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遮蔽及理性反思

作者:王晓阳 刘皓
阅读数:162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1年第5期

摘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于深化劳动概念的时代新认知、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强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实观照、用理论照亮未来现实发展道路等具有重要功能。目前劳动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将教学形式固化为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窄化为劳动实践活动、教育目标偏离育人为先的主线等认知上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体悟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并实现劳动主体的本真复归,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扎实其理论功底,拓宽多样态的活动形式以丰富其实践指涉,体认育人的本质要求以实现理论与劳动实践的双向促动。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劳动实践

劳动是人生而为人并彰显人的特殊“价值”属性的活动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不绝向前的根本动力。故而,劳动教育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成才,还是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来说都有着重要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对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进行了战略布局。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这不仅明确了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明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和锻造具有良好劳动精神风貌、正确劳动观念、专业劳动技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影响。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我们必须科学阐释其现实意义,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探寻实现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人生而为人的存在方式,是经济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基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艺、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基础。”[2]因而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深化对劳动概念的时代新认知

劳动是人有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自我确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借由人自身来推动社会、国家的进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此外,劳动的内涵并非亘古不变的,而是在历史、时代、实践的助推下,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研究中,其所指涉的“劳动”主要是生产性劳动,这是产业工人劳动的具体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生产性劳动,比如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劳动、高级工人的脑力劳动等。具体到新时代所强调的“劳动”,则是涵括了一切劳动者的劳动,其中既有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也有知识分子等劳动群体的脑力新创造。这里所指的劳动,是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全面劳动、全方位劳动、全员劳动,其中蕴涵了大量体力劳动和力求更多样化、更高级形态的创造性劳动,如数字劳动等。不同形式和功能属性的劳动合在一起,共同奉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源源助推个人、社会、国家、人类的高质量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

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致力于从具体实际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高校的劳动教育更有志于培养和锻造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及理论联系劳动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综合内涵,认识到劳动概念极强的包容性、极大的发展性和极深的现实性,也使其意识到劳动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存在外在形式和功能属性的不同。无论是一线劳动者的生产性劳动,还是从事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都是有益、有用、有价值的劳动形式,对于个人、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在高校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也“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基于对劳动概念的正确认知和劳动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在面临择业之时或是就业之中,都能够根据一己之长选择适宜的岗位,并在具体工作中尽职尽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绽放光彩,“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6]

(三)强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实观照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8],只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印证自己思想及理论的正确性。观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其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以贯之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9]。因而具体到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时,也应重视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检验并发展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活化且深化理论认知、感知并体悟理论认识的现实性,且尽可能地去反思理论、发展理论、创新理论。比如,大学学习考古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可以多角度去论证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使这些知识来相互印证,以求有新发现和新突破。正是借由类似这样的活动过程,通过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劳动实践的锻炼,可以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现实理解和实践把握不断加深,更促使学生能够借由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以及切身生活经历等来感知知识,从而锻造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四)用理论照亮未来现实发展道路

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掌握基本劳动能力,以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实践思维。高校的劳动教育所针对的主要就是即将踏入社会并进入工作之中的待就业者,它的重点是通过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实现受教育者——未来劳动主力军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融洽对接。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单方面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更多的是意指学生是否能够即学即用,更为关切其有用性——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度。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要求广大青年应知行合一,“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0]。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应灵活结合劳动教育的多样形式,使学生真正将理论运用到诸学科的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用实践来印证、活化理论,以实现二者的互融互促。此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可以强化劳动技能,增强独立劳动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有益于更高质量地进入工作状态,在实现个人劳动效率提高的同时带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以助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概言之,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今后走向各自工作岗位的提前演练,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前进的助推器。

二、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弊病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来看,劳动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痼疾”,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导致许多学生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比较典型的就是近段时间以来流行的“躺赢”“躺平”“咸鱼”文化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来具体分析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教学形式固化为课堂教学

劳动教育应然是涵括了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它借助于课堂专业理论教学、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元形式,以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价值旨归。它不仅体现了劳动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化的教育形态的融通耦合,更强调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以及便于未来工作应用的功能性。而高校的劳动教育,理应更为重视对劳动内涵的多重认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实体悟、对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掌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等多种目标。但实然状态却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是以“教师说劳动”“学生听劳动”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更无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认知与现实把握,没有体现劳动教育的特殊属性。囿于课堂这样单一且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参与者和接受理论知识的“容器”,单向度地去理解劳动的理论内涵以及理应具备的劳动态度等。而对于劳动的实践意蕴、劳动技能的现实掌握以及劳动精神的亲身感触等少之又少,更不用谈对于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理论的融通、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接、与现代化新媒体形式的聚合,甚至承担具备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了。

(二)教学内容窄化为劳动实践活动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育人为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性的,高校的教育事业更要以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培育大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任务和宗旨,因而“育人”成了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测量仪”。在高校的劳动教育中,本应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促使其将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理论知识、劳动相关知识等教育活动,同具体劳动实践如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活动、到相关企业实习等相结合,并在活动结束后带领学生对劳动实践作出理论性的反思、总结与升华,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效果。但实然状态却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逐渐让渡其主导、教导作用,仅凭学生自觉和自主性去参与一些事先安排好的劳动实践活动,活动止即劳动教育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保证学生参与其中且做好必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似乎教师已不再是发挥其“教”的作用,而只是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和安全防卫员,这样就使其逐渐丧失了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担当。加之,由于这样的劳动教育“只是看到了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存在,也就没有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强化理论应用,因而也就缺乏活动前的理论准备、过程中的理论讲解、活动后的理论总结与升华,其结果就是没有达到实践活动与教学目的的统一”[11]

