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语言乃至教育行业持续有序发展的根基。在教育话语追求现代化范式的进程中,存在在西学东渐中的表达弱化问题、在传承创新中的话语物化问题、在承载实践中的总结失当问题,导致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出现短板和偏差。回归教育话语的本质内涵,要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找准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型方向,从话语表达、导向、内涵、载体上推动教育叙事转变、形式转向、理念转型、技术创新。具体来说,要挖掘文化根源,打造本土话语体系;彰显文化身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探索文化共赢,融通话语理解障碍;打造文化特色,增强话语人文情怀,充分依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传播语境;文化根源;文化身份;文化共赢;文化创新
话语体系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而成,具有某一领域特定规范和表达习惯等,能够有效概括该领域文化背景、发展逻辑、知识框架的语言结合体。现代教育话语体系是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依托现代文明语境所形成的关于教育行业活动的综合称谓,是对现代教育学科的基本描述,同时作为教育行业内外信息交流的载体,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教育话语学科化、体系化发展进程中,教育工作者逐渐利用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理念、教育历程、理论创新,努力打造兼具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话语体系。现代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育话语发展的文化身份、文化价值和文化基因等系列问题,不但要从历史的角度打破对西方教育语言的盲目崇拜,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要从教育本身彻底解决我国教育话语权内在关联度不高、传承性不足以及家园感不强的问题,以文化脉络的守正创新、传播交流来诠释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性和民族性[1]。
一、教育话语体系现代化范式追求中的文化省思
教育话语体系不同于单一语言的抽象发展,而是对长期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概括,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经验知识和事物本质的系统性叙述。在教育话语体系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在共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表述方式、叙事内容、价值取向、话语结构等,这种集体化、范式化的追求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但这种现代化范式追求却出现了本土教育理论话语权不够、话语表达技术理性过重等问题。
一是在西学东渐中的表达弱化问题。在特定历史阶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国外教育理念和知识进行学习借鉴能够为我国教育话语的科学建构提供重要元素和经验。但这种理念一旦长期广泛应用于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中,就会产生话语表达的绝对真理性偏差,我国教育话语中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有可能被弱化,导致缺乏面对不同教育群体诉求、不同文化禀赋时对教育话语的客观判断和思考。同时,教育话语的表达是对特定阶级意志精神的具体传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话语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平衡与否。一定意义上,教育话语体系中包括话语内容、话语范式和话语评价等多重内容,构建现代化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现代属性的充分认知、对教育历史传承的深刻认识和对教育文化根骨的熟悉运用。但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对学术传承的集体无意识思考的影响,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特别是关键教育领域、高层次学科领域的发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
二是在传承创新中的语言物化问题。教育话语体系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是以基本知识概念为原点、内在规律判断逻辑为遵循的,为各学科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有效叙述的方式和平台。在教育话语追求现代化范式的过程中,受到工业革命、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教育话语的科学属性被长期强调和加强,技术理性的机器语言更受重视,实用主义和自然学科语言被认为更加精确,这种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话语的物性化。但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对鲜活个体的实践活动,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围绕人文特性进行提升和挖掘,一旦过度强调物性,就极易出现个性化创新的消解。换而言之,当话语过分强调自然性和技术性,价值观念和人文传承被量化、物化,教育主体的独立性也容易被冲淡。
三是在承载实践中的总结失当问题。教育话语深深植根于课程变化、学科变革和教育改革等实践活动之中,需要全面系统地展现本土教育文化特色和价值取向。这种对实践活动经验的充分体现是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从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教育实践话语中理论话语更为丰富,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经验特别是理论总结成果仍未真正走出国门,能够系统全面承载本土教育实践且被世界广泛认可的教育话语体系仍然不完善、不成熟。这种理论话语与实践经验的错位,既有对自身教育发展文化的认知不到位,也有对学术话语、学科特征、学情总括、学脉传承的不清楚。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到位导致话语普适性不足、代表性不强、传播性不够[2]。
二、新时代传播语境下教育话语体系的文化转型
新时代传播语境下,教育话语不再是单纯的符号存在,而是代表着社会文化的规则和意识形态的导向。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要改变逻辑与技术为内核的话语范式,就必须回归人文精神,从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内在规律、教育人文精神来寻找教育话语体系的正确方向,既要正确理解全球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我国教育话语的定位与站位,也要以话语体系的文化转型推动解决当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制约问题,更要通过对人文内涵的丰富实现教育的集体与个人诉求统一、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一是在话语表达上推动教育叙事转变。基于逻辑实证的教育话语体系更加注重叙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明确教育导向后侧重按照教育任务、教育环节逐级逐段推进落实。要在教育话语中加强人文色彩,第一位的就是要改变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叙事的通俗性、创新性和生活性。首先,要突出话语的通俗性,变深奥枯燥的知识理论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变教育授课为宣讲解读,要在确保教育知识的理论观点和价值理念不变的前提下,转变理论语言为实践叙事,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教法等不同层面,广泛运用鲜活的时代素材和人文元素,提高叙事传播的有效性。其次,要突出话语的生活性,将本土文化传承和历史人文作为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论逻辑和技术原理按照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确保教育叙事话语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基本话语表达习惯,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话语叙事偏好[3]。
二是在话语导向上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推动教育话语体系的文化转型需要紧密结合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托本土教育发展经验,强化教育的民族性特色。在现代教育的变革发展中,教育的文化旨趣逐渐从精英文化向具有普世性、普惠性的群众文化转变,教育话语需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素养提升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推动主流价值理念、家国文化逐渐丰富和延展。基于这一点,切实改变西方文化中心的现状,应加大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力度,依托我国教育发展的文化土壤,寻找教育话语的文化意蕴,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包装教育知识理论,以民族文化习惯浸润教育话语内涵,促进大众文化与家国文化融合发展、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统筹发展、教育话语与文化语言有序契合。
