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胡雪芳 李生柱
摘要:民族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的一个学科类别。以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民族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项类别、时间分布、立项课题所在单位与隶属系统、课题负责人及立项主体等方面的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民族教育类课题的立项总数和所占比例一直处于偏低状态,整体上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因民族聚居的地缘优势在民族教育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在民族教育课题的研究中占据先机,几乎所有的民族教育课题都是由高校特别是由非“双一流”高校所承担;民族教育研究视野从宏观走向微观,理论基础体现为多学科融合,研究对象多样化等。因此,建议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增强不同类型责任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化民族教育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民族教育研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民族教育;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历史演进;趋势展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视之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大事。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术界对民族教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比如,甘永涛等人分析了国家政策取向与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策取向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1]向伟等人则认为近年来民族教育研究范式已从单一的政策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的主题,如双语教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与社会平等;[2]沈沫等人对“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展望;[3]田养邑等人论述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教育的使命担当与开放式发展路径;[4]顾明远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科研创新体系”。[5]
除此之外,近几年,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民族教育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方兴未艾,这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在长时段的范围内对民族教育研究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行客观评述,并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如马倩利用CNKI数据库中有关民族教育研究的1368篇文章对近20年来民族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的计量分析,[6]以及蔡文伯等人基于硕博论文对21世纪以来民族教育研究发展态势进行的计量分析,[7]这些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为一种国家级的项目类别,一直在我国教育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1996年,民族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之中,这对于民族教育研究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以后,民族教育类项目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我们洞察民族教育研究进展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热门领域。令人遗憾的是,学界仍没有人关注20多年来民族教育类课题的整体发展情况,或从民族教育类课题的立项情况来考察民族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与热点变迁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选取2001—2017年之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立项课题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项类别、时间分布、立项课题所在单位与隶属系统、课题负责人及立项主体等方面的量化分析,以期更好地认知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热点与发展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为中国民族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取自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所公布的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数据,[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由教育部统管,由于涉及学科内容和领域的广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分为15个学科类别,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和德育等,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中的一致性抽样,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民族教育。2001—2017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批准立项7637项,其中有关民族教育的课题总计293项(见表1略)。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描述统计的方法,数据的整理通过2003版excel软件对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进行分类、归纳。主要聚焦于民族教育,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民族教育的立项时间、立项数量的年度分布、立项课题的类别、负责人和责任单位情况以及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等内容。其中,立项课题类别有6个,即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和教育部规划,这是严格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对课题类型的划分,之所以没有列出部委委托课题这一类别,主要考虑到2001—2017年间只有2001年有这一类别立项,其他年份均没有,故略去,同时这一时间段没有国家重大民族教育类课题立项,也给予舍去。课题立项责任单位的归类是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划分,在此不再具体列出。本研究将责任单位的类别分为5类:“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高校、中央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其他,“双一流”高校仅指具有民族学或教育学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其他高校均属非“双一流”高校;其他主要指中小学校、党校和出版社。立项课题研究主题划分在参照王鉴、安福海的《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一文[9]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体包括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师资建设研究、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研究、双语教育研究、文化传承与适应研究、民族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民族初等教育领域研究、民族中等教育领域研究、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及教育均衡化和教育信息化研究等12个主题。
二、立项数据的量化分析
(一)课题的立项时间和数量
