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七期) > 正文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位”与“为”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04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1期 作者:胡佳新

摘 要: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理论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前提。为应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逐渐成为趋势。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对教育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应直面生活变革需要和时代发展需求,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教育理论,培养人的公共理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有其理论之“位”和实践之“为”,可以为教育现代化作出理论应答,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实践路径,并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进行统合。

关键词: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教育现代化;理论之位;实践之为

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而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理论的不确定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论应从单一论走向多元论,要求找出教育理论可能存在的确定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取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尤其是新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前者是顶层设计,后者是行动方案,二者自上而下、从知到行奠定了未来教育事业的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心,统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共振。教育理论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呈现出融合式发展的趋势,从外延式理论构建走向内涵式理论构建。基于教育复杂性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教育理论,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其理论之“位”与实践之“为”,助力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

(一)面向2035的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教育现代化起源于传统教育,发展于现代教育,总体表现为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日益显著的过程。“现代社会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形态,最主要的特征都是‘理性化’。”[1]现代化蕴含着现代性问题,是以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发展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培养人的公共理性并通过理性来指导行动,培养关键能力。虽然教育现代化源起于西方,已形成一套教育话语体系,但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西方化,更不是教育美国化。教育现代化是在人类文明社会中随着现代性不断增长而形成的综合性历史进程,将理性融入教育发展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适应并引领时代发展方向,更新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应对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科学革命以及文化生活的时代性要求,教育水平也在此过程中实现提升,高效且优质地反推社会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人的现代性,基于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目标,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使命。国家发展与教育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服务”的关系,可将其理解为教育进步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国家发展要服务于教育进步。同时,教育进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融合发展。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既有经典现代化的底色,又有新现代化的色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的最强音,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教育理论融合发展既是对教育强国的理论应答,也具有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引领作用。教育理论的前沿性、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问题解决方向,激发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明晰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就要正确把握面向2035的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指向。

在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在教育中立德树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如何为社会发展新态势服务,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所要考量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作出的理论应答。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服务”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国家要增强教育的服务能力。这需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能力建设,坚定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行动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问题面临着多层任务,更具复杂性,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的不确定性增强,这就使得教育理论要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实现教育理论的融合式发展。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指根据我国四十年的教育改革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验,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世情的教育理论,统合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与新现代三个阶段的教育理论,突破既有教育理论研究的窠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着重实现依法治教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健康人格与必备品格的活动,而不能仅仅视为培养关键能力的活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概述,将不再只是把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工具,而是要更加突显教育的育人功能,统合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发展概况

教育强国被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之密切关联的教育理论要考量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意涵、内在关系和价值诉求。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理论是深层次的经验总结,对实践有着引导作用。“关于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目前概括起来主要有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理论和二次现代化理论。”[2]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涉及器物、制度、思想三个方面,直观表征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货物流通的市场化经济运营模式、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分科治学的知识体系等;后现代理论主要是对现代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反思,表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二次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各方面的变革,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关注精神生活的充实,表现出知识化、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生态化等特征。教育现代化就是不断解决教育问题,使教育发展趋于合理化和理性化,涉及教育治理体系、资源分配和结构功能等。教育现代化所衍生出的教育理论是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立足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将时代性、现代性融入教育实践中,将人本性与现代性共同融入教育发展中,依据社会条件和需求完成教育知识和理论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既有经典现代化的底色,又有新现代化的色彩,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一种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须分步推进,对接整个国家发展的应然趋势,在实施过程中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所以,教育理论应当采取超越传统、经典现代化、后现代、新现代化之间截然对立的融合式发展方式[3]。科技革命的演进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秩序,新的学科转型来临,教育理论进入融创时代。在教育领域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个性化、数字化、远程化、定制化、差异化、分散合作、扁平式组织结构等新的教育理念”[4]。教育研究者在构建教育理论时,应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使得教育理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逐步脱离前苏联教

育的影响,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作出了相应调整,向欧美等教育强国学习,将古代教育经验、革命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等进行糅合,出现了诸如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先行论、教育公平论、教育过程论、素质教育论、人的全面发展论、主体(性)教育论、教劳结合论等具体理论;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新课程改革、主体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情境教育实验等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教育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折射出教育理论创新的思维范式是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变迁,再到两者的整合,教育理论逐渐走向融合式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对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及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教育治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要让教育回归学校主体、回归育人主流,重视育人价值和人文关怀。

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教育理论面临着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挑战,而复杂性是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联系[5],教育理论要在风险和预防、目的和手段、行动和背景之间的不确定性中,寻求一种平衡,增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包容性和应用性。

