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二期) > 正文

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

作者:许锋华 陈俊源
阅读数:803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月

摘 要: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形态。这是一种以劳动教育为聚焦点,联系与运用多门相关学科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教育形态。它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目标上指向人的整全发展,在方式上诉诸学科间的协同参与。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实践框架主要包含确立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各学科中的目标契合点、教材落脚点以及实施切入点三个基本面向,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与过程的多维渗透。深入推进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需树立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协同观,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性与渗透能力,构建系统推进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关键词:劳动教育;多学科;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渗透;五育融合;整全发展

跨学科知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多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渐成国际趋势,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将学科统整与综合育人作为指导理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2],并指明了中小学各门学科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重点。

在政策指引下,多学科渗透不仅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选择,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立足于某一学科,探寻劳动教育的融合理路。例如,有研究列举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的要素清单,提炼出关键主题,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落实要点[3]。也有研究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论证了该学科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与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4]。诚然,这些研究为特定学科的劳动教育渗透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但也容易造成不同学科各自为政、内容脱节或重复实施现象。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指向的是学科间的协同参与及交融互通,追求的是五育融合与整体育人,祈向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的整全发展。为此,深入开展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统筹与融贯多学科实践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框架。有鉴于此,本研究聚焦多学科渗透的劳动教育新形态,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框架设计,以期为帮助中小学深入理解与有效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旨、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一条可行思路。

一、多学科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呼唤

以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两份政策文件为驱动,劳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获得全面推行。然而,单一学科取向的劳动教育实践造成了劳动教育的降格与割裂困境,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真诉求,劳动教育亟需走向多学科渗透的教育新形态。

(一)单一学科与劳动教育的降格及割裂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有机构成,其有效落实需要各门学科的共同支撑。然而,在学校实施层面,劳动教育被等同于一门新增单设课程(劳动课)或者现行课程中特定专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模块)的现象屡见不鲜,未能与广大的学科体系发生实质关联。一项针对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大规模调查表明,77%的学生是通过加入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参与劳动教育,58.01%的学生是通过信息技术课,28.6%的学生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13.39%的学生则是通过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课[5]。不可否认,劳动课是较为集中与直接的劳动教育形式,但却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形式,将劳动教育视为某一门课程甚至单一学科的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劳动教育的降格与割裂。

单一学科对劳动教育的降格表现为,劳动教育本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小学各门学科都需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单一学科形态的劳动教育课则将本应作为目标追求的劳动教育倒置为手段,使得“劳动教育在实际执行时无名分无标准、无目标无根基”[6]。单一学科对劳动教育的割裂体现在,多数学校不仅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含有动手体验性质的课程与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而且在这种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课中,“劳动知识教育、低水平的劳动技能教育以及随意性、碎片化的劳动体验拥有绝对占比。”[7]显然,这种单一学科取向的劳动教育割裂了劳动教育思想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整体诉求,窄化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也违背了劳动教育手脑并用、五育融通的实施原则,造成了“有劳动无教育”[8]的问题。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种片面强调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活动的狭隘思路,不仅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必定会让劳动教育失去最广阔的舞台”[9]。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超越单一学科的固有局限,转向资源丰富且有待开发的多学科阵地。

(二)多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本色

在新中国成立国以来的不同历史分期,劳动教育主要作为一条暗线(隐匿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一个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课)而存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类享有独立地位的教育形式,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在当下被重申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与使命、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是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不能匹配全新的战略要求与教育格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并指出要构建与这一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从个体的存在诉求来看,劳动素养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以促进人的整全发展为基本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定将培育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包含在内,且置于重要地位。从政治站位来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与重视劳育的教育制度更是确保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在中小学教育实际中,青少年普遍缺乏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因“无用”或“难以融入”[11]在学校教育中也一直徘徊于边缘地带。由之,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完善全面培养的教育格局便成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双重使命。

从劳动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出发,劳动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含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全方位培育中小学的劳动素养“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12]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中任何一种单一形式、任何一门独立学科都无法完成这一综合使命,而统筹多学科阵地进行渗透融合则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从劳动教育的第二个使命出发,以劳动教育成就五育并举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前提是承认劳动教育在教育战略格局中的独立地位,而作为独立形式的劳动教育也就成了需要多种课程支撑的一种教育[13]

