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七期) > 正文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徐长发
阅读数:204

来源:《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观上削弱了它的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它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教育

历史是现实的接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我国当时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历史难题,特别是劳动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文化教育问题。教育部门贯彻了“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举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学校向工农开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深受欢迎。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国家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为了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问题,中共中央于1954年5月24日批转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央宣传部则出台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提纲》,“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以加强劳动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以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1],这是新中国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产生的最初诱因。

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入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学校系统的教育取得了新发展,中小学开始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55年10月,教育部派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代表团重点研究和考察了苏联的综合技术教育。[2]1955年全国文教会议提出在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要求。同年9月2日,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学计划》,并提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加强劳动教育。1956年7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了规定。1956年7月23日,教育部颁发《中学实验园地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对实验园地的组织、管理、工作内容等都作了规定,促进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由此,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在《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中规定:初高中各年级增设生产劳动科,每周2小时;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每学年为14天到28天。随着这个教学计划的贯彻执行,各地中小学校都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4]由此,劳动技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上确立了正式的课程地位。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同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有生产常识、手工、劳动等课程。小学一、二、三年级不设劳动课,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参加劳动的时间为半个月。全日制初中有生产知识、劳动等课程,高中也设置了劳动课程,中学生每年劳动一个月。“文化大革命”的“开门办学”虽然是一种极左的行为,但其中的学军、学农、学工、劳动锻炼、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内容也有其合理成分。

我们并不否认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走过弯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经济生活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无疑也打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的烙印。这一时期实施的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出发的。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它一方面能够帮助国家更好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解决社会稳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经验。

发展是历史的接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要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5]1978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试行草案,1981年8月正式颁发,其中提出“五爱”教育。在“五爱”教育中,就有“爱劳动”的要求,这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最基本要求。1978年9月22日,教育部经过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学条例》和《小学条例》。《小学条例》提出,小学要开展科技活动。《中学条例》提出,要切实加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重要知识”教育。这使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在内容上、教育方式上有了新拓展,更富有时代性。1981年4月17日,教育部通过并颁发《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教学时间初中阶段为2周,高中阶段为4周。198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的试行意见》。1987年3月6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规定:初中每学年2周,每天按4课时安排,3年共计144课时;高中每学年4周,每天按6课时安排,3年共计432课时。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计划的制定订原则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适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教委印发了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学大纲的初审稿,并与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同时实施。1990年3月8日,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调整后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为指导性计划,高中劳动技术教育总课时安排没有变化。这次的调整仅仅是把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为2周,加在劳动技术课、课外活动或学科教学活动的时间内进行。国家教委再一次确定了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揭开了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新的一页,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非常活跃。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31日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总结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经验时,把“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6]还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7]。这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对人的劳动技能素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4年6月14日至17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特别讲了关于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8]这给从事劳动技术教育的人们以很大鼓舞。

在这段时期,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强大作用下,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国家教委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把“改革中小学教育,加强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一项措施。[9]

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建议

教育是需要传承的,它是实践的科学。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选择,取决于人才标准的确立和教育培养目标的社会认定。

(一)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学术生态问题

进入21世纪,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一体化的需要,培养适应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更为重要。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我国更是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了规定:“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设置选修课。普通高中要设置技术课程。中小学都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10]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板块。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1]这些规定怎么去落实,怎么才能转化为被教育领域认同和接受的实践,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还没有可以作为操作示范的典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3年的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标准的小学、初中部分,一直没有出台。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领导面对教育教学的现实,实实在在地感到无能为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涉及传统学科的只有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如何统合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拼盘和组合就可以解决的。过去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它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全国有一大批的老典型和新典型。像天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天津13中)、天津河西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河南焦作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株洲市第二中学、北京市西城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海淀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石景山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丰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攀枝花钢铁公司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哈尔滨道外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等都有成功的经验和特色。20世纪90年代,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曾提出“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行动建议”,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是客观的、现实的,只是没有被主流媒体和决策主导者所关注和重视而已。有人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大亮点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经过几年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困难和困惑却更多了。“相形于话语的生产者、移译者或诠释者志得意满的兴奋,我们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另外一种异样的氛围:圈外人士的不满乃至责斥、家长的困惑、教师的焦躁甚至管理部门的无所适从。”“因为基于自身的现实需要和对行动后果的计算,比起理论工作者来,旁观者、家长以及教师们相对而言要更富于理性。”[12]

面对事实,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还应不应该包括劳动技能素质,如果包括,应该怎样去落实。仅仅靠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板块”的地位,就能解决吗?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分配中,是很难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的。现在许多地方是按四大板块来分配课时的。以初中为例,过去144课时的劳动技术课时被瓜分了。基础教育不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就盲目地提出创新要求,“孩子没有学会爬就让走”,这不符合青少年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有的是装样子,是一种表演。“探究”与“创新”,仅仅靠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很难完成任务。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随意性很大,往往成为学生“放风”、“放松”和“放羊”的机会。只要学生高兴,不出安全问题就行,学校与教师都是这个态度。这不能不引起关心教育并有着社会责任心的人们的思考。

