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术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手段。运用Cite space统计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1949至2019年间与劳动教育内容相关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年载文量、高频关键词、突现词等维度进行分析,全面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梳理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劳动教育研究的相关热点,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构成与前沿趋势。未来需从话语体系、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化劳动教育研究,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方针;主题构成;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1954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绝对不可分离,各学段的毕业生都应该积极从事劳动生产”[1]。党和政府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劳动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从宏观层面上强调劳动教育积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进一步彰显了党和政府重视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将劳动教育上升到新时代高度。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系统回顾和认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绘制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透视劳动教育研究的相关热点,对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4.2.R1.32-bit软件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整体概况和研究趋势。
(一)分析工具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科学聚类、突现词的图像分析,以清晰直观的可视化节点形成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并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和突现词来透视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等。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设定检索范围为“期刊”检索,精确检索“篇名”为“劳动教育”,文献时间区间选择为“1949年至2019年”,于2019年10月1日进行检索,检索发表的期刊文献经过筛选后共得到有效文献948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948篇文献为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结合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系统地呈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主题、前沿领域和未来走向。利用Citespace4.2.R1.32-bit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948篇有效文献进行数据处理,以“Refworks”格式输出,并以“download_.txt”格式重命名。因为当前Citespace版本只能识别ISI文献格式,所以在进行Citespace可视化数据处理前,先用Citespace自带的转换工具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之后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进行科学信息编码处理和操作。
三、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统计和分析功能,有利于我们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进行动态分析,可以有效地为劳动教育研究的趋势展望提供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一)年载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1949至2019年劳动教育期刊文章数量总体趋势分布,如图1所示(图表略)。从劳动教育文章数量总体趋势分布图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研究文献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49年至1978年劳动教育相关论文发表数量较少,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虽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但文章数量很少,文献资料也是零散分布,研究主题有较大局限。1978年至2012年间,有关劳动教育的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劳动教育研究受到学者们关注。2012年至今,劳动教育的发文量总体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6年有所回落,但2017年后迅猛增长并持续上升,这表明这一时期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研究主题十分关注,这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要求,把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提倡弘扬劳动精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此以后,“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关注。根据中国知网的年载文量总体趋势分析,可以得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以下四大发展阶段。
1.初创起步阶段(1949-1958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借鉴苏联教育经验,以苏联劳动教育为榜样,模仿和学习苏联的劳动教育理论及体系,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劳动教育制度。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爱劳动’是国民五项功德之一,并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实施”[4]。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教育发展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领域应加强与工农业生产劳动的联系。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教育事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导思想的号召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较快发展,并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如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上山下乡等活动的开展。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1966至1976年,“左倾”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劳动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和工具,劳动教育发展进入瓶颈期。这一时期,大幅压缩文化课的教学时限、机械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得劳动教育逐渐教条化和模式化[5]。这一政治动荡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止步不前,不仅歪曲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还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3.成熟完善阶段(1978-2012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1982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强调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0年以来,劳动教育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其中把尊重劳动摆在第一位,显现出劳动教育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进一步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促进落实好劳动教育。
4.深化拓展阶段(2012至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队伍。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社会中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风尚和环境,不断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与发展[6]。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劳动精神,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7],这更加丰富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彰显出劳动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强大支撑。
(二)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1949至2019年“劳动教育”高频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图表略)
在图2的制作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清晰可见,参数设置将时间跨度设为“1949-2019”,年间隔设为1,在术语来源中选择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关键词附加,节点类型同时选择术语和关键词,将阈值调整为(3,3,20)(3,3,20)和(3,3,20)。在每单个时间分片的主题发文量设置为只显示排在前50的关键词和术语,同时选择每单个时间分片中前1%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以简化生成的可视化网络,最后得到了节点数为43,连线数为47,密度为0.052的劳动教育高频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
为了避免关键词重叠导致视图不清晰,因此对圆圈和关键词的位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但总体趋势仍然是中心度越高的关键词及圆圈越趋于中心位置。其中“劳动教育”字体显示最大,位于图谱的中央位置,表示其中心度最高。“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频次较高,且中心性较强。
(三)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为更好地说明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我们将Citespace中生成的关键词的词频、中心性数据导出,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与中心性数据表,结果如表1所示(图表略)。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这些聚类体现出劳动教育研究热点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主导的劳动教育时代表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能力和实干精神的劳动大军,需要培养具有时代特点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8]。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持续性关注劳动教育,从宏观层面上针对劳动教育做出全面完整的战略部署,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培养劳动人才,我们才能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总的来看,政策倡导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教育地位研究。“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劳动教育应通过挖掘劳动自身所蕴含的教育性来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性”[9]。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新维度,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因此,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地位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议题。
