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八期) > 正文

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98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作者:李吉林

摘 要: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构建从发现弊端开始,为寻求教育现实问题的答案,探究儿童怎么学习作、学阅读、学数学。探索出儿童习作: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与生活相通,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儿童阅读:让艺术走进课堂,美的情境给学习带来愉悦;儿童学习数学的三点主张。进而从儿童心理倾向,揭示出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并提出操作策略,以及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学习环境的要则。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代儿童教育,将“真、美、情、思”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揭开儿童学习秘密,把“情感与认知结合”列为儿童情境学习核心理念。构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充分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且又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生动显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

关键词:儿童;情境学习;情境学习范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60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始终不渝。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总是围绕着“儿童的学习”去思考,儿童的成长也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智慧和不懈的追求。

一、从发现弊端开始,为寻求教育现实问题的答案,探究儿童怎么学习

儿童在学校里上学,学科课程是儿童学习的内容,尤其语数两科占用儿童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因此,我首先从自己担任的语文学科探究儿童是怎么学习作,怎么学阅读着手。

(一)探究儿童怎么学习作

1978年秋天,我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当时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我觉得那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小苗在这样的土地上不可能枝繁叶茂。现实的课堂与孩子理想中的学习王国相去甚远,他们满怀着美好的憧憬走进课堂,但现实却令他们失望。当我看到他们黯然神伤的目光,我意识到教育的弊端是儿童发展的绳索。心想,一定要让孩子从封闭教育的捆绑中挣脱出来。

在苦苦求索中,我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含蕴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意韵。这让我仿佛在迷雾中看到闪烁着温暖光亮的灯盏。

我习得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刘勰在“意境说”中阐明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它表明人的情感随着客观外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阐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琢磨着,这里的“物”即客观外物,用现代语辞表示就是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倘若没有对“物”的感受,“情”如何“迁”,“情”不动,“辞”又如何发?

我又想,诗人知晓客观世界会影响自己的情感变化,情感又会触动语辞的萌发。但儿童不可能像诗人那样看世界、动情感,去体验、去抒发。我内心思忖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帮助儿童怎么学习语文。

当时教育的现实是一年级语文以识字教学为主,错失了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针对教育现实的弊端,我提出儿童习作“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想法。于是,我走出校园,走向周围世界,优选适合孩子的典型场景。我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封闭的课堂,走进风光无限的大自然,野外宽阔的空间,不胜枚举的美的景、美的物,呼唤着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冰雾雷电,都是孩子们乐意观察和欣赏的客体。他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了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孩子们兴奋得如同小鸟从笼中飞回了林间,幼小的心灵竟装得下浩瀚的宇宙。由此,我发现了儿童学习的巨大智库,找到了天赐的儿童学习的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深感大自然是本不可随意掩卷的天书。儿童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周围世界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其心中流淌。

儿童通过感官非常具体地认识周围世界,这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实际感受,环境与儿童的这种相互作用,逐步做到“多见而识之”,获得丰富的思维材料,积累了儿童展开想象的映像,使儿童在观察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激起“情致”,产生兴奋的情绪、表达的欲望,使他们有了说话、写话的生动题材。我顺势提出“把观察与情境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观察与情境思维发展结合起来”,“观察与情境想象结合起来”,这就加深了儿童对情境中画面的感受,唤起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就一景一物说出一段话、写出一篇短文,虽短却言之有物。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才有可能把词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习作才可提早起步。

对初学说话、习作的儿童来说,尤其以引导其“鸣发内心的感受和兴致”为主。在观察现场,我不止一次感悟到,当观察的情境富有美感,情境作为审美客体展示在儿童眼前时,他们能够通过感官与心智感受美。在审美愉悦的冲动下,儿童便高高兴兴地不容自遏地去想、去说、去写。因为表达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美好的情绪本身,让儿童感到一种极大的快乐——美与创造融为一体的快乐习作。

