morality, and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talent selection and social equity, and overcome the defects resulting from the system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decrease the utilitarian examination selec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lete subject of life, their personal needs for growth and succes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knowledge in different fields, rely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s to deal with their imbalanced development in morals, intelligence, sound constitution, aesthetics and job skills and the gap in the selectiv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stablish a full-time and part-time career guidance team, make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student learning, formulate national-level career guidance standards,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oriented learning space, and tackle the new dilemmas of students' difficulty in attending elective classes by going to different classrooms on a mobile basis and the absence of personalized guidance.

Key words: the new system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s; the choice of examinations, courses and studies;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初审:李丽冰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