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五期) > 正文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及其发挥——空间正义的视角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36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4月16日 作者:巩红冬 鲍嵘

摘要:空间正义理论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三大社会服务功能,而民族文化传承在三大社会服务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是由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的特殊性决定的。偏重培养经济建设单一主导型人才、注重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片面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技术传承、精神传承和语言传承的路径进行。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正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1]。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作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已被提到国家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是身处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在职业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创新[2-3]、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4]、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5]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对职业教育的特殊领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民族文化传承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核心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其重要功能还没有被有效发挥出来,空间正义理论恰好能够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层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剖析,阐明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服务功能,指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旨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理论参考。

一、空间正义理论及其分析视角

在为数众多的社会理论当中,空间正义理论对于分析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公平公正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为审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空间正义理论概述

空间正义理论是西方空间批判理论者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批判城市空间生产问题时形成的。随着人类的发展,空间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空间是现实的人生活、交往的场域。因而,空间也是社会正义问题交织作用的场域”[6]。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同时城市空间是集中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领域”[7]。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过度积累的资本和过剩的劳动力,“占有空间并生产出相应的空间形态,是资本主义淡化内在矛盾,摆脱生存危机,获得新生的工具性力量”[8],而且空间生产“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生产形式”[8]。空间是人类生存、延续与发展的主要场所,所以空间生产“必须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目的”[6]。事实上,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空间生产在资本逻辑控制下,以追逐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和利润为根本目的。“在城市空间塑造和改造的背后,是资本的渗透和各种权力的介入”[7]。在这样的境遇下,“围绕城市空间的生产、消费引发的城市冲突和危机日益严重”[8],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空间不正义问题。在大卫•哈维看来,“在最近几十年里,资本主义世界中,地理和社会上的不平等似乎日益严重”[9]。显然,这些不平等的根源则是由“资本的空间化”或“空间的资本化”所引起的,并且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了社会-空间不平等”[6]。诚如大卫•哈维所说,要完成“从以剥削为基础的城市化到以适宜人类的城市化”的转换“需要革命的实践”[10]。因此,“对抗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是实现空间正义的根本路径”[6]。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空间正义呢?首先,“只有通过对空间非正义的揭示与解剖,才能建构真正的空间正义”[6]。其次,“通过空间生产方式的调整、空间重构,最终减少非正义,寻求正义实现的可能性”[6]。大卫•哈维的城市空间批判理论,不仅可以“为理解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8],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照、借鉴和启示作用”[7]

(二)空间正义理论为审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空间正义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生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不仅生产了教学实训场所、师生活动场所等自然空间,还生产了由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活动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空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正如苏尚锋所说:“整个学校空间是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学关系完全呈现的场所,空间本身标示出了教育实践的范围,而全部的教育活动实践则形塑着学校空间。”[11]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认识不到位、发挥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空间正义理论正好可以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提供一个“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内在根据”[6],也可以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提供一个“有效的价值规范”[6]。以空间正义为视角审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可以发现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里,涵盖和包容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等社会关系,并且在这些社会关系之中蕴含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对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不正义因素、调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方式、重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空间正义。惟其如此,才能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服务功能

空间正义理论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12]正如苏尚峰所说,“学校教育的所有状况表现并反映于全部的学校空间之中”,也“正是学校空间在极大地塑造着学校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11]。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所蕴含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这些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的空间不正义的分析,可以厘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三大社会服务功能

在意识到自身可能产生的空间不正义现象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就会极力发挥对社会的功用和效能来不断克服、消解、甚至是超越这些不正义现象。在空间生产过程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抗自身可能产生的不正义现象时发挥出来的对于社会的功用和效能,称之为社会服务功能。具体来说,社会服务功能就是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以及在社会实践中释放出的实际效能[13]。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直接引发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蕴含的独特矛盾和冲突,相应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表现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族文化传承三大社会服务功能。

