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七期) > 正文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路径构建

作者:祁进玉 侯馨茹
阅读数:207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

摘 要: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价值定位。调查发现,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教育设计的简单化和碎片化、劳动教育课程脱离时代诉求、劳动教育过程缺乏价值渗透、劳动教育主体生命活力匮乏等困境,制约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彰显劳动的育人价值;开发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的劳动素养;全方位渗透劳动价值观,孕育少数民族学生丰富的劳动情感;秉承身心合一的思维方法,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劳动的主体性精神。

关键词:劳动教育;少数民族;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课程


全面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行为表现等不尽如人意。在物质生活日愈充裕、学生自我个性日益觉醒、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群体逐渐滋生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1]因此,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和建构路径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澄清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然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Z中学为例调查了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最后提出新时代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建构路径。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位

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首先要从价值定位上澄清劳动之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应该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讨论劳动教育对于个体的价值,从创造美好生活入手探讨劳动教育之于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手探求劳动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出发分析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有深刻的洞见。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2],生产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智力、体力的广泛、充分、自由和统一的发展,其实质是在智力、体力广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4]根据马克思的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经典论述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劳动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5]可见,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本质联系,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厚的劳动情感、坚定的劳动意志和切实的劳动行为,之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价值。

(二)为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劳动创造衣食,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世界,劳动是少数民族人民满足生活需求、创造文化、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经济相对落后,北方少数民族以畜牧业、游猎业、商业为主,南方的少数民族则多以种植渔猎等维持生计,他们靠辛勤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正是这种劳动精神使各民族生生不息。迈向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包含物质文化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少数民族人民对新时代生活的渴望与期盼。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在少数民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使少数民族学生具备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劳动素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有能力去创造美好生活。

(三)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各少数民族因自身所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积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发展出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文化,它们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财富,因此劳动教育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勤劳踏实的传统美德。以藏族劳动歌为例,广泛流传的《狩猎歌》《打青稞》《打场歌》《放牧歌》《割麦歌》《挤奶歌》《剪毛歌》《打酥油歌》[7]等传统民族歌曲中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劳动观念、劳动内容、劳动情感、劳动形式,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本民族优秀的劳动文化传统,深化他们对本民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认知、认同和情感。

(四)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依靠劳动。[8]“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9],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历经相当长的阶段,如果未来没有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劳动建设者,也就谈不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正是奋斗的“新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育学生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以及艰苦、勤劳、智慧的劳动精神,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积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基于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笔者运用观察和开放式访谈的方法,对甘南藏族Z中学劳动教育进行全面调查,访谈校长、教师和学生共计11人,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图表略)调查发现,当前少数民族中小学劳动教育处于被轻视和悬置的状态,在劳动教育的设计、内容、主体、形式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

(一)劳动教育设计的简单化和碎片化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教育活动,需要从理念、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才能充分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主题和内容的联通性、层次性和创新性不足。[10]调查发现,Z中学的劳动教育设计呈现出简单化、碎片化的境况。第一,劳动教育学科地位边缘化。从课时量上来看,部分民族地区中小学将劳动教育排在最末端,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地位的重视。Z中学校长说:“因各种活动需要和重要节点,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会安排一些劳动教育课,比如每周二的主题班会、周三的民安课、周六的师生总结大会,还有国旗下演讲,师生大会,周末集会等,每学期开展10节课左右。”(H-M-1)可见,Z中学虽然在不同教育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但学校将劳动教育课和其他课程的课时和考核进行了比较并做出等级划分,劳动教育课时量较少,且缺乏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第二,劳动教育教材缺位。调查发现,Z中学没有统一、完整的劳动教育教材,作为临时课程的劳动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受到文凭至上教育观念、学校升学率压力、家庭高考焦虑、学生学业竞争等各方面因素裹挟,Z中学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需要考试的课程中,劳动教育教材编写处于空白状态。“主要是通过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比如劳动教育是什么,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是什么,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劳动观,还有一些上级颁发的劳动教育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把文件打印出来给学生讲解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原则、目标等一些理论性的知识。”(H-M-2)教材是开展一堂课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随意化容易导致劳动课程开展的浅表化,削弱劳动教育的效果。第三,劳动教学具有显著的随意化、形式化倾向。调查发现,Z中学在开展卫生劳动、志愿者劳动等活动过程中,往往抱有完成上级要求的劳动任务的观念,对劳动任务的分配缺乏科学的设计和主动规划,对活动过程缺乏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劳动活动往往处于被动分配劳动任务、“自由”完成劳动任务的状态。“从领导到教师,都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至于学生的劳动活动,我们主要是分配任务和做好监督,唯一强调的就是安全性,基本不做什么指导。”(T-M-1)第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失。由于Z中学的劳动教育具有边缘化、形式化、被动性的特征,学校管理者缺乏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意识,对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价具有终结性、单一性的特征。“一般劳动活动结束之后,老师会跟我们说这次劳动任务整体上完成得怎么样,哪些同学表现很积极,值得表扬,哪些同学劳动态度很消极,需要改正。特别是中途开小差,甚至不见人影的情况,就要点名批评。”(S-F-3)可见,由于没有科学精细的评价体系,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缺乏及时性、针对性、综合性,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在劳动活动中的成长和发展,久而久之就可能轻视劳动、厌恶劳动。

