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之一。国外最新科学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的社会活动具有深刻影响。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利己的,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反复地论述。现代科学也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等多种情况。前者产生恶,后者产生道德。道德教育不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概念等灌输给学生,而应从人的利己性开始,培养理性、情感等道德要素,培养合作与互惠互利等道德精神,教育学生追求道德真理,获得道德自由。教育过程与方法上要坚决反对灌输,采用引导、发现、建构、对话等方法。
关键词:人性;利己;人的自然属性;灌输
道德教育究竟是如何教道德的?是把外在的道德教给学生(灌输、传授、训练等外铄),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内发、建构出道德?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是被任意加工改造的对象,还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主体?学生个体的道德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个体身上是否具有道德的种子(善性)?这就是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问题。道德教育根本上就是作用于人性,或者顺应并发扬人性,或者改变人性、培养新的人性特质。大凡违背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要么适得其反,要么实效低下。对于道德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往往就具有相应的道德教育观。
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性本善吗?当代我国还有不少的研究者把“人性本善”当作德育的价值预设。“性善论”看上去很美,但是由此构筑的德育理论体系恐怕是空中楼阁吧;根据“性善论”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往往是表面上轰轰烈烈。我们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于是许多规章制度、许多领域的活动往往缺乏监督机制,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德育领域也一样,由于没有明确的人性论基础,结果是德育活动限于表面化、空化、泛化。德育活动要扎实、科学化,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坚实的起点,必须从人的本性开始。
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
(一)人性概述
要探讨回答人性是什么,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人性”。在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前,首先要弄明白问题本身究竟是什么(审题,弄清题意),否则往往出现答非所问、偷换论题的现象。这在古今中外的学界是非常普遍的。
什么叫“人性”呢?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只能从概念的字面意思上开始理解。所谓人性,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性质、属性。人的性质、属性很多,甚至可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有些性质、属性是根本的、主要的、重要的,可以称为人的根本性质、根本属性。
人的根本属性、根本性质,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那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唯一的、本质只有一个”的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因此遭到了后现代反本质主义的一并批判。
在人的各种属性中,人们通常首先区分出两大类:一大类是人与生俱来的、作为生物(动物)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如保全自身、求食、求偶、繁殖后代等),反映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共性。另一类是人出生之后所形成的、社会性的属性(如交往、对话、民族性、阶级性等)。现在的问题在于:要不要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中的一部分?我国一贯的认识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次要的,不属于人的根本属性。请看一些权威词典的定义:
(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定义:“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1]这个定义存在的问题是:不仅把人的自然属性排除在人性之外,而且还把人性等同于“人的本性”。
(2)《辞海》把人性定义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2]这个定义看不到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人类独特性的辩证关系,只看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性一面,显然有失偏颇。
(3)《伦理学大词典》的定义是:“人性(humannature)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3]这个定义存在两个疑点:第一,把人与动物并列,似乎人不属于动物了(前面《辞海》的定义还使用的是“其他动物”,表明人还是属于动物的)。第二,把人性翻译为humannature,而nature是本性、天性的意思。人在天性上与其他动物具有更多的共同性,较少差异性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更多的不在天性,而在后天的社会性吧!
