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七期) > 正文

劳动教育应夯实“三个注重”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43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0年第6版 作者:李祥翠

青少年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

而落实好劳动教育,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职业学校也大有可为。

教育局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统筹协调,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教研室是业务指导部门,主要应发挥技术支持和教研引领作用;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配备专门师资;职业学校则应充分挖掘本校优势资源,开发更多精品课程。我认为,职业学校是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头戏”,应发挥主体作用,可在课程上多发力,努力夯实“三个注重”。

注重挖掘资源。职业学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发挥办学优势,开设一批有看头、可操作、实景化的精品手工或操作课程,作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项目,让课程内容与各学段完美接轨、有机融合。同时,还可以主动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根据劳动课程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编写《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开发各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此外,还应创造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如小学低段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小学高段围绕卫生和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初中围绕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高中则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中职学校主要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职业学校可以抓住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契机,形成学校品牌,提升办学影响力。

注重研训结合。各中小学原则上都要有一名职业学校选派的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这不仅充实了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师资力量,最重要的是打破了制约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瓶颈。目前,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普遍现状是缺课程、缺资源、缺师资。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是“双师型”,属于技能型人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中小学在师资领域的空白。但对职业学校来说,这项工作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地联合开展劳动教育,是职业学校目前和今后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学校层面上,可以本着“挑选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不断补充、定向培养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数量,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结构上更加合理、数量上日益充足、质量上逐步过硬。

在向各中小学选派劳动教育课教师时,一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让任课教师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目标,熟悉不同年龄层次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精通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及内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统筹各职业学校劳动课程师资资源,组建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县级专家团队,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注重活动实效。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联合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努力增强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职业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前提下,还可以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比如农村学校可以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学校可以联系一批企业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还可以充分利用植树节、学雷锋日、劳动节、志愿者服务日、劳动教育周,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式上,可采用菜单式、送教式、结对捆绑等多种方式,立足校内,拓展校外,开展劳动教育精品课、技能竞赛、现场实景观摩、手工操作体验、校外拓展实践等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把劳动教育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学生增技能、学技术、开眼界、长见识,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如今,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王云霄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