基于以上分析,无论从实现劳动素养培育的综合目标,还是从保障劳动教育的合法性地位来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门学科文化知识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合渗透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与固有本色。这种形态的劳动教育,即为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它是自然发生的,不是生硬促就的;是有机融合的,不是额外附加的。

二、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理念诉求

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一种以劳动教育为聚焦点,联系与运用多门相关学科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教育新形态,它以五育融合为指导理念,以人的整全发展为目标诉求,以多学科间的协同参与为基本方式。

(一)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一种体现五育融合理念的教育形态

当下,我国奉行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但五育并举之“并”,“不是简单的‘并列’的意思,而是‘融通’‘贯通’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在五育之间做‘加法’,而是要在五育之间做‘乘法’,以形成五育的整体倍增效应。”[14]可见,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是一对伴生性概念,前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后者揭示了过程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的五育必定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五育。作为五育之一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必须将五育融合作为具体实施的方法论导引。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即是一种体现与贯彻融合理念的劳动教育新形态,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劳动教育的目标上,也体现在实施过程中。

目标融合体现在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目标体系,而这一体系内蕴德智体美诸育的元素。诚如黄济先生所言:“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 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 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 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5]在学科中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与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与品质既是劳动教育的任务,也是德育和美育所义不容辞的使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既是劳动教育的固有担当,也是智育和体育的职责所在。因此,借助多学科阵地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在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也是在落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目标。同理,在完成其他教育形式的使命中,必定伴随着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目标融合决定了全方位落实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也是开展其他四育的过程。这一过程融合表现在劳动教育以渗透于各学科的劳动实践为载体,为其他各育释放综合育人活力提供广阔舞台。劳动实践与道德体验、动手实验、身心活跃、艺术创造是一体多面的关系。思想性、社会性与实践性“三性”合一的方针将劳动教育和德育密切交织,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体验中增进对“劳动最光荣”的认识,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手脑并用原则将劳动教育和智育紧密连接,学生得以在动手实践中实现文化知识的活学活用,并在实践反思中达致学思行的完满结合与相互增益。体力劳动为主的要求将劳动教育和体育深度融合,学生在出力流汗中活络筋骨、舒展身心与锤炼意志。创造性劳动的指向使劳动教育和美育密不可分,学生在审美实践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激活创造潜力,感悟劳动之美。

这种多学科渗透形态的劳动教育,因以德智体美劳诸育有机融合为壤而具有内在生命力,它不仅仅指在各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更是在自身课程体系的搭建及每一次劳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都全方位挖掘蕴藏于劳动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价值,从而让学生在体现其创造性的劳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个性,由衷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6]

(二)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人整全发展的教育形态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整全发展。《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人的整全发展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6]在我国,完善人形象表现为个体在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身心素质、审美情趣与劳动素养诸方面的复合统整发展。事实上,正是对这一基本目的的坚守葆有了教育的人文色彩与生命活力,使教育始终把学生发展这一内在诉求置于核心。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这一基本使命。前面所阐述的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素养与完善教育格局的双重使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即统一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而聚焦人之整全发展的教育真义,亦能够防止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被妖魔化、扭曲化、形式化或单一化[17]。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若不是置于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若不是锚定服务人之整全发展的最高主旨,就失却了本真。具言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多学科渗透的方式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效应,并从两方面着力促进中小学生的整全发展。

一方面,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将培育劳动素养作为基本使命,致力于弥补中小学生素养的结构性缺失。劳动素养是完整人格的必要构成,“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18]当下,不愿劳动、不会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以及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现象在青少年中较为普遍,抑制了青少年学生的整全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与当下教育系统过于倚重文化知识学习,淡化与弱化劳动锻炼,尤其是体力劳动锻炼密不可分。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以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为鹄的,充分调动各门学科的育人潜能,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19]

