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一期) > 正文

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

作者:成有信
阅读数:117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要:本文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作了史的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既不象古代劳动者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溶合在一起的,也不象古代学校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教育和生产劳动作为两个过程既互相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源是现代生产,关键是现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利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植根于大生产本性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生产和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关于使童工边劳动边学习的主张则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实施这种结合的具体设想。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正确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抓住科学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并有计划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但它是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它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如何正确贯彻实施它?若干年来,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致。为了更好地坚持这一社会主义教育原则,本文拟作些史的考察与理论上的探索。

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出来和教育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历史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长久。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劳动,而有了生产劳动同时也就有了教育。没有教育,就不能把既成的生产力(其中包括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和生产为系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生产劳动就不能继续进行,人类也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但是,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原始教育和后来的教育就有着原则的区别。原始教育是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教育成为一个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过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能,乃是后来的事,曾经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时候,统治阶级为了把他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新的统治者,就要对他们的子弟进行关于统治术的教育及相应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文史知识)的教育,于是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这时,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这次分离是统治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和从劳动者教育中的分离,是作为独立过程的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样的教育就是古代学校教育奴隶主的学校教育和封建主的学校教育。这样的学校教育(包括它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和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其中心是传授统治术和进行思想统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统治术教育或思想统制教育。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最典型地反映了古代学校教育的这种指导思想。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统治者——“士”和“君子”,其弟子学习的无非是“修己”、“安人”之道,而“修己”则是为了“安人”(即“治人”)。所谓“仁”和“礼”等的内容就是关于“治人”的思想或统治术。至于生产劳动乃是“小人”(劳动者)干的事,这方面的知识“士”、“君子”是不屑去学的。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乐为首,射、御居中,书、数为末,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反映。在西方,不论雅典、斯巴达教育还是中世纪教育,也都只重视思想统制的教育和军事体育,而忽视智育,蔑视生产知识的学习。中世纪的“自由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的王冠是神学;“自由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这说明中外的古代学校教育都是和科学教育绝缘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使在历史发展的这个阶段,劳动者的教育除了渗透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外,却和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原则的区别:教育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仍然是溶合在一起的,就是说,对于劳动者来说,教育仍然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这是因为劳动者在生产中所使用的仍然是手工工具(尽管有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手工工具之别),所凭借的仍然是直接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不是科学知识在这个时代,劳动者脱离生产劳动过程进行系统学习既没有生产上的需要和相应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也不愿给他们以系统的学校教育,因而只能和远古时期一样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跟随长辈学习。对于劳动者而言,一个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

现代教育则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出来的结果。当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后,使用机器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不掌握科学知识就不行了。因为这时从事生产劳动所凭借的已经是科学知识而不只是直接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艺。马克思说:“在以前的生产阶段上,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因而整个说来从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积累的范围,这种积累是~代代加以充实的,并且是很缓慢地,一点一点地扩大的。”而在现代大生产的时代,“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这就是说,科学已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变成了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生产工作者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生产工作者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不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而必须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这就决定与现代大生产相适应的教育必然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于是现代学校出现了。这就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这次分离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现代劳动者教育从现代生产劳动中的分离,是作为独立过程的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现代学校教育或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和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它的发展,先后经过以蒸汽机、电机和现代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时代而日益臻于完善。这样的教育和生产劳动是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这种教育的中心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当然也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叫做科学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虽然有别于古代学校教育,但两者毕竟都是从生产劳动中先后分离出来的,毕竟都釆取了学校教育的形式,因而前者对后者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继承关系-正是这种继承关系的存在,帮助现代学校教育迅速完善起来;而现代学校教育一经产生,就对当时还存在着的古代学校教育发生了强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把科学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逐步渗透到古代学校教育中去,使古代学校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变成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就是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致过程。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既不象古代劳动者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溶合在一起的,也不象古代学孕教育那样是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而是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源是现代生产,而关键却在于现代科学;因为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现代科学。马克思说:“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使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分离开来的是现代科学;因为科学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系以后,生产工作者在劳动过程中已不可能掌握它,而必须在独立于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去掌握它。使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联系和结合起来的也是现代科学;因为现代生产劳动依赖于现代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而把科学引入生产则有赖于教育。因此,现代科学就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共同基础和联系纽带,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内容。

