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戴斌荣 柴江 乔晖 张军华 伏干 陆芳 周丹 吴文婷
摘 要:农村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在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的形势下,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编制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调查问卷,分析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距,可为农村学校现代化保障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可从教师素质、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经费与技术支持三方面进行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测结果符合编制要求。通过比较发现,城乡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学校设备满足教学的情况基本相当,但农村教师的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农村学校的年度经费支持和设备使用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建议重点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性现代化建设、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经费保障三个方面对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支持与保障;调查分析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2]然而,我国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的形势下,教育现代化水平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中的一块短板。而农村学校现代化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实现农村学校现代化,就谈不上实现教育现代化。农村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题中之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与深度。
一、文献综述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源于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思想基础和战略方向[3]。随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分别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由最初的学术话语上升至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4]特别是近十多年,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保障条件三方面展开研究。
在教育现代化内涵方面,基本形成了“过程性”和“目标性”两个内涵的共识,即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发展过程,也是能给全体社会发展带来希望的目标。“过程性”内涵,即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5],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6]。因此,要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育的所有部门,将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7]“目标性”内涵,即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本土教育实践、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集中体现为教育强国、人民满意,在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方面达到高的水准。[8]
在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方面,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可用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及科学性和法制性八大基本特征作为参考依据。[9]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观点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10]应包括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现代化的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教学、现代化的评价制度以及学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内容[11]。实践中,京、沪、苏、浙、粤等省市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重视量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检测性;指标体系整体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并体现了惠民性的特点;从效果看,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动态掌握各地各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监测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12]
在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条件方面,主要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校长的现代化意识、教育投入与装备等。有学者认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一流的教师创造一流的教育,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13]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14]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步骤。[15]学校校长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16]同时,要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从法律上保障和规范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17]硬件方面,教育装备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18]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技术的实际载体,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关键动力。[19]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不只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素质现代化才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20]
可以看出,无论是将教育现代化作为“过程”还是“目标”,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指标体系建构基础上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工作,二是建立在现代化教育装备配备基础上的“人的现代化”的推进。在本质上,两者都是为学校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在实践操作层面,两种途径都以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目的,以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为基础的。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发现,一是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教育现代化”,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问题、支持与保障等研究不够深入。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是学校的现代化,虽说各省市的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涉及学校层面的量化指标,但以区域性的显性数据为主,尚未深入至学校现代化的评估。二是对农村学校现代化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与保障方面,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等问题的回答,同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尝试建立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评估工具,分析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距,针对现实中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短板提出对策建议。
二、问卷编制与检测
问卷编制与检测共进行三次调查。第一次是开放式问卷调查,采取便利抽样对江苏省Y市4所学校的100名教师和8名校长进行调查,收集有关问卷题项的信息。第二次是初测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对江苏省Y市5个县市10所城乡学校的380名教师和50名校长进行调查,对初测问卷进行效度分析和信度检验。第三次是正式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对江苏省三市的1354名城乡教师和71名校长进行调查,分析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距。
(一)问卷结构的形成
