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期) > 正文

新中国70年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590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8期 作者:阮成武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以教育方针为统领,探索形成一条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新人的任务宗旨、目标定位、体系路径为基点,回顾这一进路历程并理清其内在逻辑。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教育任务宗旨由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向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回归与超越;教育目标定位由培养“劳动者”向“合格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转变与延展;教育体系路径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根本途径,由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创构与完善。三者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形成相互支撑和统一的内在逻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新人自觉。

关键词:培养新人;教育目标;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新人思想为基本遵循,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与塑造。在这个由宣传思想工作及文化、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宏大工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以教育方针为统领,形成相应的教育价值、制度及实践体系,探索形成一条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成为“创造出这种新人”的生动实践。

本文以1957年和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及其确立的任务宗旨、目标定位、体系路径为基点,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历程,厘清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以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探寻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育人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历史借鉴和发展导向。

一、回归与超越:培养新人的教育任务宗旨进路

培养新人的活动从来不是抽象的和孤立的,而是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和工作中心相关联,据此确立教育任务宗旨,回答“为谁培养人”问题。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不同时期培养新人的任务宗旨形成一条回归与超越的教育进路。

(一)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多次用“新后代”、“新主人”表达出培养新人的宗旨意涵。此时,新人的塑造与培养重在确立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努力成为新社会主人;同时,加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改造,确立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8年,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针对教育上存在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将教育作为改造旧社会和改造人的思想的重要工具,强调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以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任务宗旨。即“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要求一切学校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包括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这一任务宗旨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旧人”的思想改造和新人的思想塑造,彰显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新人自觉。应当说,其对新人的内涵界定符合当时社会实际,体现了培养新人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导向。

(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针对“文革”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惊人下降、严重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纪律败坏的严峻现实,提出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2]。1980年,在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中,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讲话中正式确立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宗旨“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

同此前相比,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了培养新人的任务宗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性回归,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导向性,并落实在“四有”具体内涵中。“有理想”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且最高理想须以共同理想为条件和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4]“有道德”是要用社会主义道德来引领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针对“文革”出现的极左错误,邓小平打破思想禁区,消解了劳动者与科学文化学习、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与学习科学文化之间的矛盾,强调“有文化”对于培养新人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并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应该越是自觉,越加刻苦。此外,“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5]。为此,学校要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此后,江泽民、胡锦涛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四有”新人的思想内涵。江泽民希望广大青少年“树立革命理想,培养高尚道德,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锻炼强健体魄,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6]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百年讲话中将“四有”新人发展成为“四个统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使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前提。胡锦涛提出当代青年要成为“四个新一代”的新要求,使“四有”新人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培养新人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这一任务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实现培养新人的创新发展。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综合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保持社会主义新人的底色和本色,又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任务宗旨上实现培养新人的时代超越。

二、转变与拓展:培养新人的教育目标定位进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不同时期培养新人面临的社会要求及其提供的社会条件的改变,培养新人的目标定位随之发生改变,并赋予新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

(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新人重在通过思想改造形成新人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精神风貌。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白费力气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他在教育方针中将培养新人的目标定位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1958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指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全国统一的,违反这个统一性,就破坏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8]明确“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要求一切学校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认为“事实证明,只要领导得好,参加生产劳动对学生来说,不论在德育、智育或体育方面都有好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一条正确道路”。[9]

培养“劳动者”的目标定位是为当时培养共产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服务的。其目的是发挥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尤其是劳动教育的思想改造功能,使新一代不要鄙视体力劳动、脱离生产劳动,防止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应当说,“这个时期毛泽东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首要问题的认识还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对于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0]

(二)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合格人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11]“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2]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13]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引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20世纪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求在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同时,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合格人才。

培养新人的目标定位由“劳动者”向“合格人才”的转变,适应了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需要,为各行各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加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恢复,一整套以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主导的教学、评价、考试及人才选拔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和青少年努力学习与成才的积极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尊重知识与尊重劳动的关系、培养合格人才与培养劳动者的关系、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造就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存在很多思想上和制度上的难题和教训。1989年,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4]这也成为此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三教统筹”的重要动因。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一方面,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接班人问题,“包括培养教育年轻一代,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中央核心领导等三个层次”。[15]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班人主要指向于后备干部培养与选拔。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干部新老交替,同时,面临西方国家企图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和颠覆的威胁,邓小平从革命事业需要出发,将培养接班人从干部培养选拔延伸到青少年培养,提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负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16]1989年,江泽民指出“今天的少年儿童将要担负起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培养接班人必须从小抓起。”[17]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变化,涌现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自由职业人员等一些新的从业人员及社会阶层。他们应该获得何种政治身份?青少年完成学校教育后能不能、可不可以进人这些领域工作?进而言之,学校教育应不应该培养这样的人,将其纳人培养新人的目标范畴?对此,1990年江泽民为华南师范大学附中题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将“建设者”与“接班人”共同纳人育人目标。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式载人法律确认的教育方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行系统论述,指出“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一论断扩大了劳动及劳动者的外延,为“建设者”纳人培养新人的目标范畴奠定政治基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一步提供政策环境、教育和就业通道。

2017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此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将时代新人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奋斗联系起来,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同年11月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一论述充分保障了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地位,也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新的政治保障和制度环境。

