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审视

作者:古帅
阅读数:417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培育中的价值旨归越发明确。不仅如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保留锻造受教育者过硬劳动技能初始要求的基础上,希图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催其投身现实实践中,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前进。但是,劳动内涵认知存在偏差、支撑保障稍显薄弱、主体参与略显不足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现实推进。为此,重视理念先行,强调制度保障,加强主体参与,自然成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关乎人才培养的大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广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积累了丰硕的经验。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适时回应了时代对于劳动教育的渴求,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中,丰富与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随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的下发,为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引领。于此,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蓬勃兴起。本文从价值、内涵、困境、路径四重维度探索劳动教育,希冀推动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以期发挥其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正向作用。

一、价值旨归:新时代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新时代以来,立足国内发展实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予劳动教育以重要关注,精准剖析了其之于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培育的重要价值。科学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是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前提。

1.劳动教育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凭借

“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1]在巨著《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及工厂立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时就曾明确指出,工厂教育条款的颁布,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其将“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的主张,“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描绘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轮廓,即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也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毛泽东在谈及农村青少年学习问题时,也曾明确指出:“我们现在抓教育制度的大革命,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逐步把青年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3]很显然,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在以往的观念中,社会上对于劳动教育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第一,将劳动教育简单视作德育的重要构成,认为劳动教育应着重强调劳动情感的塑造,劳动观念的培养;第二,则是将劳动教育概略为劳动技能的培育。很显然,这些认识具有片面性,忽视了劳动教育之于德智体美的重要价值,未能准确把握劳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生动描绘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间相互交融的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引领。

2.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托举

劳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为国家的永续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马克思曾提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谈及社会主义制度之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5]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6]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劳动的现实价值给予高度肯定。2013年,习近平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时提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7]442015年,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而其最终的实现有赖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8]。近代至今的百年历程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9],因而重视劳动,开展劳动教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3.劳动教育为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成为党中央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落脚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提供了丰富给养,同时也进一步突显了重视劳动教育的紧迫性。第一,正因中华民族辛勤的劳动,我们才拥有了为世人所惊叹的五千年灿烂历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曾一语道破劳动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8]显然,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内容相一致。第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8],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因而这要求我们在现实的实践中,扎根劳动人民之中,尊重与奖励个人与集体的创造,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理念是一致的。第三,从个人层面看,我国劳动者是辛勤、朴素的,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勤勤恳恳,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8]。这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一致,更“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8]。因此,重视劳动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提供丰富滋养。

二、内涵意旨: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具体内核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在保留锻造受教育者过硬劳动技能初始要求的基础上,希望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推动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夺取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1.技能锻造

锻造过硬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初始要求,其目的在于培育受教育者在掌握必备劳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熟练劳动技能,不断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早在1988年,为纠正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中共中央便下发《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从鼓励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开始,把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进行考核”[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1]这些皆表明,劳动技能的锻造已然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2020年《意见》则明确将具必备的劳动能力纳入到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之中,以指导现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当然,因学龄不同,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劳动能力与技能要求不一。为此,教育部随即下发《纲要》,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劳动能力进行具体甄别,并意图通过贯通式、一体化的培养方式,逐层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需要注意,重视劳动技能的锻造,并非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视作技术训练。而是希冀在锻造受教育者过硬劳动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正向作用,以此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价值培育

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重视与加强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劳动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虽以体力劳动为主,但这并非要求受教育者一味地艰辛劳作,其重点在于寻觅劳动与教育的契合点,意图通过辛勤的劳动体验,使受教育者与劳动产生共鸣,在感受劳动过程酸甜、体会劳作艰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一,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伴随物质生活环境的充盈,多种思潮的交互碰撞,社会中出现了以劳为耻、骄奢淫逸的现象。同时,由于家庭溺爱以及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了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12]。因此,当前劳动教育首要目的在于,养成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摒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观念,使“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7],以此“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3]。第二,尊重劳动者的价值态度。劳动虽有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之别,但这只是分工的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社会之中,能凭借一技之长得以生存的人,不论其从事的工作几何,“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14],一律统称为劳动者。因而,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8]而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能使受教育者感受劳动之美,认识劳动所独有的魅力,进而养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观念,并身体力行地成为一名新时代的美丽劳动者。