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问卷结构的形成,主要依据各省市已建立的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通过共同因素归类与合并而成。江苏省建立的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教育保障度”包括投入水平、师资水平、信息化水平;上海市建立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关支持与保障的内容包括学校资源管理层面、教育投入层面、教师发展层面等。广东省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指标分级体系,主要分为教育现代化保障、教育现代化实践与教育现代化成就3个一级指标等。通过分析发现,各省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涉及有关支持与保障的指标具有共性,均含有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和经费与支持保障的内容。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其支持与保障的范畴必然与之相同。因此,本研究尝试从上述三个方面建立问卷结构,将测量维度表述为:教师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和经费与技术保障。结合现有文献和对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个别访谈结果,建立教师素养的二级指标: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研素养。
(二)问卷题项的编制
对第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编码,共形成与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相关的有效条目776个。依据已确定的问卷结构将有效条目进行归类、合并,分别纳入教师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和经费与技术支持保障三个测量维度。具体为:教师素养23题、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9题、经费与技术保障11题,其中,教师素养的二级指标为道德素养8题、专业素养9题、教研素养6题。考虑到调查对象对相关数据与信息的熟悉程度,将教师素养和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纳入教师问卷,将经费与技术保障纳入校长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方式,具体为:“完全赞同=5、赞同=4、一般=3、不赞同=2、完全不赞同=1”,分数越高表明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水平越高。
(三)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初测问卷调查,分别对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经费与技术保障五个分问卷进行因素分析。
教师道德素养。由8个题目构成,由教师作答。KMO值为0.78,Bartlett半球检验=243.99,df=15,p<0.000,适合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个,解释率为42.17%,删除2个题项。
教师专业素养。由9个题目构成,由教师作答。KMO值为0.90,Bartlett半球检验=1113.413,df=36,p<0.000,适合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个,解释率为54.49%。
教师教研素养。由6个题目构成,由教师作答。KMO值为0.85,Bartlett半球检验=904.055,df=15,p<0.000,适合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个,解释率为66.63%。
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由9个题目构成,由教师作答。KMO值为0.94,Bartlett半球检验=2103.402,df=36,p<0.000,适合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个,解释率为73.40%。
经费与技术保障。由11个题目构成,由校长作答。KMO值为0.80,Bartlett半球检验=1375.340,df=55,p<0.000,适合做进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分别命名为年度经费支持、设备使用率、设备满足需求,解释率为73.40%。
经过对初拟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道德素养(6个题项)、专业素养(9个题项)、教研素养(6个题项)、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9个题项)、年度经费支持(4个题项)、设备使用率(4个题项)、设备满足需求(3个题项)。
(四)专家效度评定
基于对学校现代化的内涵和阐述,以及小组会谈、专家访谈,本研究自编《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调查问卷(专家评定版)》,按0~5级评定,0为“句子表述完全不符合测量指标”,5为“句子表述完全符合测量目标”,1~4表明界于这两者之间,数字越大表明句子表述符合测量目标的程度越高。选取了教育学专家5人、中小学校长10人、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30人,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统计分问卷的适切性及语句表述适切性,即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的命中目标程度和语句表述符合程度。结果显示,平均数均大于4,标准差均小于1,表明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适切性比较高,专家的评定标准离差性小,说明专家对这些指标的认可度较高,且较为一致。表述符合程度的适切性也较高,且较为一致。(见表1略)
(五)信度检验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正式调查,对教师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经费与技术支持等五个指标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分别为0.704、0.892、0.900、0.951、0.843,均大于0.7,表明各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问卷信度良好。
对上述指标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五个因素的χ2均达到显著水平,且χ2/df值小于5,表示可接受。GFI、NFI和CFI取值在0~1之间,临界值为0.9,越接近1表示拟合良好。RMSEA<0.1,表示模型可接受。根据各拟合指标的数值,表明自编的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问卷符合测量的要求,正式调查可以用于分析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现状分析。(见表2略)
三、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现状分析
以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教师及校长为被试,通过比较,探寻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支持保障与城镇学校的差距,以期更好地为推动农村学校现代化工作提供依据。
在城乡差异方面,教师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设备满足教学情况基本持平,但是农村学校教师教研素养、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年度经费支持和设备使用率却低于城镇学校。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分析城乡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差异。(见表3略)
第一,城乡教师素养方面,反映教师素养状况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研素养得分都超过4。这意味着,农村教师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研素养情况较好,从高到低依次为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研素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素养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在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方面,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基本持平。但在教研素养方面,农村教师得分明显低于城镇学校。
在被调查和访谈的农村学校中,大部分学校不能确保每学年两次以上的教研活动,特别是村小一级的学校几乎没有教研活动。教师缺乏教研意识、课程量过大而没有时间开展以及没人组织和指导,是目前农村学校没有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条件限制,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思想都缺乏创新意识,以经验教学、以教参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以提高质量为工作目标,教研意识和教研积极性不高。
就目前而言,农村学校教研活动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县局组织各级别专家举办讲座,教师旁听。这一形式虽然含金量高,比较正规,但也存在不足,即次数少,平均每年不到一次;旁听教师名额有限,很多教师得不到名额而失去机会。二是农村学校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进行评课。这一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可随时听,但因为同处一片区学校,教师之间的方法、观念等差异不大,含金量不高。同时,还存在因为听课教师处于“面子”、“礼貌”等方面的考虑,在评课时不会提出中肯意见等现象,导致农村教师对教科研活动形成“搞搞形式”、“做做样子”的认识,直接导致其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下降。
第二,城乡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方面,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均分为3.82,高于理论均值3。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与能力得分相对较低,表现在农村学校校长在带领教师对上级会议精神的传达、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办学理念的贯彻力度尚不够;在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对教师身心、工作和家庭的关心不够等方面。同时,对教师队伍的动机激发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师生所需所想的了解和满足程度不高,而教师期望校长通过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来提振师生士气,多使用表扬和奖励手段,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帮助学校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