2001—2017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有7637项,其中,民族教育课题有293项,占课题立项总数的3.84%(见表2略)。从总体上来看,除2001—2004年和2009—2011年这两个时间段变动较大外,其他年份均在3%—4%左右。2001—2017年民族教育课题数占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到2004年呈V形,不稳定;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1年,大致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11年占年度立项课题总数的5.48%;第三阶段是2012年到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民族教育课题的年立项数处于平稳的状态,基本保持在3.5%左右。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民族教育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立项数量上给予了较大关注,从而使得民族教育的研究在整个教育学科类别中成为独立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课题的立项类型分布
从课题立项类型来看,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民族教育类的293项课题具体分布在以下6大类别之中,其中,2001年、2005年、2008年、2015年和2017年各有一项国家重点课题(见表1略),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71%,其中2项为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所主持;57项国家一般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9.45%;36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2.29%;10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34.81%;43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4.68%;4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3.99%。从分布上来看,民族教育各类别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课题总数比呈M形(见图1略),两个拐弯的峰点分别是国家一般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说明这两类课题数占民族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比重较高。
在民族教育各类别课题中,国家重点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2.96%,国家一般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4.19%,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4.73%,教育部重点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3.45%,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3.61%,教育部规划课题占同类立项课题总数的3.47%(见图2略)。从统计数据可知,民族教育课题在同类立项课题中基本呈现较为稳定状态,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3%以上。同时也表明,民族教育各类别课题立项数的比重低于所有15个学科类别的平均值(6.67%),反映出民族教育研究在我国教育学科群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在国家重点课题,特别是国家重大课题的立项方面亟需加强。
(三)课题责任单位所在地域的分布特征
一个地区的课题立项数量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学术科研发展水平和情况,也可以体现出该地区学术科研的优势方向,同时也能考察国家对该地区的学术科研重视程度,因此,有必要分析民族教育立项课题在全国各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三个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的总体分布情况,表3(略)和表4(略)分别从不同地区和区域的民族教育课题立项分布情况做了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34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港澳台外,有25个省份获得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类课题,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中部地区的江西、安徽从未获得民族教育立项课题,西部地区省份均有民族教育课题立项,可以看出,民族教育类在课题立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众多省份中,北京是获得民族教育课题立项最多的省份,共有64项,占民族教育课题立项总数的21.84%,与其他地区相比拥有绝对优势,其立项数比位列第二的甘肃多34项(大约是甘肃的2.13倍)。紧随其后的省份是新疆、内蒙古、广西、青海、云南,这几个省份的课题立项数量均超过20项。以上所列的7个省份共立项208项,占立项总数的70.99%。
从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的地域分布来看,在293项课题中,东部、中部、西部民族教育类立项数分别为75项、26项、192项,占民族教育类总数的比例分别是25.6%、8.87%、65.53%,由此可知,西部比东部和中部之和还多91项,是中部的7倍。在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的前10名中,东部和中部各占一席,分别是北京和湖北,这说明西部地区在民族教育研究方向上的整体科研实力强大。东部地区除2001年、2010年和2011年民族教育类课题立项总数较多外,其他年份立项课题比较稳定。中部地区2003年、2006年和2017年没有立项课题,2005年至2010年每年的立项数只有1个,2011年及以后年份有所增加。西部地区只有2004年至2008年、2012年至2014年的立项数低于或等于10项,其他年份都在10项以上,且西部地区历年立项数量直接影响当年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的总数,两者存在较高相关性。
(四)立项课题责任单位的分布
表5(略)罗列了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课题立项数排名前十的单位,这些单位的课题立项数均大于5项,总计主持项目157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53.58%。这几个排名前十的单位都是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只有1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该校同时拥有民族学专业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其他均是非“双一流”高校。因此,可以从中看出,非“双一流”高校在民族教育课题申报方面热情颇高,且研究实力较强,在民族教育研究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中央民族大学主持的课题数占民族教育课题总数的14.33%,是第二名西北师范大学(8.5%)的近2倍;第三名是青海师范大学,占课题总数的6.14%。这10个单位基本为师范院校或民族院校,其中带有“师范”二字的院校6所,带有“民族”二字的院校2所,这说明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是否设有民族学专业博士点来看,前10个单位中,只有4所高校有民族学专业博士点,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从是否设有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来看,只有中央民族大学拥有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
(五)立项课题责任单位的隶属系统分布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所统计年份共有118个单位获得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由图3(略)可知,将这118个单位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可以划归为“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中央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及其他。其中,高等院校承担的课题数为249项,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84.98%。高校是民族教育研究最重要的主体。在这249项由高校主持的课题中,45项由“双一流”高校主持,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15.36%;非“双一流”高校承担204项民族教育课题,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69.62%,可见,非“双一流”高校是开展民族教育研究的主力。民族教育研究第二大主力则是科研机构,特别是地方科研机构,主持课题达到22项,占民族教育立项总数的7.51%,其中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这段时间内主持了3项民族教育课题项目。各类中学共主持过7项民族教育课题,说明基础教育逐渐重视学术研究。
(六)课题负责人排名分布情况
