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七期) > 正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诉求与实践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40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20年第20期 作者:呙永会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劳动教育的光荣传统,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走过了从单一到系统、从重技术素养到五育并举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内涵的创新。针对劳动教育实践往往容易在家庭被淡化、在学校被弱化、在社会被异化的现状,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须通过课程化设计、综合性实践、多样性评价,全方位构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劳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设计;实践;评价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门议题。 笔者试从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概况、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等方面探讨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实走向。

一、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概况

人类生活中需要的一切都需要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推动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尽管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较之其他教育内容受重视的程度有别,但它在教育的轨道上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中华民族的劳动教育传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1] 古人讲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生活习惯。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劳动教育当作生活教育的组成部分, 写了 《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 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2]还有更多相关的经典案例,实证劳动教育的历史性存在与作为。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教育

20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到国家宪法之中。

1958年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又对各级各类学校有关工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的安排作了明确的规定。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

1999年,中央发布《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不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而归并到综合实践中, 对劳动教育做了宽泛的理解。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强调“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首次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意见》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纵观中国劳动教育的历史,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走过了从单一到系统、从重技术素养到五育并举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内涵的创新,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不同于劳动课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首先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机会主义和享乐主义错误思想,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创新、敬业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劳动教育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5]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劳动教育被淡化

家庭是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场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家庭被淡化,中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

家庭劳动教育被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想下一代像自己这样劳苦,家务事情不让孩子来做。有的家长认为在德智体美劳中智育应占第一位,因此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唯分数论,包办代替孩子的基本劳动。有的家长受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 的狭隘思想影响,从小向孩子灌输劳动者下贱等思想。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没有得到劳动的体验机会,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然不会劳动,对劳动充满厌恶,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

(二)学校劳动教育被弱化

近年来,随着学科教学的分科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化,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了被弱化的趋势。部分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影响,劳动教育师资不足,担心出现安全问题,挤占劳动课时间,弱化劳动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潮流裹挟。 有的学校也想搞劳动教育,可是面对众多的“学科”,面对“应试”竞争的残酷大环境,因此急功近利,劳动教育被搁置一边或者只走走过场。

(三)社会劳动教育被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前所未有。学生崇尚明星、网红,沉迷网络等成为普遍现象。 社会上充斥着 “拜金主义”“一夜暴富”“好逸恶劳”“不劳而获”“不尊重劳动者”等机会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这对广大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

社会劳动教育被异化的根本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国家的繁荣兴旺,民族的腾飞振兴,是奋斗在科研战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广大建设者共同努力奋斗创造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劳动价值观的纠偏意义重大。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

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针对现实劳动教育的弱化,从以下方面谈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思考。

(一)课程化设计

中小学劳动教育须课程化设计,以保证劳动教育的规范有序。 课程的设计应按《意见》指出的“根据各学段特点,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家庭、 学校和社会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具体要素为:

其一, 多渠道进行劳动教育意识与情感培养。按《意见》指出的“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的要求,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挖掘古今劳动经典文化和案例,弘扬中华优秀的劳动文化,学习新时代劳模的工匠精神,学习家政,形成校本劳动课程。 在现阶段,要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学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二,教材是经过时间沉淀、实践锤炼的系统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载体,教材里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的素材。学校要组织教师梳理学科教材中蕴藏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双向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渗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进行动手操作、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反过来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部编版《语文》中小学教材选编了大量赞美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一年级上册选取古诗《悯农》,赞扬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 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九年级上册选取课文《孤独之旅》,讲述杜小康和父亲在孤独的环境里,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对于成长的价值。 高中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门设有一个单元,单元选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报道了优秀科学家袁隆平的杰出事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6]倡导践行工匠精神, 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二)综合性实践

劳动教育有别于学科教学,需要以整合、渗透的方式综合性实践。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劳动教育与学校经典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设计、综合实施。 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但两者都强调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开展得比较成熟,有系统的课程建构、经典的活动模式,两者结合实施,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比如川大附小的“模拟七十二行综合实践活动”,棕北中学的“模拟联合国”和“职业体验劳动教育”,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劳动教育与学校社团选修课、社区活动相互结合、补充。 通过学校的社团选修课(球类、声乐、弦乐、器乐、陶艺等)与社区美术、家政、书法、戏剧、游泳培训的开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促进生活技能提升。

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学校充分发挥引领促进功能,通过家长培训、实施指导和互动交流,让家长参与到劳动共育中,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日常化的劳动教育, 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等方面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习惯养成和生活自理基本技能习练方面获得实效。

(三)多样性评价

《意见》 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7]根据这些要求,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多渠道、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学校每学期要针对劳动必修课和选修课对老师进行教学目标、技能、实效评价考核,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习惯、技能评定,对师生的考核都需要过程性和结果性考评相结合,过程性的影像、图片、文字资料和期末的评价册等级评定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提供佐证材料。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每天、每周、每月都可以结合班级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 例如,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好习惯天天见”班级评价中,可以每天单列“劳动教育—穿衣、扫地、叠被子、摘菜、洗碗等”评价积星,一周进行一次自我总结,一月全班根据学生的自评、家长的反馈、班级积星的排名进行劳动小明星的评选,评定的结果纳入劳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个人综合素质评定,在每学年的评优中成为必要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实效就会得到保证。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实践,合理利用社区的资源,寻求社会、政府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调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性,形成符合本校实践、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机制和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清]朱用纯.朱子家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教育文丛·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曾天山.我国劳动教育的前世今生[N].人民政协报2019-5-8.

责任编辑:张小刚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责任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