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8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一期) > 正文

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22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Z2期 作者:邓友超 刘磊明

我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顶层设计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己经取得了实质性推进。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经历了“建起来”“大起来”之后,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转向了提升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必有新形势。形势判断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寻找时空坐标。这里从“上下”“中外”“内外”“左右”“天地”“远近”几个维度来确立坐标,以看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从“上下”看,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迈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深入基层考察,与师生座谈,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八届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改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文件,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96.25亿元,首次超过3万亿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对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和优化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机遇。

从“中外”看,我国教育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引发了差异化评价

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民教育完成情况位居九个人口大国前列。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引起世界关注,2009年、2012年,上海代表中国参加PISA测评,连续两次取得第一名。2015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再次参加PISA测评,也取得了第十名的好成绩。高等学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2017年,吸引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人来华留学,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所中小学课堂。

我国教育的这些表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我国教育给予了正面评价。比如,2018年2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首次访华,签下5.5亿教育大单,其中中英数学教师交流计划延长至2020年,派遣大约200名英语教师访问中国等。2009-2012年,澳大利亚己有悉尼大学、科廷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等10多所高校正式承认中国高考成绩。《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排名第22位,其中,与教育相关的人力资本与研究指标,排名在第25位。

另一方面,国际评价也有另一种声音。2013年7月,斯坦福大学领衔出版《变化中全球化经济下的大学扩张:金砖国家的胜利?》,指出我国的精英大学和一般大学在资源分配、培养质量方面有两极分化趋势。2014年5月2日,美国《新闻周刊》刊载了题为《全球最佳公立学校的启示》一文,批评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学生负担过重、考评方式单一、创造性不足等缺点。

“聚光灯”下无遮挡,这些差异化的评价,提醒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内外”看,我国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但“两个不适应”依然存在

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教育成为了人力资本的孵化器。2012年至今,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教育成为了知识创新的推动器。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近60%,各类科技园区己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高等学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第三,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的调节器。2013-2018年,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促进了社会纵向流动。

同时也必须看到,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我培养的你不要,你要的我没有”的情况。加之现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社会转型、教育需求多元化等给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成了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微观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规则意识、志愿精神等都成短板,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学生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从“左右”看,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在教育上,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另一方面就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不平衡问题主要是横向上的比较,主要反映在四大差距上。一是城乡差距。“城市挤、乡村空”就是最现实的写照。这些年各级政府对乡村教育非常重视,乡村学校的建筑都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办学条件也基本到位,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学生少教师也缺。难题在于,明明空了,但还不能拆并,因为一旦拆并,仅有的那些学生上学距离更远了,辍学、安全等问题又来了。只能花更大的成本来办乡村教育。二是区域差距。东中西教育差距明显。就拿生均公用经费来说,2016年国家规定中西部年生均基准定额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但实际上,比如上海市2016年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支出7024.30元,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支出9319.99元。三是校际差距。这些年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学区制、集团化,采取“托盟贯带”(委托管理薄弱学校、组建学校联盟、一贯制、以强带弱)等措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还存在如何从形式均衡向实质均衡提升的问题。高中名校的“马太效应”明显。四是群体差距。目前,群体存在差距这一现状,让社会产生焦虑。

不充分问题主要是水平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结构体系上的不充分。一个好的教育结构体系应当是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现行教育名义上纵向有衔接,实际上各学段都存在“学段保护主义”,各学段都在追求自己学段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在横向有沟通和进出有弹性方面就更不充分了。

第三,教师队伍上的不充分。总量不充分,1500万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大群体,但和2.6亿学生比,生师比明显偏高。结构不充分,乡村缺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更缺,同时发达地区因为学生流入也缺教师,比如福建石狮需要7000名教师,但编制教师只有5000人,缺编2000人。地位待遇不充分,教师还没有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二,各级各类教育上的不充分。学前教育主要是两个不充分,普惠性幼儿园不充分,2016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60%左右,还无法满足需求;科学保教不充分,小学化现象还存在,幼儿园安全事件时不时出现。义务教育不充分主要是巩固率还需提高,目前巩固率93.4%,6.6%的辍学率意味着接近800万学生辍学。这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职业教育不充分主要是,原本是分流满足多元需求的选择性教育,变为了培养水平不高、吸引力不强的“鸡肋”。高等教育不充分一方面是普及率还不充分,目前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也在20-30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是内涵发展不充分。

第三,教师队伍上的不充分。总量不充分,1500万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大群体,但和2.6亿学生比,生师比明显偏高。结构不充分,乡村缺教师,特别是紧缺学科更缺,同时发达地区因为学生流入也缺教师,比如福建石狮需要7000名教师,但编制教师只有5000人,缺编2000人。地位待遇不充分,教师还没有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天地”看,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加速推进,但“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教育改革“四梁八柱”己经搭建起来,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关注度极高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过浙江、上海的试点,也成功度过了“元年”,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启动高考改革。

应该说,在顶层设计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己经取得了实质性推进。但目前依然面临一些函待解决的难题。比如,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在当前“流动教育”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设计。但是,这项改革并没有落地。对生源流入地来说,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硬任务”“死任务”,但钱并没有随人走,财政、教师编制都吃紧,压力非常大。再如,这些年督导改革力度很大,做大做强督导、提升督导机构独立性,是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教育督导部门依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部门,没人没钱没有地位,起不到督政督学监测的作用。又如,课程改革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学校,基本上也是作为口号喊喊,行动上,依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片面追求重点大学升学率。

有了顶层设计,还需要基层落地;有了最先一公里,还需要最后一公里。好经如果念歪了,时间长了,既影响改革的实效性,也会影响改革的严肃性。

从“远近”看,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网络正在改变着教育,新的学习方式、教育形态方兴未艾,但又让人雾里看花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云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学习方式、教育样态正在发生变化。全国各地的学校越来越智慧化。MOOC、网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学校、未来学校方兴未艾。比如“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移动终端累计下载安装952万人次,平台在授课程2845门次,新增素材2万条、新增报名217万人次。基于互联网开办的“学分银行”,正在将终身学习理念付诸实践。社会教育机构利用网络创造的一对一、一对多的补习教育方式,也成为了不少家庭和学生的“新宠”,正在改变着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

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甚至挑战到底有多大,人们还难以准确判断。人们之所以觉得科技革命对教育有影响,多是从己经发生的事情来判定的,要做预判相对较难。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改变,给人的感觉是,未来似乎己来,但又似乎是雾里看花。人们感觉到了冲击,但似乎又没有完全准备好。

责任编辑:廖敏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