这就是说,一方面,是现代教育把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这两个系统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是现代科学作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共同基础把两者联系了起来。于是现代科学就成了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两者的联系点和结合点,这就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状态,就叫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科学从生产中的分离和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绪果;这种分离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生产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同生产的结合以及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又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植根于现代大生产的本性而不是出于某种道德上的善良愿望,其目的同样是为了促进现代生产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这就说明,上述两个分离与两个结合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这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只承认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而否认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十分清楚的是,科学和生产、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分离过程现在并没有终结,而是还在继续发展。一般说来,科学越向前发展,现代生产越向前发展,生产工作者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就越深、越广和越系统,对人的智力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掌握这些系统科学知识和形成高度发展的智力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在成为生产工作者之前所要经历的教育过程就会相对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就会相对延长,普及教育的程度就会相对提高,儿童、青少年成为生产工作者的年龄就会相对地更大一些。现在已不是九岁、十二岁就可以成为生产工作者,而是十六岁、十八岁甚至二十岁才能成为生产工作者。最后,从一定年龄起,入们就必须相互交替地去参加教育和生产劳动这样密切联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于是,学校从仅仅涉及或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的事业,发展成为涉及所有年龄的人的事业,教育就愈益变成了终身教育而这些正是近二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所经历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正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正是在两个分离前提下的两个结合,即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箜通主教育的中介而促成的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的结合,才把科学直接地“物化”在生产工作者身上,并通过生产工作者的生产劳动把科学间接地“物化”在劳动对象上,从而导致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两个独立过程不可分割的联系,乃是现代社会存在的状态,或者说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

现代科学既然是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那么,相对于古代学校教育仅仅以思想统制为教育的中心而言,现代学校教育毫无疑问应当以科学教育作为自己的中心。但现代学校仅有科学教育,也不足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为了在实践上解决儿童、青少年未来顺利适应现代生产的问题,应该通过必不可少的生产教学以及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其他服务性劳动,以便进行一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劳动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这就是劳动教育,还必须进行关于现代生产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和科学管理原理以及基本生产技能的教育,这就是综合技术教育;同时,为了适应多种多样的生产部门的要求,在走向社会生活之前,还必须进行更具体的职业训练,这就是职业教育;工作之后,在一生中还必须随时通过各种业余教育的形式补充新的科学知识和职业训练,这就是所谓的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乃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一切的综合,现代教育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满足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培养适应其发展的劳动力和社会成员的要求,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才能发展。这就是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和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适应现代生产的生产工作者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可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终身教育,是从不同角度表述教育与科学及生产劳动之间固有联系的内涵交叉的几个概念。它们彼此包涵,彼此补充,不能把它们彼此对立起来或者以其中一个代替其他。然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看作更高的原则,而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则可以看作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不同形式。当然,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这就是都要进行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是大生产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现代社会成员既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又要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这是不应该有任何怀疑与误解的,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然是以现代教育从现代生产劳动中的分离为前提的,那么,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不能理解为把教育溶合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去,更不能理解为回到分离前的原始状态中去这是因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概念而不是古代教育的概念-人类远古时期的教育以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劳动者教育确实是和生产劳动溶合在一起的。但它是以手工技艺和直接的劳动经验为内容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采取的是分散、自发的经验传递形式而不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校教育形式,因而是非常原始的,效率也是极低的。我们决不能把这种原始状态理想化,更不能把这种溶合看成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然是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那么,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把生产劳动引入学校的问题。的确,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包括资产阶级教育家,都看到了体力劳动的教育价值,而主张把体力劳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入学校,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方案。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才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度,充分论述了体力劳动,特别是有报酬的生产劳动在改造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中的作用。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学校通过使受教育者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服务性劳动,从小培养他们尊重与热爱劳动、尊重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德,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完全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体力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引入学校,使受教育者从适当的有控制的劳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即使这一切都实现了,仍然只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而远远没有包括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部内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要比劳动教育的内涵广泛得多。如前所述,它必须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同时进行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无条件地谈论生产劳动的意义的。他所强调的从来都是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的结合。更何况马克思逝世以后的近一百年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所以,离开科学教育这个中心,离开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单纯把学校是否引入了生产劳动作为衡量教育是否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标志,是不全面的。至于削弱以至抛弃科学教育这个中心,搞什么“劳动越多越好”,“劳动越艰苦越好”,更是完全背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实质的。

