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与维度

作者:詹青龙
阅读数:488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

摘 要:快速变革的智能技术为劳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多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因此,劳动教育的深度发展迫切需要革新和转型。在智能时代,创造性智慧是未来劳动者最理想的文化素养,创造性智慧赋能的劳动教育则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智慧的人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界定创造性智慧的概念,厘清我国劳动教育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制高点,分析智能时代劳动的核心驱动力,明确创造性智慧为劳动增智、为劳动教育赋能的时代选择和必要原因,进而分别从五个方面和四个向度阐述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维度,为劳动教育的新发展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向。

关键词: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创造性智慧;智慧劳动

快速变革的智能技术为劳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仅表现为建立新的劳动世界,改变劳动的性质和技能,而且颠覆现有的劳动过程和方式,挑战现有的劳动规则。技术变革继续催生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创造性劳动人才的需求,同时缩减中等技能性劳动的可获得性。人工智能作为机器智能,重在技术性和过程性能力。未来的重复性劳动、中等技能性劳动将越来越多地被智能技术及机器所取代,而需要社交技能、创造性智慧或从事高质量个人服务的职业则不会被取代,[1]未来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多地从事创造性劳动,打破简单性、重复性劳动的藩篱。[2]因应此境,我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图跻身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前进。因此,创造性智慧是未来劳动者最理想的文化素养,劳动教育则需要培养富有创造性智慧的人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显然,劳动教育的深入革新和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机器智能因其存在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承担创造性的劳动,故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着眼于追求个体创造性智慧的发展。

一、创造性智慧的概念界定

(一)创造性

为了适应智能时代的劳动生存,创造性将成为人的普遍属性。创造性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产生满足现实世界需求的、新颖独特的想法、概念或制品的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得到增强的技能。

对创造性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领域则各不相同。在启蒙运动时代,创造性指向人类具有的洞察力、独创性和感觉的主观性。后来,创造性引起了心理、社会、教育、艺术、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重视对奖励独创性反应和结果的条件,精神分析强调无意识的动机和过程,个性传统研究则聚焦创造性个体的个性和气质特征。神经科学试图通过创造性行为中大脑的活动来理解创造性。在社会学领域,其研究旨在探索个体在创造过程中与其所处的文化及环境互动的现象,并受到日常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塑造。在教育领域,对创造性的研究主要受到认知的推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量化发散思维来衡量创造性的特征,寻求培养创造性的实用技巧,如头脑风暴和提问;二是侧重于心理模型,通常是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来计算;三是对顶尖创造者的案例研究;四是从更宽泛的情境看待创造性,如组织氛围、文化和各种形式的合作。而在艺术领域,创造性的表达和发明则被认为在个体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着不同的类别,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博登(Boden)认为,创造性有组合、探索和变革之分。[3]考夫曼(Kaufman)和贝格托(Beghetto)提出了创造性的4C模型,将创造性由低到高分为微创造(mini-C)、小创造(little-C)、专业创造(pro-C)、大创造(big-C),旨在跟踪不同个体和生命阶段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创新、学习和发现。[4]

创造性已从高不可攀的视野,“逐渐转变为促进在家庭和工作中的日常创造”[5],也成为世界各种教育政策文本中的高频词,彰显了创造的重要性、普遍性和普及性。OECD在《教育研究与创新》报告中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自动化的时代,创造性和审慎思维在劳动力市场日益重要,学校需要强化学生的创造性和审慎思维,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理解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局限性,并通过“探究—想象—实做—反思”来帮助学生把想法转换成创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新的产品和方法。[6]印度的《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指出,学校迫切需要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让创造性成为学习的基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创造性和创新性。[7]

(二)智慧

智慧是人类特有的,它由知识、经验驱动并且可以学习和测量,[8]因而在劳动教育中需要发展学生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智慧是为复杂的问题找到实用的、情境适合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按照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智慧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of wisdom)[9],智慧是个体以价值观为中介,运用智力、创造力和知识,通过短期和长期的时间来平衡内在的、人际的和外在的利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选择环境,把行动导向共同善(common good)的过程。智慧由认知(知识、经验)、情感(同理心、平和)、反思(内省、直觉)三个部分组成,[10]而米克斯(Meeks)和杰斯特(Jeste)则认为智慧包括生活和社会决策的一般知识、情绪调节、同情和同理心等亲社会行为、洞察力或自我反省、接受不同的价值体系、决断力、灵性和对新经验的开放性等。[11]