二、理论之“位”: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客观诉求

(一)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并将走向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强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没有教育强国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持续的、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是强国之基,而教育理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有输入,也要有输出。教育理论所折射的是教育文化理念的传播,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发展需要富有包容性的理论,为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教育理论发展处于教育现代化的先锋位置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在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先锋位置,理论应答是教育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建构教育理论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有着理念先导的地位和实践指导的作用,教育理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教育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制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是不可置换的。教育理论离不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要找真问题、促真协同、推真创新,回应时代要求,推进协同创新,产出优秀成果[6]。我国实现2035的教育现代化过程就是从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的过程。建设教育强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都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引领,教育的地位与方向是在不断调整的,即教育从一开始作为重要事业上升到国家现代化的决定性事业,从注重人力资本开发到成为关乎民生的首要问题,从国家富强促进教育发展转向教育强盛助力强国建设。

(三)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也是全方面、深层次的“手术式革新”。总体来看,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且各级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升级,教育改革与发展越来越注重教育公平,师资队伍建设走向提质增速的发展时期,持续渐进地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依据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所构建而成的教育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教育实践。但我国教育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教育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二是未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与多样化并存的教育需求;三是社会性的人才结构矛盾尚未有效解决,影响人才正向效能的发挥;四是优质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怎样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怎样缓解择校压力问题等。构建教育理论应考虑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富有包容性的教育理论能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教育理论走出困境的途径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关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这是教育理论发展不可规避的问题。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就了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两者呈现出共生关系。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学工作更多地需要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很多初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素养,但在面临实际教学问题时,会手足无措,陷入困惑,继而质疑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这种困惑使得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出现缺位、错位的“异化”困境,使得教育发展缺乏理念内核,而只是单纯的应激反应,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我们应对教育理论与人的发展规律相悖离、价值理性与工具性相对立的观点予以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是不可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在价值理念、政策转换与行动战略三个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者有机结合,由抽象到具体,具有内在的理念一致性与行动统一性。”[7]我国四十年的教育理论探索,从引进到制造,从制造到创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成长的路径,逐渐将国家、社会、个体三者进行融合,从制度考量拓展至伦理诉求。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将使教育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能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并将其中的制度、伦理、体系融入教育理论,实现融合式发展。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理论有层次之分,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关涉教育理念、实践、教育治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教育需要相应的理论,不能以一概之。“尽管教育理论一旦被生产出来就有了相对于教育实践的独立性,但是教育理论在整体上还是逃不开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命运,否则,其地位和价值就会受到质疑。”[8]所以,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作出正确的复位,使得教育理论在其应有的“位”上,在教育管理、教学工作、课程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糅合制度、文化、人学来形成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

三、实践之“为”: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行动方向

(一)外在表征:融合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育人理念

我国教育改革四十年的历程,折射出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其中,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答包括经典现代化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以及新现代化教育理论。这也是对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教育理论的总括和回应。从中国教育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地区还处于经典现代化教育理论阶段,教育理论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对经典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批判中尚未构建起新的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从传统教育思想演化而来的,新时代为教育带来了新目标和新内容,应对经典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二次反思,融入新元素,需重新审视教育理论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量。

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理论的融合式发展,逐步在形成一种包容性教育制度,本质是要适应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从理论层面为制度层面的公平性寻找依据。教育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设立,需要重新调整课程、教学与学校的和合之势,这包括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平等教学(equity peda-gogy)、偏见消除(prejudice reduction)和赋权式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9]。知识既可以是显白的,也可以是隐微的,映射到教育中就是对不同知识传授方式作出调整,形成教育方式的分水岭。知识论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理论的构建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教育理论的融合式发展要考虑知识的演变与分化,突出以德为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面向人人,强化终身学习,讲求因材施教,重视知行合一,教育要走融合发展之路,注重共建共享。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重在对改革思维方式的整合,我们应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融入教育改革中,催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中理性思维,从认知科学到学习科学都能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着眼于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教育公平。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交织在一起,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新时代的学生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培养品格,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形态等要相应更新,包括质变及代际更迭,更要重新思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应用。”[10]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要处理好普及与公平、规模与质量、制度与结构、条件与保障、改革与治理、服务与贡献之间的匹配度。我国应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推进有效的教育治理。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离不开其固有的文化土壤,而教育问题是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源头。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前行的,并从本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以丰富原有的文化体系。这就必然带来文化冲突,因此,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之间的文化矛盾,在教育理论上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基于本国国情和教育发展需要,以生活实践为纽带,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得文化具象化,在教育实践中弥合这种冲突。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从1983年“面向现代化”到党的十七大“提高现代化水平”,再到党的十九大“加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折[11]。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立体型的教育改革开放,要逐步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对接国家发展需求,考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统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格局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内在诉求:面向教育现代化创新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既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育边界的探寻,保持着一种时空的张力,能为人的可能性发展创造机会。当前,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教育应找到与这样的时代共存的方式。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引领一种价值导向,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现富民强国。教育现代化将人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使得教育现代化成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动态的概念而存在,与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关联密切,却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由此,我国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格局,实现教育理论的内在生成与外在塑形。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还应处理好文化冲突与理念弥合之间的关系,完善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构建教育理论要走出经验与思辨的迷宫。教育理论凝结着教育实践智慧,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教育智慧以思维开发为根本,思维是人们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与策略,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合理选择的过程,此间的教育理论应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重。“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上,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12]从教育的角度看,价值理性可理解为人的意义的纯粹信仰,工具理性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行动。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对人的重新认识和解读,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加以培养。

