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乡村学校发展评价的进一步改革,应当考虑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其中,使标准化评价走向强调个性与特色的差异化评价。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应从可达成程度、多样化程度、综合影响程度三方面入手整体构建评价体系的内容,使乡村学校发展评价更具针对性、多样性,体现差异化评价的理念,这也是今后乡村学校评价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学校发展;乡土文化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改革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总体方案》中将“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作为“改革学校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阐明了“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的要求。政策层面的评价改进与教育现实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推断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学校评价将以更大的创造性、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大幅度、大力度改革,其评价将更加倾向于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对乡村学校发展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有关,通常起到导航和定位的作用。《总体方案》的出台,要求建立更加科学、更多样化的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评估乡村学校教育过程与结果。新评价体系将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新的目标,新体系的建立能够引导特定的评价主体对乡村学校整体发展进行判断。
一、疏离乡土文化功能的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现实反思
严格来讲,完整意义上的乡村学校必须是“在乡村、是乡村、为乡村”的学校。[1]“在”,地理空间的意义,为后两者提供前提;“是”,社会、文化的角度,是对乡村学校存在特质的认可,为后者提供可能;“为”,强调功能与价值,即乡村学校在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中,促进乡村(学生、文化、社会)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优质学校”有结果层次、能力层次、文化层次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中,文化层次的优质学校是一个内隐的概念,它指向的是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和学校改进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渗透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之中。[2]作为乡村社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乡村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天然地身处于乡土文化土壤中的乡村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就意味着它是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主阵地。然而现实中,由于乡村教育功能定位的偏差,导致学校成了一座孤岛,其办学与管理与乡土社会没有多少关系,与社区既无心互动,也无力互动。[3]
在评价乡村学校时,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通常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我们注意到当前的乡村学校发展评价指标与乡土文化疏离的现实,这种缺失乡土文化功能的评价体系和行为让乡村学校只是地理空间意义上“在乡村”的学校,是丢掉了文化“底色”和“本色”的非完整意义上的乡村学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标准固定化。在落实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装备配备标准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过程中,乡村学校在和城市其他学校使用一套标准;具有一定评价功能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也没有给乡村学校发展留足够空间。这就使得在发展过程中,乡村学校一味向“标准”看齐,追随“城市”,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忽视了乡村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元素。如果采用固定、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就很难对乡村学校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差异化的评价,这将导致评价结论不完整、不准确。评价结果的失真使得乡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自信,进而挫伤了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二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当前,对乡村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机构等上级单位进行,他们评价的目的在于分出优劣,评定等级。行政部门更多关注的是以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为代表的评价乡村学校发展的“显性成果”指标,对于乡土特色校园文化、乡土课程设置、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关注不够。这种单一的评价很难全面关注、评价乡村学校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内容,乡村学校因此失去了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机会。
三是评价方法单调。现行对乡村学校的评价基本均采用静态标准,对显性指标,如学校是校舍面积、学生的成绩、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等进行量化。以上这些指标容易评价,量化的数据看似科学,划分出的等级看似精准,但也存在无法关注到乡村学校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以及隐性的教育成果上,更遑论关注到乡村学校对于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上来。“表里来、表里去”的评价方式,走马观花式的现场评估,是很难关注到乡村学校多样的教育实践的。现在,有一些乡村学校在乡土文化功能上已经进行了有效尝试,却常常“屈服于”单调的评价方法,尽力去迎合各种指标的评测。
四是评价功能缺位。现行的学校评价大多数是给出评价分数、给学校(包括给教师、学生)划分出等级,这样的评价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只不过是一沓沓枯燥无聊的数据,会使得乡村学校缺少深刻反思和主动改进的动力。评价究竟为了什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如何发挥?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对其乡土文化功能关注不够,对“乡村”所内涵的特质与价值性关注不够,是评价功能缺位的表现。缺少对于乡村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评价,就会导致难以全面反映乡村学校全貌的后果,更缺乏对乡村学校发展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指向。
二、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内容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留住乡愁,是我们探寻“我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是回答“我向何处去”的思考。新时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是乡村学校的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考验的就是我们的乡村学校。
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是合乎道理、合乎逻辑,也是解决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与乡土文化疏离这一现实问题的应有之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讲,成为“是”乡村的学校,最关键的就是看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实现其内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教育内生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色禀赋。[5]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乡村学校是能让乡土特色禀赋得到最大程度表达的场所。
当前,乡村学校教育观念和思想体系处于原有的丧失瓦解、新的体系尚未形成的“空档期”,乡村学校本有的特色被忽视、漠视,致使乡村学校合理存在的根基发生动摇。从文化角度来看,乡村学校本有的特色就是乡土文化。如果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一方面,乡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稳固乡村学校合理存在的根基。
“我们关注乡村教育,在尽可能给予乡村少年同等升学机会和提供更多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让他们,特别是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乡村孩子更多地受到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教育。”[6]乡土文化是培养具有文化“底色”的乡村学生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是乡村学校培养具有文化“底色”的乡村学生的最优途径,所以,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是学校浸润于优秀乡土文化中,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必要前提,是乡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
