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加强劳动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柴素芳 蔡亚楠
阅读数:227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5期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本文分析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具体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当代价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甚至成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然而科学技术和生产不会自动联系起来,它们之间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教育便是这个中间环节。教育可以培养出既懂科学知识,又会先进技术的现代劳动者。因此,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把生产劳动提高到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虽使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旧分工走向瓦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对立的局面得以打破,但这并非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主观意愿,因此,唯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长久地打破这种对立的局面,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针对无产阶级及其子女难以享受教育的现实困境和资产阶级儿童不适生产的有害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他们看来,童工制度使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片面发展达到了顶端,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为无产阶级及其后代争取限制工作日与教育权,以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不只是在理论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同时也在实践上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如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技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由此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主张通过综合技术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原理的教育。这样的结合方式既可以使工人阶级及其后代在了解生产原理和劳动工具使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本主义大生产使得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片面性发展的弊端。

列宁同样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从科技发展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列宁同样主张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只不过列宁根据苏维埃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开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之外,列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一步付诸实践。在其著作《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可见在列宁看来,青年团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和阅读共产主义的理论书籍上,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以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他们先后赋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不同的内涵,并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教育方法。

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因此,学习和借鉴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有裨益。

为了重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儒家、墨家、法家提出了不同的劳动教育思想。孔子主张劳动与教育相分离,他指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即君子只需用心求道,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也无需学习耕田种地之事。孟子对孔子“劳动与教育相分离”的思想深表赞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专门学习治理“野人”之道,而“野人”应该专门从事农事劳动以供养“君子”。在诸子百家中,墨子作为主张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人,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在墨子看来学习理论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应用于实际行动当中才是根本。这与今天所倡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法家则立足于战争和经济的需要,鼓励“耕战”,提出坚持全民皆农、以农养战的思想,认为应该教育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社会政治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以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虽然鼓励对劳动人民进行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战争,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家学者看到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以及劳动技能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需要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而本文所主张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也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即:一方面通过劳动的内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树立高尚的品德、增长智力、锻炼身体以及培养审美能力。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劳动教育作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以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劳动教育是联系知识和实际的纽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这种方式,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当中,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因此,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最本质的要求,当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青年一代的辛勤劳动。新时代是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离不开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离不开创新,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创新的源泉。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也需要青年一代的创造性劳动。而无论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作为时代新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接过奋斗的接力棒,用劳动托起中国梦。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新时代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以往劳动教育相比,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并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手段,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在坚持以往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展现出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在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劳动幸福观教育和劳动使命观教育。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影响着他们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的养成。因此,在地位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应置于劳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内容上,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意义;切实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心态,并由衷地尊重和认同一切劳动;真正明白辛勤劳动的光荣,并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但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新目标——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在上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劳动幸福观教育和劳动使命观教育。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相较于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广泛、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要让大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劳动。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理应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使命观教育,使他们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任务,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的危机时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紧要关头,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在鼓励以创造性劳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也应顺势而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劳动技能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新时代注重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要求教育主体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实践形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超、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在劳动态度教育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坚持以往劳动态度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即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待劳动的情感倾向。热爱劳动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培养的劳动态度。因此,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进行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教育以外,也更加强调精益求精劳动态度的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递的不仅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因此,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劳动态度,需要教育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在工作和学习中尚巧求精、执着耐心、专注品质的匠心青年。

注释:

①本文为教育部2018年度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柴素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编号18JDSZK0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2]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责任编辑:王丽红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