二、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植根于大生产本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都有过大量的论述。但这些论述的精髓是什么?哪些是有普遍意义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哪些只适合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关于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植根于现代大生产本性的思想。

应该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和后来的欧文等人都有过这方面的设想,甚至从事过实际的教育实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们不是从抽象的社会正义或某种道德上的善良愿望来看待这一问题,而是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探寻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源及其实现途径,从而使这种结合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从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的革命性及其和现代教育的相互关系的特点的认识中,从欧文的教育实验及英国工厂法实施的实践中,看到了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在现代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机器生产的时代,现代教育迅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同时,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又成了劳动者参加现代生产的必备条件,这就形成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新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指的正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这种新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把这种状况的出现看成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他说:“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那么,如何“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呢?马克思指出:“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末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也讲过许多类似的意见。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的新的条件下曾进一步论述过这个问题。列宁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在《论综合技术教育》中说:“把第二级学校改为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同时为了不变成培养手艺匠的学校,应当明确规定:(1)避免过早地专业化(2)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里扩大普通学科的范围……要使这些,要使这些手艺匠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应该成为共产主义者……;应该有综合技术的见识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初步)知识”

上述引文说明了什么呢?首先,在马克思看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是适应于劳动的变换和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这个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正常实现而生发出来的。就是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不仅指社会主义社会,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和生产劳动不仅有相结合的必要和可能,而且可以得到部分的实现。早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工厂法毕竟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了。不能设想,在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情况下,以现代大工业为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能够存在和发展到现在。曾经有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也看成和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一样是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说什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和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分水岭。”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分析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原意的。从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产生之日起,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状态就早已经存在了,而不是从现在才应该开始的,或从现在起才将要开始的。其次,马克思指出了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等都是由于劳动的变换和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的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要素,就说明在他看来,初等学校、工艺学校、农业学校、职业学校是从现代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学校;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通过初等学校,工艺学校、农业学校、职业学校等这些现代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马克思指出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之后,要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列宁也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并且规定第二级学校应给学生以广泛的普通知识、综合技术见识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等等。他们的这些论述说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結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应该把科学当作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点。在他们看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是教育和生产劳动两个独立过程的溶合,更不是回到未分离前的原始状态中去或回到劳动中去;不是生产即教育,劳动即学习:不是学校即工厂,工厂即学校;也不是学校教育离开科学教育或在削弱它的前提下去加什么生产劳动。而是要使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联系和结合起来,以便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培养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工作者和社会生活成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思想是他们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精髓。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充分征明了他们的这些思想的科学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二方面,关于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的一些具体设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代,正是处于蒸汽机的时代。当时由于新的机器生产要求使用它的生产工作者多少要有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而旧的学徒制这个教育形式已不能适应这个新的要求,于是就要求在工厂的生产劳动过程之外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机器的被采用,培养现代生产工作者酔教育才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而产生了初等学校、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等这些现代学校。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因之童工还被普遍釆用,即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子女被吸收在工厂中劳动。众所周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是反对禁止童工劳动的。因此,少年儿童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就只能在生产劳动之外的时间到学校、中去学习。就是说,他们只能一方面在大部分时间里在工厂里从事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在另外的一定时间里在学校里从事学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实际上这就是半工半读。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立法机关把童工教育列入工厂法的教育条款,为工人阶级子女争得半工半读的权利,这就是当时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现实,也曾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所多次描述过的情景。马克思说:“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这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马克思还写过:“我们认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我们认为必须根据生理状况把男女儿童和少年分为三类,分别对待:第一类包括9-12岁的儿童,第二类包括13-15岁,第三类包括16-17岁。我们建议法律把他们在任何工场或家庭里的每日劳动时间限制如下:第一类2小时,第二类4小时,第三类6小时。”很明显,这些论述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蒸汽机的时代为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提出的具体设想。在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设想后来并没有得到全面实现。

