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三期) > 正文

内生与外推互动:学科评估现代化的推进机制

作者:蔡真亮
阅读数:162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1期

经过前四轮的学科评估,参与的高校和学科愈来愈多,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也日趋完善。从内部看,学科评估推动了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发展,促进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相互融合;从外部看,学科评估推动着高校、社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在学科建设政策、资源分配方式、学科建设内容等各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但是,如何完善学科评估目标,构建符合新时代高校开展实际的评估指标,探索促进学科内涵提升的保障机制,实现评估的内生与外推机制互动共生,撬动外在政策调整和内在的制度衔接是深入研讨学科评估现代化推进机制的关键。

一、学科评估内生外推机制的“应然态”

学科评估涉及的要素很多,总体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内生机制,即学科评估的内部要素,包括学科自身的发展、依托专业质量、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及学科取得的成果等;其二,外推机制,即学科评估的外部要素,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的舆论反馈及高校办学声誉等对学科评估产生的影响。

1.学科评估的内生要素协同发力。

第一,学科、专业和课程形成发展的内生合力。从学科评估看,指向的是学科本身,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显然是评估的重要因素,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很难形成一流的学科,因此,学科和专业需要协同发展形成发展的合力,而这其中关键的支撑要素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学科主干课程成为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建设好每一门课程,同步建设和发展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推动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发展,既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需要,也是学科评估的主要目标。

第二,教学、科研和师资形成有效的内生合力。综合已经开展的评估看,师资队伍成为评估的核心要素,只有建立一流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障学科高效、可持续发展,而根本的问题是需要协调好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高水平的教学显然是评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高水平的研究教育和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统合发展,从师资队伍配备上需要一体化设计,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平台、项目和成果相互支撑的内生合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而学科平台、专业平台相互支撑,如高水平的实验室、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良好的企业合作平台等需要打通,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形成相互支撑,共享实验室和研究平台,以研究生培养带动本科生培养,全面提升培养质量,这其中核心的拉动力是项目和成果,也就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合作项目,以共同完成研究成果的方式推动学科和专业质量水平的共同提高。

2.学科评估的外推要素合作助力。

第一,学科评估与社会、政府、大学的关系。学科评估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本身的改革与建设。但是,学科建设涉及的要素很多,如果仅靠大学自身实现,显然夸大了大学的“能力”,必须借助外力的强大推动。完全也就是说,学科评估相关责任主体是多方面的,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高校建设要形成外在的合力,对于学科评估而言,不仅评估大学的建设责任,还要评估政府支持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大学的支持,同时还要评估社会企业或者行业对大学学科建设的融入度,如政府在学科评估中的责任到底有哪些?政府哪些部门参与学科建设?如何评价政府功能和职责的发挥?社会如何参与学科建设、社会什么机构积极参与、什么机构一般参与、什么机构服务性参与?如何评价社会对学科建设作用等?

第二,学科评估与大学、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关系。前四轮的学科评估出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科评估由所在的学科基层组织或者学院具体负责、学校宏观调控。也就是学科评估主要建设主体是具体学科或基层学术组织,学院缺乏教学、科研、基地、师资及经费的总体整合,导致大学、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对于学科建设的缺乏合力支撑,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发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如何实现大学、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一体化建设和评价方面的合力,对于现代学科评估而言是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学科评估与指标、成果、大学排名的关系。学科评估指标对于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前四轮学科评估中,名方面都非常关注构建什么指标、指标的合理性、指标的内容等方面,缺乏评估指标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评估指标、研究成果及大学排名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时代大学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学发展的主题,学科评估指标的设定、学科成果的评价、大学内涵发展及质量的提升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学科评价制度,探索现代化的学科评价模式是监控大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

二、学科评估内生外推机制的“实然态”

综合已经进行的四轮学科评估和即将开展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可以发现还存在学科评估的内生外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政府评估方案未形成制度化、社会参与学科评估缺乏制度保障,高校一体化评估机制尚未实现等困境。