1.以何存在:推动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被看作一种特殊的空间生产时,首先表现为劳动力再生产,而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对象的学生是被直接圈存起来的民族地区稀缺的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又间接转移了民族地区短缺的生产资本。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则遭受到来自劳动力不足与生产资本短缺的双重压力,这让本来就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经济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突出表现。诚如侯哲安所说:“民族经济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力,其中又以劳动力为主要因素。”[14]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地区还处于贫困状态,不仅生产资本不足,而且能够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也紧缺。当这些人力资源被圈存在校园之内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对象的学生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无法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了。也就是说,他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权利已经被职业教育空间生产所剥夺了,并且家庭也为之付出了代价,那就是他们把本应该用以投资生产活动的资本,转而投资到学生的教育之中去了。侯哲安认为:“民族的平等只能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上才能达到事实上的平等。”[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通过培养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技能型经济建设实用人才,来补偿和超越因人力资源圈存和生产资本转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藉此来实现空间正义。恰如大卫•哈维所说:“如果资产阶级要再生产他们自身,实现对劳动力的控制的话,它就必须有效的补偿劳动力所做出的让步。”[15]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根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通过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以达到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从而维持其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社会服务功能。

2.如何存在:促进社会和谐

安华认为,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政治风险等社会风险“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6]。由于“学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境内外敌对势力“将其作为渗透与破坏的重点和突破口,把争夺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对象”[17]。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在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时,客观上增加了当地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对服务区域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不利条件。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政治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从空间正义的视角来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了对抗自身带给当地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并给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维持自身存在的良好状态,必须将空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转变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要将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对象的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以此来维护空间正义。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主线”[18]。促进社会和谐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土壤,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认真履行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1996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促进社会和谐必然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又一大社会服务功能。

3.为何存在: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还表现为文化再生产。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与手段。”[19]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传承,学校则是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场所”[20]。文化再生产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作为生产资本的文化进行选择。毋庸置疑,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自然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本。这是由中华文化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升华的品性所决定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不竭源泉与肥沃土壤,其传承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生命力,理应将国家主流文化传承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将国家主流文化传承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问题在于,“主流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迫使非主流文化处于边缘位置”[20]。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在“利用地方性元素”的同时,也正在“挖掘和颠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传统”[7]。诚如苏尚锋所说:“学校在构建、推广法定知识,同时驱逐地方知识、本土知识、个人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的可修正性、不确定性与学校空间的丰富性一并加以遗弃。”[11]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突出重视国家主流文化传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状况,人为地漠视国家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文化关系方面矛盾和冲突的主要表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通过民族文化传承来实现重构“以差异性和多元化为核心”[7]的“适宜”空间,并走向空间正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保持其自身存在的旺盛生命力,必将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民族文化传承势必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另一重要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关系

在对抗不正义因素、调整生产方式、重塑空间形态、走向空间正义的过程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挥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三大社会服务功能。那么,民族文化传承与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关系如何呢?在这三大功能中,民族文化传承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1.民族文化传承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再生产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来化解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空间正义的主要途径。什么样的劳动力才是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呢?具有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标志的核心素养的人是民族地区迫切需要的“立足本土”的“地方性技能”人才[21],也才是民族地区真正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而人性能力则是“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22]。民族传统文化为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人培养人性能力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民族文化传承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一个人只有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并与民族传统文化休戚与共时,才能热爱民族地区,并会为之奋斗终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发挥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功用和效能,才能激发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

2.民族文化传承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内驱力

具有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标志的核心素养的人,在成为一个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23]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会从心底生发出团结、和谐的美好社会环境的需要,才会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感觉到紧张和不安,也才会从内心深处唤醒自己要尽力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召唤正在或已经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意识和行动。民族传统文化为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人民形成国家认同感提供了内在的需求性,民族文化传承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提供了持久的内驱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能够驱动其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有效发挥。

3.民族文化传承在三大社会服务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形塑的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可以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也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内驱力。推动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根基,捍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坚固基础;促进社会和谐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土壤,维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良好状态;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彰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睿智目的。只有具有了负载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这棵长青树才会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肥沃土壤里,把经济建设的根基扎牢,茁壮成长并开花结果。总之,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处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三大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位置,可以说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服务功能。以文化建设带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民族文化传承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其促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而“贡献度不高”[24]。从空间正义的视角来看,根源在于没有弄清可能引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非正义的因素,所以在对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包含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抓不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容易犯急功近利、主次不分的错误。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非正义因素的分析,结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的现状考查,我们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偏重培养经济建设单一主导型人才

由于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生产力低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所以当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中都存在矛盾和冲突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往往就被实用主义原则所控制,优先选择处理和解决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自然而然地偏重经济建设单一主导型人才的培养,以此方式来直接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5]。因而既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又能够适应文化建设的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相对滞后,进而制约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发挥。正如大卫•哈维所言:“资本伸出手来统治生活过程,控制劳动力的再生产。”[15]可见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在资本运作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直接结果。经济建设人才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影响到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片面发展