三是在话语创新上加强教育理念转型。建设教育话语体系的关键一点就是提高话语内涵,做到“言之有物”。这不仅需要教育话语内容的数量丰富、来源多元化,也需要话语质量的优化和筛选,更需要找到持续有力的创新源泉。其一,要强化本土教育的话语自信。应深刻认识到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脉络,我国的教育话语体系有其特色思维形式和文化家园。这种教育话语应同文化一样具有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其二,教育话语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要从群众文化中找到教育发展的发力点,从时代课题中找到教育话语的实践田,增强本土教育话语的生命活力。其三,要转变教育话语传播心态,从开放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对教育话语的影响,从世界中心转移的角度推动我国教育话语体系创新[4]。
四是在话语载体上融合教育技术创新。长期以来,教育现代化范式追求中受到技术理性影响,教育话语从课堂语言的范畴不断拓展延伸,吸收了包括数字语言、网络语言和个性语言等在内的话语形式,推动了教育话语载体的丰富发展。话语体系的文化转型需要深入挖掘技术的人文属性,在关注学生诉求、创新学习形式上下工夫。如在翻转课堂、微型课堂等中,加大对合作学习、协同教育的优化,打造新的课程体系,统筹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教育话语新的载体形式。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回归中国特色的文化环境,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找到具有本土特色的话语场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准教育话语的核心概念原点,提高教育话语体系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功能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对文化门类进行了明确,为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元素:一是核心文化思想,即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培育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二是传统美德文化,即道德层面上所形成的价值导向、社会习俗和民风民俗等;三是优秀人文精神,即精神世界的文化艺术等表达形式。这些文化元素是强化我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是推动我国教育话语说得出、说得好、有效果的持续源泉。具体来看,可以从五个方面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推动我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挖掘文化根源,打造本土话语体系。教育话语体系肩负着文化代际传递、创新发展、育人成人的功能。在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之所以出现本土话语权缺位缺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教育话语基因认知不到位,对教育发展根源动力没有明确,对学术话语、学科话语等话语门类的自信不足。因此一方面,要从实践经验中找到正确的话语体系建设路径,必须持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能,把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推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表述;另一方面,要从本土教育发展的独特禀赋规律来区别可参考的文化元素。教育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其实是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环境的本质表达和叙事。以汉字符号为基本形式、以中国思维为人文内核的知识与道德是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要改变以外来教育理论粗暴剪切本土教育话语的状况,从教育话语的起源不同寻根问源,打造贯通过去、现代、未来的话语体系,从教育话语体系的不同层次,理解中西方教育话语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区别,找到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话语元素,以本土话语为全球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5]。另外,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作为教育话语体系的关键元素:一为汉字,一为礼仪。从汉字作为教育话语的基本符号来看,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表意、表情及载重等多重意义,进行细分后能够以历史演变、书法技艺和现代内涵等多重素材服务教育。从礼仪作为中国人基本文化特性的角度看,礼仪是涵盖地域文化、民族风俗、性格特征在内的综合文化体现,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天地、自然、世界、人生的基本理解。因此,应当充分发掘这些传统文化的重点元素,不断丰富现代教育话语。
二是彰显文化身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也是学科传承、学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以何种身份开展教育活动是决定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前置问题,这种身份代表着教育从业者的基本品质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群体价值导向。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文化”与“人民”两个关键词,前者是根与魂,后者是基础和导向。一方面,要在教育话语体系中亮明文化身份,明确中国特色教育话语的独立自由属性。只有坚守文化身份,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策方针路线,才能真正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找到发声的依据和遵循。这种文化身份的实质是家国文化在教育话语中的具体展现,要将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历史与现代等多重维度的文化追求统筹到教育话语体系中,把具有丰富人文实践和情怀担当的文化思想作为现代教育话语体系的坚固内核。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教育传播的浪潮中,文化是教育话语的基本内涵,话语是教育理论的主要范式,理论是教育传播的坚实基础,所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话语的重要内涵,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充分展现。另一方面,要时刻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审视教育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更加高效、更加科学、更有人文情怀的话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围绕人们日益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聚焦生命尊严、发展人格等终极问题,及时更新教育话语,提升教育话语体系的时代感。
三是探索文化共赢,融通话语理解障碍。要增强我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讲求独立性、打造核心文化特色是关键,就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和合为美的姿态、以文化浸润的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打破世界学术交流障碍,冲破文化差异和思维桎梏,探索文化共生共荣,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融通彼此教育话语体系的藩篱。一方面,要以文化的交流推动教育话语的国际化。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重视对多种文化元素的吸收,加强与不同思维形式的兼容,利用好生命价值、命运发展及世界和平等教育命题,加强教育话语的交流和沟通,在不同学派、不同导向的话语体系中寻找共情点、共享点,探索形成多文化并置的话语体系外接口。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对话推动教育话语理解。从话语传播的链条上看,要实现教育话语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对话语概念内涵、外延应用、价值意蕴的深刻理解。这种对话是两个以上的文化主体进行不同话语体系的表达叙事,必须不断扩大教育话语对话圈,从东亚地区入手,探究开展东方教育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借鉴、批判吸收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方教育话语范式。不仅要客观看待西方教育话语在长期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先进经验,对其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全面吸收和研究,而且也要在知识迁移和经验学习中紧紧结合自身文化本质和国情学情,找到能够科学解决我国教育实践的话语形式。现代教育话语体系的打造离不开全球教育知识共享、理念碰撞的基本背景,在跨地域、跨学科、跨语种的文化交融中,必须强化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理念,寻找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普遍悲欢、共同情愫的元素,在确保我国教育本土文化安全的基础上,加强世界教育话语体系的共通。