2001—2017年间,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93项民族教育课题的人共有274人,其中,只有1人(苏德)承担过4次民族教育课题,主持过3项民族教育课题的有2人,有11人主持了2项民族教育课题,其他各主持1项。在这14个人中,苏德承担的项目最多,且主持的课题级别最高,分别在2008年和2015年2次承担国家重点课题,而在所统计分析的年份里,民族教育类国家重点课题仅立过5次项。此外,获得过民族教育类国家重点课题还有中央民族大学的哈经雄、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中永和新疆师范大学的王炜。除苏德外,谭志松、滕星、常永才、夏仕武和袁梅主持了2次国家级课题。塔娜在2012年分别以中央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名义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陈立鹏是排名前14人当中唯一一个曾在科研机构工作过的人员。在这14人当中,有9人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说明该校在研究民族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无可取代。
(七)课题的研究主题分析
根据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民族基本理论研究、师资建设研究和双语教育研究等12个研究主题,“民族基本理论研究”涵盖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现状与实地调查及民族教育史、外国民族教育研究等,因而所占比重较大,占总立项数的21.16%。“文化传承、适应研究”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建设等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相关课题内容的立项较多,说明学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颇高,共有30项,占总立项数的10.24%,此外,“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与其并列。再者,“教育政策法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主要基于当前我国依法治教的背景以及对教育领域法治化的要求。总体来看,民族教育研究的主题比较集中、鲜明,且与现实诉求关系密切,如师资建设与培养、双语教育的开展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等。
三、历史演进与趋势展望
(一)民族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纵观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民族教育立项总数从整体上看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状态,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立项总数和所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总立项数比例一直处于偏低水平,除2010和2011年民族教育立项课题数占年度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高于5%,2003年和2007年民族教育立项数占年度立项课题总数的比例低于3%以外,其他年份所占比例均在3%—4%之间,这说明该学科总体研究水平较为稳定,但还有待提高。
第一,从区域分布来看,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体现出不均衡性,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从民族教育课题责任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角度分析,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甘肃、新疆、内蒙古、广西等省市区,除了北京属于东部地区,其他省区均属于西部地区,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心。北京是所有省区当中承担民族教育课题研究最多的,彰显了北京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明显优势,从而使得东部地区民族教育立项数量是中部地区近三倍。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其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表现出绝对的优势,比东部和中部立项课题总数之和还多91项,这主要得益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因而西部地区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
第二,从立项课题所属的责任单位来看,高校在民族教育课题的研究中占绝对优势。几乎所有的民族教育课题都是由高校特别是非“双一流”高校所承担,承担过2次以上(包括2次)的课题负责人也都是来自于高校,这与高校长期以来注重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同时还与高校时刻关注国家教育发展动向紧密相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教育问题,高校注重运用自己的优势研究国家亟待解决的民族教育问题。高校共承担民族教育课题249项,其中非“双一流”高校承担课题总数占民族教育类课题总数的69.62%,说明非“双一流”高校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双一流”高校之所以占比较低,在于承担课题排名前十的高校中只有1所“双一流”高校。“双一流”高校鉴于其综合优势,今后应注重加强民族教育研究,促进民族教育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除高校以外,其他单位承担的课题数仅占总数的15.02%,整体上参与度较低。
第三,从研究主题上看,民族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较多地关注应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性研究。根据历年立项课题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民族教育的研究视野从以往的宏观研究逐步走向微观研究,呈现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况,同时从关注“问题”“对策”等宏观研究转向“文化传承与学校课程设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等微观研究。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的理论基础从以往单纯地运用民族学或教育学理论走向民族学、教育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如“民族舞蹈文化多样性及其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就呈现出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相互交叉运用的研究视角。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对象也在逐步扩大化,从最初仅以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到后来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家长、社区也纳入研究视野之中,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领域倡导的“家校社合一”的思想。
(二)民族教育研究的趋势展望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西部地区,尽管国家长期以来从民族政策、教育政策以及民族教育政策方面来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教育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民族教育涉及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团结等重大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结合以上对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的分析,我们对民族教育研究的趋势有如下展望:
第一,民族教育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将其放到全国视野范围内,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从上述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仍会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主力,但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仅依靠西部地区开展民族教育研究难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因而需要加强东、中、西部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10]以西部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为依托,加强东、中、西地区在民族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通力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同时,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的立项中,应注意缩小地区差异。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这一方面有所重视和努力,比如2011年以后,中部地区民族教育立项课题数有了较大增长,这一趋势有望得以保持和发展。