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校长的管理理念有关。现阶段,农村学校校长的观念还缺乏主动性与前瞻性。缺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办学思路,难以建构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难以打造出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因此,农村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是学校现代化发展成败的关键。学校管理民主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方式、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的变化,即由学校封闭式管理向社会参与的开放式管理转化;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向“全员、全程、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学生从被学校管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实践,将对农村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城乡学校经费与技术保障方面,设备满足教学情况和年度经费支持得分在3.5之上,处于“基本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较高水平,不过设备使用率不足3.5。农村学校的设备满足教学情况与城镇学校没有显著差异,甚至还略优于城镇学校,这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学校物质方面的投入密切关联。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与教学技术的现代化,这就对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以及教学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都不遗余力地实施教学仪器标准化工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方法、技术的掌握上,都还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是现阶段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农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且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反思。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教师经过培训后并不能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无法亲身体验到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对策建议
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的问题,既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也有支持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针对农村学校现代化支持与保障现存的问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性现代化
农村学校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全方位多层次保障农村学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属性,可以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深入展开。[21]
1.依托地方师范院校建立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
为应对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缺失、青年骨干力量匮乏问题,各级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应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建立职前、在职、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22]为鼓励高校优秀师范毕业生回原籍任教,已经开始实施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扩及地方师范院校,相对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而言,地方师范院校有更多的生源来自周边农村地区,这些师范毕业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更愿意到基层、到农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师范生公费教育”培养资格的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当地农村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切实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扩大招收定向农村师范生,调整专业设置,拓宽课程内容,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以培养农村卓越教师为目标的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增强师范生就职农村学校意愿,打牢扎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建立城镇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援农村学校的长效机制
启动多形式的城镇学校支援农村学校教育计划,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通过制度打通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定期服务、农村教师定期到城镇学习访问的双向流动机制,以补充农村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23]城市教师去农村,不仅带去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更带去了新的教育观念和城镇学校文化,同时替换出农村教师到城市进修提高,一举多得。农村中小学有了城镇中小学的支援和拉动,就有了改变学校现状的可能和动力,有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24]如定期组织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对口的农村学校开展巡回讲学或示范教学;组织农村学校教师观摩对口学校教学与研究活动;实施高校对口支援工程,联合地方师范院校与农村学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多种渠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效,使城镇中的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时代精神和信息技术能真正“下乡”。
3.启动农村优秀教育人才培育工程
第一,设立农村学校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培训经费方面,以全免费的方式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全员通识培训,专项经费每年按所需培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划拨到各地政府财政和教育部门,实行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的使用还应设立监督机构和人员,确保培训经费有效投入和使用,保证各类教师培训的名额和机会向农村学校倾斜,特别是村小、教学点,使农村教师成为真正有吸引力的职业。培训内容上,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师培训要求教师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复杂的一专多能发展基础,这是对教师培训提出的新要求。[25]在确保培训内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同时,还应该制定检验评价培训质量的办法,对培训的师资、内容、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及时调整,以确保培训的效果。
第二,遴选农村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专家鉴定与评价,授予农村优秀教师、农村骨干教师等称号,弥补由于现行教师评优制度造成农村教师竞争力不足、农村学校各类优秀教师极度缺乏的问题。农村各类优秀教师称号的评选应建立不同的制度,类别上可不同于以往的称号,其目的在于鼓励农村教师努力提升基本素养。同时,可考虑制定《农村教师学历提升奖励办法》和《农村优秀教师保送教育硕士计划》,鼓励农村优秀教师积极报考本科、硕士研究生。对农村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实行免费进修制或者教师出很少一部分钱。奖励办法应规定奖励的基本条件和标准,除了奖金的兑现外,还应为专升本、在职硕士的进修提供时间、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合理的支持和保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要留住人才,应要求教师在获得教育部门审核同意报读的通知后,须与教育部门签订劳动服务承诺协议,承诺从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至少须在原单位服务5年和3年。同时还规定,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竞聘上岗、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取得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农村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实施农村优秀教师保送教育硕士计划,通过学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审核与遴选,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批注,定向保送农村优秀教师攻读教育硕士。
(二)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理念和能力提升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调整“国培”方向,从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乡村,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党和政府一向重视中小学校长培训,针对农村地区开展各类农村校长提升与培训班。但在培训过程中,仍存在城市化倾向,农村学校办学与管理的特殊性被忽略,未关注城乡学校的差异。
1.健全农村校长培养与提升体系
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建立专门的农村校长培训制度,建立农村校长培训效果反馈制度。重点突出培训的“求实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实行“训前调研、训中诊断、训后跟踪”的三阶段递进,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校长与校长互动、反思与改进并进。[26]农村中小学校长组织的能力提升与培训班,应重点设计培训内容,注重先进管理理念培训的同时,尊重城乡学校现实发展与管理的差异性;内容应围绕农村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问题展开,把农村素质教育普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既要贴近农村、体现培训的乡土特色,又要跳出农村教育、体现培训的国际视野。