四是打造文化特色,增强话语人文情怀。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已经成为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抓手之一,正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环节。要紧紧抓住这一政策契机,从根源上切实解决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乏力的问题,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为现代化教育话语提供中国特色、文化特点、人文色彩。一方面要统筹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对文化的融合应用。历史经验证明,教育理论话语往往是依托丰富教育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成果性话语,这种成果在一定阶段和时期是稳定的。但教育实践话语则不然,它是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和不断进步的动态化的话语,往往是多变的。前者更加强调普遍性和正当性,讲求话语结构的科学性。后者则强调时代性和问题导向,讲求话语的实用性。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中,必须注重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贯通、注重与现代先进文化的统筹采纳,从而为教育话语体系提供全方位的鲜活素材。另一方面是要统筹优秀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在教育话语中的创新发展。对于教育话语体系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提炼出具有标志性概念、打造出易为国际社会广泛理解的表述方式。在人工智能、数据信息、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等众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学科新学术新学理不断丰富运用的今天,教育话语体系的人文色彩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加强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充分结合,从技术变革历史和内在旨趣入手,挖掘教育话语的前世今生。要运用技术丰富教育话语的文化属性,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史料佐证。
五是立足文化创新,优化数字教育话语。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话语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典型象征。数字化的表述、数字化的符号、数字化的思维都在改变着教育话语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意蕴。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创新,离不开对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对现代数字语境的充分解读。具体而言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数字话语的客观性和全样本性,不断加强对教育文化的创新诠释。当前,随着翻转课堂、微课堂等众多教学模式的创新,新的教育话语内容、载体、效果都需要经受时间和人民的检验。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教育话语新载体新形式进行评估检验的周期长短直接决定了教育文化创新的效率。而数据作为话语元素的重要组成,具有公平客观、样本佐证的特性。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通过人工智能全样本搜集、逻辑算法全链条分析、多知识元拓扑预判,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话语的效果评估效率,从而为教育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具说服力的解读。其次,要充分发挥数字话语的拓扑性。要运用数字转化加强优秀文化的记录和整理,寻找到常规性和常识性文化关联,在教育话语的诠释和解读上加强人文色彩。当对某个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加工和精神思考时,数字化的技术条件和思维模式不仅能从纵向上找到知识元的起源、发展,还能在横向上找到相关联的案例素材与发展趋向。综合而言,在现代化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不能满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应当立足于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好数字化发展的技术环境,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潮进行碰撞和融合,以不断创新发展的优秀文化推动我国教育话语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丁钢,侯怀银,谭维智等.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J].基础教育,2021(1).
[2]朱大鹏,付静伟.新中国70年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9(12).
[3]罗云,郭霄鹏.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价值、难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9(5).
[4]李政辉.论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创新”的类型化:从价值指引到功能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
[5]荀禹,朱成科.建构中国教育学话语权的内需与外力——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化话语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Based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 Jing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language and even education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pursuing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the weakening expression in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the discourse materializ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improper summary in carrying practice, which lead to shortcomings and devi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To return to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we should fin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m, idea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he expression, orientation, connotation and carrier of discourse. To be specific, we should excavate the cultural roots and build the local discourse system, highlight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r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explore the cultural win-win and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buil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discourse, fully rely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dern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ext; cultural roots;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win-win; cultural innovation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