3.社会实践

鲜明的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质。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主张实践是认识与理论形成的基础,认识与理论来源于实践,“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5]。从这一原理可见,只有依附于社会实践,才能锻造受教育者过硬的劳动技能,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不论是技能,抑或是观念,如不引入实践,否认实践的观点,为教而教,为考而学,则往往导致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等现象,最终不仅造成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无法实现,更将导致劳动教育的有关尝试停留于表面,劳动教育变得毫无意义。为此,应着重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质,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16]。新时代的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将人才培育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这为实现劳动教育的有关尝试提供了引领。为此,应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不断锤炼受教育者的过硬的劳动技能,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其责任担当意识,在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新型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塑造一批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并促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以及夺取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三、现实困境: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难点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得到广泛认同,同时,《意见》《纲要》的下发,更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引领。但不容置否,社会上对劳动内涵认知存在偏差、支撑保障稍显薄弱、主体参与略显不足等原因,阻碍了现实劳动教育普及与发展。

1.劳动内涵认知存在偏差

劳动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受多方原因的影响,在当前社会中,大众对于劳动内涵的认识较为片面,甚至存在偏差。劳动素有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之分,二者虽本质上并无差别,但受从事专业、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区别对待逐渐形成,并已根深蒂固。同时,因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在以往教育实践中,为考取更高成绩,实现升学目标,有关劳动教育的实践被边缘化,即使有所落实,劳动教育也多机械地通过规定的劳动技术课,亦或是单纯地开展体力劳动的实践。某种程度上而言,劳动教育浮于表面。凡此种种,导致了劳动无用论、费时论等错误观念的产生。尤其伴随信息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越发精细,新的工种诞生,其虽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贡献力量,但因经济效益、工作环境以及市场的趋利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了蔑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出现。在此过程中,泛娱乐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无疑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劳动正确内涵的认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予劳动教育以重要关注,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下发《意见》《纲要》指导各省市、各校劳动教育有关实践的开展,劳动教育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纠正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一些片面认识,并非一时之举,需持之以恒。这也从侧面表明,有关劳动内涵片面认识的现实,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2.支撑保障稍显薄弱

缺乏完善的支撑保障,是劳动教育未能真正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策实施需持续跟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7],早已成为党的重要教育方针,及至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提出,以及《意见》与《纲要》的下发,更为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但在教育实践中,因各地各校间差异性的存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诸多配套细则的制定仍需持续跟进。同时,需要看到,“劳动教育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是成百年的事情”[18]。外部环境的更迭,易导致新问题的出现。这无疑对有关政策、规定、意见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教育保障尚需加强。完善师资力量的配比以及物质资源的支撑,是劳动教育现实推进的重要助力。《意见》与《纲要》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以及有关物质支撑进行了明确规定。但需要看到,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仍呈现薄弱状况。同时,有关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支持、技术保障以及基地构建等现实问题,亦因各地、各校不同实际,呈现发展情况不一的现实。这无疑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第三,评价保障尚需完善。全面与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得以深入推进的关键。虽然《意见》《纲要》中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的成绩视作升学的重要参考,但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课业成绩的高低仍占据主导,劳动教育并未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地位,这无疑影响了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降低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3.主体参与略显不足

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虽早已是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但从现实实践看,主体参与略显不足。第一,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日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需要直接参与现实的劳动。同时,家庭给予了其过多的关爱,尤其是隔辈间的溺爱更是导致了部分独生子女骄奢、懒惰等不良习惯的滋长。所谓“衣来张手、饭开张口”“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独生子女不仅劳动能力弱化,而且因家庭的错误导向,致使其对于劳动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认为劳动是无意义与浪费时间与精力的行为。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给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第二,学校教育主体的忽视。当前,中国经济虽实现了飞速增长,并业已攀升至世界第二,但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19]。这样的现实,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同时,逐年攀升的高考、考研人数更是直接加剧着学生升学的难度。因此,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但是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获取更多的升学问题,自然导致了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不仅如此,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劳动教育的具体推进中,企业、工厂等主体的担当意识稍显淡薄,且未能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导致有关实践停留于体力劳动的尝试。因此,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主体参与的不足无疑有碍于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四、未来设计: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未来路径的设计,是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关键。在贯彻落实《意见》《纲要》有关规定基础上,重视理念先行,强调制度保障,加强主体参与,自然成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理念先行

