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8年 > 第7期目录(总第一百四十八期) > 正文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及路径选择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85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8期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8期 作者:李芙蓉

摘 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以及持续性与反复性规律。目前,这些规律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动摇与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凸显并存,内化影响因素多样化与外化要求二重化并存,自发控制与自觉调控均呈现难度增大的趋势,青少年德育过程反复的可能性加大。基于此,学校应该选择以教育者为主导和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双主体德育方式,选择加强对话、增进理解的交流式德育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立体化德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德育过程;双向互动;内化外化;协调控制;持续性与反复性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7.24亿,占网民总规模的96.3%。其中,青少年网民数从2013年起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该组织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87亿。可见,青少年的生活已被各式各样的网络所覆盖。网络一方面使青少年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不断冲击着他们固有的思想,甚至使原先的德育过程规律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本质及规律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本质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社会过程,实质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1]。人类的精神财富之所以能不断延续并向前发展,依靠的就是代际之间的薪火传承。因此,德育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指导,使受教育者接受现有的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并形成新的思想道德文化。因此,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通过有目的的德育活动塑造道德主体。

网络的普及使塑造道德主体的德育过程也受到了影响。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过程其实就是现实青少年德育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延伸,本质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道德主体的塑造。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实施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性规律。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过程仍然遵循这些规律,包括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等。

1.双向互动规律

青少年德育过程无论是在现实环境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两者均为德育过程的主体。一方面,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与文化对青少年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青少年能动地接受教化,通过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表之于外,对教育者产生影响。但相较于传统的青少年德育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过程使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多了一层媒介——网络。

2.内化外化规律

内化指受教育者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外化指受教育者把已经内化了的个体意识积极地转化为行为习惯和自身品德的过程[2]。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外化寓于内化之中,青少年道德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形成过程也是教育者践行德育转化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外化中包含内化,青少年道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过程。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青少年实现内化和外化,使之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的过程。

3.协调控制规律

网络环境具有相互性与开放性。在德育过程中,网络环境各种信息复杂的自发影响和教育者的多种教育影响使德育过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其一,教育者素质有高有低,对网络的把控能力有强有弱,使其实施的德育过程及效果也不尽相同,此番自觉影响需要调控。其二,网络世界的多姿多彩会吸引青少年自主靠近,这将对青少年的德育过程自发地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双面性——积极性与消极性。要实现更好的德育效果,需要控制这些自发影响。

4.持续性与反复性规律

首先,对青少年道德的培养要遵循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把社会政治、思想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意志和行为,往往需要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要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相互斗争与循环往复,这必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一过程也注定充满曲折与反复。其次,客观环境的广泛性与多重性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德育过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觉悟与行为的要求不断提高,决定了青少年的德育过程必定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德育过程具有持续性。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不断更新,网络对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过以往的任何时候,因此,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双向互动规律——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动摇与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凸显并存

1.教育者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与青少年在获取信息时发生了时空错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首先,教育资源与信息不再囿于教育者手中,青少年通过网络与各类搜索引擎可以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与信息,传统的教育者控制教育资源与信息的模式被打破。其次,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信息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了教育者的指向性,教育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不断干扰。第三,由于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相对自由性与潜在隐蔽性,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也呈现出自我性、隐蔽性与缺乏约束性的特征,更难以察觉与把握,无疑削弱了教育者的控制力。

2.青少年主体地位上升

人生而自由平等,青少年德育的核心应是青少年自由基础上的自律。青少年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在德育过程中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并非是被动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和能动性。一方面,青少年对于主体地位的要求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广大青少年获得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往与学习空间,高度的自由与平等契合了人本能的需求,因此,传统的、单向的信息灌输模式难免会使青少年产生抵触心态,他们希望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得到不逊于网络生活的自由与平等。另一方面,同传统社会的青少年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所接触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无论是信息的获取、问题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如今的青少年都更倾向以自我探索的方式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因此,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育者主导的德育模式必将被更加注重青少年主体性发挥的德育模式所取代。