在三年多的探究中,也激发了我的智慧,让我寻求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儿童学习作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做到课堂与生活相通,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从而成功地将课堂学习和大自然链接,将符号学习与生活结合,促进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逐渐培养起儿童对大自然的情感,对生命的珍爱。正如鲁洁先生所指出的,“学校教育,它源于生活,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进入到另外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难题。李老师做的研究就在探索一条途径,寻找到一个中间的东西使它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1]。我抓紧语言发展最佳期,习作“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我先后开发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作文样式,使儿童习作有感而发,乐于表达,创造了儿童情境作文的新天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意境说”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述,表明在儿童习作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有了真切的体会。

(二)探究儿童怎么学阅读

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学习与情境互动,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孩子的习作水平迅速提高。这引起我新的思考,即儿童又怎么学阅读呢?我回顾、探究儿童习作成功的原因,归纳出一个字,那就是“美”。那是因为我优选的场景以及引导孩子选择的习作题材都是“美”的。我知道,“美”的情境具有教育的多种功能,魅力无穷。由此,我想到了美学,想到了艺术。借鉴边缘学科、跨学科的思考,拓宽了我创新的思路。我提出“让艺术走进阅读教学”的创意,“让阅读教学美起来”。我认为,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边缘学科可以打开儿童学习阅读的新思路,甚至可以生出灵感。这是真正地为了整合而跨界。

我综合学习美学的心得和对艺术的理解,找到了具体的路径。我从儿童喜爱绘画、唱歌、表演的现象思考:艺术是最形象、最有情的,也是最富美感的,是最生动的文化。艺术蕴含着美、展现着美,感受美正可以从这里开始。于是我利用艺术,探究儿童怎么学阅读的实践一步步顺利展开。

语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首先去认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质。我知道,语文教学不能唯工具论,语文除了具有工具属性,更有文化属性。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儿童进入世界、进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儿童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世界、拥有世界,进而使他们渐渐长大、知情晓理。

我又思量到,作家的创作题材就是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创作时必然会再现那些情境。所以,阅读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表现了特定的情境。所谓“作者胸有境”,这是阅读课运用情境教学的基础,表明情境教学再现的是教材本身描写的情境。情境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儿童的认识特点,通过创设优化的途径,把儿童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作家所运用的语言也就镶嵌在其中了。这显然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这样,当儿童进入了作品描写的那个情境时,对作品必然产生亲切感。所谓“入境始于亲”。这正是因为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为中介,并以一定的表现形式交织成、凝聚成一个整体,有情之境,有形之境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本是有情有境,我运用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再现课文情境,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课堂充满了生气,在生动的情境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了儿童的意识,结合课文语言孩子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这就把课文的语言文字符号与形象结合起来了。加上教师情感的传递,教学语言的调节、支配和唤醒、激励,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获得了真切的感受,心驰而神往。儿童的情感被激起,与情境相互作用,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有时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阅读课竟然可以上得这般精彩。在情感涌动的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力地推进了教学过程。

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指出,情境教学是一个“情”字贯穿活动过程,这就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缺陷,即教学认识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包括情感意志活动。[2]

由此,我寻求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第二个答案:阅读教学让艺术走进课堂,让课堂美起来,创设的美的情境给儿童学习阅读带来愉悦,让儿童在情境中学习作、学阅读,取得喜人的效果。1983年,在南通市“小升初”统考时,我们班93.5%的学生作文考出了好成绩,其中55.8%达到优秀。我们的作文优秀率是城区小学平均水平的12倍之多,阅读优秀率是区平均水平的4.58倍。语文情境教学获得高质量的效果,儿童在情境中学语文获得了认可及称赞。

(三)探究儿童怎么学数学

五年的探究,从儿童习作到儿童阅读,儿童究竟是怎么学的,思路日渐明晰起来。但是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仅要学语文,还要学数学。为了儿童的学习,我又开始探究儿童是怎样学数学的。探究起步不久,我作为数学的门外汉,深感数学是“难攻克的堡垒”。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逾越这新的高度。

数学与有着丰富形象、蕴涵着情感的语文相比,显得抽象多了。数学需不需要情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数学情境教学和语文情境教学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一个个难题,预示着数学情境教学必定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