正确劳动理念的形成,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普及与发展的前提。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尤其是2020年《意见》《纲要》下发后,劳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统一解读。但理念先行并非简单地概念解读,相关辅助性宣传工作更是必不可少。首先,应广泛宣传与学习习近平有关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于多个场合就劳动、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理应成为当前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不论是2015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对劳动的肯定,亦或是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书大会上对青年的期许等,都应成为党政机关、教育人士等群体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应充分解读《意见》《纲要》具体政策内容,促使学校、教师、家长等主体清楚把握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推进《意见》《纲要》落到实处。再次,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有关劳动的正向氛围。长期以来,广大劳动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洒汗水,奉献青春。于此之中产生了一批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劳模。这些劳模的光荣事迹,感染与激励着数代国人,我们应充分重视这些事迹的教化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借助于这些感人故事,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舆论氛围。第三,充分发挥诸多媒介在宣传中的应有之用。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宣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种网络自媒体与APP更是蓬勃兴起。同时,应运而生的网络文艺,在宣传中的价值意蕴越发突显。于此,应充分利用与发挥多种媒介在宣传中的正向作用,借助于文艺作品在宣传中的独特作用,使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行为准则。

2.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等特质,构建完备健全的制度,可为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首先,建立与完善劳动教育的法律法规。虽然劳动教育已被列入教育法之中,但有关劳动教育的直接立法并未形成。因此提倡劳动教育立法,不仅能够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意旨,同时可提升劳动教育落实的执行力。同时,在劳动教育现实推进过程中,势必面临新的问题,出现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应不断完善配套法规,以此扶植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第二,健全学校教育保障体系。一方面,提供充沛的资金以及全面的技术支持。无论是劳动教育方式的丰富,亦或是劳动教育成效的提升,无疑都有赖于资金、技术的支持。有关部门应通过增加专款资金,增加技术保障等方式,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物力保障,以此确保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完善师资配备。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事关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当前现实看,学校劳动教育的有关师资力量较为单薄,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现实要求。为此,各方应立足本地现实,注重强化师资培训,完善配套措施,吸引优秀师资,以此为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坚持保障。第三,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的考核机制,能为劳动教育的现实推进提供强大助力。在传统的考核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好坏多直接以课业成绩的多少为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化。为此,应在贯彻落实《纲要》《意见》有关考核内容规定的同时,坚持“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将受教育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获得以及理解充实其中,实现考核制度的健全。不仅如此,应切实将劳动教育的有关考核,真正地推行于有关学校、教师、学校评价工作中,以此确保有关评价正向作用的发挥。

3.主体参与

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不仅仅有赖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得益于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只有各主体间的协同共进,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全面推进。第一,重视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20]的重要场所,其是开展与落实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前景。一方面,教师应借助课堂这一主渠道,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劳动知识。同时,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使学生产生共鸣,实现塑造正确劳动观念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搭建完善的劳动基地,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场所。同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第二,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1]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因此,在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进程中,应重视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家长应重视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诸如做饭、洗衣等,从小做起以此摒弃好逸恶劳、好吃懒惰的恶习。另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用自身行动,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第三,倡导发挥个人主动性。受教育者个人是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劳动教育得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个人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之中,以此锻造过硬的劳动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如此,社会教育的成熟与否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因此,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号召企业、工厂等组织履行社会职责,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的平台,实现产教合一,以此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新时代以来,为回应时代对于劳动教育的渴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随即制定与下发了《意见》《纲要》,为各省市、各级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指导。通过现实价值、内涵意旨、现实困境以及未来设计四重维度审视与解读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推动劳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努力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夺取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10]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N].人民日报,1989-01-17(1).

[11]欧阳亭.教育政策法规汇编:第1卷[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254.

[12]范卿泽.强化综合实施拓展教育途径努力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20-06-19(9).

[13]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1).

[1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1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1.

[16]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1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9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9.

[1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责任编辑:杨腾燕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