(二)劳动教育课程脱离时代诉求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Z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局限于体力性劳动方面,与学生生活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新兴的劳动形态脱轨,阻碍学生发展出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劳动素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劳动活动窄化为体力性劳动。当前,Z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体力性质的卫生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具体来说就是安排学生清洁个人、班级、宿舍、校园卫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讲究卫生、保持生活环境清洁的好习惯,但存在劳动形态被狭窄化、劳动价值被简单化的缺陷。“我们学校的劳动活动分为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校内劳动的话就是平时室内外打扫卫生,洗刷墙面楼梯,冬季下雪天扫雪,夏天还可以在花园里面除草。校外劳动活动在学校月假、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从2016开始至今,学校与校团委联合组建了12支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假期到各自的乡镇由队长组织参加劳动,到草场、乡镇街道、河岸、沟壑、公共场所拾捡垃圾,打扫清理。”(T-M-4)不可否认,打扫清理等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理能力,但是这种单一的、无学校组织引导以及无后续评价的劳动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利他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劳动奉献精神显得有些薄弱,难以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没什么太大感受,做点好事吧,参加的人都是平时班干部之类的,大家肯定觉得一起活动比较有意思,也没有深入思考什么价值。”(S-M-2)可以看出,这种卫生性质的劳动未能触动隐匿于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感受与认知结构,成为一种“只劳身”而“未劳心”的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创造欲望和探索精神,更遮蔽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助力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价值。

第二,脱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和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而且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然而,Z中学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产生到发展融汇了本民族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审美标准,以及一切三观问题,但是目前我们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没有涉及一点本民族的文化。比如晒青稞、割庄稼、耕地、牧区放羊、放牛、挤奶、打酥油等,所以学生也是干巴巴的理解,学校没有要求去做什么活动,最多就是打扫,主要是配合国家政策需要。”(T-F-2)Z中学的劳动教育缺乏丰富的地域文化情境支撑,未利用当地种植青稞、挤牛奶羊奶、打阿嘎、制作酥油茶等学生熟悉的特色劳动文化资源,因此学生对民族文化、劳动人民缺乏亲近感,容易滋生消极的劳动情感。

第三,脱离当前社会新兴的劳动形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共享劳动成为新兴的劳动形态,[11]这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特征。而Z中学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始终未突破传统的卫生性劳动形式,服务性劳动、社会生产劳动以及由新兴科学技术带来的科学劳动、智慧劳动被漠视,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服务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劳动意识,欠缺创造性劳动、智慧性劳动的能力,偏离了新时代对人的劳动素养的要求。

(三)劳动教育过程缺乏价值渗透

劳动是蕴含丰富、深刻的价值因素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要使学生体会劳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和复兴的价值和意义。当前,Z中学劳动教育过程过于机械化、形式化,工具性色彩浓重,使学生对劳动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形成全面的劳动价值观。

在劳动知识学习方面,Z中学以劳动教育文件的宣传为主,缺乏鲜活的劳动人物、劳动故事和劳动成果作为支撑,学生仅仅以背诵形式记下了劳动的价值,对劳动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发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劳动助力国家的繁荣富强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劳动教育还未正式或全方面地融入课堂教学上,而且理论性知识还未普及,初高中的内容都没什么差别,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对劳动教育的类型其实也不清楚。”(T-F-3)而且,受不良网络文化、直播平台、短视频的影响,学生崇尚娱乐、消费、享受、猎奇,向往不劳而获甚至歧视、厌恶劳动。“抖音上经常有主播直播,感觉他们挣钱很容易,如果可能的话,将来我也想去做网红,还可以带货,比干其他事情容易。”(S-F-3)可见,由于学校对劳动之于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和意义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劳动认识具有明显的模糊性、浅表性,甚至出现歧视、厌恶劳动的价值观,最终导致学生的劳动情感缺失。

