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六期)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作者:任保平 任欣怡
阅读数:852

来源:《人文杂志》2022年第10期

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国内外现代化建设教训与警示的总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体现为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向世界开放和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教训予以借鉴的基础上,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民族性特征,又具有世界性特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是由无数的民族性所构成的,民族性是世界性的现实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中包含着一定的世界性,无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如何特殊,都需要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在中国民族国家范围进行的,而且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大背景生发的,不仅具有民族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具有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且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本文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特征以及成功经验,从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逻辑和维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中国国情,针对中国问题,运用中国方式,破解中国现代化难题,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形成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因而具有民族性特征。”[3]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主要是指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在中国时空范围内进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立足于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始终契合中国国情,以中国现代化问题为导向,把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针对中国工业化落后的实际,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国家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把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针对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深化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推动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七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布局。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并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任务,制定了新时代现代化“两步走”的新战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因此,立足于初级阶段特殊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对国内外现代化教训与警示的总结。特别是在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苏联现代化教训与警示总结和我国现代化教训与警示总结基础上,探索适合国情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现代化道路。一是总结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新形态,也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体现了资本逻辑的价值取向,这种现代化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全面异化和阶级对抗,收入差距扩大,形成了严重的不平等。经济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频繁发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形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4]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教训,扬弃了资本逻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人民利益,开辟了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二是总结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教训与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启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由于盲目照搬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片面追求私有化和资本利益,患上了严重的“现代化病”,长期深陷于“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缓慢,民生改善不足。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教训与警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借鉴。这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赶超战略,通过工业化和计划化来推进现代化。过度的国家干预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受阻,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三是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训与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基本是照搬苏联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推动现代化,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活力不足,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等问题。在总结苏联教训与警示、重新审视苏联模式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新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走自己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思路,使现代化的目标、模式、方式、路径与政策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四是总结了我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在新中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对中国现代化初始条件把握不准,导致了计划经济时期采取追赶战略和大跃进方式推进现代化,急于求成的结果是现代化进程缓慢,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初始条件出发,针对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三步走的战略,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世界现代化的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实际。因此,对国内外现代化建设教训与警示的总结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且意味着文明崛起和新文明形态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逻辑和目标。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长期不断追求的目标,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动力,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5]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角度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又从现代化的视野来安排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与路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坚持共同富裕导向,坚持改善民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一民族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特征的又一体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特征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世界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脱离与世界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是指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共性或者普遍性,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在经济上,体现在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化的扩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与信息的广泛交流等方面。在社会方面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基于世界市场的世界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8]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潮流,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世界历史舞台,顺应世界现代化趋势,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体现在对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趋势的正确把握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客观依据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时代主题与未来趋势基础上的正确判断,因而具有世界性特征。世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的时代特征与趋势相联系,理解了世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趋势。一是理解了世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化成为时代主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开始加入到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的把握,特别是对世界现代化时代特征的准确判断,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要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明确提出了既超越苏联现代化道路,又超越欧美现代化模式,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新路。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判断世界现代化基本趋向,科学分析了现代化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分析了当时世界的形势与特点以及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的变化特征,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对世界潮流的正确研判,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并提出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步骤,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体现在向世界的开放性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特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现代化,具有开放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外开放,把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有机对接起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依靠对外开放把自身的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主动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和逐步主导全球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有机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使中国式现代化逐步融入世界潮流,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二是依靠对外开放把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普遍交往”的世界现代化图景,在这一图景下实施了改革开放,通过对内改革,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使中国的现代化融入世界、把自身的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也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关联起来。使中国现代化与全球现代化有机联系,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依靠对外开放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后,总结了计划经济时期闭关锁国的弊端,把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进入到了提高开放水平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发展理念中把开放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利用了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并进一步主导全球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体现在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借鉴上。世界现代化是各国现代化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吸收世界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而形成的独特道路,包含着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例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推进现代化,民主法制建设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等,这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收了世界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化新形态。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以工业化为主线推动现代化。从世界范围看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工业化开始,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从农业经济形态为主转向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这一经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就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动国家工业化,建立了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的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化为主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21世纪,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动产业升级,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把技术创新作为现代化的驱动力。“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与开放方面的高投入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现代化。而且,“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技成果在经济上的运用,他们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研究与开发,官企学相结合,科学家、企业家与金融力量三结合,促进了经济的现代化”,[10]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思路。在改革开放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就包含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通过模仿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1978年到1984年从成套技术引进到模仿创新,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中国经历从“市场换技术”政策背景下的模仿创新,到市场主导的多元化“集成”创新模式的转变,2006年至今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创新进入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型的新时代。三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与完善的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发达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效率对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任务,2022年国务院进一步部署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任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重视生态现代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我国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1992年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2002年开始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部署了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三、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世界性和民族性就是指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既发展自己又影响世界的现代化,为破解世界现代化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从理论上讲,“一方面现代化的世界性是民族性所构成的,民族性是世界性的现实存在方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民族性中寓于世界性之中,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趋势。”[11]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表现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依据与民族依据、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统一。在哲学意义上,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指社会主义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同质性。“一般性体现的是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原则性,而民族性体现的则是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灵活性。”[12]一是世界依据与民族依据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各国都以发展为主题推动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这一趋势,在世界依据与民族依据的结合中体现其合理性,既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又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二是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把国内的内在条件和国际的外部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统一中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依据国内现代化发展的初始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据国际条件和环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积极利用内外两种资源。既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国内的内在条件,探索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又立足于国际的外在条件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既保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战略,又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广泛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既充分利用国内条件,又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充分利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三是实现了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统一。国内分工是以单个民族国家范围为基础的分工,国内分工取决于一国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生产。而国际分工的发展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一国的国内分工越发达,国内分工就会超越国界,并向世界范围拓展和延伸,进而形成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国际分工会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各国国内分工的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推动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范围,而是要实现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化生产推进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参与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表现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的特征。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越高,同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就会越高,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程度也会越高,可资利用的世界资源和国际市场范围也就越大。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内容与民族内容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吸纳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的结合,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和国内现代化经验教训总结的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内容与民族内容的有机统一。一是从民族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破解的是中国现代化的难题,关注的对象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为逻辑轴心,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从世界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现代化探索了多元方案,推动了世界现代化从一元模式走向多元模式。同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世界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克服了以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正确处理了借助资本与驾驭资本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的人本逻辑的现代化,为求解当前世界发展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样本,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强提供了借鉴。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意义与中国意义的有机统一。中国意义就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和新模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平台,合理利用产业政策推进了全方位的经济现代化,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坚实的国民经济基础,形成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通过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探索形成了一条现代化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就是指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3]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只有全面综合把握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才能科学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普遍性世界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在中国未来现代化新征程中,还需要继续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的映照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形成世界性特征,同时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


注释: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

[3]徐艳玲、贺方彬:《中国道路:世界性与民族性双重维度的观照》,《理论探讨》2014年第4期.

[4]徐平著:《伟大的事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5页.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

[8]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9]徐冬青:《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1期.

[10]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8期.

[11]郭晗,任保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第37期.

[12]魏建斌,赵建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