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劳动教育的探索

作者:刘向兵 张清宇
阅读数:1151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

摘 要: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伟大的奋斗历程中,劳动教育始终与党的各项事业紧密相连,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也经历了从劳动觉醒到劳动报国,从劳动报国到劳动富国,再从劳动富国到劳动圆梦的重要阶段,充分展现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育人功能。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融合性、协同性和规范性,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劳动;劳动教育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伟大事业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漫长的奋斗历程中,劳动始终内在地存在于党的各项事业之中,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也经历了从劳动觉醒到劳动报国,再到劳动富国、劳动圆梦几个重要阶段。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百年探索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汇聚起全社会力量,携手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

一、劳动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将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以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唤醒革命意识;通过劳动教育来发展生产,以支援革命;令普通劳动者都能享有教育,以壮大革命力量。可见,自建党之初起,劳动教育就与党的事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1.将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以唤醒革命意识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党成立之后就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和武器,并尤为强调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以唤醒民众意识,积极投身革命。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今后的世界必将“变成劳工的世界”[2],并由此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真正的工农劳苦大众的教育,力求为广大劳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他指出,应根据工人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去争取劳工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他还敏锐地认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利用乡间学校,开办农民补习班”[3],以提高农民文化和生产知识,启发农民阶级觉悟。

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指出党应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在一切产业部门成立工人学校,以提高工人觉悟。[4]此后,党在各地纷纷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等工人教育机构,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阐释劳动价值、进行革命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工人骨干,壮大了革命力量。此外,党还深入农村,通过建立农会、创办农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在干部培养方面,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注重开展劳动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实地调研,力图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对革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投身农民运动的决心。

2.通过劳动教育来发展生产,以支援革命

苏维埃时期,为了发展生产以保护和巩固革命政权,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32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财政与经济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要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革命战争的意义,使他们通过提高政治认识而努力发展生产。[5]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其中就包括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生产劳动”。这一方面是坚持抗战的需要,为获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充分的精神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实际生活,增强抗战的信念和使命感。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指出,“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6],不仅因为延安的青年们是统一的、团结的,更是因为“他们在实行生产劳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7]。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与根据地军民一道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投身边区大生产运动,支援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根据地建设和前线战斗,并从中得到了锻炼,磨练了革命意志,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3.令普通劳动者都能享有教育,以壮大革命力量

为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8]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旨在力除学术为少数“学阀”垄断的旧弊,实现平民读大学的理想,为革新社会做准备。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提出在教育运动上要努力为一般无产者的子女争取普遍的义务教育[9],以“普遍的启发一般青年工人的阶级觉悟和争斗能力”[10],使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早期平民教育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工农教育。党的工农教育围绕提高工农政治觉悟和知识水平的目标展开,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成为壮大革命队伍的有效途径。从1921年秋到1925年,邓中夏、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一批共产党员深入工矿企业创办工人学校,开展工人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斗争能力,发展了工运事业,壮大了革命队伍。与此同时,党还深入农村地区,开办农民学校,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教授文化和生产生活知识,使农民成为一支有力的革命队伍,这也为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劳动报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为激发全体民众建设新中国的劳动热情,以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

1.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1]。针对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钱俊瑞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2]一方面要求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各项生产建设。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热潮。

这一时期,教育除了注重传授建设新中国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外,也强调要沿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革命经验,劳动教育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性。1958年,国家针对当时存在的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偏向,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与实际相脱节、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现象,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3],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及其政治属性,成为当时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

2.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后改称为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部门变迁,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14]这一时期,我国效仿苏联,关注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技巧的培养,并开始通过课程来规范劳动教育的内容。[15]综合这一时期出台的各项教育文件可知,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生产实习、生产知识等,其中,生产知识主要以工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

1955年5月,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开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10月,中央教育部制定师范院校《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根据当时社会情况,把综合技术教育改称为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并指出其任务一是传授学生现代生产科学技术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使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能和技巧。[16]在此后2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沿用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这一概念。

3.明确提出“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

为更好地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保持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7],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全国统一的,违反这个统一性,就破坏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18],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培养劳动者”这一规定,既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又指出了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19]。这一规定也表明,劳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光荣职责,只有辛勤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理想。

三、劳动富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党中央一方面继续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另一方面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早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任务,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20],并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2],统一了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使各项社会事业都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展开;在教育方面,强调要“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3]。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4],从而完成了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转变。

对于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五点主张:第一,为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不断有新的发展;第二,对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安排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第三,要根据当前及未来需求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家和劳动后备军;第四,要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扩大农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第五,要增加新的行业,服务于四个现代化,教育规划要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25]198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正式提出“劳动技术教育”这一概念,指出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6]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要求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27],劳动教育开始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2.劳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和扩展

我国劳动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方面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吸纳新的领域,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劳动教育除了教授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之外,还加入了第三产业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技能、职业技能等内容,并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等不同方面来开展,使劳动教育由简单的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发展到能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中规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服务性劳动及公益劳动等”[28]。具体来说,一是要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自觉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要进行劳动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增强集体观念,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具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要进行劳动纪律的教育,使学生严格遵守劳动规程,确保劳动安全。[29]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0]将信息技术和职业技能融入劳动教育,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3.劳动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学校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难以应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31]特别指出劳动技能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之一。1998年,《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3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为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对如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出了具体说明,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行方式。进入21世纪,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此目标下,教育被赋予“开发人力资源”的新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33],教育的“人本性”得到重视和彰显。

