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五期) > 正文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刍议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10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江苏高教》2020年第4期 作者:缪昌武

摘 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内在逻辑,并进而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现阶段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重心。劳动教育不会矮化高职的形象,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要注重在探究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相互关系中寻求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高职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劳动育人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确定的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他的基本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就是共产主义教育宗旨,实现这一宗旨的途径就像人自身一样复杂纷纭”[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三个方面,“三者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又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主体[2]。人的全面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就是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3]

在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育人”是贯穿整个教育理论的红线。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形成的背景而言,如何解决苏联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偏差问题,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考察了苏联以往教育改革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颇具特色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的进步“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这个社会的人们如何对待劳动,把劳动看作什么——仅仅是获取物质福利和精神裨益的手段,还是有充分价值和丰富内容而又有趣的精神生活的条件”,学校的劳动育人,要着力解决好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要使劳动充满丰富的智力活动,使科学和技术渗透在日常的劳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实自己,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体验到快乐,应当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条原则,并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的基础”[5]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劳动准备,发展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6],他在“劳动教育”章节中进一步指出,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渗入集体生活中,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成为他们的重要兴趣之一”[7]。在“劳动教育”章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详细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物质基础、教学要求、教育内容、实施方法、劳动制度以及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方面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要遵行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劳动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劳动的崇高道德性及其明确的公益目的性;尽早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多样化、经常性和连续性;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生产劳动的普遍性和劳动活动的量力性;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结合等。基于上述原则,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诸多的劳动教育的实现方式,例如,劳动必修课、自愿劳动活动、学科兴趣小组等。苏霍姆林斯基尤其注重在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中把握劳动育人的意义,他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强调,劳动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个思想意味着:劳动与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美感发展、情感发展、体力发展之间,劳动与思想和个性的公民基础的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8]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育人思想对于高职的劳动教育启示是:一是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既不会浪费时间,更不会“矮化”学校形象;二是劳动教育既包括劳动技能教育,也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其实类似劳动技能教育,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更加关注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三是劳动教育虽然可以成为“五育”之一而存在,但是其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德智体美”教育才能发挥效果,因此,高职教育的劳动教育除了设置必要的劳动课程外,更要注重把握劳动育人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中提升教育效果。基于上述认识,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方式可以从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探究。

二、实践载体:道德品质养成中的劳动教育

德育是其他各“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大学的道德品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但是,道德品质养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劳动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总是竭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很好地认识劳动的意义,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劳动,做到使他们在劳动之后信念不仅不发生动摇,而且相反,变得更加定”[9]

当前,我国高职的道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清、内容贫乏空洞、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素质不高等,缺乏实践支撑是造成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高职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缺乏德育实践理念、德育实践体系脱离高职教育实际、德育实践评价体系不全和没有发挥学生作为德育实践主体地位等[10]。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能力,都要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因此,要提升高职德育实践育人效果,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践载体,在提升德育效果的同时,强化劳动教育。具体可以把握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以劳动教育凝练高职德育特色。高职的道德教育既要符合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同时还要突显其职业性,即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同时,注重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培育“崇尚劳动、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的劳动教育要结合高职德育的职业性,有针对性地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在德育之中,以形成高职德育特色。例如,“择业观”教育是高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育通常是从培养职业意识入手,逐步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职业和职业岗位。但是,在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这种效果并不明显,大多学生并不理解和正确把握自己即将选择或者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是什么关系,因而很难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其实“择业观”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准确把握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劳动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劳动不仅是辛勤的汗水和劳作,更是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需要,以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择业观”会让学生正确理解职业劳动与价值实现的关系,从而“培养为社会福利而劳动的道德意愿”[11]

二是以劳动活动创新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是指导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手段和方式的组合方式,是联结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它以范式所独有的具体性、可操作性相异于一般的德育理论,又以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科学性而有别于具体的德育经验”[12]。劳动活动作为架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创新道德教育模式。以价值观教育为例,价值观是国家或者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影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消极因素逐渐侵蚀校园文化,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成为高校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高职传统教育模式是基于“两课”和专题讲座或者论坛,仅靠“说教”或单向“灌输”式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实践体验。劳动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劳动实践可以检验真理,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性的劳动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当然,高校劳动活动方式很多,以劳动活动推动德育模式创新的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组织集体式社会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尊重劳动的道德情感,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感恩所获得的一切,从而培养其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尤其公益性的劳动活动,可以让学生懂得“他们免费从社会享受到的福利的劳动价值”[13]