我积极参与数学教师备课、听课、评课,在数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启发下,我经过六年之久,将积累已久的感悟概括提出了儿童情境数学的三点主张。

第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我思考着:语文源于生活,数学不也是源于生活吗?因为生活或生产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但是现实的数学教学却远离孩子的生活,抽象而难以捉摸,教师所讲的数学术语,让儿童对数学更陌生。孩子觉得数学难而无趣,这成为现实数学的弊端。因此我想数学的情境学习同样应该从摒弃它的弊端着手,即怎么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儿童亲近数学。这么一想,觉得数学运用情境的思路顿时开阔了许多。

此后,我和数学教师们交流我的感悟,他们都领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选择生活的真实情境和课堂模拟的情境,儿童数学情境学习的方法、途径也有了眉目。几年探索下来,学校的数学课开始有了新气象。学习统计,就结合班级开展的读好书活动,统计同学读各类书的数字,然后做成图表展示;学习百分数、分数,以至比例都让学生在班级、在学校、在社会就某一个项目收集数字,去编题计算,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习元、角、分,让学生当营业员和顾客,理解人民币的进制、兑换,熟悉使用人民币;学习重量“吨”,让学生担当角色,做“饲养员”给“牲畜”过秤。教“百分数的应用题——利息”时,设计了游戏“为储户当参谋”,设立“储户咨询站”,相互间展开角色的对话,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情境。在游戏中快乐地学数学,积极地思维。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堂上生动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在这些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儿童看到了数学的“形”,获得了数感,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儿童数学的应用能力,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

第二,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儿童伴随快乐的情绪,借助情境中的形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体现了数学是“思维体操”的学科特点。

我知道数学是逻辑的,需要探究,但也意识到,探究并不意味着就是抽象,并非仅仅是逻辑。小学数学,儿童学数学,应该让儿童伴随着生动形象去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师们也感受到创设的情境和生活相连,不仅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获得理解运算的规则,而且充分利用儿童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探究数学。儿童借助情境中的生动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就仿佛有了“脚手架”,使儿童在情境中整体感知,探究变得有情也有趣,易于产生顿悟。由此促进儿童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学习逻辑推理,逐渐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发展了思维能力。

第三,将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和艺术手段结合起来,重演再现人类发明数学公式的那个情境,感悟数学的文化性和美感性,把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技艺的掌握与数学文化、数学美感熏陶三重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随着探究的深入,我感到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美感。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是一种“冷峻的美”。这使我意识到应该引导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审美感受和文化熏陶。小学数学的文化性、审美性是个新课题。于是,我们的情境数学探究又深入到这样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对儿童不仅要进行数学认知的教学,还要促进儿童审美、文化、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情境数学将“数”与“生活”,“数”与“形”结合,让儿童在身边发现数学,使原来颇为遥远而陌生、敬而远之以至畏惧的数学变得亲近,似曾相识,可以理解,可以捉摸。由此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情境学习向数学拓展的时候,数学学科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创设相关情境,让儿童在一种非常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乐趣。情境数学的研究也使教师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们学校在此后至今的十年里,数学教师在江苏省数学比赛中连续十年获得冠军。情境数学的优越性得到普遍认可,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四)从儿童心理倾向,概括儿童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

在我亲历儿童怎么学习作,怎么学阅读,又怎么学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儿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哲学、美学,我初步领悟到其中的规律与要义。我又借鉴心理学,琢磨儿童为什么在优化的情境中学得那么主动,探究其基本缘由是什么。

经历实践、到实践中感悟、又从感悟中提炼这一漫长的过程,1996年,我从心理倾向的不同角度构建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

1.情感驱动原理

儿童情境学习利用移情作用,形成学习者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情境学习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情境学习所创设的情境,首先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了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儿童开始关注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他们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情境中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儿童情境学习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驱动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2.暗示倾向原理

课堂上利用艺术手段创设的情境,连同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引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凡是影响心理都是暗示”,而每个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3]这种主客观的一致性,表明情境教育运用暗示倾向原理,让儿童主动性大增。

