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顾聪
摘要:由于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民众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教育平均水平要低,这使得民族民众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和现代社会保持同步,因此通过教育发展促进民族民众发展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但是对于这一点的强调一定程度上也就促成了民族教育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纠结,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便是在坚持民族发展基础上,在民族教育中通过民族语言使用、选择性引进民族文化以及调整文化教学方式等来促成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沟通互容,最终使两者在民族教育中得到协调统一。
关键词:民族教育;民族性;现代性;文化保护
少数民族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面向民族学生展开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少数民族民众在现代社会中的向上发展需求,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社会潮流中。直面现代、融入现代是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展开的目标意图使得民族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但同时民族教育服务民族民众的特性又使得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传承民族性、保护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民族教育的现代性关系民族民众的发展,而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又关系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得民族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冲突。但从根本上来说,民族教育中的现代性和民族性就是民族发展与文化保护的问题,因此,对于相关矛盾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实际上也是对于民族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定性及矛盾协调。
一、现代性和民族性在民族教育中的矛盾纠结与选择
(一)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教育意义形成
现代性关乎民族学生的现代发展。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民众大多固守在封闭的社会环境内生活,沿循着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在全球各地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少数民族民众的这种内部发展选择,从个体角度来说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还足以让民族民众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下去。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到全球化潮流中,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在这种环境下,民族民众如果还延续原有的发展模式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有被现代社会所疏离,甚至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对于民族民众来说,需要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便使自身在就业和成长方面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和其他民众一起共享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与其说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是民族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必然选择,还不如说是其自身获得广阔发展空间和上升发展渠道的一种客观需要。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为了契合民族民众的现代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教育模式。
民族性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少数民族世代延续的文化血脉。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大压缩,民族传统文化原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与脉络逐渐解构,因此,必须要通过新的方式来保护和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有着人口集中、延续性教学等特点,这使得学校教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同时,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本身来说,其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性质也要求必须和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属性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民族教育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的特点。
(二)现代性和民族性的教育纠结与选择
民族性和现代性在民族教育中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二者在教育中的共同存在也会带来一定冲突。从现代性实现的路径来说,民族年青一代接触现代文明并逐渐进入现代文明体系,民族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对他们失去吸引力,从而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现危机。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来说,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在民族教育中对民族文化保护进行特别强调之时,就意味着民族民众需要延续其原有的生活范式、思维定式、习俗习惯,这会使得民族民众和现代社会发展脱轨更加严重,使民族民众难以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且由于不具备优势的社会竞争力,最终将导致民族群体被排斥在现代文明社会之外,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就说不上民族的现代发展。两者不同的取向和结果意味着民族教育中的民族性和现代性所指方向相悖且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就在民族教育中形成了关于民族现代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两难选择。[1]
民族教育中对于民族发展的追求,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保护上的责任和义务使得民族教育必须在民族性和现代性上明确发展思路,这样才能使民族教育、民族现代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齐头并进。关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先生曾经有所阐释,他认为文化以人为主体,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文化保护固然重要,但是使民族民众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下来更加重要。因此,在民族教育中必须要把民众的现代发展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基于民族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或问题所在进行有效沟通。而从传统文化来看,其本身和民族教育所追求的民族现代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沟通协调余地。
二、民族教育中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协调基础
(一)教育制度差异不等于教育内容对立
长期以来,大多数传统文化都是在经堂或私塾中来进行传承,这使得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与经堂或私塾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联系起来,并把其视为传统文化传承实现的重要路径。而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所需要的现代科技图谱是在学校教育中完成的,而这种学校教育模式一直被认为是不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因此,在意识上,民众往往把学校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对立起来,把两者当作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思路或模式,认为以学校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也没能脱离这种传统认识的窠臼,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历史传承轨迹,往往是在民间通过口传心授或者是寺庙、经堂的方式来进行传承,这使得民族文化经常被认为是和以促进民族现代发展的学校教育不在一种教育体系内,甚至把学校教育制度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从而使得民族教育往往只是重视民族现代发展,而没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弱化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功能。从本质上来看,教育制度或形式和教育内容虽然有关联,但二者之间并不等同,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内容的差别并不意味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和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绝对的对立,这种有限相对性使得民族教育中的民族性和现代性有了共存的空间和基础。
(二)现代教育文化内容源于传统文化
虽然以当下眼光来看,学校当前所教授的现代文化知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两者之间的共存共生貌似不现实。但从事实上看,当前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多数教学内容很多也是舶来品,其中的文史部分更是中西合璧,把其定位为“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为过。虽然有些知识文化经过积累演变已经发展得和传统文化知识完全不同,但是从传统文化演变而来这一事实却并不容否认。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学校教育所传授的关于民族现代发展的知识内容也是传统文化,虽然地域不同,但是并不影响这些文化内容的传统定位,在这一点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内容是同类。既然这些来自欧洲或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进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那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自然同样可以进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并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弘扬民族文化内容有利于民族学生全面