智慧与观察力在复杂情境或大场景中看待事物的能力、灵活性、考虑各种观点的能力、自我反思和深思熟虑等因素有关。智慧作为一个具身和嵌入的过程,它将认知、经验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统一体。统一体的一端是认知能力,另一端是认知与情感或其他主观认知形式的高度整合,[12]促使个体和社会层面作出明智的行动。

(三)创造性智慧

智能时代“应该将创造性与人类其他美德尤其是与智慧相结合起来”[13],未来的劳动者需要融合创造和智慧的各个方面,主动生成意义,关联创造性投入,平衡原创性和功能性,明智地应用创造性。创造性智慧是指超越自己所了解的事物,并运用开放性、意愿性和好奇心不断挑战现状和突破界限,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总和。创造性智慧是人类独有的、基于想象力的理解、解释和行动的能力。[14]创造性智慧作为关联生活意义和行为的基本问题的专业知识系统,使人类能多视角考虑合适的行动过程,强调知识、脑力和美德或良好习惯的综合。[15]

创造性智慧涵盖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涉及产生原创想法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创造性问题解决涉及许多可能解决方案的筛选问题,以及如何在给定不同变量的环境下确定最佳推进方式。

二、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转向创造性智慧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性智慧是劳动教育历史发展的制高点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教育制高点。劳动教育的制高点是人们对劳动教育价值给予的时代新期盼,是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最大优势,反映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进程,推动着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这可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得以管窥,如图1所示。

从体力劳动到知识劳动,从技能型劳动到创造性劳动,历史上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突破其原有的制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生产型体力劳动者投身到祖国的生产服务中。在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建设时期,劳动教育旨在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有学识的社会青年劳动者。“文革”时期,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色彩,劳动教育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培养分割开来,致使国民经济未能预见性增长。而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劳动教育的性质出现了质的飞跃,面向现代化的劳动岗位需要填充大量的过程性技能劳动者。

如今,基于人类全面自由发展和机器协同发展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试图模拟所有人类智能,劳动将被重新定义和分类,创造性智慧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制高点。为了确保学生在不确定的未来取得成功,劳动教育需要专注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慧,以便他们直面日益复杂的、人机协同的世界所带来的发展挑战,满足社会对具有复杂技能的创造性劳动力的缺口。

(二)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劳动的核心

驱动力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劳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都同样映射为人才培养的生长点和劳动教育的拟合点,并逐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时代,39%的人正在考虑AI对未来技能需求的影响,未来人类和机器将不可避免地更加紧密地协作。[16]80%的CEO表示,在未来20年中,大约有50%的工作任务可能会由自动化替代,并且创造性智慧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能差距使招聘变得困难。[17]要确保学生的技能具有未来竞争力,创造性智慧显得尤为重要,俨然成为智能时代劳动的核心驱动力。智能时代的劳动具有非过程性、非常规、灵活而非预先决定、工作组取向、具体情境而非标准化、聚焦价值创造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创造性智慧所孕育的。

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联动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没有什么比创造性智慧更独特、有趣、令人愉悦和在智力上更有意义”[18]。智能技术促使劳动形式与劳动内容不断演变,逐步取代程序性、标准性和拥有明确清晰知识等简单领域的大多数劳动或工作任务,如常规性劳动、技术改进等标准化工作。那些需要主动性、创造性和共情性等以创造性智慧为特征的劳动并不容易被标准化,它们往往是被机器“剩下”的。创造性智慧劳动是指建立在智能技术基础上,利用大脑、身体和劳动工具,通过发现探索、分析理解和反思批判来创造新生事物的劳动。这里的新事物可以是物理世界的实体,也可以是虚拟世界的产物,或者是新的思想、新的神经网络等。对马克思而言,劳动还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人类可以通过该过程激活概念性思维,改变自然,并进而改变人类自身。[19]