四、劳动圆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基于“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倡导要靠脚踏实地劳动开创美好未来,在全社会营造起一种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劳动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也与德智体美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1.劳动教育正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4],凸显了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使我国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为完整。为贯彻落实这一目标,2020年,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个重要文件,开启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全面部署,并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行方案。

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德智体美劳”五育与个体发展的不同维度相对应,五育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功能,而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2.劳动教育与劳动文化双向促进

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通过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保存、传递、选择文化,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还可以更新、创造文化,生长出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新文化,以促进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反之,优秀的文化也可以促进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在体力、智力、精神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劳动文化氛围,并最终促进个体劳动素养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发表重要论述,逐渐形成新时代的劳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在劳动态度方面,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第二,在劳动品德方面,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第三,在劳动目的方面,要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第四,在劳动观念方面,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第五,在对待劳动者方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第六,在劳动精神方面,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35]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关于劳动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点,从而持续丰富劳动文化的内容体系,使劳动教育理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引领劳动教育走向更宽的领域。

3.关注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36],反映了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社会进步已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生产劳动,加快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迫切需求,这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7]。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五、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百年探索的经验启示

1.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

建党百年以来,劳动教育一直与党的各项事业紧密相连,它从来就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的政党,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从为革命斗争服务,到为新中国生产建设服务,再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脉相承,与各个时期的国情和发展实际相适应,凸显了劳动教育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意义,是教育领域讲政治、顾大局的重要体现,也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要求,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重要讲话中表达了“实干兴邦”“崇尚劳动”的治国理念,发出用奋斗点燃新时代、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强音,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也凸显了教育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作用,再次彰显了劳动教育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价值。

2.在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富国强民中发挥劳动教育的经济功能

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使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体现了劳动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而且展示了劳动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来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民的经济功能。进入新时代,为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急需切实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能力,这对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兴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在不断完善党的教育方针中彰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党的教育方针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具有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从通过劳动教育唤起工农大众革命意识的觉醒,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再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由政治素质拓展到文化素质,进而再提升到全面发展,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的不断完善,劳动素养成为受教育者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表明劳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看出,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党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彰显的过程。

六、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确保劳动教育的政治性,坚持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首先就要确保劳动教育的政治性,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目标。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各项部署,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及时更新劳动教育要素

纵观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历程可知,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目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劳动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丰富劳动教育手段,精准灵活地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拓展劳动教育的范畴,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成为能够适应、支撑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强调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努力构建“大劳育”实施体系

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既具有其他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价值,又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建构起融合的“大劳育”实施体系。例如,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可通过“五个劳育”来实现这一理念:一是“思政劳育”,即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是“专业劳育”,即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三是“实践劳育”,即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四是“课程劳育”,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五是“学术劳育”,即加强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五个劳育”合力推进,从而建构起动态平衡、融合互动的“大劳育”实施体系。

(四)注重劳动教育的协同性,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共育合力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方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在此要求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劳动教育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可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必然要求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以家庭劳动教育为基础进行日常化教育,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导进行规范化教育,以社会劳动教育为支持进行多样化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将劳动教育的育人任务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五)加强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历经百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教育仍是“五育”中最为明显的短板,劳动教育整体处于“慢热”起步、分散探索的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劳动教育从顶层设计到督导评价的完整流程急需规范化。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加强劳动教育规范性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学生的评价可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来进行,对学校和地区的评价可通过建立劳动素养监测档案,以及考核在教师、课程、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和效果来进行,关键在于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是劳动教育开展的行动指南,缺少评价,劳动教育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正确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引下,劳动教育的开展才能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历程充分说明,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它还具有明确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功能,以及促进国家生产建设的经济功能。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吸收建党百年以来推进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融合性、协同性和规范性,将劳动教育更好地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以在劳动中体知真善美为生命之根、以“五育”有机融合为生命之壤、以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生命之干,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内在生命力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38]从而推动我国劳动教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职工教育,2013(9):4.

[2]李大钊.庶民的胜利[M]//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34.

[4]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EB/OL].(2011-03-30)[2021-06-20].http://www.hntzb.org.cn/zl/sdxd/wjzl/28274.shtml.

[5]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578.

[6][7]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1-569.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9-400.

[9][10]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EB/OL].(2006-12-11)[2021-06-20].http://www.gqt.org.cn/history/congress/documents/200612/t20061211_5518.htm.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J].江西政报,1949(3):16-20.

[1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13][18]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安徽教育,1958(10):8-9.

[14][19]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64.110.

[15]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75.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试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18.

[1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1.

[20][21][25]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1-09)[2021-06-20].http://www.jyb.cn/zyk/jyzcfg/200602/t20060227_55358.html.

[22][23]央视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2021-06-20].http://www.cctv.com/special/733/-1/47008.html.

[2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江苏教育,1985(22):6-12.

[26][28][29]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J].人民教育,1983(1)27-28.

[27][3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江苏教育,1994(Z1):14-22.

[3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12):28-31.

[32]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1998(Z2):325-327.

[3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0-09-08)[2021-06-20].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htm.[3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9.

[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48.

[3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37]]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1-06-20].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09/t20200911_143356.shtml.

[38]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63-72.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10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u Xiangbing Zhang Qingyu

Abstract:In the 100 years since its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great course of struggle, labo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arty’s undertakings. The party’s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as also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stage from labor awakening to serving the country, from serving the country to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then from enriching the country to fulfilling the dream, which fully show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labo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political, contemporary, integrated, collaborative and normative natur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build a high-quality labo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bor; Labor education

责任编辑:刘佳琦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