另一方面,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通过完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借助五育融合教育路径,直接服务于学生在道德、智力、身心、审美与劳动等各方面素养的整体、联动与协同发展。具体的发生机制为,以劳动元素与劳动教育为触发点,使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互激荡,进而激活各学科综合育人潜能,此为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学科教学为劳动教育提供知识、情境、师资与载体的多元支撑,劳动教育则通过增进具体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结,强化具体学科对学生动手、创造和应用能力的重视,使学科教学从智育的单维独进迈向劳心与劳力、智力与体力、动脑与动手的平衡与合一。这种形态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厚植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且有益于“改善学生的认识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灵魂”[20],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素养的整体与全面发展。

(三)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一种学科间协同参与的教育形态

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一种借由五育融合取径通达学生整全发展的劳动教育新形态,这一教育形态的真正落地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同加以保障。如前所述,当下劳动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主要症结在于内容的窄化与形式的单一化,由此我们得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宽广的学科阵地优势,以多学科渗透的方式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与课堂落地生根。但在倡导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同时,要谨防不同科目各自为政所带来的实施过程碎片化问题。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一些实践活动乃至学科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被学校简单纳入了劳动教育的范畴。即便如此,它们彼此却也各无关联,难以充分调动、验证学生的劳动认知。”[7]可见,如果缺少了学科间的协同,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不仅会重蹈单一学科对劳动教育割裂化实施的覆辙,而且会造成劳动教育内容重复或断裂的现象。

从这一角度出发,多学科渗透隐含着多学科协同的逻辑前设,而这种协同式渗透的劳动教育包含两类实践形态。第一种实践形态是基于整体框架的分科落实。不仅所有学科都意识到自身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责任与路径,自觉结合学科特性落实劳动教育使命,而且多门相关学科在一个整体、系统的实施框架下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各门学科既明确自身的实施侧重点与切入点,也了解其他学科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此,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不是“‘语文+劳动教育’+‘数学+劳动教育’”,而是“全学科劳动教育系统”。第二种实践形态是基于共有主题的跨学科行动。这要求各学科明确自身与其他学科在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与路径方面的交叠域,进而基于某一劳动教育的共享目标或共同主题进行跨学科统整设计,并具体实施中相互配合。这种劳动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更强,无论对于发挥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还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与能力都大有裨益。以上两种实践形态皆体现了学科间的联动协同参与取向,均有助于保障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多学科渗透不是单学科劳动教育的加总或拼接,而是各学科在一个共同概念框架的指导下各有侧重地落实劳动教育。

三、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实践框架

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为载体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新形态,这种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径需以尊重“载体学科”的基本规律及其固有目标为前提。因为只有结合载体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劳动教育的渗透重点与融合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各门学科的内生动力与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既让各门科目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具体抓手,也让劳动教育在与学科结合的过程中激发与汇聚蕴藏于学科内部的五育潜能。据此,我们在双向立足劳动教育和特定学科育人使命的基础上,从目标渗透、内容渗透、过程渗透三个方面架构了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实践框架。

(一)目标渗透:立足学科目标找契合点

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嫁接到各载体学科的目标与任务中加以实现。学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指导纲要对各门学科的目标与任务作出了最权威的规定,立足这类规范性文本所发掘的劳动教育目标既是各学科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因此,立足学科目标找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契合点是实施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通过对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指导纲要的整体把握,可以发现每一门科目的课程目标都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存在契合与共通之处。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教育和各门学科都指向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全面发展。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培育劳动素养的要求也与学科教学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叠合(见表1),有的学科侧重劳动能力基础(如化学),有的侧重劳动知识储备(如生物学),有的侧重劳动价值观念(如历史),有的则兼而有之(如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结合具体规定来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中提出要“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在选修课程“模块1:财经与生活”中明确要求“评述提高就业率的措施,阐发正确的就业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十分注重化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必修课程“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学业要求之一即为“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应用化学成果时能主动考虑其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可能影响,权衡化学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利弊。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总之,以劳动视角深入挖掘分散在学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指导纲要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内生性特点,可以为各学科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清晰且可欲的方向引领。

(二)内容渗透:深入学科教材探落脚点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统合为各学科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目标指引,但要使这些目标转化为现实还必须在广大的学科阵地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落脚点。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资源及内容依据,由于劳动教育在我国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无论是近两年统编统审统用的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还是此前编用的其他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深入各科教材探寻涵盖劳动要素的具体内容将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根基。这就需要结合教材中的选文选材厘清各学科实施劳动教育的要素清单,明确各门学科每一个模块或单元的劳动教育内容及其对应的劳动教育目标使命,如此方能让劳动教育成为各科教学的贯穿线索。