创造性智慧劳动是那些通常发生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具有高度关联性并需要人类高度关注和利用独有智慧完成的任务。完成的最佳方式是不断探索环境并测试新兴劳动实践。新兴劳动实践依赖于各层级劳动者的创造性合作以及知识的灵活流动。随着这类劳动的价值和所发生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教育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环境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检验并影响个体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也正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式反馈过程中逐渐被建立”[20]。劳动教育环境的智能化更新与劳动效果之间形成了相互检验的关系,只要循环体处于良性状态,学生的智慧便可以得到正向启迪,促进作为新型劳动者的学生获得劳动价值的跃升。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物理世界或现实环境中进行劳动活动,完成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也可以在混合现实的场景里进行劳动创造,还可以在未知场景中使用虚拟工具或具有想象功能的劳动工具来应对变化多端的复杂性劳动问题。

三、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赋能就是赋予人、组织、事物或环境某种能力和力量,使不可能变成可能,使小能变成大能。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基于智能时代的劳动特征,借由创造性智慧提供的新的思维、方法、手段、场景、技术和路径,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能力,推进创造性智慧作为智能时代劳动文化素养的达成,实现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造是智慧的劳动教育手段

创造是智慧的劳动手段,它通过劳动与资源、环境的无限互动,寻求更好的方式来丰富和发展智慧。高品质的劳动教育需要把创造作为手段,把智慧作为目的,形成劳动教育的社会建构性、投入性、合道德性和智慧性。智慧抽身缺乏创造性的劳动环境,寻找有意义的方法和模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发展学生的劳动知识、智慧、洞察力和各种技能。

(二)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的劳动文化素养

智能时代的劳动唤起人的创造性智慧。创造性智慧作为一种新的劳动文化素养,是问题解决、推动创新和激发创业的有力手段,是关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的、实用的专业知识。创造性智慧可以对复杂而不确定的劳动活动提供非凡见解、判断和建议。它包括5个方面:人性和人类劳动生活过程中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涉及劳动生活问题的可能的丰富的程序性知识;生命期情境主义,即在并发的时间段以及整个生命期中对生活的多种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价值宽容和相对主义,即了解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优先事项;不确定性知识的处理,包括个人知识、集体知识和整个世界知识的局限性。[21]一般来说,生活经验和知识越少,对想象力的限制就越少,创造的潜力就越大,但如果没有相关劳动经验和知识将其结合起来,这些想法很可能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

(三)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智能时代劳动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劳动中潜意识出现的某种事物,很可能触动劳动者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找到更好的做事方式。创造性智慧提供一种劳动教育思维,帮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激发新的思维,识别和消除阻碍新思维的认知偏见和假设,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开放性,接受更多的可能性,以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劳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创造性智慧作为创造性、策略性变革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不了解所有信息时策略性地思考某个劳动主题,在预测未来时相信自己的直觉,结果将在观察世界的思维上、在与劳动互动的思维上产生本源性变革。

(四)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方法论

创造性智慧是一种在新奇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复杂性和模棱两可性的世界里高效、快速迭代的方法论,是一种大胆采用测试和学习来解决问题的组合方法论。在智能时代,对劳动教育活动采用迭代、测试和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应用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机会。创造性智慧聚焦劳动教育情境的推理和条件性知识,可使学生变得更加敏捷,降低劳动决策过程的风险,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创造性智慧强调把劳动活动中重要的“点”以新颖的、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迁移到独特的领域并产生富有想象力或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确保创造性。创造性智慧扬弃劳动模仿的方法,采用智慧的框架和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成功挖掘有意义的劳动知识并揭示重要的模式,展示导向新方法的可能途径。

(五)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的关键劳动能力

创造性智慧是人类认识与完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键能力。[22]成功适应复杂的、智能化的劳动需要创造性,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处理问题并思考任何领域的解决方案。创造性智慧可以帮助学生:以事物的本能(可以是什么)而不是本质(它们是什么)来审视劳动;[23]在新的劳动场景下展示智力的灵活性和行动的创新性;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能提出新想法,设计新颖的、独特的解决方案,并依据劳动教育环境而付诸行动;发现智能时代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新联系;获得有关创造性思想在智能世界的劳动中如何运作的完整图景,延伸和挑战传统惯例以创造新事物的价值。在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慧虽没有既定的模板或明确的方程式,但可以通过复杂性劳动和智能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的价值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在获得创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获得创造性智慧的特定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四、创造性智慧赋能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维度

