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三个阶段,包含了对发展主体“人”和对“全面发展”的界定,以及对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个性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满足。该理论的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包括塑造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的主体性;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彰显教育的个性化;理论与实践并重,彰显教育的全面性;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氛围,彰显教育的社会化。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其深入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改善我国当代教育现状、实现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1.作为发展主体“人”的界定
马克思曾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这里的“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中具体的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然而从一开始,人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古代社会,普通个体毫无独立存在的自由,权力大于法律,依附大于独立。但到了18世纪的“市民社会”,情况已然发生了变化。真正独立的个体出现,这是封建社会开始瓦解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马克思做出了解读,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贡献,这是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的。但他也指出,虚伪的联合体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在这一联合体中,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成员才真正享有更多发展的自由与空间,其他成员是排除在外的。值得说明的是,马克思所指的个人是社会范畴里的概念,是社会里的个人。正如马克思强调,“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
马克思在其著作里多次提及“个人的发展”,又强调“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他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实现发展的权利,厌恶少数人对自由发展享有特权,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能自由地发展自我,享有在政治、法律及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因此,可以看出,作为发展主体的人是指每一个个体,不是指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人。
2.“全面发展”的界定
马克思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这是从整体上概括了人全面发展的含义。但人们之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的,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视自身的实际,在实践中展现自己所能达到或需要达到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说每种能力都具备,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具有绝对一致性。人是依赖社会而存在、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人是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的统一。因此,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依据自身要求来释放各种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首先,实现全面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需要,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这是马克思对人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肯定。人的需要不仅指物质需要,还包括精神需求。随着社会活动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会做相应调节,这种调节是有层次地发展着的。在基本满足人的需要的情况下,人才能为了社会需求及自我需求去奋斗。
其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劳动、社会交流、管理及科研能力,体现的是多方面能力的融合,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其中,劳动能力是基础能力。马克思认为,劳动能力是指体力和智力,只有具备劳动能力,才能拥有其他能力。
再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具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且瞬息万变,个人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从而实现长足发展。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需要依附社会存在,人的发展前景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多样化相关联。因此,只有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争取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完成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最高层级的要求。每个个体在遗传基因、环境、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因此个性也有所区别。个性是人主体性的一种外化表现,是自我发展的结果。当人的需要被满足,人的个性会得到释放和发展,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人个性的多样性,使社会精彩纷呈。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1.萌芽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显于其中学时期发表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5]马克思在当时就认识到不应根据一己私欲选择职业,而应依据社会需求及个人发展潜能来做判断。马克思在读博期间发表了一篇名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论文,在文中,他首次对人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把自由作为人的本性,从哲学角度,利用原子运动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来证明人应该打破枷锁,实现自由。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追求自由、追求全面发展,他把关注点聚焦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上,为后期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劳动异化,而劳动异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异化。要想消除人的异化,必须从根源着手,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完成主体解放,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从人的社会性角度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标签,人会受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表现为人的本质存在差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了深入论述。首先,他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生理存在为基础和前提。其次,他提出只有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之时,人格尊严及个性化的发展才会变为现实。最后,马克思提及了“完整的人”的概念。因此,该书成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3.成熟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出版发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其中被多次提及。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并运用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基于人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在三大历史形态中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在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中,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人处于支配人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较为丰富,物质交换成为常态,人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而共产主义社会来临,生产力空前繁荣,满足了人的各方面需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并控诉工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压榨是导致工人不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原因。他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的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消灭私有制才能使人得到充足的个人自由时间,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至此,《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1.塑造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的主体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以人为中心是核心。教育的主体是人,脱离人,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教育便没有了根基。对学生而言,尊重、理解和关爱应该是教育者应尽的职责,这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时代在发展进步,人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盛行。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将学生置于首位,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既要满足学生群体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同时,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应发挥主体性,反对把人当作工具或手段。要尊重人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我们要予以尊重。在教育中要体现师生平等,反对教师权威至上,反对一切扼制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形式,坚持人是具有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的个体。
2.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彰显教育的个性化
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学生对于个性化的追求是传统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教育者必须更新升级教学方式和手段,触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热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应综合考量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改变以往重结果的考核方式,架构起重过程和能力的评定标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当前,网络媒体发展态势迅猛,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把网络媒体当作教学的辅助与补充,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3.理论与实践并重,彰显教育的全面性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凸显自我价值。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重视实践,通过实践来完成。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是行不通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现代教育中,全面发展包含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它是一种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契合,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学生是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个体,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达不到教育的理想效果,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磨炼毅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氛围,彰显教育的社会化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优化提升。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加强其良好社会关系意识的培养,掌握诚信、文明、礼貌等基本的社会交往礼仪。其次,要增强学生完善和提升社会关系的能力和本领,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最后,要拓展实践渠道,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交往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志愿服务等集体活动,大力宣传、鼓励学生走出去,尝试与人沟通交往,在实践中检验交往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早日完成社会关系全面优化。
四、结语
在当代教育中,应借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注重人个性的发扬和潜能的激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提倡人要走出去,扩大交流圈,提升社会关系的质量和水平,重视实践的作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造就“完整的人”的目标。这是马克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责任编辑:李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