从培养“合格人才”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拓展,使培养新人的目标定位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培养新人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其中,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随着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其内涵和要求实现了创新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教育和劳动教育。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然,对于“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系,是并列关系、相容交叉关系,还是同一关系,[18]在学术上及具体政策理解和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和深化。

三、创构与完善:培养新人的教育体系路径进路

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相连的教育进路,是“怎样培养人”。马克思主义新人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前者是社会发展推动人的社会关系及个性发展的历史性过程,达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形态;后者则是不同历史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努力,是“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教育为内涵和方式,不断推动培养新人的体系路径的创构与完善过程。

(一)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致信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1953年又指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20]1957年和1958年教育方针将原先以“三好”为内涵的全面发展调整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全面发展教育。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政治上有所进步;注重劳动者的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素质,都应立足于劳动、形成于劳动。这与当时培养新人的教育任务宗旨和教育目标定位是相因应的。

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进一步结合,指出:“党所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口号,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意涵。”毛泽东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21]而且,“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联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22]为此,毛泽东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广泛运用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学校教育,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23]使劳动人民不再目不识丁、受剥削和压迫,而是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劳动者;同时,知识分子也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向劳动人民学习,加强思想改造,向劳动人民转化。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指出:“培养人才有没有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4]“毛泽东同志主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嘛。中小学都要这样做。”[25]要求“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这也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26]同时,针对“文革”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绝对化倾向,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7]认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方针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8]为此,要使教育事业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的结构比例、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并将教育规划同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需要。但是,在以文化课考试分数作为各级招生考试和录取硬标准的制度环境下,如何在“择优录取”的同时真正落实“德智体全面考核”,如何在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宏观结合的同时,在实践领域加强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教育,还存在很多机制障碍。

(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状况,将美育融人学校教育全过程。首次提出“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推动新人培养体系进人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继续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突出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期间,《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教育法》修正案将教育方针确立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进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和劳动教育纳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开启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进路新纪元。对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劳动作为全面发展新内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诚然,劳动不仅包括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行为,也包括劳动成果和劳动回报(物质的和精神的),并具体表现在就业、工作的机会获得、责任担当、能力本领、成就贡献和收人分配等方面。因此,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跃升,不仅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增添新的重要内涵,也为其在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过程中,体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进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重要的实现途径。换言之,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劳动关系日益改善,劳动的创造性日益增强,进一步焕发出劳动对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的主体价值和审美意义,时代新人将在更高形态上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重要方面。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将立德树人融人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的同时,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和机制创新,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不懈奋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生出彩。此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围绕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出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当然,如何实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良性发展,实现时代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需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上,进一步实现体制机制突破与创新。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根本途径,培养体系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再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对不同时期培养新人的教育任务宗旨和目标定位发挥重要的实践支撑作用。相较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新人的体系路径过于突出意识形态性,疏于人的身心发展,将美育排除在外。此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劳动和劳动教育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过于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功能。此后,培养新人的体系路径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同时,突出了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纳人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将美育纳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培养体系。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再囿于人的思想改造和政治功能,而是与经济建设和人的就业联系在了一起。进人新时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日渐清晰和紧密。

综观以上,诚如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9]新中国成立70年来探索形成的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是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和联系的教育思想进程,在此指导下开展培养新人的教育实践。第一,从历史逻辑上看,教育进路的三个方面各自具有阶段性和前后关联性,但其进路并不是直线式的、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纠正、重新认识和定位的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第二,教育进路的三个方面之间在阶段划分及其具体内涵上不是简单对应和同步的,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认识上,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思想和实践摸索过程。第三,教育进路的阶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一致性和具体要求的历史发展性,紧紧跟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重要的人心、人力和人才保障。第四,这一进路历程既有宝贵的成功经验,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更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对其进一步深刻认识与理性反思,深化对培养新人的规律性认识,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第五,面向新时代,这一进路历程应当与时俱进,任务宗旨、目标定位及体系路径应进一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向人的主体地位及其生活回归。使时代新人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实现者。

参考文献:

[1][8][9][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1,493,492,414.

[2][6][17][19][20][22][2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0,206,205,54,59,73,108-109.

[3][4][5][12][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37,111,120,287.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26.

[10]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

[11][13][16][26][27][2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103,107,106,107.

[15]石舜瑾,等.关于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的若干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1994(2).

[18]杨天平,衷发明.关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反思性解读[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3][24]毛泽东论教育(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4,291.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Educational Pathways for the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in New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Ruan Chengwu

Abstract:Over the past 70 years,based on the formulation of a unified educational policy,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explored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im, the goal and the pathway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reviews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and clarifies its inner logic.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new socialist talents, the educational aim has changed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attain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for the communist society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ocialist talents with ideals,morals,literacy and discipline and later the new generation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al goal has changed and expanded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workers” to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talents” an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educational pathways,combining education and labor,have changed from development in morals,intelligence,and sound constitu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n morals,intelligence,sound constitution and aesthetics,and later to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s,intelligence,sound constitution,aesthetics, and job skills. Hence, the aim, the goal and the pathway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develop into a mutually supporting and unified inner logic in terms of whom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thus demonstrating the new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new talents; educational goals; educational system

责任编辑:王雪婷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