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涉及目标、内容、形态、场所四个基本维度。创造性智慧赋能的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在上述四个维度上产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在劳动教育目标上,旨在通达劳动幸福,使劳动教育成为有温度的教育和幸福的教育;在劳动教育内容上,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新型技术进行重组和调整,赋予劳动内容更强的灵活性和智慧性,产生更大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劳动教育形态上,智慧劳动打破了机械性、简单性、重复性劳动的藩篱,提升了劳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劳动教育场所上,智慧劳动空间为劳动教育提供灵活的数字化或实体劳动设施、开放共享的空间和协作互动的创造,以实现真正的智能、赋能、创新和联通。

(一)劳动教育目标的新温度:劳动幸福

劳动旨在创造幸福和追求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24]劳动创造的过程就是奋斗的历程,如果缺乏求知欲,人就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欲望,那么任何劳动都是被动的、无意义的。创造性智慧为人们的劳动带来了奋斗、欢乐、意义和目标。专注于创造性智慧不仅是经济上的重要考量,也是实现人类成就的重要途径和世界变得更加人性化的机会。由此,在这般开放灵活的智能时代,只有创造性智慧才能激发劳动教育的无限生命和活力,成为有温度的教育和幸福的教育。

劳动的幸福程度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制度是相关联的。[25]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发挥学生作为劳动主体的创造性,利用创造性智慧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通达劳动幸福。在创造性智慧赋能的劳动教育中,审慎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使学生永葆求知欲,激发探寻智慧的强烈欲望,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知觉、创造性、热情和情感。劳动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运用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进行有关个人效能的行为和实践的劳动循环往复,产生许多新的制品和思想。学生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会使自己作为创造性的人的本质得到确证,产生深层次的愉悦体验、快乐和激励,从而激发自己的劳动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劳动教育的情怀和劳动的幸福程度,为劳动创造的生命增添幸福指数。创造性智慧也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累积的知识和经验的产物,它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协调作用及其被有意识地使用,同样能增进学生的幸福感。创造性智慧和劳动教育的双向赋能,学生自由自觉的劳动得以实现,从而回应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既是幸福的价值旨归,又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26]

(二)劳动教育内容的新深度:创新性技术

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杠杆。[27]劳动教育的深度是指劳动教育内容的技术前沿程度,它决定了学生的劳动追求、劳动创造理念和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包含着劳动教育、数字环境、智能时代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紧密联系的思维逻辑,引领着劳动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劳动教育需要“内容转型”,综合、全面地转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

生物、数字和物理三个世界的技术融合催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模糊了物理、数字和生物领域之间的界限,并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量存储、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新兴技术突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数字制造技术,通过计算设计、增材制造、材料工程和合成生物的不同组合与生物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使微生物、身体、产品、基础设施等共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思想之一是通过网络使劳动设备等物理对象或组件与环境交互,变得智能和主动。机器、物体和空间的联网创建了物联网,从而将交互的网络物理系统与数字区域联网。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劳动带来了大量高新技术和尖端产品,人类正在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技能和使用这些技术来装备我们新时代的生存,彻底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因此,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劳动教育关键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能够感知、思考和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新技术,发展学生的审慎思维和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能力、建立和使用数字智慧,以满足智慧劳动的要求。

如果学生在劳动中能够借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则需要充分体验其潜力并加以创造性利用。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以创造性智慧为根基,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新型技术进行重组和调整,基于差异化的结构和创造性复杂性的高技能劳动活动为特征来展开内容设计,赋予劳动内容更强的灵活性和智慧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劳动行为、观念和思维,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环境,产生更大的劳动教育价值。创造性智慧有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在劳动中体验到的这些新技术的大思想,探索这些技术的可能性应用,突破现有的界限,不断地产生假设,让想象力变得强大,并创造一些可能具有变革性的实用制品,产生多种问题解决的样态和形式,涌现新的劳动范式。