总之,把人的自然属性排除在人性之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辩证观点,是机械、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把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割裂开来,人为地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际情况却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后天因素如何改变,似乎永远难以消除人的许多自然属性。实际情况往往是,人的自然属性往往借着各种社会外衣而得以体现。例如爱情,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多么浪漫、多么美丽!看起来丝毫没有“性”的因素,全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然而背后人人都清楚的是,任何一个正常的女性都不会爱上太监(除非假装与之恋爱而另有多图)。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民族,在爱情上似乎主要就是:女人首要条件是身材、相貌(能否给男人带来快乐、幸福),男人首要条件是能力、身体、社会身份(能否为女人带来生存资源和快乐、幸福)。事实多如此,文艺中多如此。又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英明决策,高瞻远瞩,大刀阔斧地反腐败,查出了一些官员在权、钱、色、吃喝、赌博等方面的腐败。那些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培训、开会学习,要求他们为人民服务,淡薄名利,生活简朴,作风高尚,为什么还是没有消除他们食、色、吃喝、游玩等自然属性?可见,不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一部分,把这些属性排除或掩盖起来,片面提倡付出、奉献,不求索取、享受,结果往往是导致假大空、形式主义,产生一些虚伪、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伪君子、双面人、阴谋家、野心家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部分的论述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世界历史的行动,只有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才能够理解。[4]作为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所当然地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是人的根本属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人的自然本性。此外,马克思还深刻地认识到:吃、喝、生殖等等,都是的人的机能,是动物的机能。[6]因为吃、喝、性等属于人的根本属性的一部分,即属于人的自然本性,我们要承认和正视它。但是人不能停留于满足生物性需要,还要追求社会性需要,应提升自己,体现出人的超越于动物性的人性。
要认识人性,就要认识人类从原始动物演化成人类的完整历史过程。抛弃人类演变成人之前与其他动物共同生活的前半部历史,只看到人类的后半部历史,是非常片面的。
恩格斯对人的自然本性也有清楚和深刻地认识,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7]
毫无疑问,恩格斯在此处所论述的“兽性”并不是指其他动物所具有的兽性,而是指人的兽性。人有兽性,也有人性。这样划分出来的“人性”、“兽性”已经具有价值属性,不同于我们从事实属性角度探讨的人性概念。因为既然兽性在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具有,那么兽性就是完整的人之“人性”中的一部分。所以,与兽性相对的“人性”只是完整的人性中与兽性相对的那部分人性。而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完整的人的人性,所以应当包括兽性在内。而且,兽性不等于自然性、生物性,而只是自然性中的“恶劣部分”。那么,自然性中的美好部分(如怜悯性)也属于与兽性相对的人性了。
这就再次提醒我们,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人的天性、本性,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既有美好的属性,也有恶劣的属性,还有中性的部分;既有与其他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总之,必须承认自然性也是人的根本属性的一部分。如果使人彻底抛弃了自然性,那么人也就不是人了,而是理性机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了七情六欲的神仙了。有谁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主张自然属性同样也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要求去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主张或提倡物质享乐主义;如果这样,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承认自然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客观的态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要求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对待人的出发点,正视它,尊重它,面对它,而不是把它当作终点、目标。在看到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面、人高于其他动物的一面,那就是人的社会性。自然本性是起点,追求和发展丰富的社会性才是终点。看到自然性而不追求社会性,或者只看到并追求社会性而忽视自然性,都是形而上学。
(三)现代科学对人的自然本性之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人性、人的思想与意识等是由物质决定的。而人的身体、生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呱呱坠地之时,都是一个生物性的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机器,而是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血肉之躯。因此,在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文化性的同时,完全有必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人和人性的另一面。
那么,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首先,人类不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而是地球上生物与生命演化的结果。在上千万年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人,人类的祖先是灵长目动物。经过了几百万年的发展演变,到大约三四百万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地猿、古猿。到大约一百万年前,这些猿类开始直立行走。到大约二三十万年前,才开始演化出早期智人。到大约1-5万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晚期智人,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现代人类并非与其他生物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生物。现代人类依然属于地球上整个生物圈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身体组成、生理结构、功能、生命活动等与其他动物都非常相似甚至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例如:从基因方面看,“人猿(猩猩)在DNA成分上与人类极为相似,把人类和人猿的基因图谱放在一起比较,总体上来讲,在碱基对的顺序上只有1.23%的差别。目前在人类身上找出来的26588个基因中,除了300多个之外,其余的在老鼠身上都有,人和老鼠身上的基因不但数目相近,基因本身也很相似。”[8]
