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七期)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践行教育公平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作者:黄兴胜 黄少成
阅读数:462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积极领导开创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将促进并实现教育公平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一条不断追求教育公平的红线纵贯百年峥嵘岁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的生动注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教育公平的历程进行回溯与梳理,对于总结促进教育公平取得的伟大成就,厘清党百年来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逻辑,揭示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平民教育;工农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形成了与其他阶级和政党截然不同的政治叙事逻辑和历史运动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为短期利益所袭扰,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其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项跨越历史、超越时代、剑指未来的恢弘事业,必须通过青年人一代一代的接力奋斗才能得以实现。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的事业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先手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关键之策、长远之策。促进教育公平则是实现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也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教育公平理念及其实践历程

维护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践行公平正义实践的重要维度,是现代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探讨研究的热点议题。无论是作为学术还是政策话语,教育公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公平,是相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正义、教育公正、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等等一系列概念而言的,一般是指将教育公共资源进行均衡配置的规范或原则,强调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广义的教育公平是对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等等相关概念抽象后的实践原则和价值理念的统称,既强调对教育公共资源进行均衡配置的实践过程,也包含将教育作为召唤良知、统摄善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判断,既强调教育的实践原则,也强调教育的本意目的。本文中的教育公平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公平。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平民教育观”及实践(1919-1927)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向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启发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重新思考。五四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唤醒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增强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革命中来,以他们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平等教育权成为唤醒其政治觉悟与革命意识的前提条件。受制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公平的完整概念及其严整的意思表达,并没有在党的创始人的话语体系和党的相关文献中专门呈现或提及,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教育权利、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却成为早期共产党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期,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提出让平民享有教育权利和平等教育机会的主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平民教育的概念及其观点就此在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主张中逐步确立,并成为20世纪20年代关于教育公平主张中具有重要份量的历史概念。早在1915年,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教育必须实行“惟民主义”,[1]即要实行平民教育。李大钊提出教育应本着“庶民”的方向,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2]邓中夏在1919年3月发起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其宗旨为“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其目的在于“教育普及与平等”。毛泽东在1919年7月《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指出,改革“见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3]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同时,肩负起人民群众在思想和教育上彻底解放的历史重任,把教育工作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与理论中不断探索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平民教育观主要通过推动工农教育的实践体现出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明确要在所有产业部门成立类似于“运输工人预备学校”“纺织工人预备学校”等工人学校,并强调工人学校应逐渐成为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4]1925年中共四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对工人和农民加强教育,以唤醒其革命意识,提高其阶级觉悟。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上海、武汉、广州、济南等地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或工人夜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源路矿工人夜校。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工人夜校由最初的60名学员发展成为具有7个分校和1000余人的学校。安源路矿学校前后办学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教育的成功实践,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农民教育方面,1922年澎湃在广东海丰县各村开办了农民学校,对农民开展教育,农民子女免费入学,根据统计在海丰县县城附近就有“与教育绝缘的儿童,有五百余人得以读书了”。[5]从1924年1月到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举办了农民讲习所,毛泽东同志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主任期间,实际主持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农民讲习所关于农民教育活动的实践,成为毛泽东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人士践行平民教育理念的重要场所。平民教育观的倡导实践,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维护了平民教育权利,打破了少数人独占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平民获得了文化知识。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面向工农”的教育公平观及实践(1927-1949)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先后建立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尽管恶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相比早期在国共合作期间开办的工人学校和农讲所、农村学校总体上受制于国民党政治、经济政策和管理的约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学校由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管理,对实施教育公平理念有了更大更多的政策空间和主动权。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教育公平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将教育面向工农群众,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教育公平理念中的工农核心意识,旨在增强工农阶级的文化知识觉悟、培养工农大众的实践斗争能力。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明确宣布苏区的教育方针是:“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6]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为临时主席在回应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时,提出了“四个在于”,其中最后一个即“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7]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广泛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开办成人补习班、识字班,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面对面对农民开展教育,最大限度普及教育,提高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激发他们革命热情和斗志。

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根据地政府通过夜校、新文字冬学、识字促进会、识字组、巡回训练班等方式减少工农文盲、破除封建陋习、提高工农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根据工农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和根据地建设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从1936年到1940年短短4年间,党中央就将根据地的小学数量从120所增加到了1341所,[8]在后期经过整顿规范与质量提升,到1945年上半年,根据地小学达到1277所,学生34004人。[9]随着社会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地中学(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也取得发展。根据统计,到1941年就建有11所中等学校,到1945年累计输送各类学生3000余人。[10]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根据地(重新)成立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工人学校、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等10余所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类人才。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期间,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社会培训到正规教育等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各类学校,使一大批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消灭文盲、提高了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文化水平,对根据地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11]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面向工农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其实践,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实验区”和“示范区”。从早期党的创始人关于教育公平的平民教育主张到之后的工农教育实践的转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就明确提出将工农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首位的主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对党的创始人在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公平观方面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公平观及实践(1949-197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局部执政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的党,也为党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场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2]这里的“人民”在当时主要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四大阶级,主要群体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即将执政全国在中华大地上空前广泛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制度依据。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形式明确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人民群众在政治地位和教育等各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公平。期间,实施教育公平的举措主要有以下方面。

