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八期) > 正文

教育现代化——释放人的本质力量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36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7期 作者:纪大海

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现代化运动,总是在有限与无限、肯定与否定、现实与超越、物性与人性的辩证互动中纠缠前行。

教育现代化是有限的,因其有限,它有了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有了发展的明确指向;教育现代化是无限的,因其无限,它是一个无尽的过程,永远在前方,永远是“已来之未来”,是教育的西西弗斯滚石上山运动。教育现代化是肯定的,因其肯定,它有可资借鉴和传递的模式、样本、实践经验、成败总结以及规律描述;教育现代化是否定的,因其否定,它需要不断地扬弃、不断地新陈代谢,没有守正出新,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现实的,因其现实,它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它欣赏现代化进程中“接地气”的教育和“草根式”教育;教育现代化是超越的,因其超越,它不构泥于当下,不仅仅囿限于经验、研究趋势,洞察未来,发人之未觉,行人之未为。教育现代化是物性化的,因其物性化,它充斥着物性活动、物感和物欲,物性化是现代化的基拙;教育现代化是人性化的,因其人性化,它关注人性的基本诉求,因为基于人性的教育实践才具有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也才能称得上严格意义的人本教育。

马克思认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本质即是人性,人性的实现即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活动主要有三:一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人的实践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活动,对此,马克思把工业成就“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认为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充分表达了人的本质活动的创造意蕴。二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社会关系在现实人身上呈现,任何关于脱离现实关系的人的本质的论述都是虚无的。三是人的需求即是人的本性(或本质)。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情感的需求都是人的本质需求,“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说教育的恒定旨趣是育人,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毫无疑问是教育现代化应当秉持的行动指南。

一、释放(外化)人的创造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本质就是创造力。促使人的创造潜能外化,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古贤所讲“知类通达”“切问近思”“举一反三”等,便是对创新思维、创造智慧培养的经典表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若想不被自己创造的异化力量统治,唯一之道便是不断地释放自己的创造力量。如果说“记问之学”式的传统教育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唯独不可能被取代的就是开发创造力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现代化要干的头等大事。

二、让人成为真实的人。教育现代化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但是,教育现代化不能让人被信息技术所绑架和异化,不能让人丢失自己,沦为信息奴隶和数据人格。教育有责任让人成为真实的人,回归自身,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教育不能让技术课堂统治人性课堂、数据生活统治感性生活、虚拟情感统治真实情感、视频教育统治直面教育。教育现代化任何时候都要以不伤害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三、满足人的成长需求。教育现代化拒绝“见物不见人”,它对人的关怀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的成长需求。教育者的物质需求不可忽视;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更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全面而有质量地满足;教育主体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应当成为教育现代化着力破解的时代课题。创造力的释放、成为真实的人,都需要在真实的需求满足中实现。

责任编辑:王明慧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