二是劳动教育价值研究。“劳动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教育。教育既承载于劳动,也服务于劳动”[10]。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也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劳动教育是个体积累经验的方式;劳动教育是陶铸公共理性的方式;劳动教育是个体自我确认的媒介”[11],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激励广大劳动者和奋斗者的创造潜能,培养大批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是劳动教育任务研究。“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全面发展的人;劳动作为教育的基础,融合在德智体美的全过程中;劳动教育赋予育人的新内涵;通过以劳育美,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和人生价值”[12]。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时代下劳动教育更应该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增智健体的重要功能和任务。劳动教育应该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学中,并与智育紧密结合。劳动教育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大责任,还肩负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推动人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党和政府高度倡导的育人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大力弘扬劳动教育,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2.多维透视的劳动教育本质内涵。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对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众多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从多个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刻分析。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现阶段我国学者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教育目的研究。“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质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3]“劳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10]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关键要素。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美塑造。
二是劳动教育内涵研究。“劳动教育向学生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热爱劳动的感情。劳动教育关注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提倡创造性的劳动和知识性的劳动。”[15]该定义更加强调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定位为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劳动和富有知识的劳动结合起来,赋予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劳动教育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格。”[16]该定义强调将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三是劳动教育本质研究。“劳动教育是对学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性训练,也是德、智、美育的关键影响因素。”[17]该定义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劳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人类本质教育活动。可见,劳动教育在形式上超越以往对劳动形式简单机械的理解,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来理解,超越狭隘的意识形态,赋予劳动教育多重本质和综合价值。劳动教育既有德育和智育的育人价值,也具有德智体美四育所不能代替的独特功能和现实价值。
3.立体发展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劳动教育的落实状况,学者们提出了多层次的实施手段。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现阶段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完善劳动多样化课程。劳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七个方面即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技能、劳动思维、劳动观念和劳动知识等[18]。劳动课程的基本教法是精讲解、巧示范、多操作。学生在课程中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知识,获得基础的劳动知识及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的优良价值观。在编写科学的劳动教育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劳动课程的考核、评比与表彰,采用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核标准,以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
二是展开综合实践性活动。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场所,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才能更好地将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较强的劳动操作技能。我国学校教育有着勤工俭学、学生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和打扫校园卫生的优良基本传统,致力于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譬如,负责校园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参与“午餐课堂”自己取餐、自己收拾食物等。学生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活动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体悟。学生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感受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真谛。真正地将劳动教育从理论层面上升至实践层面。
三是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19]如在校内设置劳模景观,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校报广播等文化载体,发扬劳模精神;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激励学生实现劳动教育科学化。社会生活是劳动教育的良好教材,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热爱。同时,学校要结合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形成真正内化的尊重劳动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的情感。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在不断契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之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实践方式的不断多样化,展现出我国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关注与研究。
四、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领域。”[20]本文通过1949至2019年劳动教育文献关键词突现率,以及突现关键词历史曲线走势的分析,得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前沿。
(一)突现词分析
为准确体现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内容,本文运用可视化软件的网络汇总表功能,共获取11个突现词(如图3所示)(图表略)。其中,中等学校、体力劳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关键词的时间跨度较大。而劳动教育、劳动课、劳动教育课的时间跨度较小。由此可见,第一,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与国家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国家政策与时俱进地影响着学术界的研究关注点。第二,劳动教育的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其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理念离不开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
(二)渐强型前沿分析
渐强型前沿主题是指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主题的热度逐渐呈现增强的趋势。结合劳动教育研究现状,综合图1和图3(图表省略)中展现的信息,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渐强型前沿主题词。这样一个主题词在1965-2019年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注和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体现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融合。
(三)最新前沿分析
最新研究前沿是指近几年发表的突现性比较高的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根据已有文献和关键词突现率,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最新前沿主题主要是“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两种。这说明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变迁,传统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劳动教育的固有观念,转变单一的劳动教育模式,逐步走向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培养方式,从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来思考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培养方案,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当下,如何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寻找切实可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路径成为劳动教育领域的最新前沿问题之一。
五、劳动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促进了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激励了学者们构建一套更加完善的具有系统性和建构性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研究进行高频关键词汇总,通过载文量、高频词知识图谱和突现词突现率等分析发现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理论价值、困境及解决路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也不难发现,学者们更多关注劳动教育的实践特性,对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的总结、运作逻辑的探讨和实证模型方法的建构与运用亟待加强,这将是今后劳动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走向。
(一)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研究话语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独特的话语体系,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需要劳动教育话语体系来呈现[21]。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突显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深入总结和扩展劳动教育的中国特色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学者们更多关注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的探讨,对劳动教育背后的运作逻辑研究较少。学术界倾向以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体系建构、治理结构重构等传统西方治理话语为路径,从实践的角度来阐释和论述中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尽管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及意义进行诸多探讨和研究,以“原理构建”“内涵阐述”“外延归纳”等方式对劳动教育理论进行建构和推演,但是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相对单薄。我们需要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建构、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话语体系是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以及它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都有待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拓展多方位学科领域的劳动教育研究视角
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很少有学者将目光投诸计量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为此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克服单一的理论视角,要形成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态势。