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阻碍之外,还因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也是受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所制约的。这些条件变化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必然随之变化。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现代社会生产又经历了两个工业——技术革命时代,即电机时代和目前正经历的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时代。由于科学作为独立的体系继续从生产中进一步分离着,由于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从现代生产劳动中也进一步分离着,生产依赖于科学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对生产工作者的科学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提高,童工劳动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虽然童工劳动并没有绝迹,但在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中,这种现象毕竟是大大减少了。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普及教育的年限延长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起来了,劳动人民子女参加有报酬的生产劳动和交替参加教育与生产劳动过程的起始年龄也逐步后移了,现在已达到十六岁到十八岁甚至更大的年龄。这就是一百多年来在经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由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所引起的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关系变化的客观的历史事实。这一事实说明,马克思所设想的童工半工半读这种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这是由教育形式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如果说,马克思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了比较细致的构想,那么,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施这一结合则只有比较粗略的推断。例如,他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曾经说过:“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岁起都应当像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马克思的这种论断是从何而来的呢?显然,这不是凭空的臆想,而是根据当时他所能看到的社会实践,即欧文的教育实验所作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推断。他曾经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这就是说,在他看来,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能采取类似欧文的工厂制度那样的劳动形式和教育形式,即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进I厂劳动,边劳动边学习,半工半读。那么,对于马克思的这种设想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呢?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使儿童从九岁起就成为生产工作者呢?当然不能。这是因为,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的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发生和存在过,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发生和存在着。除此以外,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童工劳动现象已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而且党和国家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包括普及教育方面的措施,关怀年青一代的成长,劳动人民子女接受教育和交替参加生产劳动的年龄也大大往后推延。这一切,就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也不可能和马克思当年所推断的完全一模一样。

十月革命后,列宁是有着领导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经验的。他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论述中,已经看到和估计到了由科学的发展和电气化所引起的新情况,而没有提出过使儿童从九岁起就成为生产工作者的要求。在一九一九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只提“对十七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和综合技术教育(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了解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使教学跟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在苏联建国初期,由于无产阶级文化派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教育实践中也发生过把教育过程溶合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让学生从事大量的生产劳动,削弱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等错误。这说明,对马克思的论述作简单化的理解,必然产生工作上的偏差。至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如何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更是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需要认真加以探索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事学习,不事生产、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依然存在,培养资产阶级剥削统治者的教育目的依然存在,以此为目的的贵族式的学校依然存在,因而,使教育和生产劳动联系和结合起来就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和完全的现实;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痼疾和种种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因而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就不可能达到当时应当和可能达到的高度。而社会主义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这就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普遍联系和结合创造了现实的可能。由于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从而在同样的物质和科学文化的条件下就能使全体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更高的高度。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联系和结合逐步成为普遍的和完全的现实,才能使全体人民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训练,使社会主义教育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要。

三、正确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抓住科学教育这个中心环节,并有计划地实施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历程。现在,对这一历程作适当的回顾,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正确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不会是没有益处的。