三、知行耦合:技术技能培养中的劳动教育

智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教学是智育实现的主要途径。在“五育”中,智育与劳动教育关系最为密切,劳动既是智育的源泉,也能巩固智育的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某些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而另一些劳动所追求的则是纯粹的教育目的。尽管在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中也包含价值观等的形成,因而学生在学习中也在受教育,但是这种劳动过程的本身却是以学习、掌握、会作为主要目的。可见,劳动教育与智育其实是很难分割的,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既需要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探索,需要“知”与“行”的耦合。

高职院校的智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下高职教育的关键。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行业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扩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知”“行”分离,学生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实践教学环节,许多高职院校面临诸多问题:学校办学形式单一,企业参与度不够;以模拟和仿真为主,与实际生产线差距较大;重技能教育,轻技术教育;能力培养“继承和验证有余,而创新和综合不足”等等[14]。近年来,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虽然在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要真正做到知行稠合,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倡导技术技能培养中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要将创造性劳动融入技术技能教育中,以综合性劳动实践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技术技能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性劳动是“充满丰富智力活动”的劳动,是以新技术取代传统劳动程式的劳动,是手脑并用、体力与智慧并用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其劳动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15]

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双元制”或者校地联合培养,都将企业顶岗实践环节作为技术技能教育的重要环节。创造性劳动实践要求在学生企业顶岗实践中,尽量安排技术性劳动,做到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统一,避免单一的体力劳动或者单一的重复劳动,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体味劳动的愉悦和巩固所掌握的专业技术。

四、融技以道: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

健康与体育是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高职院校,健康与体育是通过公共体育教学来实现的。高职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就其目标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培育健康理念,促进个性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发展竞技体育,培育体育后备人才。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目标设定缺乏高职院校的特点,与中职教育几乎无异;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资源缺乏,体育文化建设意识薄弱[16]。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融技以道”,即以劳动教育的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体育技能教学和健康理念培养中,融进“劳动”元素。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以职业劳动的内容充实体育教学。高职是面向生产技术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来的职业劳动,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基本实践活动。体育教学可以考虑提取其中的“劳动”元素,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体能实践为例,体育课程除了教授平衡类、攀爬类等技术外,还要注重不同岗位群的劳动特点,“要有针对性、结合不同专业的生产实践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和训练活动”[17]

二是结合健康教育,将劳动习惯培育融入体育教学。如前所述,高职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育健康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充分营养与作息习惯的结合,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好充分营养、劳动作息和身体锻炼三者的关系,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以适当的体力劳动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劳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体力劳动在完美体魄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18]。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陈旧,尤其是重复性的、单调的体育教学项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考虑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相应的体力劳动,形成趣味体育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五、躬体力行:审美情趣培育中的劳动教育

美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而劳动是人类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因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要注重培育学生“喜爱劳动过程本身,感受创造之美”,“审美教育同求知欲和好学精神的培养密切相关,进行探究性、实验性劳动的努力,同时也就是对于优美的、充满智力活动的那种劳动的审美要求的满足”[19]

高职的美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高层次应用性,决定美育教育除了具备自然美、环境美和艺术美教育内容外,还具有产品美、技术美和创业美等若干特点鲜明的教育层面[20]。如何实现高职特定的美育目标,既需要通过环境育美和艺术育美以培育学生珍惜美、热爱美的情感,更需要通过劳动育美,让学生体验创造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既创造有用之物,同时又是美的创作,这种统一使人变得高尚,特别又是大公无私的那种教化力量的源泉所在”[21]。从这个意义上,身体力行,通过亲力亲为的劳动实践,可以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培育产品美、技术美和创业美。

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与其他“四育”的内在逻辑,并进而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现阶段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重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22]作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家,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形成的,其中劳动育人思想对于我国当下高职教育仍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5-6.

[2]续润华.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发展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24.

[3][5][6][7][9][11][13][18][21][22][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6,5,451,271,527,471,233,547,560,452.

[4]朱镜人.外国教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75.

[8][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2.

[10]崔香芬.关于高职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

[12]黎翔.教育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214.

[14]刘彦文.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35.

[15]刘王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9.

[16]胡靖平,十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17]张占忠,赵森泉,王学通,等.高职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246.

[20]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154-155.

On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

Miao Changwu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 labor education is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five-education” and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labor education and other's “four-education”, and re-examine the establish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t is the focus of wor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virtues at the present stage. Labor education will not dwar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seeking way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port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Sukhomlinski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

责任编辑:廖敏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