情境学习正是利用暗示倾向,“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二者交织起来和谐进行。这种最佳的心理活动正是挖掘人类潜在能力的重要通道。情境学习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儿童的能力和潜在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3.角色转换原理

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蕴含着教育者意图,它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儿童通过扮演角色、担当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于是,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近乎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由于角色的转换,儿童面对所处情境,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思维,根据教材与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恰切的语言表述。角色变了,语言行为也随之变了。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儿童情绪热烈,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了真正的主角。其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儿童就由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投入的主动角色,主动参与,从而迅速推进儿童学习活动。

4.心理场整合原理

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空间。优化的情境使儿童的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场”。这样的情境与活动其间的儿童必然处于相互依存的变量的状态,是网络式的联动着、推进着的。儿童进入这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心理场理论指出,儿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4]这便是正诱发力。在这种正诱发力的推动下,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得到优化整合,促使儿童用整个身心去学习,顿悟加速产生,从而随之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成为现实。

二、将民族文化经典跨界,构建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为了探究儿童是怎么学习的,我顺其自然地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在这样的路上,虽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与充实,让我这早已年逾古稀的老人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这种创新激起的生命活力让我乐此不疲,努力地朝着彼岸前行。

在儿童情境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不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丰厚的理论滋养的启示,深感“意境说”是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更确切地说是“诗论”的精华。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意境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创作的规律,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古代诗人的创作也同样是从对世界的认识、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灵感开始创作的萌动。其间的感受、体验,引发诗人的思考、展开想象,随之而激起情感:或愉悦的,或悲凉的,或激愤的……触发了诗人的语言活动;诗人蘸着情感的水,写下了一首首让读者连同诗人自己心动的诗篇,多少不朽的中国古代诗词流传至今。这充分显示了“意境说”诗文创作理论底蕴的丰富及深厚,使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

多年来,我反复研读“意境说”,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在探索儿童情境学习的过程中,引起我的深思。读着它,不得不为其内容阐述的精湛而震撼,且深感这四大元素正是儿童发展所需。

在时代的召唤下,出于对教育创新的追求,我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而我深感“一切境界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使儿童情境学习实践与研究一步步走上民族文化引领的道路,蕴含着本土文化的神韵,更觉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

(一)真、美、情、思: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

“意境说”中“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导引着我,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我因此将其列为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

1.真: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

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是创作的对象,是“情”、“思”、“辞”的根基,所谓“诗人感物,联袂不穷”,“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把“感物”与“咏志”结合起来。这种近乎唯物论的阐述,实际上强调了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写真实”才能“抒真情”。情境学习从起步阶段就受这一论说影响,就追求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儿童情境学习的第一步首先是走进周围世界,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多彩的世界。从“真”出发,由“真”去追求“美”,去启迪“智”,去崇尚“善”。美: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浸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全面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强调了“文采”。刘勰追求物、情、辞和谐的美,从“美物”到“美文”,精神与物象交融,诗人沉浸在美的境界中,激起情感的升腾,所谓“情以物兴,故辞必巧丽”。为此,创造性地将艺术引进语文教学,让阅读教学美起来,使创设的或再现的或优选的情境呈现美感。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于是,我“以美为突破口”作为儿童情境学习操作要义的第一条,进而又“以美为境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由于美,我们摆脱了各科教学的单纯工具性的束缚。美感的润泽,使各科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

2.情: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从客观外物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他指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等论述,表明人的情感受客观外物的影响之深。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文章之灵魂,主张“为情造文”。这让我深感“情”是诗文的灵魂,“情”则是儿童情境学习的命脉。当儿童在教师引领下进入情境时,情感便链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相互牵动着、影响着。我因此概括出“以情为纽带”作为儿童情境学习又一重要的操作要义。由于不断吸纳“意境说”理论滋养,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进一步把“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作为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理念提出。