在劳动实践方面,受“崇思鄙行”的文化传统影响,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一些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学校内部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学校和教师认为劳动就是卫生清洁活动或锻炼身体的体力性活动,而学生则将劳动理解为繁重课业任务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劳动的价值被简单化。“劳动不就是干活嘛,学校组织我们每周打扫卫生,每周一次全班一起打扫卫生集体活动。一想到不用学习了,干点别的就特别开心。但是像我同桌就不想参加,想多学习会,父母就希望我们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干,但是我觉得学累了打扫卫生比学习轻松。”(S-F-1)在校外的劳动教育活动中,Z中学会利用寒暑假组织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统一安排学生到乡镇大街、草场、山坡、沟壑中拾捡垃圾,且通过微信公众进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多数学生为社区和家乡服务的意识。但由于“捡垃圾”活动设计过于单一和简化,远低于初高中生现有劳动能力和水平,存在“为劳动而劳动”的问题。“2019年的暑假我们10多个人一起在甘加乡街道捡垃圾,大家一起还是很开心的,捡垃圾小菜一碟,拿个夹子和袋子就行了,做好人好事,而且这是老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当然要完成。”(S-M-4)可见,在校外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把劳动视为娱乐活动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对劳动的价值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总之,简单、拼凑的劳动知识和组织碎片化的劳动活动,难以让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体会不到劳动改变自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尊严感和满足感。劳动只有与社会的进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才能彰显劳动的伟大和崇高。

(四)劳动教育主体匮乏生命活力

习近平指出:“孩子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12]调查发现,Z中学学生只有在学校和教师的组织和催促下,才会临时、被动地参加劳动活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体性意识、自主性精神不强,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学生劳动自觉性较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生活环境的优渥从某种程度消磨了学生踏实劳动的热情与意志,磨蚀了他们乐于奉献的劳动意愿。“在学生眼里,劳动就是干活,干活就很辛苦。”(T-M-1)“我觉得当今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不知道何为劳逸结合,也不珍惜一切劳动成果,从而变得慵懒、自私、无责任心,无吃苦担当的能力。组织的校外活动只有少数爱劳动的学生愿意参加。多数学生则不爱劳动,完成任务而已。不安排时也不主动,有时候就是规定他们才参加。”(T-M-4)可见,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少数民族学生逐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容易退缩、被情绪左右思想意识,弱化了他们的劳动自觉性和自制性。第二,学校缺乏对学生劳动的主体精神的培养。Z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往往无视学生的内在意愿,以强制性的手段和规定性的制度要求学生参加体力性劳动,使学生对劳动表现出消极和反感的情绪,劳动被学生视为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无关的活动,视为学习活动之外的负担,学生在劳动中没有形成劳动完善自我、劳动造福社会、劳动促进国家富强的意识,缺乏劳动的主体性精神。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径

当前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呼唤构建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路径。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要从完善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渗透劳动价值观、身心合一的思维方法等方面出发,全面展现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

(一)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

面对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从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第一,树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保证相应的课时是树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的基本标准。依据《意见》,学校应该设立劳动必修课和劳动周,并且确保每周不少于1课时,从延长课时方面提高学生对劳动地位的认识。第二,开发系统性的劳动课程。以传承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价值基准,以劳动模范人物故事为案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构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劳动理论课程。王鉴教授曾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发过小学低年级《藏族文化》的地方课程,内容涵盖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7个方面。[13]可见,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珍贵资源。同时,要注重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发挥五育融合的育人力量。从目标契合点、教材落脚点以及实施切入点三方面出发实现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各学科的融合,在五育融合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整全育人价值。[14]第三,完善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少数民族中小学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过程的教学指导,充分总结教师在劳动教学指导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学习全国各地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优秀做法和案例,并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切实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第四,构建发展性、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的发展性是指劳动教育评价要从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特征出发,一味赞扬和奖励容易使学生骄傲和自大,一味批评、苛责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制定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评价标准,逐步提升评价要求,引导学生的劳动素质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综合性是指要彰显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防止单纯以“强体”为指标的评价理念,对于学生劳动活动中呈现的道德性、智慧性、艺术性因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二)开发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综合性的劳动素养

面对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单一、机械的问题,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要从多角度出发,设计能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紧密联系本土生活世界以及新时代的劳动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

第一,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开展发展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按照《意见》的要求,小学低年级以日常生活自理为内容,重在劳动意识的启蒙,小学高年级以个人卫生、分担家务、校外公益劳动为内容,重在劳动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以家政学习、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为内容,重在获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培育职业意识,高中阶段以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为内容,旨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15]总之,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掌握基本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向掌握劳动价值观、熟练的劳动技能、深厚的劳动情怀发展。