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乡村学校发展评价是乡村教育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乡村学校内涵而有质量发展的主要表征,更能够真正加强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内在联系和交往互动。在全社会共同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常常忽略现代化给乡村学校及其发展带来的矛盾,如何拓宽乡村学校现代化发展之路,需要分析现代化与乡村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由现代化造成的乡村学校问题,并由此出发来思考乡村学校发展应当做出何种努力,乡村学校发展评价就能为此提供参考和依据,给乡村学校的存在提供合理根基。
当前,我们的乡村教育并非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而是依据城市教育的模样来发展的。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表现为用城市教育理念和模式来举办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将适合城市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规范推及到乡村学校。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校分类建立不同评价体系,是我国实现教育评价,尤其是中小学校评价改革必须考虑的事情,也是实现有效管理和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乡村学校在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过程中,一方面,必然会对乡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从而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必然会对乡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还要考量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关系,如何将乡土文化功能与乡村学校发展评价融合在一起,是急需解答的问题。
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是对学校挖掘、整理、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程度做出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可达到程度。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乡村学校认识到乡土文化中应该被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的优秀元素,评价学校所在地区的乡土资源可开发程度、可利用性,评价学校对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需求程度与意愿,评价学校为发挥乡土文化功能而做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的合理程度。可达成程度的评价是乡土文化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与基础,是乡村学校挖掘、整理、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先决条件,其评价能够引导乡村学校正确认识自身优势。
第二,多样化程度。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乡村学校明确需要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多样的乡土文化内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内容的多样化是基于乡土文化的复杂性,形式多样化的前提是乡村学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结合乡村学校教育内容和乡土资源实际,凡是可利用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活动)形式,都可以达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作用。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其多样的内容有:丰富的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传统饮食、传统服饰、古典建筑、乡土语言、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生活器物等);多样的制度性乡土文化资源(习俗活动、礼仪惯例、道德秩序、农业文化,农耕制度、劳作方式、生产工具、生产经验、民风民俗);深厚的精神性乡土文化资源(人们内心的信仰,德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物性之宜”“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符合人性特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多样的形式有:特色乡土校园文化的创建;学校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乡土文化的专门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多样化程度的评价能够帮助乡村学校理清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内容、形式等载体。
第三,综合影响程度。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要依据评价指向其综合影响程度,评价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是否落到了实处,真正产生了效果、是否与国家政策中的标准相背离;评价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是否与目标要求有差异;评价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感受、收获;评价对家长(村民)及乡村社区的带动作用。评价综合影响程度是对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有力检视,能够帮助乡村学校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便于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便于乡村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必须具备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学校如何立足本乡本土实际,结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背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抉择如何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是确有必要的。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行动之一,具体见下表。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来评价乡村学校发展是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其中,高质量发展指的是乡村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多样化、差异化评价的基础上,有利于乡村学校认识其内在优势,有利于乡村学校自信地发展。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乡村学校应当基于本乡本土特色,以校园文化、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主动发挥乡土文化功能。
在实际中,评价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还没有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基础的乡村学校而言。即便如此,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仍然具备可以行动的条件。这个过程中,既涉及选择何种乡土文化,又涉及如何取舍,还涉及探索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如何选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最能代表其地域文化的素材,结合本地语言风格加以生动形象的叙述,凸显出地方特色;如何使学生对乡土文化有直观的认识,产生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与愿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如何开展乡土文化学习效果多样化的评价,都应该是有所设计与全面考虑的事情。在学校评价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评价学生乡土文化学习的效果,进一步对其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做定性的评价。例如,手绘家乡乡土地图大赛、利用展示区展出学生的乡土文化学习报告、开展结合学科的乡土知识竞赛等,这些都是可以反映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效果。只有结合了正确合理的评价,才能真实反馈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效果,改进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思路。
《总体方案》中将改革中小学校评价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要把“乡土文化功能”纳入进来,是直接影响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的内涵与特色发展。因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突出乡土文化功能的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与基本构想。
(一)坚持多主体互动评价
乡村学校发展评价,应该是既有外部评价也有内部评价的。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的多个评价主体的、内外部相结合的乡村学校发展评价方式,有利于从以往一套标准评价所有学校逐渐转变为对学校的分层分类、差异化评价,也有利于学校基于改进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转变行动。评价乡村学校发展,应该由“学校自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与社会(乡村社区)评价”等组成,通过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收集不同主体的反馈信息,可有效促进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通过评价促进乡村学校反思、适时改进。乡村学校在各类政策文件的要求下,依据地区情况、学校情况,根据评价体系的标准,制订综合、实用、可行的评价方案,促进乡村学校发展。评价方案应该尽量做到“一校一案”甚至“一校多案”,将评价指标具体到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细节上。