(三)教育目标偏离育人为先的主线

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使命是育人,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层面、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借由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2]。但现实状况却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上对劳动的经济功能尤其是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的现实需求,渐渐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进而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工作”等现象,更有许多学生从小就不劳动、讨厌劳动,生活作风消沉懒散、得过且过。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教育活动中没有明确好其培养目标和价值旨归,没有明确劳动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将人的发展抛到经济社会发展之后,把学生视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驯化对象。显然,这是不符合教育教学活动原本目标与旨趣的。在新发展阶段下,高校的劳动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连接器”,一方面,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连接好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劳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之后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连接,而非单向度的偏向。

三、高校劳动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性反思

教育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其在今后工作实践中可以有抽象认知,即理论的指引,以照亮现实发展之路;而劳动本身也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不断理解、反思与创新发展理论,进而指导新的实践活动,以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因此,把握劳动教育,就是要科学认知劳动的概念范畴、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回归育人本质等。

(一)体悟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并实现劳动主体的本真复归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13]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形态、历史时期、时代背景的变化更替,它的具体目标和价值旨归也会发生变动。因此,我们也应以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教育是工人与资本家斗争的产物,即工厂法中的体现,更多的是为儿童等未成年人争取更多学习机会,以减轻资本家对他们年幼身体和心灵的损害。但具体到落实层面,这种少之又少的学习机会又会被各种外在因素(资本家意欲为之)浪费,因而毫无作用。故而,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畅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5],因而此时的劳动教育更加注重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方针目标发生变化,“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6]。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劳动教育更为重视对科技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因而此时的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劳动教育也更为关注经济功能。新时代,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首次明确将劳动教育加入我国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于劳动、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本真复归——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时的劳动教育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由之前重视对经济发展的促动性转变为开始关注人自身内在的满足、由追求经济的高效率到更为关注人的公平性发展。这一转变,不仅有益于实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等概念理解的复归,更有利于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互促互进,以发挥劳动教育的正向效果。

(二)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扎实其理论功底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8]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也曾强调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9]理论是人的认识活动经由实践环节逐步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认识,并对其进行的批判性反思、理想性指引和规范性矫正,是实现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类绵延的精神支撑和力量之源,也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的高度凝练性和极大概括性的理性认识。

回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在历史实践中赓续丰富其具体内涵,且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奋力走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新征程中,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事实正是实践孕育理论,理论进一步推进实践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中,更应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用好、用活专业理论的课堂教学,以扎实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更好地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专业知识技能,使理论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术交流论坛活动等之前,先有一个理论方面的认知和预热,为后面的具体劳动实践做好理论支撑和专业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劳动者保护权益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前必备的劳动知识普及,使其掌握未来工作中必要的自我保护和维权的理论知识,以益于更好地指导和辅助其今后的具体工作,在发挥好和保护好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拓宽多样态的活动形式以丰富其实践指涉

马克思曾强调“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20],因而在高校劳动教育中,想要充分把握这些大量的实际经验,就要充分理解和体悟新时代劳动的概念范畴。“新时代的劳动要回到全面的、本原的劳动观上,把劳动看成包括人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劳动、工作、做事、干事、‘奋斗’的统称。”[21]因此,不能仅仅将体力劳动、简单形式劳动以及物质生产劳动等同于劳动,而应该全面认识劳动的多重性、发展性,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性劳动、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等,都归入劳动的范畴之中。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样的技术创新成果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比如现代AI技术、“互联网+农业”、汽车制造自动化等。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广,也赋予了劳动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

因而,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也应是涵盖多种样态且不断创新发展的教育活动,而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就业前实习工作等传统的活动形式。具体来说,应该在时间、地点、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入新的劳动形态,比如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校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新技术以拓展融合形式[22],一方面,使学生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不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教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无论何种形态的劳动,或者说在面对怎样的新兴技术时,都应该坚持人的主体性、主导性和创造力,使技术发展真正为人所用,而不要反被技术异化,成为技术的附庸。唯有把握好这一底线,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概言之,通过拓宽劳动教育的多种形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使劳动教育“活起来”。

(四)体认育人的本质要求以实现理论与劳动实践的双向促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都是内隐于德育、智育等其他几育之中,一方面作为服务、丰富和促动其他几育更好发展的“调剂品”,另一方面作为维护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而将更多重点放在了“劳”上,而没有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人的主体性自然也很难得以发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劳动者的多样性和人本性,劳动教育也逐渐开始关注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素质等多方面的培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应该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并指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此时的劳动教育脱离了以往的从属位置而获得独立地位,它也不再指代劳动技能或者劳动素质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而是囊括了“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23]等综合的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思维和创造力的培育。这一转变历程也印证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加关注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了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劳动教育概念的本真复归,也是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相关内涵的丰富与新发展。而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一方面,秉承着以人的发展性为根本,追求人自身内在的全面性与外延形式的多样性的实现;另一方面,促动着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即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带动社会、国家的发展[24],从而使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此时的高校劳动教育更应关注作为“时代新人”和未来社会发展重要建设者的大学生主体,通过对他们综合技能、创新思维的全方位培育,以实现理论的新创造、实践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5]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11-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6]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5-5(1).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04.

[9]韩喜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命运紧紧相连[J].红旗文稿,2019(18):9.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11]韩喜平,王晓阳.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0.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0)[2020-11-1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13]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14]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15]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7:1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2020-11-12].htt//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17]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11-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9]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M]//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3.

[20]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21]曾天山.我国劳动教育的前世今生[N].人民政协报,2019-5-8(10).

[22]王毅,王玉飞,吴嘉佳.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2):101.

[23]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6.

[24]夏永庚,崔佳丽.实施“大劳动教育”:现实诉求、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20(6):31.

责任编辑:张小刚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