3.思:想象是创造的萌芽,意境广远开发儿童潜在智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阐明人的思维不受时空的限制。他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诗人创作时联想、想象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空间极其广远。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以为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心理学的生动展现。正因为自己较早地受到“意境说”的影响,所以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启迪儿童的想象,并且提出“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以情感为动因,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等具体策略,使“意境说”中的“神思”之说在儿童情境学习中打开了可行的窗口。因此,我特别主张在优化的情境中,让儿童带着想象去阅读,带着想象去习作。实践表明,在情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是极其惊人和美妙的,让我深信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他们的想象力可以神通江河湖海,意攀高山白云,同样可以进入思接往昔、憧憬未来的境界。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儿童都潜在着智慧,在理想的教育中就是要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能,使他们一个个智慧起来。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孕育,我更加坚定了情境学习以“思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的主旨。

在情境学习走向多科的探索过程中,在时代强调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我进一步从“审美、情感、思维空间”三方面,明确提出培养发展创造潜能的举措,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作为不懈追求的境界,而“思”的不竭的源泉,则是来自“真”的周围世界,使儿童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品质。

连同情境学习提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以训练学习能力为手段),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我将其中的“诱发主动性”、“强化美感性”、“着眼创造性”、“渗透人文性”、“贯穿实践性”,确立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五大原则”。同时,还具体提出指导儿童情境学习的“五大操作要义”,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如上简述都显示了“真、美、情、思”在构建儿童情境学习的操作体系和理论构架中的核心作用和关键性的启发与引领。

(二)揭开儿童学习秘密,“情感与认知结合”列为儿童情境学习核心理念

1.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内容的概要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这“三部曲”围绕着一个“主旋律”,其目的就是“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经过30余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积淀必然产生飞跃,主旋律终于有了音符、有了节奏、有了乐章。由此想开去,思路越发清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阐述的学习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经30余年持续的探究,我一点一点地揭开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其内容概括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择美构境。回顾探究历程,我知道爱美是儿童的天性。美能给幼小心灵带来愉悦,儿童喜欢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做美的事,喜欢倾听美的音乐、歌曲,连同大自然的天籁和美妙的音响,儿童都愿意倾听。他们从所见所闻之美,获得快乐的审美感受,激起愉悦的情绪,展开美妙的联想、神奇的想象。因此,我认定“择美构境”是顺应儿童天性育之的有效路径。

境美生情。我通过富有美感的音乐、图画、戏剧等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相关的情境。事实表明,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吸引了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在教学现场我无数次感受到,“美”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而情感会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增,认知活动转变成一种体验,思维活动积极展开,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在这普遍的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里,学习效能不断提高成为必然。于是,我着手研究激发儿童情感的起因,那首先就是动机的形成。我敏锐地关注教学现场,教学的动态发展,发现儿童会因美感、因好奇、因探究、因与经验相关、因情感共鸣……形成一种关注、探究而要学的需求。情感萌生,儿童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正如艺术心理学所阐明的“美能唤情”,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由于暗示的作用,无意识心理倾向,儿童不知不觉地萌发出积极的情绪,正所谓“情不自禁”、“情由境生”,由此揭示了“境美生情”的儿童学习的要诀。

以情启智。在大量亲身实践感受与理论感悟的双重作用下,我领悟到儿童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在课堂上为求知而乐,为探究、想象而兴奋、激动,让儿童课堂学习达到了一个比教学设计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求知—满足”的平衡感又使儿童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继而又生成新的学习动机。我由此概括出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从生成到发展的过程。我内心的主张随之明晰,深刻感悟到儿童有情,情感是动因;利用儿童情感,培养儿童情感。情感既为手段又为目的,是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教学实践与研究让我不断地感悟到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正是情感链接、牵拉在教师与学生、教材之间,生成了一股看不见的却蕴藏极大能量的“力”。脑科学已证实“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5]“只有情绪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到目标,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且留下难以磨灭的情绪记忆”[6]。由此可见,儿童积极的情绪参与是学习的关键。

在这样的形态中,儿童的情感与思维的活动已融合在一起,且相互补充、相互推进。儿童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相互碰撞着、感染着。于是无论从现象和切身的感悟,还是从脑科学的阐述中都表明“以情启智”是符合规律的。