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为例说明立足教材内容厘定劳动教育要素清单的可能思路。二年级《语文》分为上、下册,共16个单元,每册8个单元,其中二年级上册有4篇课文与一个语文学习园地具有显在的劳动教育要素,二年级下册共有5篇课文与两个口语交际板块有着明确的劳动教育内容,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板块都对应着不同的劳动教育要点(见表2)。其中,二年级下册第4篇课文的内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选文展示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完整经过,并生动地描摹了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细微表情与具体动作:“……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体现了浓厚的语文性,而且也较为集中地传达了热爱劳动与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与精心劳动的实践取向,是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涵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品质与增进劳动过程认知的良好契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定劳动教育要素清单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既要明确选材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具体要素,也要有意识地关照劳动素养的四维复合结构,这样的要素清单方能为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清晰指引。

(三)过程渗透:把握时机方式寻切入点

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解与把握好“渗透”的艺术。所谓渗透,一定是有机地、自然地发生,而非生硬地植入。因此,要在学科教学中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把握好开展劳动教育的时机与方式。

恰当切入与有机渗透的首要原则是寓劳于育,让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深度内嵌于各学科系统文化知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劳动教育是本学科学习之外的附加品的感知。其次,灵活渗透建立在尊重学科逻辑的基础上,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并非每一堂课都要渗透,因为每一门学科除了肩负劳动教育的使命,还负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综合任务,而各门学科在不同学段、不同模块与不同单元其五育目标各有侧重,因此,有机渗透必须着眼于各学科在特定阶段的教学重点与进度安排,在触及劳动教育元素的教学部分进行转化实施。例如,在上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朗读与识字任务,还可以将课后“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这一阅读与表达任务巧妙地转化为一项劳动体验式教学,借助植树节、劳动节、双休日等时机,组织学生参加植树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树木的完整流程,并在劳动过程中具身想象邓小平爷爷当年植树的情状。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这一转化性任务在动手实践与出力流汗之余还可以延展出多重育人价值,如追问学生选择树苗的依据,引导学生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讲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植树的意义;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植树之后的注意事项,感悟植树人与护林人的艰辛与伟大。这样的渗透是在忠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以综合性劳动实践的引入拓展了原有的学科视阈,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掌握了课文中的新字词与新表达,而且在实践中增进了对于植树劳动的具身体验,还引发了对环保劳动实践价值的思考。二是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方式必定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门学科性质各异且目标互异,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也具有较大的学科差异,需要找到契合学科的特色渗透方式,如英语宜采用跨文化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劳动沟通与合作能力,音乐宜采用歌唱或合唱颂扬劳动人民曲目的方式濡染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最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心理与思维状态进行艺术性渗透,例如,当学生缺乏情感体认时可以引入感人肺腑或激励人心的劳动事例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当学生出现知识倦怠时可以导入劳动实践活跃学生的手脚、释放学生心灵的禁锢。

四、深入开展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支持系统

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与持续推进需要系统支持。根据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诉求,劳动教育对五育融合理念的贯彻,对整全发展使命的肩负以及对协同参与方式的落实都必须以整体协同的实施观为前提,渗透的有机性需要以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性与渗透能力为保障,而可持续推行的劳动教育还需进入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层面,故而应从实施观念、教师素养与学校文化三个方面协力构建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一)树立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协同观

如上所述,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学科间协同参与的教育形态,因此在促进其实践框架有效落地的全过程中需要树立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协同观,这里主要涉及学科与机构两个层面。