1.内生动力不足,高校一体化评估机制尚未形成。

院系是学科在高校发展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不断兴起,大学内部跨院系合作、跨学科合作成为趋势。从前四轮评估实施过程看,还属于院系评估为主,学科、专业、课程及师资实行严格的学科归属,缺乏大学内院系学科整合和融合。从院系内部看,学科和专业也缺乏有效的整合,专业和学科并未能真正发挥相互支撑的作用,加之学科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分别属于不同的评估部门,因评估要求不同,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存在差异。另外,当前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是基于评估期内已经发生的事实,包括国家既有政策、学科已完成的建设成果等,是一种总结式的形成程序。但要真正凸显学科指标的引导作用,则需要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程序,构建具有前瞻性、指向性的指标体系,实现学科建设由“事后弥补”到“事前建设”的转变。

2.外推助力欠缺,政府评估方案未形成制度化。

学科评估“四年一轮”的评估周期已基本固定,工作方案中列出了评估程序,但对各程序的时间节点却未加以明确,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估的启动时间、评估内容及评估结果等信息不确定。如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启动时间为2012年1月,结果公布时间为2013年1月,历时一年整;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启动时间为2016年4月,结果公布时间为2017年12月底,历时一年八个月;第五轮学科评估由于疫情的影响,截至2020年8月尚未正式启动。学科评估虽然已经开展四轮,但是在目前的学科评估工作机制中,评估启动、评估内容、评估方式及评估结果公布等各环节并不明确,尚未能够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政府评估工作方案的不确定性,使高校、政府部门等其他主体无法对学科评估工作形成稳定而明确的预期,难以将学科评估工作及结果使用有机地纳入常态化的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绩效评价体系。

3.外力协同不足,社会企业参与学科评估缺乏保障。

学科评估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协同创新的过程,离不开各要素的支持与合作,社会服务是大学功能,同样,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需要社会各要素为大学服务,大学和社会在相互服务中促进发展。但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大学的社会服务性指标体现不明确,社会企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机制缺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软平台”合作未能发挥“硬支撑”作用。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下设置了“用人单位评价”的三级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尽管该指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试点”指标且权重较小,但它对高校的引导推动作用却是显著的。但是,由于大学和社会企业的合作并不深入,社会参与大学发展不足,所以,评估实施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信息的收集并不全面,也缺乏学科支撑。加之,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中学科建设归属于研究生院等管理部门,就业和毕业生管理工作一般归属于学生处等部门管理,“用人单位评价”指标并未纳入学科建设评价体系。

三、学科评估内生外推机制的“必然态”

结合前四轮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基于即将开展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构建学科评估内生外推互动机制,在促进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和学校建设一体化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绩效评价、社会声誉和学科增值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1.促进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和学校建设一体化发展。

当前,学科评估已被明确列入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之中。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开展一级学科水平评估纳入完善高等教育的监测评价体系。部分省级政府明确把学科评估结果作为省内一流学科周期建设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我国高校学科评估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然要求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科评估属于周期性水平评估,评价体系关注制度性设计和建设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和“建设成效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在评估过程中,学科评估的参与者能够明确预期,政府下放评估权力给高校和社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依照预期开展学科规划、建设和考核评价等工作,把学科评估纳入常态化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之中。

2.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

学科评估的本意可以说是,通过横纵向比较,让学科找到短板,明了优势,引导学科能够积极主动且有针对性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随着学科评估的影响越来越大,指标体系内涵愈加丰富,学科建设对于参评单位而言已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评价指标涉及学科性学院、学科、人事(师资)、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科学研究)、地方合作(社会服务)、国际化(学生、国际声誉)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需要建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评估机制。评估机制的复杂性意味着留给高校充足的时间进行调适,提前公布评估工作方案、指标体系和填报指南,明确各工作环节的时间节点,充分发挥学科评估的“引导”作用。如在评估启动前2-3年公布指标体系,使“引导”作用发挥的时点由下一轮的建设前移至评估周期内,使参与高校有充分的时间围绕指标,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对标对表,聚焦资源明确建设重点,实现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与学校内部学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

3.促进绩效评价、社会声誉和学科增值一体化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底色”在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四五”时期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对于学科评估而言同样要注重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基本原则在于建立绩效评价、社会声誉和学科增值一体化评估机制。各级政府要明确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大学是城市的名片,要将高校发展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全过程,注重各地区高校形象的打造,提升高校社会美誉度。在高校内部,对学科的评估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逐渐弱化“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结果性评价,实现学科增值。如在学科评估中完善论文“代表作”评价方法,一是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强调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关注代表性论文对标志性成果的支撑度和关联度;二是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专家评价方法,不将SCI、ESI等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三是规定“代表作”中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责任编辑:李晨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