教育理论需要基于整体人性的基本认知,以人性假设为前提改造教育理论,廓清教育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教育是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常常会出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基于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审视和反思教育理论的构建过程,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中辨别出教育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可以避免教育理论出现“钟摆现象”,在张力与边界之间的缝隙中实现教育理论的超越性发展。在现实问题与实践经验中,根据已知条件划定出一个教育边界,可以使教育理论更多地考量生活世界,回归生命本体,增强教育改革的主体性。“改革主体在促使思维方式转型的同时,还要整体看待不同思维方式的关系,自觉在各种思维方式之间进行沟通转换……在综合融通中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思维方式。”[13]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教育具有复杂性。教育理论源自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应将人作为有限理性的人加以对待,既强调人的有限理性为教育提供可行性,又突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必要性。

(三)规律导向:构建现代性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是对教育改革创新智慧的总结,注重基于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核心,完善人格,形成人的关键能力,具有教育规律性的导向意义。构建现代教育理论要有反思意识,秉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及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理论。教育理论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创新服务、为教育治理服务,有效整合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优化教育的服务属性。现代教育理论要能够打破时空壁垒,顺势而为,从生活世界中寻找理论起点,用规范性的学术研究范式论证教育理论,注重理论的适切性。教育改革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迈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人的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性、独立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人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教育工作者应将这些特性融入教育理论中,形成科学合理且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质量观,育人格、养能力。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要为创新育人模式作出理论应答,关键能力塑造和必备品格养成是教育理论人本化诉求的结果。教育理论处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先导位置,应将实践性、复杂性、服务性、实践性作为建构教育理论的目标追求,在教育现代化语境中,突出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的“双服务特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智慧,坚定教育理论自信。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要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需求,将风险预测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纳入教育理论的构建中,增强教育理论的完备性和可行性。

教育工作者在倡导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时,要坚持中国特色,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方针导向,吸收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教育智慧,渗透出教育理论自信,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理论融合式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外求索,不断开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融合国外优秀的教育理论;二是向内突破,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促创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的融合式发展是对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合考量,目的是通过理论建构,更好地服务于内涵式教育发展,增强教育制度的包容性。教育理论是在守成中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制度、文化和人学构成理论基础架构,兼容并包,形成结构化、体系化理论,从时空向度上有序列地规划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将制度规约、文化传承与人本思潮糅合进教育理论的生成中,结合人工智能带来的思维认知转型和认知升级,以开放、包容、有序、科学的态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并积极吸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八个基本理念,凝练出规律性的教育智慧和实践经验,强化人本主义在教育理论中的影响力。育人理念需要依据新形势进行升级,突出教育的人本化特征,这也是现代性的关键表征,并进一步回答未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

[2]胡卫,唐晓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3]喻聪舟,温恒福.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融合式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6):32-38.

[4]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

[5]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

[6]刘贵华.教育科研的时代使命与担当[J].教育研究,2018(9):11-14.

[7]袁利平,师嘉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三维向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49-55.

[8]余清臣.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基于人性假设的组合[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5-11.

[9]Banks J A.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4:3-15.

[10]葛道凯.从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2018(12):4-8.

[11]曾天山.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与路径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8(9):1-6.

[12]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6.

[13]李政涛.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J].基础教育,2009(10):3-7.

“Position”and“Action”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Hu Jia xi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educational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al issues,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rend. The fusion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is the refle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t faces the needs of life reform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 inclusive educational theory should be formed to support people’s public reas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has its theoretical “position”and practical “action”,which makes a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provides a practical path for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tegrates value rationality with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oretical position; practical action

责任编辑:黄丽芬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