在学科层面,需要树立全学科整体协同观念,这就要求以学校为单位,统筹制定劳动教育的全学科方案,明确各科目的实施重点与合理方式,对于相关科目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交叉域也要予以明确并进行统筹规划。具体到各门学科内部则需要树立全学段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理念,整体把握分散在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的劳动教育要素之间的潜在联系,对每门学科的劳动教育实施重点进行全学段整体设计。在机构层面,需要构建全机构整体协同模式。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它同样离不开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等具体的劳动实践,这一实践取向决定了劳动教育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学科教学,也联动着家庭与社区的日常实践。因此,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全机构参与模式是保障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举措。在全机构模式中,学校是主体,通过紧抓学科课堂主阵地,增进学生的劳动知识学习与劳动思想熏陶;家庭是基础,通过督促学生开展生活劳动,帮助学生将课堂中习得的劳动知识转化为感性经验;社区要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创造生产性与服务性劳动机会,让学生借此机会试炼与提升劳动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以劳动实践为抓手综合运用与聚通多学科知识。总之,树立全学科协同、全学段贯通、全机构参与的整体协同观,并制定各学科、各机构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的整体方案才能更好地支撑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性与渗透能力

教师是一切教育愿景转化为美好现实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本体功能看,劳动教育是综合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培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教育能力。从衍生功能看,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育,具有以一育带五育的功效并肩负以一育通五育的使命,而功效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实施定位,使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实践自觉。然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使命与劳动形态毕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一线教师难以自主把握,因此还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切实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性与渗透能力。

在国家与地方层面,首先要在学科统筹的理念指导下,开发指向各门学科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明确中小学每一门学科的劳动教育侧重点与建议路径。其次要将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纳入教师教育目标与议程,完善师范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培养机制,持续唤醒准教师与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敏感性,综合提升其教育能力。最后要组织专门的教材使用培训,让中小学各科目课程标准研制专家与教材编写专家向一线教师传达课程标准精神与教材编写思路,帮助教师发掘各科教材中业已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可能的扩展空间。在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专业共同体优势,通过集体备课与校本教研,让各科教师充分交流与共同商议本学科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要点及方式,表达对其他学科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建议,协力优化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的推进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劳动教育往往依托于真实的生活、生产与服务情境,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的劳动教育学科渗透能力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跨学科素养之上,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因此,增进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性与学科渗透能力,不能忽视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基础。

(三)构建系统推进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魂魄’,统摄着学校的各个方面。”[21]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与办学品质提升。鉴于学校文化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的有力推进不仅需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更需要扎根与汇入学校文化,并以系统推进劳动教育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指引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实践。

首先,学校要积极营造校园劳动文化,贯彻《纲要》所指出的“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2]其次,学校更应该从整个学校文化格局与学校文化历史出发,使劳动教育有机嵌入学校文化系统。具体而言,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与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有机对接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办学理念,让新时代劳动精神有机融入“一训三风”,让劳动能力与劳动品质的内核成为课程文化与教学文化的有机构成,让劳动教育成为师生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一言以蔽之,既让劳动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让新时代劳动文化为学校文化的革新注入活力。当劳动文化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基于新学校文化的多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规划也就应运而生,而这一厚植学校文化土壤的系统规划将使劳动教育成为“有根”的实践,令其在推行过程中具备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 [2021-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1-0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

[4]吴佩贞.道德与法治学科劳动教育的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0).

[5]方凌雁.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20(1).

[6]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5).

[7]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0(3).

[8]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答记者问[EB/OL].(2020-07-15)[2021-01-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7/t20200715_472807.html.

[9]檀传宝.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N].光明日报,2020-04-30(07).

[10]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1-01-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11]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

[12]檀传宝.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N].光明日报,2020-04-30(07).

[13]孙振东,田娟.关于学科课程的若干认识误区及其澄清[J].教育学报,2020,16(4).

[14]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9(9).

[15]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17]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6).

[18]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452.

[19]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

[20]杨晓峰.“身体”视域中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与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3).

[21]谢翌,程雯,李云“文化为魂课程作道”:优质学校发展的内在机理[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New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Xu Fenghua Chen Junyuan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infiltration is a new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This is a kind of education form which takes labor education as the focus, links and uses the resources of many related disciplines,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t embodi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education forms, points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goal and appeals to cooperatively participation among various disciplines. The practice framework of multi-disciplinary infiltrative labor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basic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common goals of labor education in all disciplin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foothold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entr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multi-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of the goal, content and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ng labo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collaborative view of implementing labor education, enhance teachers' labor education sensitivity and penetration ability and construct a top-level design of school culture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multidiscipline;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integration of five forms of educ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谭紫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