我国学校曾经以勤工俭学为开端,进行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验,广大师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加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实验是有意义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当的提法和口号,而且在一段时期内学校所开展的生产劳动失去控制,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严重削弱了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外,在教育思想上,则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在理论上,当时不是把科学当作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点,不是把科学当作独立于生产劳动之外的完整体系,不是把教育过程当作存在于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独立过程,不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解为两个独立过程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是相反:对科学是独立的完整体系认识不足,认为生产和实践就是科学;对教育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应当溶合在生产劳动中去。因而在实践上就导致了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教学秩序的稳定,甚至把现存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看成是妨碍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东西,宣扬生产即教育,劳动即学习,学校即工厂,工厂即学校,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搞成了在生产中学习和在劳动中改造思想。这些偏差虽然不久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上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清理。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上的这种混乱状态,十年动乱期间被“四人帮”从极左的方面加以利用,为达到他们反革命的政治目的服务。他们打着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旗号,把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错误推向更加严重的极端,公开宣扬“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大批所谓“智育第一”,推行所谓“开门办学”、“以任务带教学”,随意停课,随意增加生产劳动,甚至拆散、’停办学校,使教育回到劳动中去,使教育和生产劳动都倒退到未分离的原始状态中去。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造成了科学和教育的大倒退生产的大破坏和社会的大混乱,给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从记忆犹新的事实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我们过去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的被“四人帮”利用,说明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教育和古代劳动者教育混为一谈了,不理解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是一个独立于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科学教育过程,不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性质和大生产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两个独立过程间的密切联系和结合理解为回到分离前的还处于同一过程的原始状态中去,理解为回到劳动中去,认为生产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学习;不是从根本上完整地和准确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实质,即不是把科学看作现代生产的基础,不是把科学教育看作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条件,不理解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点,不理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乃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两个独立过程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的状态,而是简单化地看待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个别提法(例如儿童从多大岁数开始每天就应参加多少小时的劳动等等),甚至用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和观点去替换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就是工作偏差所由产生的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根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人帮”在教育上所散布的极左谬论,包括他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开始受到批判。特别是在实践中迅速克服了他们所造成的种种混乱,恢复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中心地位。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由于他们的破坏所造成的教育事业极端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严重状况。各级各类学校抓住了科学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就从一个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贯彻实施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现在的问题是,在加强和改善科学教育的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劳视教育有所放松。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这些问题也是应该予以认真解决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根据多年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整个体系去进行。这就是说,必须抓住科学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同时,有计划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只有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考虑到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特点,使各种现代教育形式互相配合,并在各种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精神品质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说来,对儿童,青少年的普通教育而言,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品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全面实现这几项任务,就在最重要的基本点上贯彻实施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为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现代的生产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必须用适当的时间(例如每周二至四小时)为儿童、青少年开设劳动教学课和职业教育选修课(中学高年级)等课程,并使他们参加少量的生产劳动(特别是中学高年级,可以利用部分假期)和社会公益劳动,以便进行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当然,在那些经济落后、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为解决儿童、青少年学习中的经济困难而相应地组织一些勤工俭学活动、甚至搞半工半读,都是应当支持的。因为这些活动是在为儿童、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造条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但是,如果忘记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在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中相应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是热衷于追求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他们'的全面发展,那就不妥当了。

培养不同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工人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乃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形式。但是,即使在这一类学校里,科学教育和生产劳动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实习教学才把两者结合在生产劳动的一个过程之中。这是因为教学的这个阶段要在生产过程中学习一些生产劳动的经验和技艺,这一点和古代劳动者教育寓于生产过程之中有若干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习教学是在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不进行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仅仅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从事劳动,就会使这些学校失去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而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生产工作者来。

培养中级和高级专门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形式。在这些学校里,科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未来即将承担的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些学校里,科学教育和生产劳动也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一般地搞什么以任务带教学乃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实习教学之所以必需,是出于理论联系实际或掌握有关工艺过程知识与生产经验的要求。通过实习教学这座桥梁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或从科学教育过程到生产劳动过程的过渡。

业余教育、职工教育、函授教育、夜大学、广播电视教育等这些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形式。其实质,都是给予已经参加生产劳动过程的劳动者以连续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职业训练的机会,使科学和生产结合起来,使科学这个观念形态的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点,教育是联系科学和直接生产的纽带。

思想教育或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是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結合原则时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在学习科学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和在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活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不重视这项工作就是放弃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我们应该切实依据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去探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以提高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

注释:

①《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二零六——二零七页。

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四百页。

③《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二零六页。

④⑤⑥《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五三三——五三五页。

⑦《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列宁全集》第二卷,第四一三页。

⑧《列宁全集》第三六卷,第五五七——五六零页

⑨《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五二九页。

⑩《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

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十六卷,第二一六页。

⑫《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五三零页。

⑬《苏联普通教育法令选译》,第九页。

责任编辑:安庆媛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