正如王丹所言,“在职业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26]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在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时,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因素对劳动力生产效率的作用,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因素对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影响,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与获得,却较为缺失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向着片面化的方向发展,导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不强[2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这样的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知道机械、生硬地盲目工作,却无法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扎根充满活力的民族地区的内部冲动,也就无力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发挥的路径

社会主义主导下的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空间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主导下的空间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6],因而社会主义主导下的空间生产“是在完全意识到其概念与潜在问题的清醒下生产空间”[12]。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就是要满足服务区域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实现优质发展,就要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最优发挥。要发挥好民族文化传承这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核心社会服务功能,可以选择技术传承、精神传承和语言传承3条路径。

(一)技术传承: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

要有效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就要优先处理和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中文化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改变急功近利的做法,扬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用主义”原则。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针对性”“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8],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应从民族地区长远利益出发,再生产出能够担当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和弘扬使命的忠实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是既能承担经济建设又能适应文化建设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如果民族地区缺乏这样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就谈不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依托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适时增设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类专业,培养掌握民族文化传承关键技术和核心技能的“民族文化的坚守者和创新者”[29]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尤其是专业设置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撑性[30]。通过培养同时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多元复合型人才,才能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愿景。

(二)精神传承: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要有效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也要处理和解决好传统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对劳动者生产效率影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需要我们来判定由谁来决定劳动者生产效率,而是要合理解决如何将传统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统一于劳动者的素养之中,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劳动力再生产全过程。要改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强调科学技术教育和忽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倾向,就要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职业知识获得过程、技能训练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同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与内化的过程和形成国家认同的过程。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注重他们的整体发展与全面发展”[31]。通过全面提升学生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标志的核心素养,让他们成“才”更成“人”。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语言传承: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

要有效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还要处理和解决好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32]民族语言不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载体形式,而且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和途径。“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促进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8]。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实现空间正义就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以充分的“话语”权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要培养出适应民族地区的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有必要实施双语教育,培养民汉双语兼通的人才。2015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培养民汉双语兼通的人才呢?一是在民族地区开设民族语言课程、选择性使用民族文字教材;二是实施民汉双语教学,将民族语言作为与汉语并行的教学语言;三是营造良好的民汉双语支持环境,为学生提供民汉双语交流的机会。

五、结语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领域,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还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其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本文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正义理论为视角,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当作一种特殊的空间生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空间生产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所蕴含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这些矛盾和冲突可能产生的空间不正义问题进行了剖析。我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服务功能,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重培养经济建设单一主导型人才、注重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片面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以选择通过技术传承、精神传承和语言传承的路径,来培养多元复合型、具有工匠精神、民汉双语兼通的服务区域适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区域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其燕,余梓东.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弘扬[J].满族研究,2004(3).

[2]张建德.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

[3]罗金凤.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4]赵月桃,胡明.基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及路径选择——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民族音乐(侗族大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例[J].文教资料,2017(24).

[5]张华艳,宋永华.武陵山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

[6]任政.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56,104,2,8,99,42,50,6,202.

[7]唐旭昌.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3,5,119,162.

[8]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95,2,117,181.

[9]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M].王志弘,译.北京:群学出版社,2008:65.

[10]DAVID H.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S.l.: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9:314.

[11]苏尚锋.学校空间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56.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54.

[13]何思平.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4]侯哲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7,125.

[15]大卫•哈维.资本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M].董慧,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28,25.

[16]安华.民族地区社会风险、社会稳定与社会保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17]杨丽.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形势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18]蔡虹.浅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以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19]黄俊,董小玉.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教育社会学解读[J].高教探索,2017(12).

[20]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21]赵兴民.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区域适应性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2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23]吴艳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构建[J].新疆社科论坛,2015(1).

[24]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25]虎文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26]王丹.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6).

[27]孙翀.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28]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0.

[29]陈孝凯.黔东南高等院校与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育[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

[30]边仕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31]李名梁.新时代语境下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全人教育的挑战、逻辑及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8(17).

[32]余丽华,付香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Based on Space Justice

GONG Hongdong BAO Ro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space justice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has thre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The particular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ace in nationality region determines that cultural inheritanc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There are some main problems i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such as the emphasis on training practical personnel with single leadership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focus on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ationality region can choose the path of technology inheritance,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language inheritance.

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nationality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pace justice

责任编辑:毛启宏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