2.从核心秘密的发现,确立“情感与认知结合”为核心理念

我通过为儿童学习设计亲授的一千多节课,亲身感悟到,当把儿童带入优选的真实的情境或优化的美的学习情境中时,“美”顺乎自然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普遍生成热烈的情绪,使学习主动性大增。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情感已伴随其中。而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形成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在这种强烈的内驱力推动下,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学习效率。

正如脑科学指出的:儿童内心的愉悦感和热烈的情绪使脑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刺激神经元生出更多的树突,并增强链接,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所谓“丰富环境中的儿童明显具有更高的智商”。[7]儿童在情境中学习,符合脑功能的科学原理,所以情境学习不仅保证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这样的学习路径还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认知活动渗透着情感体验,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课堂进入了忘我的沸腾状态,我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其中。我意识到,儿童情感的暗流涌动起来,孩子智慧的门扉已被我推开。在大量的实践中,我思考着,从“感受”、“体验”中进一步去“悟”,我觉察到儿童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认知的活动,儿童的情感融入其中,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身心愉悦,潜在智慧萌发,呈现出生命的多元色彩。在“真、美、情、思”核心元素的影响与启发下,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那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带的第一轮实验班毕业后的数年后,在界定什么是“情境教学”时,我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揭开的正是儿童学习的秘密,而且是核心秘密,20多年来,我和实验班的教师们一直将这一秘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历届学生及实验班普遍学得快乐,又获得高效,而且负担不重。这正是充分运用了儿童学习的这一秘诀的结果。

近些年来,我的情境教学又从学习科学那里得到了验证。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8],“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9]。在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时候,我非常有把握地将二者结合作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核心理念”明确提出。而且,脑功能所阐述的这些,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取得高效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持续和强化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的结合,我又提出四项操作策略。

第一,利用经验加速从已知到未知。我们选择的艺术手段创设的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及儿童特点人为优化的情境;与此同时,将知识嵌入情境中,使儿童情境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甚至有情节,这就自然而然地将儿童的认知与经验链接起来。这样,儿童在情境中,知识也镶嵌在情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笼罩着情感色彩。利用经验儿童对所学的知识必然感到熟悉、亲切,从而产生需求新知、学习新知的积极情绪,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且从“已知”快速进入到“未知”。根据神经科学研究,情境中的这些与来自儿童经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与儿童学习的新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一起输入大脑,这就难以忘怀,易于形成久远的记忆。

第二,活动是奏响儿童学习的主旋律。在情境学习中,根据学科内容以儿童活动推进,促使儿童在课堂上围绕学科内容,充分活动起来。情境课程设计的活动丰富多彩,以共同协商合作对话、模拟操作担当角色、游戏比赛等生动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比较鉴别、判断正误、模拟操作等观察、思维、语言、触摸一系列活动,且融入学科课程中,儿童快乐兴奋无比。这充分表明,正是活动奏响了儿童学习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保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儿童主动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在熏陶感染中互补共进,开发潜在智慧;使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儿童更易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使儿童的学习力、学习品质得到有效历练。

第三,学习知识着力于运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儿童情境学习不仅通过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获得具身认知,有效地增强学习力。而且,在课堂上又通过优化的情境,让儿童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生动而真切的模拟操作,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序地引导儿童应用知识,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儿童在真实情境和模拟情境中实践,磨炼才干,从而体验到学习知识的运用价值,在运用中产生成就感,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就保证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儿童学习知识必须着力应用知识。

第四,教师诱导需情感与智慧。以上这些策略在操作时,教师情感与智慧的导引十分关键。儿童学习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现场,以教学原理不变的稳定性,来调整、诱导儿童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活动的脉络,来灵活应对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智慧在“即兴教学”中灵活而恰到好处地“即兴”引导,再加上热情鼓励,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诱导”让儿童明确感知目标,更好地感受情境之美,体验情境之情及蕴含其中的理,并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接受教师的情感示范,引起情感的共鸣,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持续并得以强化。同时,根据案例设计,结合现场的动态,着力引导儿童在“境中思”、“境中学”、“境中做”,促使儿童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去思维,去探究,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协商,有效提高学习力,更好地体现知识在情境中建构、在情境中运用。

