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以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

作者:郝文武
阅读数:630

来源:《教育科学》2021年第3期

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既有中国城市教育特色又有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特色,是城乡教育相互融合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不是要把城乡教育变成无差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在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

关键词:乡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一体化均衡发展

为了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确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人把它误解为城乡教育无差别和无特色的统一发展,也有人把它误解为以城镇教育为标准和目标的农村教育城镇化发展,还有人误认为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是一无是处的教育、落后的教育。这些认识肯定会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教育既是有中国城市特色的教育,也是有中国农村和乡村特色的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目的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实现现代化,主旨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现需要从实际出发有效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与农村教育城镇化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离不开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的引领,最终使城乡教育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而不是把城乡教育变成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

一、城乡教育公平与一体化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的基本目标

21世纪初以来,党和国家重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基本目标。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果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解为城乡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的统一化和办学条件的均等化,那么,在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板,乡村教育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的情况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和主旨就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手段未必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正确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别对待,采取特殊举措加大力度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否则就可能使城镇教育“化”掉农村教育、乡村教育,使乡村教育大幅衰减甚至出现“空心化”,也可能使城乡教育变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教育。这既不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又有悖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初衷。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平等和公平发展,这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基础。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城乡教育平等、公平和均衡发展,还包括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

首先,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权利、机会、资源等的平等、均等。

其次,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在权利、机会、资源等因素的平等基础上的教育平等与教育的高效优质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永恒的价值追求。没有平等就没有人的尊严,没有劳动及其效率就没有人的生命。平等有基本(或底线)平等和高度平等之分,基本平等需要基本的效率和质量,高度平等需要高水平的效率和质量。没有以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和提高的教育质量,只能是共同平庸,而不是平等和公平。而在教育平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和学校的生命和天职。教育公平是人格权利面前的人人平等与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它们相互对立或非此即彼的失衡状态。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都有普遍和客观的标准,都是客观标准与主观追求、价值评判的统一[1]。虽然教育公平比教育平等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但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标准、尺度,教育公平和平等都不是“无共度性“的主观意向和公婆之争[2]。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是现当代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高质量的教育应有基本平等的教育条件,但有了基本平等的教育条件,未必有高质量的教育。想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主观努力才是根本。教育条件、资源、机会是有限的,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无限的。不能把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源都归结于教育条件、资源、机会的平等与否,更不能为了教育平等而放弃教育质量。水不因山不平而不平,山不因水平而平。提升教育水平既需精卫填海,更需高楼万丈平地起,而非移山填海、后羿射日。通过主观努力,利用和改变客观条件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是教育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再次,教育公平不是根据投入与产出进行评估的互惠互利的狭义的正义,而是以价值理性和仁爱道德为依据和目标而追求的超公平的教育正义[3]。教育平等既包括教育资源和条件的平等、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平等,也包括为了追求和实现教育资源和条件的平等与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平等而采取的措施的平等。无论是由于历史原因还是由于现实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的不平等或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不平等,都要以各种手段、措施来实现平等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不平等才是公平的,才是有利于实现平等目标的;教育的平等是不公平的,是不利于实现教育平等目标的。基于教育条件、起点、过程和结果等因素公平的教育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都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

最后,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包括追求平等发展的理想关系、状态和结果,但主要指尚未达到平等发展的状态,而又与平等发展的状态距离不太远的一种状态。教育基本均衡是城乡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基本均等或基本平等,教育优质均衡是城乡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完全均等或完全平等。平等与不平等是本质的不同,均衡与不均衡是本质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上有差别。非均衡、不平等不但指在人格权利平等基础上的量质有较大差异,更指人格权利不平等和量质都有本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历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和均衡发展三个政策阶段”[4],这三个阶段都是在人格权利平等基础上的量质从有较大差异到基本和完全没有差别的发展。均衡发展是在人格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数量质量的不大差异,是基本平等与基本质量的相互促进和统一。优质均衡发展是在人格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数量质量的均等,是高平等与高质量的相互促进和统一。不平等、不公平和非均衡都是对弱者而言的,推进平等、公平和均衡就是要让弱者为改变其生存发展状态而进行的呼喊和努力变成包括强者在内的全社会普遍认可的共识、誓言和行动。无论是教育的基本均衡还是优质均衡的公平发展都不等于教育的特色发展,而城乡教育有特色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城乡教育有特色主动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是有特色与先进性、高水平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中国现代化教育界定为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并指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这相对于世界教育而言都是有中国教育特色的,但相对于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来说又是其统一或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