(三)劳动教育形态的新高度:智慧劳动

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等先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需要智能和认知能力的劳动活动中,尽管它们不能改变劳动的本质,却产生了智能劳动和智慧劳动两种新的劳动形态。智能劳动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创造出智能产品或产品中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的劳动方式。[28]智慧劳动作为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的高级劳动形态和劳动教育的未来新常态,主要是指依赖于人脑智力从事富有复杂性、创造性的智能劳动。智慧劳动作为创造性智慧赋予劳动的产物,可有力提升劳动教育的高度,实现由机械式劳动向智慧劳动的跃迁,提升劳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重复性机械劳动向创造性智慧劳动演化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智慧劳动是智能时代深化劳动教育的主要形态。人工智能主要是增强而不是取代人类能力,在劳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采用全新的方式与智能机器协同劳动,通过在增强环境中的协作来提高学生人机协同劳动的能力和方式。在智慧劳动中,需要让智能机器承担重复的劳动任务和流程,将学生的劳动注意力从完成日常劳动任务转向不重复的、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劳动活动,转向识别和解决未见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未来劳动的需要,发展创造力、同理心、好奇心等能力,从而将学生的焦点从预定义和标准化的劳动任务转移到围绕提高劳动成果的创造新价值上,将学生的要求从具体技能转变为持久的人类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发展技能和能力以保持相关性的经验和接受挑战,并为未来做好准备,如图2(图表省略)所示。

(四)劳动教育场所的新宽度:智慧劳动空间

劳动教育的宽度就是在迎接智能机器劳动替代的挑战和劳动能力转移之时,为了发展劳动自身的环境适应性、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活力所拓展的具有吸收力、扩张力和稳定性的韧性维度。创造性智慧作为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宽度的动力引擎,可以模糊劳动教育场所的边界,丰富劳动教育的发生场所——在一切现实生活和虚拟场景里,使劳动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既不改变劳动的本质和初心,也能调整劳动教育的环境因素,提高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1.劳动空间连续统一体

早期的劳动教育场所主要表现为校园、农场等物理劳动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环境逐步发生变化,产生了数字劳动空间、智慧劳动空间和混合劳动空间,形成了劳动教育空间的生态化架构,大大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宽度。现在的学生普遍具有数字原住民的特点,数字劳动空间会成为劳动教育场所的主流,物理劳动空间则是有益的补充,形成物理劳动空间和数字劳动空间的协同,为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动力。而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方式的变化,推动了对智慧劳动空间的需求,引发数字劳动空间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智慧劳动空间正在涌现。

2.智慧劳动空间

智慧劳动空间是劳动空间的自然进化,它使用一系列新技术产生更多有效的劳动方式。智慧劳动空间就是学生利用个人物联网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自带物(Bring Your Own Thing, BYOT),通过与数字化的物理对象互动来实施劳动的场所。智能劳动空间技术包括物联网数字标牌、集成的劳动空间管理系统、虚拟劳动空间、运动传感器和面部识别。在智慧劳动空间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技术、云计算、传感器和物联网的结合,虚拟或远程地进行劳动,实现随时随地通信、协作和完成劳动。智慧劳动空间是由学生、数字化设备或物联网性实体设备、空间等构成的网络。

智慧劳动空间能将新技术应用于学生、劳动过程和物理或数字空间,提供无缝的劳动体验、安全环境和创新可能。在劳动教育中,智慧劳动空间应围绕劳动活动设计,为劳动教育提供灵活的数字化或实体劳动设施、开放共享的空间和协作互动的创造,以实现真正的智能、赋能、创新和联通。

综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5G通信使万物互联的速度愈之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学技术令无数程序性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重塑或取代,留给人类的劳动任务更具灵活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定制性,因此,劳动教育不再只是培养服从、勤奋、有知识的青年劳工,而是更关注于人们积极、自主、创造、激情、活力、智慧的才能。

将创造性智慧赋能劳动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明智之策。其一,创造性智慧是创造+智慧,它不等同于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新奇独特的想法,还要有实践行为的能力,把想法变成切实可行之举,为创造赋予了科学性,为智慧赋予了创新性。其二,劳动形式的历史演变将劳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为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竞争性地位,创造性劳动所追求的创造性智慧成了新时代劳动的核心驱动力。其三,创造是智慧的劳动教育工具,创造性智慧是智能时代的劳动文化素养和关键劳动能力,更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其四,创造性智慧孕育着智慧劳动,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形态;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宽度,扩大劳动教育的场所;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深度,使学生的劳动过程变成具有“含金量”的创造性劳动。其五,创造性智慧为劳动教育升温,让学生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增添自我认同感,提升幸福感,获得劳动价值,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WARTENBERG 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labor [EB/OL].[2021-04-06]. https://www.readitquik.com/articles/cloud-3/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the-future-of-human-labor/.