(二)内化外化规律——内化影响因素多样化与外化要求二重化并存

一是青少年在德育的内化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层面上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以及主观层面上的自我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因素等。这些因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青少年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然而,网络的普及一方面使得网络环境也成为影响青少年德育内化的因素,直接导致内化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影响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情感等因素,增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二是外化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外化的结果是使个体产生新的行为,这种行为以符合社会一定思想道德为标准。首先,传统德育过程中的外化行为只要是符合现实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便可以,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要求远远不够。网络是现实社会在空间上的延伸,现实行为往往会投射到网络行为中。但由于网络空间自由度高,易导致青少年缺乏自我约束,漠视道德责任,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外化不仅要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现实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且要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网络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行为。其次,青少年在网络环境虚拟的实践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观念最终会带入现实社会,使现实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只有虚拟的思想道德行为转化为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行为,德育目的才算完成。

(三)协调控制规律——自发控制与自觉调控均呈现难度增大的趋势

首先,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自觉影响包括同质教育影响和异质教育影响,无论是同质教育影响还是异质教育影响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相互作用。同质教育影响的相互作用往往促进青少年符合社会要求思想道德的形成。异质教育影响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增加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不确定性。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的运用与信息的掌控、甄别、利用等能力存在差别,不同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无形中扩大了异质教育影响的相互作用,也增大了异质因素的调控难度。

其次是网络环境因素的自发作用。网络环境因其固有的新奇与开放对青少年形成天然的吸引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自发地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对新事物的感受与好奇心正处于上升期,一些负面案例、负面观点、负面价值观极易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青少年处于网络环境中时,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因此增加了教育者对自发因素控制的难度。因此,为更好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符合社会发展这一目标,要努力强化网络环境正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弱化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并与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在困难中寻求统一与平衡。

(四)长期反复规律——青少年德育过程反复的可能性加大

通常,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总是向青少年强调“好”的东西,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对一些负面思想与案例总是以批判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缺乏理性而透彻的分析。但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能自由地接触到各种事件,能听到不同主体带来的不同声音和不同分析,这些内容与价值观念难免会同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存在差别甚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可能改变甚至颠覆自己的道德认知,使整个德育过程出现反复,降低青少年德育过程的实效。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以教育者为主导和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双主体德育方式

首先,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者更为关注青少年本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时从教育对象内心的需要出发,符合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其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虽然其主导地位面临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引导,通过教育者对网络信息的主动过滤,指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二是教会青少年选择,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辨别能力,使其能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正确地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二)选择加强对话、增进理解的交流式德育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相较于传统意义下的青少年道德发展更具独立性与隐蔽性。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德育方法难以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无法感知青少年的内心所想,在这种境况下进行德育往往事倍功半。要打破这种僵局,首先要先走进青少年的内心。教育者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这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其次,教育者凭借阅历与知识上的优势,在对话过程中发挥引导性,通过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自觉调控同质因素与异质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激发,使青少年自身道德体系得以有效构建和不断发展。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立体化德育模式

以互联网为中心形成的网络环境虽具有虚拟性,但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德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立体化模式。一方面,注重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强化网络环境下社会的支持作用和社区教育的补充作用。通过网络建立起连接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的联络机制,实现各要素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生动局面。

时代在不断前进,人类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青少年德育,既要遵循德育一般规律,又要注意到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将青少年塑造成符合社会道德发展要求的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80.

[2]李丽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外化的辩证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Change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Laws in Adolescents’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in Network Environment

Li Furong

Abstract:The general laws in adolescents’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in network environment include such laws as two-way interaction,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coordinated control,continuity and repetition.At present,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se laws.The vacilla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ducators coexists with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adolescents’ subject,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coexists with the duality of the externalization requirement,the tendency to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spontaneous control and self-conscious regulation has come into being,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petition of adolescents’ moral education has increased.Therefore,we should choose the two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mode with the educators as dominant and the respect for teenager’s subjectivity,and the exchang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ialogue an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so as to establish the stereoscopic mode of“school-family-society-community”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adolescents moral education process;two-way interac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coordinated control; continuity and repetition

责任编辑:毛启宏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