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不被所谓正统的教育学所重视,一些学院派的学者不屑于这方面的研究,认为没有学术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强大作用下,学校不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否发展,只重考试素质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只要进了大学校门,中小学就完成自己的任务了。一些高校抱怨学生高分低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纵观我国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所有的文件中的表述中都是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的,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被打了折扣。政府部门由于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同,落实的工作力度也不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左右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二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对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认识还不成熟。

(二)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性、引领性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但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其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地方就有权根据本地的实际加以设计,通盘考虑。目前许多地方以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为主体,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基地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12月14日发布)所规定的社会实践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13]各地一批基地轰轰烈烈地建起来了,但缺乏规范要求,有的追求大而全,造成新的浪费。有的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会,实现了资源统合使用,节省了资源但一地多用,一地多功能,人、财、物的配置,基地的管理和维持也是问题,如果不把它实体化,就很难坚持。从实践的效果看,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体,利用过去学科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天津的河西区、河南省的焦作市都有成功的经验。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的困难,我们经过实践的探索,提出了一个思路: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这一思路的实践受到了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

淡化学科界限,但不是不要学科,情况不同,就不能一概而论。劳动技术教育是一个边缘学科,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是一个需要发展的学科和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学实践上看,花样繁多,评价繁多,简单问题复杂化、学术化,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又与小学、初中阶段的综合课的内容有交叉,造成了新的不协调和学时浪费、资源浪费的问题。在小学及初中阶段,劳动技术教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学习领域,但被指定的学习领域不准编成教材,遭到了许多质疑。特别是中西部条件差的地区,教师水平跟不上,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本来就非常稀缺,如果连教材都没有,劳动技术教育是很难实施的。高中阶段,技术教育课程是独立设置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如何衔接,显然缺乏综合考虑。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从标准制定到教材审定出版再到实验推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高质量完成的。广大的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基层学校的校长实际接受到什么程度,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在理论论证、实践实验、示范操作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用行政命令的“运动”方式大面积推广,是欠妥的。教育改革要避免浮躁,避免泡沫学术的影响,教育时机是不可逆的,决策要慎重。我们不反对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论,但一定要适合国情。先进的理念需要变成实践的种子,需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个合成概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劳动技术教育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价值体系,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内容。它注重的是学生劳动技术意识的培养,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为学生对未来人生路线的选择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劳动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相融合的现代教育形式,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先进文化。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学科性与实践活动性相结合的双重特点,是学科性与实践活动性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劳动技术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选择,发展是它的本质特性。[14]以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为主体,拓展它的基地功能,体现了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强化了它的生成性和创新性特点。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注重发展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概念。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通过基地的内在建设和外在延伸,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实践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本身就是综合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政府统筹,成立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利用原有的优势资源,发挥基地的综合功能作用,进行新的教学资源的积累的模式。二是社会力量办学,民间投资,教育部门指导,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体规范经营的模式。三是职业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资源融合,发挥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场地设备的优势,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的负担,区域教育资源综合发展型的模式。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在总结和推广这三种模式的经验。

(三)建议回归和还原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地位

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突出它的学科性与实践活动性的双重特点,完善其学科体系,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特殊育人功能,这是时代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统合课程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还欠成熟。除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性、工序性比较强,已具备独立课程形态外,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实际课程领域实施,有些牵强附会,从科学定位上看,既不严谨也不严肃,并没有赢得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的信服,这就影响到它的实践进程和效果。所以,应将其他几个板块融合到传统学科教学之中,使它们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社会实践课完全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那样会使教学更简捷、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吸引力,师资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单独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从形式上做文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况且面宽内容广,很难深入,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在实际分科教学中,凡是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课程,其实教师本身都注重了综合方法的运用,注重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通问题。综合与分科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不是通过行政命令和学科合并的方式就能解决的。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的要求加以修订,避免出现更大的实践困惑和损失。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劳动技术教育的声音很微弱,在传统的教育学科面前,劳动技术教育的学术力量还很单薄。但我们有信心和希望吸收更多的热心者、志愿者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用行动去证明劳动技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去印证它的学术生命力。呼唤千百万教育实践者用自己的实践成果来证明劳动技术教育的科学性,避免失误,降低教育改革政府支付的成本。让劳动技术教育有地位、有空间、有时间,可持续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1,347,348,438.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4][13]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1.

[5][1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与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12]阎光才.当代中国教育理论话语纷呈背后的忧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7][14]徐长发.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研究,2002(2).

Development of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China

Xu Changfa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de energetic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for productive labor.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3-1957,the curriculum position of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as established along with reinforcement of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60s and 70s of the 20th century,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d obvious political features. Bu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enjoyed a great progress and its disciplinary and curriculum position was reestablished in 1978. Especially after 1993,the curriculum position of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as suppor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education. Moreover,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its curriculum position was objectively Weakened. As 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of competence education,its disciplinary position should be restored.

Key word:labo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competence education

责任编辑:唐家莉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