又如:人类的骨架与哺乳动物的骨架也非常相似。如蝙蝠的骨架,“它的每一根骨骼都明确对应了人体中的某一骨骼……人类的手和‘蝙蝠的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版本。”总之,“所有哺乳动物的骨架具有同一性”,例如:“你的‘头骨’或曰‘头盖骨’,包含28块骨头,大多是以刚性连接‘缝合’在一起的,但有一个主要的可动骨(下颌骨)。而奇妙的事情是,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无论其头骨多么古怪,均发现了由28块骨头构成的相同组合,每一块都可以清楚地用相同的名称标记。”[9]
另一方面,许多动物也与人一样,有情绪与情感,有怜悯,有意识,会思考和想象,有语言,能唱歌,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劳动,有文化,有学习能力。海豚、猩猩等动物已经能够组成初具雏形的社会。
反过来看人类。人类自认为比其他动物高明、文明,有发达的科学、文化、艺术,有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等等。但是,人类在许多方面,包括在许多根本问题方面,依然表现出人类的生物本性、自然属性。一些人不过是衣冠楚楚的“禽兽”,一些人甚至“禽兽不如”。许多从事科学或艺术活动的高级文明人,在他们“赢得名声之后,就会欺骗他们的妻子,利用这些名声跟很多女人保持关系,以此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本性”。[10]许多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宗教家,这些“杰出人物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拥有更高的智力、艺术才能、宗教或道德原则,但他们也跟人类中的其他人一样,拥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社会和政治野心,对金钱的贪婪,与同时代人的竞争,放纵的性欲,以及婚姻问题。”……为什么?美国科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深刻指出:“原因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进化包袱——在某些方面,我们都具有强烈的生物倾向。”在根本上“人类就是灵长类”,“我们所属的物种,智人,属于一群被称作灵长类的哺乳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是一群被称为大猿的灵长类动物。”总之,“人类的本性是更一般的灵长类本性的一种特殊版本。”[11]
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士贾德雷·戴蒙德教授干脆把人类当作“第三种黑猩猩”,认为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在当今生物分类学中,人类在灵长目中是独立的人科、人属、人种(人与猿仅在目类中属于同一个灵长目,到科开始,就分开了,猿属于猿科)。这个分类体系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了出来。但是,这个分类不是唯一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遗传差异,“在我们的族谱上,大猩猩必然在我们与黑猩猩分家前,就分离出去了。我们最亲近的亲戚,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另一方面,黑猩猩最亲近的亲戚,是人,而不是大猩猩。”所以“传统分类学将人与猿分别开来,不符合事实”。戴蒙德指出,如果按照“分支系谱学”的观点,根据“生物分类应该遵循客观一致的程序,遗传距离或分化时间是惟一标准”,那么,“人类就不可能独立成科,甚至不应独立成属,而应与另外两种黑猩猩归入同一属……因此人属这一属应有3个物种,除了人,还有黑猩猩、波诺波猿。”[12](波诺波猿即倭黑猩猩)
当代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Morris)早就把人类称之为“裸猿”,把人类的都市称为“人类动物园”。他指出:“尽管人类有着恢宏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受制于动物行为的一切基本规律。”[13]
二、人在利益问题上的根本自然属性基本上是利己的
作为人性中的主要部分之一的自然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涉及个体的生存、发展、安全等切身厉害关系与利益问题时,人性基本上表现为是为己的、利己的。这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不为了自己,而是舍己、利他,则个体还如何生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有过深刻而反复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利己本性的观点
在1844年完成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市民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原子关系时指出:“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联合起来……他们不是超凡入圣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14]
在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反复论述过这样一个思想观念:“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1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普通的人就是利己主义的人),“在现实世界里,我所关心的——这一点我知道得很清楚——只是我的利益,别无他想。”[16]
1844年11月19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指出:“原则上正确的东西当然是,在我们能够为某一件事做些什么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利己的事。”[17]1845年2月15日,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我们大家辛勤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一己之利,根本不关心别人的福利。”[18]马克思在1857—1858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指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19]
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利己的。这种利己性表现为人有各种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于个人来说,“他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他的每一种生命欲望都会成为一种需要。”[20]因此,“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1]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2]
所谓“需要即本性”,正如荀子所说:“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的那些正常的需要、欲望,就反映了人的本性,如孟子所说的“食色,性也”。
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安全、生存。为了安全、生存,为了生存、生活,为了繁衍、发展,人最需要的是各种生存资源,如物质、钱财、身份地位、名声、嫁娶,等等。
(二)现代科学关于人的利己本性的认识