实践表明,儿童情境学习确立“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核心理念,突出了“情”,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将知识的运用、学习力的培养与潜在智慧的开发融合在一起,而且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受情感的陶冶,长此以往必会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这种高级的情感是人的灵魂,是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如果把它比作交响乐,那其不仅是高雅的、丰富的、纯美的,而且是有力度的。让儿童在他们的意识,包括价值观尚未形成时,就逐渐感受到知识之美、世界之美,在懵懂中依稀懂得“爱美”、“乐善”、“求真”,从而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洋溢着生命情感的个体,甚至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大自然、移入生活、移入他人。这种作为人的高级情感对儿童心灵的早期渗透,将有效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卓越品质作了有效的铺垫,最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三)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儿童学习环境

为了让儿童学得快乐而高效,还需环境的保障,所以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探索的20年里,我领悟四大元素的神韵,根据马克思“环境与人的行为一致性”的哲学原理,我首先策划为儿童学习营造最佳的环境,竭力让儿童去认识“真的世界”,感受“美的熏陶”,激发“情的驱动”,发展“思的潜在智慧”,其营造的环境要则如下。

1.拓宽教育空间

为儿童情境学习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宽阔的空间,走进真实的世界,选择富有美感的适宜他们成长的空间。在这样多元的空间里,扩大了儿童视野,身心俱适。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学习,也是活动,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应。

2.缩短心理距离

情境学习提出“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情感的链接给儿童亲切和安全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保证主体位置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保证其主体位置,强化主体意识。作为学龄期儿童的小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动机、情感的作用,情境学习顺应儿童的情感驱动,引导儿童投入一系列学科活动。这里有审美的、艺术的活动,也有道德的、科学的活动,连同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在情感与角色意识的驱动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强调创新实践

情境学习环境拓宽,必须充分利用儿童已经激起的热烈的情绪,引导儿童着力进行创新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情境学习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落实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从整体空间、心理距离、主体位置及创新实践四个方面,从儿童学习的角度构建学习环境。今天,我从脑科学的视角审视,正是为儿童营造一个“丰富而美的、安全的,且保证儿童活动其间”的学习环境。从实践到理论充分表明,这是科学的儿童学习环境。

回顾探索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历程,是从儿童教育的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不断地吸纳民族文化经典“意境说”的理论滋养,并且借鉴美学、心理学及脑科学、学习科学等方面的理论,集诸家论述,对儿童学习的规律认识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化和系统化。从“美”与“情”、“情”与“思”、“情”与“理”、“情”与“认知”、“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逐步构建起来。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实施改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使儿童由被动接纳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快乐参与。从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使情境学习真正成为儿童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充分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且又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生动显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

参考文献:

[1][2]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86,89.

[3]霜龛.暗示学的理论依据和它的原则[J].外国教育资料,1981(2).

[4]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23

[5][7]Marilee Sprenger.脑的学习与记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7,15.

[6]Marilee Sprenger.适于脑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5.

[8][9]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5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Situation Learning Paradigm

Li Jili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situation learning paradigm started from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fi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how children to learn writing,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is explored. It is found that children's writing can be improved by guiding them from close to open, connecting their class with lives, carrying out learning in the real situations. Children's reading can be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art into the classroom, for beautiful situation brings pleasant sensation during children's studying. And there are also three suggestions to children's math study. Four basic principles for children as active learners are revealed from psychological tendency. Furthermor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were raised, and points of providing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happy, efficient learning are pointed out.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Chinese classic literary theory is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creatively and bravely. Four elements of "truth, beauty, emotion and thinking" are highlighted, the secrets about children's learning are revealed, and core concept of children's situation lea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ctivities with emotional activities", is put forward. The children's learning paradigm has been built, that is, creating situations by beauty, producing emotions in the beautiful situations, combining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with emotional activities, guiding children to learn, think, practice and nurture in the situations. It fully show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ulture, follows the trends of world'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isplays the wisdom of eastern culture.

Key words: children; situated learning; situated learning paradigm

责任编辑:王慧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