一般与特殊不可分离。一般寓于特殊,规范特殊;特殊承载一般,丰富和鲜活一般,显现和落实一般。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没有一般,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般的特殊,否则就没有同类事物及其共同、相同的规定性,就谈不上人的思维对事物本质、人类本质和理想追求的共同性、抽象性认识,也就谈不上人类及其国家、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目标。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具体和特殊的一般,人们感觉到的都是特殊、具体的事物,否则,一般就无所存放、依托,无法落到实处,不能鲜活展示和不断发展。现代工业化的产品目标、标准和制造流程、结果的形态或样态甚至应用和操作程序都是统一的,但许多产品也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或独特性。农业和生物产品生产的目标、标准和总体流程则既有统一性,更有特色、个性或独特性。

教育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人,不同国家及其地区的教育依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不同,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就不能和不可能完全一致,不能和不可能没有特点、特色[5]

(二)教育的先进性和高水平与有特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现代化教育既是以国际普遍标准作为追求和进行评估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又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是有特色与高水平、先进性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优质教育;是由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因素决定的中国城乡教育的共同本质和目标;是既有相对于世界教育而言的一般性、普遍性,又有由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特殊性所体现的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常用来形容一种文化。所谓“民族的”是指既反映民族精神本质特征,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文化,是相对于高水平和先进性的有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文化而言的,并非任何一种文化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糟粕,既不应是民族的,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有特色未必是高水平,高水平都应有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是世界高水平,而且是走在世界前列、领先世界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治理的高水平、先进水平,其次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基础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均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高水平、先进水平,最后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学校数量和布局、教育经费比例、人均和生均教育经费、课程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教育条件和资源等各项指标的高水平、先进水平。有特色、高水平的先进、优质教育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也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

城乡教育一体化、统一化与有特色、先进性不仅并不矛盾,而且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是衡量城乡教育的发展是否达到一致性目标、水平的普遍或抽象的目标、标准和措施。有特色是个性化、独特性、创造性、丰富性的具体目标、标准和措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调动各个方面的主体性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特色既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特色的总方向,也要由学校和学生发展特色来体现。学校及其教育的特色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关心和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的发展;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学校发展[6]

(三)中国特色的教育是中国城市教育特色与中国农村教育特色的和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的教育

如果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的统一化、一致性,无论是统一化、一致性于城市教育,还是统一化、一致性于农村和乡村教育,都不是中国教育的全部特色。现代化不仅是城市化、都市化和城镇化,也是本土化、多样化,是城市化、都市化和城镇化与本土化、多样化的结合。教育现代化是要实现农耕文明(文化)、乡土文明(文化)与城市文明(文化)、现代文明(文化)的有机融合、多样并存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农村教育首先是中国的教育,但又是不同于中国城市教育的教育。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发展基础,为了补齐乡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的短板,为了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步伐,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采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和向农村教育倾斜的且不同于城市和城镇教育一般措施的特殊措施的现代化。在城镇化发展使得乡村人口、学生和学校大量减少并继续减少的态势下,布点少、规模小、质量高、有特色,方便上学、安全可靠、城乡均衡、世界一流,是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特征。

多年来,全国各地农村中小学在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做好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积极推进“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学校特色发展。有的学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继承发扬“三苦两乐”的教育精神;有的学校根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网上直播教学;有的学校重视人文化的现代书香校园建设;还有的学校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积极发展编织、种植等农耕文化课程。此外,乡镇及其企业大力支持乡村学校的发展等,也是具有中国及其地方特色、特点的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一)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目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继续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城乡及其教育融合发展是我国继城乡二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目标。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必然是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没有特色就没必要融合,消除了特色的融合就不能称为融合,或者就不是融合。融合应该是独立自主和有特色的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促进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