目前,进化论依然是解释人类演化与发展问题上最成功的理论。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由动物进化而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所以,谁都知道,人要生存、要安全,要生活、发展,追求自己的快乐、幸福,等等,主要是靠自己。人类从古至今,基本上还是“人竞天则,适者生存”。即便是现代文明人,绝大多数一生孜孜以求的,几乎都是自己的事情或利益。但是,达尔文自己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如果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那么道德是怎么产生的?他对此进行过深入地探讨,但其结果不够科学。
近一百年之后,英国生物学家威廉·D.汉密尔顿于1963年提出了进化论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亲缘(血亲)选择。其研究结果表明:亲缘个体之间由于拥有部分相同的血缘和基因,因此能够做出利他行为,亲缘关系越近,利他行为倾向越强。他曾对群居昆虫进行过成功的观察,指出:“工蚁惊人的奉献精神完全是赤裸裸的自私行为。蚁群中无私的互助合作只有一种幻象。”[23]
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由于自然选择对有益于自己及其直系亲属的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人性使我们别无选择地倾向于自私自利和种族主义”,“个体首先为自己能够成功地繁衍后代而奋斗,其次为其直系亲属能成功地繁衍后代而奋斗;进而,形成一些有限的合作,它意味着达成某种妥协以便能获得作为群体成员的种种好处。”[24]人的本性的利己性,不是思想、意识上的利己,而是天性上的、本能上的、无意识的利己。这甚至体现在胎儿身上。生物学家大卫·海格在1993年底发现:胎儿会与母亲争夺血液,母子之间还进行着血糖争夺战。[25]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了著名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作者在首版前言中首先指出:“本书绝非杜撰之作。它不是幻想,而是科学。”在书中,道金斯提出:基因是自私的,只会复制自己,“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26]
“基因自私”论在我国也得到了一些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的回应。研究者指出:人性中有天性、动物性,“在人类的动物性中,包含着‘原欲’和‘原恶’两个部分。人类的原欲中有食欲、性欲和知欲”,而原恶也包含着三部分:任性、懒惰、嫉妒。总之,研究者认为,由于基因是自私的,所以人也是自私的,人类那些表面上是利他的行为,其背后的动机实际上也往往是自私的。[27]
认为人的本性或天性是自私的,这是不太正确的。因为他们混淆了“自私”和“利己”。自私属于价值概念、价值判断,而利己属于事实属性,是中性的。所以,如果把上面的“自私”换成“利己”就基本正确了。
三、道德起源于人的利己本性
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利己的,那么人类为何会产生道德呢?人性中有没有道德的种子?难道,人性只是一片土壤,道德种子是从外面播种进来的?……
人要生存、发展、满足各种需要、欲望,需要各种资源。人在追求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与其他人、群体、物种等发生厉害关系,出现争夺、矛盾。争夺的结果是互有损伤,或者两败俱伤。由于人的理性、情感等,人类慢慢学会了妥协、合作、交换等,以部分性地代替争夺、竞争。妥协、合作、交换,这样做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追求和实现利己有多种情况,如:损人利己、利人利己、零人利己(既不损人也不利人但利己)等。损人利己是自私,产生恶;利人利己则产生善、产生道德。道德正是在人们之间的厉害关系、涉及人的生存资源中产生的。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28]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还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进步、文明,人都不能停留于狭隘的利己性。停留于追求个人的利己性,人就会只是衣冠禽兽。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人的利己本性的同时,反复强调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恩格斯在评论德国哲学家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时,就非常辩证而深刻地看到:“人的心灵,从一开始就直接由于自己的利己主义而是无私的和富有牺牲精神的……我们也是从利己主义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要从利己主义成为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个人。……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有血有肉的个人出发……从那里上升到‘人’。”[29]恩格斯在这封致马克思的信中一再指出:既然我们可以正确地假设有血有肉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于是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科学的结论:“利己主义也就是我们博爱的出发点,否则这种爱就漂浮在空中了。”[30]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同样指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31]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是承认人的利己本性的。他们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32]
所以,人的本性中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只是具有各种欲望、需要,具有产生善与恶的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利己性。利己性不是恶。因为利己性既是恶的起点,也是道德的起点。因此,追求道德,进行道德教育,要从人的利己性开始,同时培养理性、情感、合作精神等道德因素,教育学生追求利人利己,培养普通道德。由此开始,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慢慢地产生。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利己论对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
(一)道德教育要从人的利己性出发
中国自古以来往往无视人的利己本性,善良、天真地一味要求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追求高尚、伟大、成圣。例如近年来还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强调人们在利己的同时,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不能“从人与人之间互惠出发进行道德教育”,而应“强调从利他为出发点进行道德教育”。以考试不作弊为例,他们主张应当这样来教育学生:
“如果仅仅是从作弊会受到处罚角度去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在思考是否作弊这个问题时,可能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采取更为隐蔽的措施,让监考老师发现不了,既取得高分,又不会受到处罚,这就是从利己角度考虑问题得出的结果。如果从道德利他角度,看到作弊不管是否被抓到,都是对公平、公正本身的伤害,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就能引领学生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33]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那样做的呀!为什么实效不够好呢?为什么作弊还是大有人在呢?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我们不善于从制度与措施上去防止学生作弊,而只是强调在思想上教给学生一些大道理,因此基本上没有实现“引领学生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可见,上面这样的些观点不过是老调重弹。一些革命志士、革命军人,毫无保留地奉献青春、热血与生命去进行革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具有伟大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吗?实际情况有可能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多是为了自己不受剥削与压迫、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解放与自由等利己性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但是,一当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就把这种利己性扩大到了解放全中国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大众,并为此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实现了从小我走向大我。没有谁从一开始就是大我。孔子、孟子等圣人也不是从小就是大我。
把道德教育的起点定位于人的利己性,并不是要求在道德教育中处处提醒学生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这样,就是把起点当成了终点。把利己性当起点、出发点,只是要求教育者要考虑学生的人性、心理,尊重学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考虑到学生当下的需要、欲望等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把学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和群体利益结合起来,追求利人利己,形成普通道德。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大我,逐步形成高尚道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并不对立。二者的对立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所谓集体利益、普遍利益、共同利益等,其实都是在个人利益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过:“‘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如果二者出现了对立,那“只是表面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一面即所谓‘普遍的’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产生的。”[34]
(二)道德教育的目的要培养有血有肉的道德人
我国的德育目的往往偏于培养抽象的、遥远的、远离现实生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七情六欲的、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圣人、神仙、道德完人。这种目的设计既不符合人的本性,也不符合社会现实。这反映了对道德的错误认识。
道德有两大层次:一是产生并追求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普通道德,二是在此基础上从小我走向大我而产生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道德、高尚道德。任何高尚道德(高尚道德人),都是从普通道德(普通道德人)上升而来。这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跳过普通道德(人),要求直接培养高尚道德(人),恰如列宁所说,无异于要求小孩子学习高等数学。
普通道德符合人的本性,符合当今社会现实。因此,对普通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在目的上就应以培养普通道德人为主。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幸福,而不能避开学生的个人问题去大谈空谈社会、人民、国家、世界。要教育学生明白合作与共赢、人人为我与我为人人、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道理。
(三)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理解道德,实现道德自由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把诸如诚实、守信、节俭、勇敢、廉洁、爱国、守法、明礼、尊重、宽容、勤劳等道德规范或条目一一列出来,教给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在封闭、传统、保守、稳定的社会,由于外在的社会与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道德教育或许有一些作用。但是,这样的道德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人为什么要诚实、节俭、勇敢……这种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人的非理性而发挥作用的。所以,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36]
在开放、流动、崇尚独立与自由的信息社会,教育者尤其要避免动辄在道德与价值方面去教育他人、灌输他人、干涉与侵犯他人。因为教育者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并非道德代言人。当今时代,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转向培养理性、情感、合群性、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尊重、对话等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品质。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道德的本质、规律,掌握道德真理,培养道德精神,消除学生对道德的盲目性、他律性,成为道德领域的主人、自律的道德人。
(四)道德教育还要培养道德谴责、道德维护与建设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美德,成为道德好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于坏人,我们就是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这是一种二元论的思维:全世界的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而德育就是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好人。实际上,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好人是非常稀少的;而违法犯罪的坏人也是少数的。我们平常所见的大量的不道德行为,是我们身边的人做的(也包括我们自己),他们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需要我们见义勇为去与之搏斗的“坏人”。因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你、我、他,谁都可能会做出不道德行为。所以,道德教育还应培养一类品质:道德谴责能力、道德维护与建设能力。