[2]让一切创造性劳动的活力竞相迸发[EB/OL].[2021-03-08].http://news.eastday.com/ 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201126/u7ai9615910.html.

[3]BODEN M. The creative mind: myths and mechanism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4]KAUFMAN J, BEGHETTO R. Beyond big and little: the four C model of creativity [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9, 13 (1):1-12.

[5]CRAFT A. Creativity in schools: tensions and dilemmas [M]. England: Routledge, 2005.

[6]OECD.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means in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B/OL]. [2021-05-04].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62212c37-en.htm.

[7]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 [EB/OL]. [2021-05-20].https://www.education.gov.in/sites / upload_files/ mhrd/ files / NEP_Final_ English_0.pdf.

[8]JESTE D, LEE E. The emerging empirical science of wisdom: definition, measurement, neuro - biology, longevity, and interventions [J].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2019, 27 (3): 127-140.

[9] STERNBERG R.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 49(3):607-627.

[10] CLAYTON V, BIRREN J. 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across the life-span: a re -examination of an ancient topic [C]// BALTES P, BRIM O. 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1980.

[11]MEEKS T, JESTE D. Neurobiology of wisdom: a literature overview [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9, 66 (4): 355-365.

[12]HIGGS J. Appreciating practice wisdom [EB/OL]. [2021-04-09]. https://brill.com/view/ book/edcoll/9789004410497/BP000009.xml.

[13] STERNBERG R.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4] [18] Do you have creative intelligence [EB/OL]. [2021-04-27]. https://medium.com/ creative -intelligence/do -you -have -creative - intelligence-9c6e1feaabcb.

[15] BALTES P, KUNZMANN U. The two faces of wisdom: wisdom as a 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judgment about excellence in mind and virtue vs. wisdom as everyday realization in people and products [J]. Human development,2004,47(5):290-299.

[16]In the age of the machine, people matter more than ever [EB/OL]. [2021-05-18]. https:// www.pwc.com/ca/en/services/consulting/perspective-hr-function-transformation/in-the-age-of-the- machines-people-matter-more-than-ever.html.

[17]MCGOWAN H. What if the future of work starts with high school? [EB/OL].[2021-05-24]. https://www.forbes.com/sites/heathermcgowan/2019/04/03/what-if-the-future-of-work-starts- with-high-school/?sh=78ce63a59645.

[19]VALLAS S, KOVALAINEN A. Workand labor in the digital age [M]. 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2019.

[20]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1]BALTES P, STANGE A. 2005. Wisdom: the integration of mind and virtue [EB/OL]. [2021-04-15]. http://www.mpib-berlin.mpg.de/ en/ forschung/lip/pdfs/research_project_6.pdf.

[22]丁峻.创造性智慧的审美心态[J].浙江师大学报,1991(3):107-110.

[23]Creative intelligence can be a superpower to thrive in the future [EB/OL].[2021-05-12]. https://www.educationtimes.com/article/editors-pick/78161279/creative-intelligence-can-be-a-super power-to-thrive-in-the-future.

[24]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8-02-14)[2021-03-09].http://www.gov.cn/xinwen/2018-02/14/content_5266872.htm.

[25]何云峰,张荆京,苏长恒,等.劳动教育何以在智能时代增进劳动幸福?[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6.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武文风,何自力.马克思论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3(4):11-15.

[28]何玉长,宗素娟.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价值——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36-43.

Education in the Intellegent Era: Connotation and Dimensions

Zhan Qinglong

Abstract:The rapidly chang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labor. In the future, more and more workers will engage in creative labor. Therefore, the in -depth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urgently need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creative wisdom is the most ideal cultural literacy for future workers. The labor education enabled by creative wisdom should cultivate talents with creative wisdom in order to promot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B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wisdom, clarify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China’s labor education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 analyz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labor in the intelligent era, clarify the era choice and necessary reasons for creative wisdom to increase wisdom for labor and empower labor education, and then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and dimension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intelligent era of creative wisdom from five aspects and four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era; Labor education; Creative wisdom; Smart labor

责任编辑:刘佳琦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