(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既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经济组织的一体化还是文化教育组织的一体化,都是在两个或多个组织相对独立状态下的自主的有效结合,可以是强强联合的一体化,也可以是难兄难弟联合的一体化。可如果是强弱之间的一体化,就很难避免出现以强凌弱、以强化弱的过程、方式和结果。而为了实现强弱之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发展方式和举措就应有特殊性,比如以强帮弱扶弱的特殊方式和举措。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互帮和共同发展、提高的一体化结果。什么时间城乡教育真正达到自主平等融合的程度,什么时间城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或达到一体化发展的程度,但这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因为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城市居民总是有优越感,乡村居民总是有失落感,城乡居民之间、人才之间难以根据个人志趣和工作性质等进行平等、自由、顺畅的往来和流通。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乡村教育日趋衰弱甚至消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可能出现城镇教育“化”掉乡村教育的结果。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城市教育对乡村教育的支持,最终目标也有利于城市及其教育的发展,但直接目标是为了乡村及其教育的发展。如果只是希望完全“化”掉乡村,使乡村完全消失,那么乡村教育振兴就没有希望,乡村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可能实现。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人把它误解为乡村教育的城镇化,更重视教育城镇化,以城镇教育为标准和目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从而造成城镇教育“化”掉乡村教育的问题。尽管农村城镇化“化”掉了许多乡村人口、学生、学校,但为数不少的乡村人口、学生、学校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目前也在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等都明显落后,但这又不等于乡村教育各方面都落后,更不等于乡村教育一无是处。正因为有落后的方面,才需要加强建设,才需要城市的支持。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既要求城市教育支持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也要求城乡教育在传承现代城乡文明的同时,传承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互包容和交融。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就是要使城乡之间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均等化,要使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在统一规定前提下各有特色和优势,要使乡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得到大力推进。

(三)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是城乡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学习、借鉴、支持以及平等交往交流和主动对话的共同繁荣壮大的发展

城乡教育融合、交融、互容不仅包括而且首先是包容,但又不仅是包容,还要相互尊重、学习、借鉴、支持,平等交往、交流和主动对话。城乡教育目标融合是指城乡学校都要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所有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国家、建设家乡。乡村学校既要教育学生热爱乡村、建设乡村,也要教育学生热爱城市、建设城市;既要教育学生尊重、热爱农民及其劳动成果,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热爱城里人的劳动及其成果;教育学生无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离开乡村都要主动关注关心乡村建设、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而不是宁死也要走出乡村、也不愿做农民。城市学校既要教育学生热爱城市、建设城市,也要教育学生热爱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学生既要尊重、热爱自己的父老乡情和城里人的劳动及其成果,也要尊重、热爱作为衣食父母的农民的劳动及其成果;教育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从事工人、农民、科技、行政等不同职业。如果教育学生只热爱自己的家园,那么就不仅不可能有真正的城乡教育融合、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而且整个社会的理想道德导向也成很大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是促进城乡教育有特色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

国家多年来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成绩显著,但城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不仅仍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而且也受城乡“三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既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还要缩小城市内部新老市民的教育差距;也要推进县域内、市域内、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包括省级合作、市县级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联合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更要推进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县镇与乡村教育的一体化[7]。但大力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是关键,只有城乡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达到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水平,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才能证明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乡教育的差距既有国家发展阶段性所决定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客观原因,也有价值取向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为10.6%,到1978年城镇化率仅为17.9%,到2000年城镇化率达到36.22%[8]。经估算,在城乡二元、工农“剪刀差“制度形成的乡村经济相对滞后条件下,先后约有80%-60%的农村人支持约20%-40%的城市人。国家财政收入在1978年只有1000亿元和后来的2000万亿元、4000万亿元的情况下也基本是农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每年都增长约1%,目前城镇化率达到60%多;国家财政收入几乎每四年翻一番,已达百万亿元[9]。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认为约60%-70%的城里人支持约40%-30%的农村人及其乡村经济文化建设、乡村学校发展和教育振兴及现代化,不仅很有必要,不可缺少,而且比以前农村支持城市要容易得多。否则,即便把所有农业户口都变成非农户口,使城镇化率达到100%,也要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也很难改变城乡之间的性质及其居民生存状态的实质性区别和差距,当然也改变不了城乡之间学校和教育的实质性差别和差距,甚至也改变不了三元社会结构及其教育的区别和差别。

四、促进城乡教育有特色一体化融合发展必须有效化解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矛盾

(一)要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农村及其教育城镇化与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不仅要适应而且要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但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或发展成什么程度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依然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纲是永恒真理,“三农”问题和兴农富农是任何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振兴乡村,从而实现农村和乡村的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必须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但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之间既可能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也可能是相互矛盾和制约的。现代化国家和国家现代化应有效解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实现两者的高水平融合发展。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对于农村和乡村教育而言,就是使农村教育城镇化与乡村教育振兴相互适应和促进,有效解决农村教育城镇化与乡村教育振兴在相互适应与促进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在乡村人口、学生、学校明显减少和乡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解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推进农村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应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实现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一体化、高水平均衡和融合发展。

(二)要明确对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概念的界定,不能因概念模糊,使乡村教育多次深受伤害