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按照当前国家出台的学生素养标准,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方面,在这个素养标准中,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都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而这些素养下面对应的便是学生的人格健全、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珍爱生命等多个要点,这也就意味着在民族教育的发展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现代知识学习,还要对学生的人格、人文、生命意识等方面有所侧重。有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对于个体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发育却不容忽视,学生的部分素养也就可以通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部分滋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文化内容,在这一点上,其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民族教育促使人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民族进步是一脉相承、不谋而合的。
三、现代性和民族性在民族教育中的沟通互容
(一)引进民族语言到教育中
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师通过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语言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国家一直在推行使用普通话,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民族教学中关于语言应该如何选择?语言具有双重性,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种语言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某种文化的引进,少数民族语言也不例外。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民族语言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民族语言的使用,一定程度也是在把民族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因此,在民族教育中进行民族语言教学,既可以通过民族语言学习现代知识,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民族语言的使用中,又使得民族语言文化及语言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弘扬与传承。这里所说的对民族语言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现代知识内容也可以使用民族语言。当前许多民族学校采用双语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有的是把现代知识内容翻译为民族语言再进行教学,有的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以民族语言教学,凡此种种。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民族语言使用,都意味着民族语言有机会进入到民族教育体系中,这不仅没有影响到民族学生的现代知识内容学习,还因民族语言的引入促成了民族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化及语言中的各种文化内涵的认同和凝视,有助于文化保护目标实现。
(二)选择性地引进民族文化
在民族教育中,如何实现文化保护,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把民族文化引进到教学体系中,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最终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引进民族文化是文化保护实现的前提,也是民族教育民族性形成的基本条件。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学生最为熟悉的文化体系,在把其引进到民族教育中时,可以增加民族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加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但是对于民族文化进课堂也需要甄别和选择。一直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凡是和民族相关的具有特色的习俗都视为是民族传统文化,即本民族流传下来的都是民族传统文化;另一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辩证认知,认为有一些传统习俗及文化有生命力,值得往下流传,就大力弘扬,也有的文化形式缺乏生命力,就任其消亡。在发展过程中,前者为继续发展,而后者则可能在不同阶段消失。由此可知,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引进中,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引进到学校教育中,而是要结合民族文化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生命力的内容,也就是取其精华部分使其得以传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整体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和甄选,也就是凡是对民众生活有积极意义,能够为民族民众广泛认可的,就可以引进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在此情况下,进入到民族教育体系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对学生在身心等各方面有积极影响,因此,随着这种民族文化内容在教学上的引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学生在思想见识及文化方面的思考,有助于民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另外,从民族现代发展视角上来说,这种选择性的文化引进也是有益的,意味着文化保护可以在民众融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形成传统文化对应教育方式
由于现代教育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等特性,学校教育中的现代文化知识教学着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思考,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这就形成了由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现代知识教学模式。而从民族传统文化来看,大多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民族社会中由民族民众在实践中摸索实验并最后沉淀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技巧等,主要是服务于民族民众的社会生活,这种文化上的特点意味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是识记,而是需要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严谨与逻辑,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积累,鲜有规范化的理论体系,有些甚至是碎片化的、断代式的,更谈不上完整的文化知识理论系统,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的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相对于现代文化知识的随意性、经验性、实践性等特征,意味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自然不能和现代文化知识教学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或方法,需要更加灵活。[2]这就意味着在民族教育中需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实际上也是把民族教育中的民族性和学校教育中的现代性加以融合,这有利于实现民族的现代发展和文化保护,并使二者在民族教育中和谐共存。
民族教育事业关系着民族民众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进步,关系着民族民众素质的提高,因此,民族教育必须要把民族的生存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这种认知并不是排斥民族教育的民族性,民族性和现代性也并非绝对的对立。在民族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促成民族生存发展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推进民族文化保护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佟欣.壮族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衔接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
The Modernity and Nationality of Minority Education
GU Cong
Abstract: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history, geography and other factors, the minority public education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rest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education, which makes peopl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pace with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task of schoo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ut at this point the emphasis on a certain exten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ty and nationality conflict,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is to bas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adjustment of selectiv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a variety of ways to promote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the communication of mutual tolerance, and they are eventually coordinated in ethnic education.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ity; modernity; cultural protection
责任编辑:徐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