其中,最重要的在于学校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自我反思,学校首先将其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做法显性化,进而不断提高教师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乡村学校进行评价的改革。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成长。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对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进行评价,是加强学校乡土文化功能发挥、促进乡村学校多元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下放权力的过程包括分配工作、授予权力、界定职责、建立问责制度四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乡村学校乡土文化功能发挥的程度和能力。通过评价,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校制定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实质上就是对不同乡村学校发展的理想的构想。
(二)探索多元评价方式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总体方案》中对不同评价方式的要求。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也应当考虑探索不同的评价方式,其中,应当突出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一是强化过程评价。学校发展是一项持续而动态性的工作,因此对乡村学校的评价不仅应该注重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在以“学校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与社会(乡村社区)评价”等评价的过程中,要建立过程评价机制,使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评价常态化。关注过程评价,能够让评价更全面、更生动,也是使评价更科学,更具实效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保障。
二是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考评的方式来促使学校重视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是一种很单一的手段,容易引起师生的反感情绪。因此建议探索增值评价,注重关切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内在意愿的生成,这样一来,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将无需外部的监管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也是乡土文化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增值评价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对于乡村学校而言,纵向比较乡村学校发展,主要看乡村学校在发挥乡土文化功能上的变化,看今时与往日的进步,比较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学校如果取得了进步,则应当予以肯定;如果没有发展,即使“初评分数”比别人高,也要明白“不进则退”,进而查找原因,探究解决策略,进而实现下一步发展。
“优质学校”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优质学校观”,而相应的学校质量评价目标也是一种“差异化目标”。这种目标一般采取不同对待的原则,即不同学校应该采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目标。[7]所以,对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评价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而应以“是否实现增值”为标准。增值评价是为了推动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改进,建立乡村学校长期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发展机制。
评价内容不能只注重乡土文化知识的评价,要对学生习得的乡土文化知识、乡土文化工艺技能、乡土文化的传承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一来,评价有利于关注到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涉到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感、创新精神、合作探究等乡土文化的能力发展和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发挥。
(三)明晰评价改革的重点方向
乡村学校在经历了均衡发展之后,又开始了以内涵式发展为重点的深层次改革,站在新起点上的乡村学校评价也应该以体现“乡村实际”为观照点。
实现内涵式发展本就是一件功能性的、革命式的发展方式的变革,是对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存方式的改造。要想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对已有成就深度审视,在理解和超越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意味着对乡村学校评价要真正寻求突出乡村学校实际,意味着乡村学校既要重视原有的文化建设基础,又要结合当地物产、经济方式,重新从特色学校建设的角度对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选择和分析。然而我国乡村实际千差万别,如何将“结合乡村实际”的理念融入评价之中,最终转化为学校底色、学生素质,对于评价改革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如何提高新时代乡村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必须重点把握学校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将乡土文化功能纳入其中,有针对性、有步骤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乡村学发展评价中逐步落实,最终建构起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晔.乡村学校涵养乡土文化生态[N].中国教育报,2020-07-03.
[2]马云鹏.优质学校的理解与建设——21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24.
[3]任仕君.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传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2).
[4]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10-14)[2021-02-06]http:/pcpeople.com 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1.
[5]余应鸿.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6]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
[7]苏启敏,王海涛,从标准化到差异化: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观念转移[J].教育科学,2016(2).
The Function of Local Cultur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Evaluation Content
Zhou Ye Xu Haohao
Abstract: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which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build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run education that satisfies the people."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o reverse the unscientific education evaluation orientation. The further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should consider including the local culture function, so that the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will move towards a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that emphasizes individ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Incorporating the local culture function in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school development, the content o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achievable level, diversific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level. This can make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school development more targeted and diverse, and reflect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This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evaluation.
Keywords: local culture function; rural schoo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evaluation reform
责任编辑:李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