第二,要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传统劳作文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植根于民族地区的特色地域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挖掘适合学生的民族劳动教育活动素材。如为学生介绍类似畜牧、种植等传统农事活动,同时组织体验放牧、酥油制作、剪羊毛、挤牛奶等传统的生产实践活动,观摩传统和现代的藏装手工艺制作活动等。教师在劳动活动中要积极指引学生去亲历、了解本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了解祖辈的劳动智慧,深化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知与情感体验,以此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进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另外,要充分吸收各民族神话故事作为劳动课程资源,如藏族《斯巴宰牛歌》是对创造了山岳、大地、森林、道路等的赞美;《七兄弟星》是对于劳动建造楼房的讴歌;《青棵种子的来历》是对播种生产粮食的歌颂。[16]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以此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为学业、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培养其强烈而坚定的劳动精神。

第三,主动吸纳新兴劳动形态,构建体现新时代劳动形态变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当今世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新催生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创造性劳动促使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焕发生机。少数民族学校应该在生产性、服务性、公益性劳动之外,积极关注创客思维、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新兴的社会劳动形态,构建“劳动+科技+教育”有机融合的复杂劳动教育形态,构建涵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艺术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具备新时代需要的综合性劳动素养。

(三)全方位渗透劳动价值观,孕育少数民族学生丰富的劳动情感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承载丰富的价值,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全方位的劳动价值观,要从劳动的个人价值出发,逐渐拓展至劳动之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建立起学生能够产生深度价值认同的劳动课程体系。

从个人层面出发,少数民族中小学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之于个人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重要性,让“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信念逐渐在学生心中扎根,从而塑造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劳动精神。劳动不仅造就有生活能力的学生,还应使“个人的生活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担当责任……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17]。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就要真正让学生劳有所获,形成自豪感、自尊感,真切体会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从卫生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出力、出汗、出主意、出智慧,真实体会劳动之于个人的身体健康、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从社会层面出发,民族服务中小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学生崇高的劳动情感。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营造文明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可以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以团体任务为导向,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形式参与交通指挥、公共卫生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旅游秩序维护等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服务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从国家层面出发,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中小学生投身有益于国富民强的光荣劳动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为此,学校要通过介绍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等的先进事迹,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馆、革命英雄纪念碑等文化场所,来展现个人劳动与国家命运之间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从而培育学生崇高的劳动情感。

(四)秉持身心合一的思维方法,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劳动的主体精神

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审思、反思,形成对劳动的认同和热爱,能够自主、自觉地通过劳动提升身心素质,培育学生积极投身劳动的主体性精神。

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转变传统身心分离的劳动教育观念和方法,积极利用体验学习、项目学习培育学生的主体性精神。体验学习和项目学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自觉。“体验学习主要以设定目标、体验情境、观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等环节为过程,并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和主体性特征。”[18]这种强调在实践操作中积极反思、内省、归纳、应用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体验学习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当地的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真实的生产生活,观察人们的劳动方式,总结人们劳动的特点和劳动智慧。项目学习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学习成就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19]。以项目学习式的劳动教育要为学生预先设定某一劳动任务,激发学生在劳动中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展现智慧,从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的劳动任务,通过长期劳动潜移默化塑造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如果学生能够从事一个长期的劳动项目,每天做一些事,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那么必定会有这样的一天,那就是促使他去劳动的动因不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他出自内心的个人爱好。”[20]面对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碎片化、偶然性的劳动活动难以培育学生内在的劳动情感的困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为学生设计长期的、系统的劳动活动,让学生从偶然性参与劳动转变为常态化劳动,通过持续、系统的劳动培育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其能够形成热爱劳动的浓厚情感并能够自主躬身践行。

四、结语

劳动教育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系统设计并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形成全面的劳动观念、坚定的劳动信念、深厚的劳动情感和综合的劳动能力,建立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和信念,并积极躬身践行,化理想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屈军.民族地区完全中学大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2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3]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2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5][9][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7]青海藏族劳动歌[EB/OL].http://www.fengsuwang.com/minzu/zangzulaodongge.asp.

[8]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10]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2).

[11]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12]习近平.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5-31.

[13]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14]许锋华,陈俊源.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16]佟锦华.简析藏族神话[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6.

[18]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19]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8(1).

[20]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4.


Value Positioning,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in the New Era

Qin Jinyu Hou Xinru


Abstract: The labor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in the new era is positioned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students, creating a better life for the ethnic peopl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presents th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design for labor education, failur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meet the demand of era, lack of value penet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lack of life vit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subjects, which restri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Therefore labor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uild a systematic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high light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develop diversified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to boost the comprehensive labor quality of ethnic students; all-round penetration of labor values to foster ethnic students’rich labor emotions; adhere to the think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 body and mind, so as to cultivate ethnic students’labor subjectivity spirit.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labor quality;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初审:李丽冰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