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矛盾有多个层面,但首先源于对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概念界定的矛盾。即使是对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概念界定准确,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之间也会有矛盾,仍然要特别注意协调好它们的复杂关系。如果对它们的概念界定不准确,或者界定本身就有明显矛盾,那么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难有效协调。对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概念的界定既包括相对于城市地域和人口的划分、统计与发展水平的评价,也涉及政策的支持和人财物的投入方向、数量。总之,对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和研究对象、目标和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根据教育学对农村教育的界定,把农村教育分为大农村教育(指县域、乡镇、集镇和乡村的教育)与小乡村教育(仅指乡村教育),那么,乡村教育振兴,即指小乡村教育的振兴,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即推进大农村教育现代化。如果根据统计学对乡村的界定,把乡村分为大乡村(指县城、乡镇、集镇和农村)与小农村(仅指农村),那么乡村教育振兴即指大乡村教育,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即推进小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城镇化是指把小农村或小乡村的教育发展成城镇教育。所谓“乡村人口、学生、学校减少”,是指小农村或小乡村的人口、学生、学校减少,不是指大农村或大乡村的人口、学生、学校减少。所以教育学对农村教育的界定相对来说更准确[10]

还有一种关于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概念界定,是一种有利于县城教育或者说是有利于包括乡镇和集镇在内的城镇的教育发展,但不利于县城或城镇以外地区的小农村或小乡村的教育发展的界定。县城相对于乡村来说是农村的城市,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乡村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相对于大中型城市来说则仍然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是农村或乡村,因此,县城具有双重角色。双重角色,一方面表明县城具有两栖性、桥梁性和纽带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县城有弱化乡村建设和振兴的可能性。从重视和强调“三农”的角度来说,县城、乡镇、集镇的教育和乡村教育都属于农村教育,都得到了重视,但以前县城、乡镇、集镇以外地区的小农村教育或小乡村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从重视和强调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角度来说,县城是城市或城镇,其教育理应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结果不仅轻视城镇以外的小农村教育或小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使得城镇以外的小农村教育或小乡村教育大幅衰减。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说,如果不仅把县城教育看作乡村教育或者大乡村教育,而且把县城教育看作乡村教育的中心、龙头,那么县城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自然要得到加强,而小农村教育或小乡村教育有可能成为无足轻重的边缘教育。相对于县城教育的双重性,乡村教育或农村教育也有双重性,但与县城教育的双重性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双向得益的,一个是双重受害的。乡村教育振兴当然既要得到包括作为小城市的县城和大中型城市的教育的支持,也要对包括作为小城市的县城和大中型城市的教育的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但核心、重点和关键是乡村教育,不是城镇教育。如果对农村教育概念模糊不清,甚至还用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态度、立场、理念、概念、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并认为乡村不适宜人类生存而应该走城镇化之路,那么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学生、学校就会继续大量减少甚至出现“空壳化”“空心化”问题,乡村教育就会病入膏肓,就没必要再建设和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振兴和现代化,就会又一次受到严重伤害。

(三)乡村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变化是乡村教育振兴与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的晴雨表

旧农村有旧学校、旧教育,新农村必须有新学校、新教育,现代化的乡村必须有现代化的学校和教育。乡村振兴必须振兴乡村学校和教育,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首先必须振兴乡村学校和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乡村人口和建制村不断减少,乡村学生和乡村学校也必然减少,小规模学校增多的状态下的振兴和现代化。乡村及其人口、学校和学生的减少不等于乡村及其学校的破败衰落,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和质量变化是乡村教育振兴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晴雨表。

在“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大国、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在农村及其教育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尽力协调好农村教育城镇化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关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和教育发展,努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乡村教育尽管可能要比城镇教育面临更多困难,经受更多挑战,付出更多代价,但既不能不搞发展,也不能盲目发展;既不能依照“农业大国”的教育发展标准,也不能完全以城市教育的标准来实现振兴。办好乡村学校应以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准绳,全面深入认识不同时段的具体目标之间、客观事实之间、方式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解决乡村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以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7]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

[2][美]麦金太尔著.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致中国读者2.

[3]郝文武.教育的公平正义与超公平正义[J].教育研究,2019(12).

[4]阮成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3(7).

[5]郝文武.在特色发展中彰显农村学校文化和活力[J].教育科学,2020,3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5-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马晓河,黄汉权,罗松山,等.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5).

[9]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J].教育研究,2012(8).

[10]郝文武.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界定及其数据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with the uniqu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ao Wenwu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quality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ne of China's ten strategic tasks for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Modern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hinese urb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It is an education that integrates and promotes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omplements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realizes modernization together. It does not want to make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undifferentiated and featureless. The "one-sided" education in a thousand schools is not to turn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o an urbanization standard educ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and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uniqu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lead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rur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uniqu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谭紫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