一是经济学研究视角。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劳动教育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涉及如何进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涉及政策方针的匹配,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拓展劳动教育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机制研究。二是政治学研究视角。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而学术界对劳动教育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之间的内在理论逻辑研究也相对缺乏。更为关键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展、劳动教育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三是法学研究视角。劳动教育需要法制保障,如何运用法律来确保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实施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宽维度理论视角的劳动教育研究内容
我国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经验,但对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关注较少。就现有研究内容来看,较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存在对国外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盲目崇拜与机械照搬等现象。因而,需要深入拓展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是加强对劳动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建构。从我国本土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实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在借鉴西方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寻求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理论与现有劳动教育理论的相关性和融合性,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二是重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泉[22]。学术界需要将劳动教育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上,完善劳动教育的实践是我国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判断劳动教育理论发展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关键标准之一就是看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进行有机融合。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解决劳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供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劳动教育的实践发展。
(四)增强具有独特创新性的劳动教育研究方法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知识图谱的分析可知,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应围绕社会的热点话题,如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劳动教育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单一的理论阐述和定性研究,应该利用实验研究和统计验证的方法,更深层次地探讨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管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研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劳动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但在实证模型方面以及实验论证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应该加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深入分析和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素质教育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二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若干案例的具体深入分析能够总结归纳出劳动教育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规律方法。案例研究有利于研究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从现实中获得灵感来源,有利于对劳动教育的状况做一个更真实的判断。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理念和对策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运用案例分析法要注意对劳动教育案例的精心选择和分类取舍,选取最典型的劳动教育案例加以研究,并注重将案例研究获得的实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深化对劳动教育的了解,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劳动应用能力。三是实证模型的应用。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我们不能以理论研究代替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应用有利于研究劳动教育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利用数学统计工具能够把握劳动教育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机制。在过去的劳动教育研究中,学术界大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劳动教育的一般性问题上,很少有学者利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劳动教育发展存在的特殊性问题。这需要我们今后加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用建构模型的方法来提供依据,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单薄地论述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这类研究范式。总之,在未来的劳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运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为劳动教育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五)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化的劳动教育研究体系
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上非常丰富,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学界将目光投诸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理论价值及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等方面,但这些对于全面系统完整地理解劳动教育的逻辑机制远远不够,仍需要我们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和剖析。比如未来研究中可以关注劳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耦合和机制关联。另外,现有研究对影响劳动教育发展因素的探讨更多是将各个影响因素割裂开来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探讨影响劳动教育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注重研究体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是关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微观层面上的实践探讨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与发展,最后为实践服务。现有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多于实践研究成果,并且研究成果分散。劳动教育的理论创新要以实践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形成内涵、价值、机制与路径系统的研究框架。不仅要在微观层面的实践上对劳动教育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为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关注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增强劳动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权,最终建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的研究体系。二是关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连贯性。劳动教育研究整体上呈波动发展趋势。在时间上劳动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背景的紧密联系,注重时间线索的连贯性,并在空间上合理分配劳动教育资源,如课程、实践活动、师资和活动基地等,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整合。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23]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和教育实践方式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新时代下,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彰显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功能和现实价值。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其知识图谱来看,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主体多元且分散,多集中在内涵、价值、地位等领域。基于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议题的热度不断升高,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时代和信息技术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0-71.
[3]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9-10)[2019-9-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84:32-35.
[5]吴振成,宋学文.略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83,(1):44-50.
[6]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9-8-31].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7]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9-11)[2019-9-12].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
[8]新华网.“平语”近人——习近平的“劳动观”[EB/OL].(2017-5-1)[2019-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1/c_1120892090.htm.
[9]徐长发.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4,(12):11-16.
[10][14]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
[11]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12]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65-68.
[1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15]教师百科词典编委会.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317.
[1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中小学德育,2019,(6):79.
[17]苏霍姆林斯基.帕芙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61-362.
[18]卓晴君.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1,(1):11-14.
[19]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85-87.
[20]左文革,陈士吉,孙彩霞.基于Java Web程序的“轻量级”MVC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20-22+75.
[21]吴荣生.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科学社会主义,2019,(4):62-67.
[22](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23]田克勤.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新时代的伟大飞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7.
责任编辑:杨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