第二,不同类型责任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应成为今后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的主流。鉴于高校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以及一些民族中学如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的地理位置优势,特别是在当前中学对科研能力重视和中学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背景下,不同机构“走出去”,利用各种优势开展合作交流是今后民族教育研究形势发展的需求。代表众多人文科学的领域专家产生在一个机构中致力于同一课题的研究,比这些专家处于孤军奋战于单个学科机构,更有利于交换和综合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11]因此,有必要鼓励更多类型的单位参与到民族教育研究中,有关部门在立项时,可以适度地向高校以外的有能力开展科研的其他机构给予倾斜,同时也应注重引导高校与隶属其他系统的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申报项目及项目研究的形式,实现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局面。
第三,民族教育研究逐渐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趋势。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协调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理论与应用的比例倾斜问题。民族教育研究内容正呈现视野广阔、多学科融合和对象多样化的发展之势,[12]民族教育研究不再局限于民族学、教育学领域,人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也正涉足于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一定要将田野调查的方法运用到民族教育研究之中,通过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等规范的田野作业深入民族地区,调查民族教育现状,因此,走向全国性、公共性的民族教育应该是今后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取向。[1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仅扩大了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为民族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从而实现民族教育课题研究的全方位、高起点和深层次发展。
通过对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数量的分析可知,民族教育在短时期内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从以往民族教育立项课题研究来看,在当前阶段,民族教育研究拥有较为扎实和成熟的理论基础,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国内外各领域、各层次对民族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实行的“一带一路”建设相较于民族教育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互融”的基本精神,中国民族教育也应以此精神为指导,走四通八达、协同建设的发展道路。[14]总而言之,21世纪的民族教育研究在不断规范化的基础上,将逐步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甘永涛,安萍.国家政策取向与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
[2]向伟,钱民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主题回顾: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
[3]沈沫,陈立鹏,张承洪.“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7(3).
[4]田养邑,周福盛.“一带一路”中民族教育的开放式发展:使命担当与路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9).
[5]顾明远.传承学术薪火,促进民族教育研究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7(3).
[6]马倩.近二十年来民族教育研究状况的计量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7(1).
[7]蔡文伯,王玲.21世纪以来民族教育研究发展态势的计量分析——基于硕博论文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
[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1—2017年全国规划立项课题名单[EB/OL].
[9]王鉴,安福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10]王鉴.加强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合作研究的战略构想[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学术通观: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社会科学卷)[M].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王国超,孟立军.回顾与展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9).
[13]陈浩,袁同凯.从文献资料看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几次理论转向和发展趋势[J].西北民族研究,2015(2).
[14]吴明海.新丝路与中国民族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of EthnicEducation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Education Science Plan from 2001 to 2017
HU Xue-fang LI Sheng-zhu
Abstract:Ethnic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discipline category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 plan.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ethnic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 plan from 2001 to 2017,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projects in terms of category,time,the unit,the person in charge and the main body.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otal numb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have been low with an overall steady rising trend;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ojects is unbalanced,and due to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ethnic concentrated area,the Western ar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thnic education research;universities take up the priority in research projects,for almost all the projects are conducted by universities,especially by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and the projects have changed from macro view to micro view with a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versified research subjects.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of the research of ethnic education,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responsibility units should be enhanced,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Key words:ethnic education;the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 plan;research project;historical evolution;trend prospect
责任编辑:吴艾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