2.提升农村校长培训效果
在建立健全农村校长培养与提升体系的同时,注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效果的动态持续式跟踪指导。培训结束后,校长们带着问题进行返岗研修,反思实践经验,进行学校管理实践。此时,专家导师团队与负责指导的参培学校可形成“学校改进合作研究共同体”,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实现绩效跟踪的信息化,建立动态性、过程性的培训效果反馈制度,从课程的符合程度,到实施过程的反应和培训实施后的绩效,立足校本办学模式行动改进问题,进行动态跟踪指导交流和合作研究。[27]对其进行全程监控和全面跟踪,及时反馈审查结果,保障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经费保障
教学点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到偏远乡村的微型教学机构,长久以来因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而被忽视,教学点不计入校数、属性不清、投入不足。[28]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现代教育设施作为推动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应给予重点关注,遵守弱势优先原则倾斜投入。
1.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各项投入
现代教育设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证,教学设备是农村学校教育依托的载体和工具。农村学校教育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建议公用经费中划拨现代教育设备维护经费。在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部分学校,避免教育经费投入的分配不均衡。同时,投入保障是基础,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对农村学校现代化的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筹措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建立评估制度保障设备利用率
把高标准改造升级教育设施以及配备教学设备作为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点。[29]建立农村学校现代教育设备使用情况评估制度,避免现代教育设备闲置无用的问题。在对农村教师进行现代教育设备使用培训的基础上,制定由县教育局实施全面调查,省教育厅随机抽查的评估制度,考评农村学校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状况。
推动农村学校现代化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的不仅是现代教育设备,更重要的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农村学校校长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农村学校现代化政策体系的建构,须紧紧抓住“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这也是农村学校现代化政策不同于以往相关政策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13]刘利民.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9-05-16.
[2][6]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9-02-24.
[3]袁振国.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19-04-12.
[4]申国昌,申慧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
[5][9]顾明远.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7(Z2).
[7]王胄.“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6(5).
[8]薛二勇.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开启[N].人民政协报,2019-02-27.
[10]黄忠敬,李晓军.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1998(5).
[11]舒悦.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5(8).
[12]杨小微.反思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7-04-13.
[14]荀渊.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内容与路径——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9(2).
[15]张茂聪,仲米领.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
[16]奚爱国.好校长: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最大软实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4(23).
[17]韩小乔.教育投入,增量更要提效[N].安徽日报,2019-03-05.
[18]朱曙培.新时期教育装备工作服务教育现代化之思考[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4).
[19]曹志祥.教育装备:学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素[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10).
[20]何石明.教育现代化不是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J].北京教育,2019(4).
[21]杨茂庆,刘玲.21世纪澳大利亚农村学校师资保障: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8(3).
[22]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23]姚宏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
[24]史宁中,柳海民.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5(6).
[25]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兼论农村小学教师一专多能培训的可行性前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4).
[26]张佳,郭平.基于“五位一体”实践引领的农村校长培训模式创新——以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
[27]陈禹.基于办学模式团队改进的农村校长培训路径变革思考——以吉林省“农村学校领导团队办学模式诊断与改进研修项目”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28]任春荣.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点问题与建设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9]张建国.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均衡[J].人民教育,2010(Z1).
On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Th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upport and guarantee 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which lags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based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rural schools and urban schools in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offers a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making for the guarantee of 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can be measured(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being compatible with relevant requirements)in three dimensions:the teachers' quality, the principal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bilities, and the funds plus technical support. A comparison reveals that the mora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equipment are basically similar in the rural and urban schools, but the rural schools are inferior to the urban schools because the rural teachers have po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ies, the rural principals have ol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oor management abilities, and the rural schools have insufficient annual funds and a low rate of equipment utiliz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suggests improving rural school teachers' overal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school principal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bilities, and providing sufficient funds for 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rural school;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support and guarante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责任编辑:吴艾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