对于那些普通人群中的人,对于他们的不道德行为,我们要敢于谴责,敢于维护道德,建设道德。不是去见义勇为地与之搏斗,因为他们不是敌人,他们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他们追求道德。也就是说,德育所要培养的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在道德上独善其身的人,而是要能够在道德上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追求道德。所谓帮助人,不只是在他人有经济方面的困难时去帮助,也不只是当他人陷入水火之中时去帮助,也不只是指当他人在学习、事业上有困难时去帮助……帮助他人,更是指在道德上帮助:他人在道德方面存在问题,在思想上、态度上、言行举止上有了道德问题,我们应当去帮助。这种帮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五)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在今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竟然还在提倡灌输,并冠之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高帽,他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灌输论”的思想源头;考茨基是“灌输论”的首倡者;而列宁是“灌输论”理论的最大完善与实践者。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们的接力式的继承、创新,才使得“灌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7]毕生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怎么可能提倡落后甚至反动的灌输?这实在是给革命导师抹黑!对此,笔者有过专门的论述[38],此不赘述。
在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决、彻底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思想。学生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体、内因,教育、教师、学校等只是外因。因此,在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都坚决地反对灌输、外铄、强制、说教、思想控制、洗脑。应注重启发、引导,不直接传授现成的道德,而应通过合作、对话、体验、活动等耐心地去培育道德要素或道德种子(理性、情感、合作、尊重等),培养道德精神,引导学生自己去建构道德和追求道德,去发现道德真理,让学生成为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48.
[2]夏征农等.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564.
[3]朱贻庭.伦理学大词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7.
[4][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105,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8]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92.
[9](美)理查德·道金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M].李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36,237,241-242.
[10][11](美)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猿猴的把戏:动物学家眼中的人类关系[M].吴宝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67,268,269.
[12](美)贾德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M].王道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7,29.
[13](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5.作者1994年序:3-4.
[14][15][16][17][18][19][20][21][22][28][29][30][31][32][34][36]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9-70,131,141,146,86,115,183-184,69,144,160,71,86,87,183-184,142,141-142.
[23][25](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15-16.
[24](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论人性[M].方展画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8,179.
[26](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4.
[27]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34.
[33]顾润生.利己教育的价值偏差及矫正[J].中国德育,2015(19).
[37]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38]张正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小议[J].复旦教育论坛,2016(3).
Mar and Engels’ Egoism on Human nation’s Implic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Zhang Zhengjiang
Abstract:In the eyes of Marx and Engels,the human natural attributes is one of human's fundamental attributes.The important roles that human natural attributes exerts on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has been revealed by today sciences.The human nature is selfish,Mars and Engels expounded repeatedly,today sciences provided many evidences.The selfish has many happenings,such as:selfish by damaging others,selfish by benefiting others,selfish by neither damaging nor benefiting others,etc.Selfish by damaging others brings about evils,but selfish by benefiting others brings about good and morals.Moral education can't instill moral rules into students,but begins the selfish,cultivate the moral seeds such as rationality,emotion,gregarious,train team spirit,mutual benefit,guide students pursuing moral truth,achieving moral freedom.Instead of preaching and indoctrinating,We should use those methods such as guide,discover,construct,dialogue,practice,etc.
Key words:human nature; egoism; human natural attribute; indoctrinate
责任编辑:董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