开展扫盲运动并吸收工农群众子女入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赋予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实施教育补偿公平最基本的工作。在旧中国,广大工农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有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在党中央“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下,全国通过扫盲班、学习小组、业余学习班、以及速成识字法等班组学习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全国累计扫除文盲1亿多人。[13]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优先招收工农群众子弟,吸收工农群众子女中的失学儿童入学。1952年,全国小学工农群众子女占学生总数的80%,1953年全国普通中学工农群众及其他劳动人民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1%,高校中工农群众出生的学生占新生总数的27.39%。[14]

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教育公平理念更深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早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今后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即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15]1953年9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16]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中小学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制度、严格考试选拔制度、拔尖人才培养制度,同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并于1952年对全国高校实施院系调整。这一时期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实施、高等院系调整、以及高教六十条的颁布实施,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更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必然举措,也是教育公平向更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适合的经济条件及生活保障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开展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教育公平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总体上采取“免学费+助学金”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保障。1952年7月,政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全国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学生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废除学费的前提下,将全国各高等学校学生及中等学校学生的公费制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17]这标志着人民助学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确立。助学金制度的实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接受学校教育适时提供了经济保障,彻底改变了旧社会少数特权阶级或有钱人进学校读书的历史,努力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是新中国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坚持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务学校并举,普及与提高并举,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了扫盲和发展各类教育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公平。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局限和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公平还只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探索。十年“文革”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灾难,使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本质和功能,从根本上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改革开放后“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观及实践(1978-20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教育领域全面开展拨乱反正,教育公平理念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力图克服平均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体现,从而对社会公平正义及教育公平有了全新的认识。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赋予教育公平新的内涵,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公平观。这一时期,党中央关于教育公平的举措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在改革开放前夕,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重新确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18]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是恢复社会正常功能和社会发展秩序的重要方面,从实质上确保教育公平从保护受教育权利到教育的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教育起点公平。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义务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快速普及。1994年,国家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并将“普九”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到2000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05年12月国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19]从而使义务教育回归到本原,并从法律上确保了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先后实行211、985的建设工程项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有效促进了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更多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有学上”的期盼,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实践。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须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观点。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20]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需求和呼声下,党和政府推出一系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举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性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等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1995年《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特别明确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教育面向全体人民、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也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开放、教育的层次类别更加丰富多元、教育的体系更加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得到空前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逐步获得了更高层次更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五)党的十八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及实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发展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并把教育公平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1]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他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也持续增加。截至到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八年保持4%以上,达到53014亿元,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24]

加强教育公平顶层设计,为教育公平向更高层次和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15年修订后的《教育法》将“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写入总则,从而明确将教育公平从教育发展价值追求和政策要求,上升为教育基本法律的原则,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要求,强调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明确要实现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等目标。

同时,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公平。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发展成果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内容被写入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党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确保每一名学生获得适合的升学通道。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教育面向人人,引导教师关爱每一名学生,不断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和偏远地区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愿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教育信息化设施为广大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同时,党中央把实施教育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和践行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举措、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教育公平。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西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等发展作出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经费的城乡统一标准;启动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的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推动中西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整体功能提升;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促进教育公平在中西部不断实现。同时,持续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力度,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中西部教师教育创新计划、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措施,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营养保障力度,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招生专项计划,确保贫困地区学生和困难群体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教育公平的历史性成就

在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更为世界教育公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成为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重要文献中,论述了公平在政治、经济、以及教育领域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反对以抽象的人性论认识公平,认为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25]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6]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够最终实现。在教育公平方面,马克思认为,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27]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论述而言,马克思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和论证,首先是出于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解放和发展的关怀,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以及教育公平理论,并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完善教育公平的内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之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方式,建设根据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让广大工农群众享有教育权利的目标,从制度上破除了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举措,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教育公平实践,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脱贫攻坚的举措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公平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从制度上消除了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类社会政治形态的全新类型,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与其他阶级的政党完全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28]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关于教育的着墨甚重,其从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出发,批判教育不平等的实质,并鲜明表达了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教育公平的主张,提出人人接受免费教育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正义以致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国旧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是基本上被摧毁了。代替这种旧教育的应该是作为反映新政治经济的新教育...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彻底消除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提供政治制度基础。无论是革命根据地推行的工农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每一个阶段实施的教育公平的政策、法律及其相应的实践,关键在于推翻了旧社会、旧统治的一系列不平等制度,从政治上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教育公平目标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高校六十条》等制度文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教育领域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教育公平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先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和规划,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公平体系带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事业发展,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要求,修订完善了一批法规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实现教育公平从“量”到“质”的转换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积极开启对教育公平的探索实践,在力量所及范围内最大限度内给予工农群众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着力破除教育特权,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先后扫除文盲达数亿人,让亿万群众享有教育的权利,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奖。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彰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经济快速发展为教育公平提供了越来越充足的物质准备,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受教育条件逐步获得改善。党的十八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将教育资源的投入向乡村农牧地区、特困人群和边境地区倾斜,着力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99%的基础上,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技术为亿万学生所共享,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使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大论断,党和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教育公平从权利、机会、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公平转变为以能力与结果公平为标准的实质公平,教育公平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新时代教育的突出亮点。党和政府通过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方式,使适龄儿童享有免费义务教育,数以亿计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教育公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教育公平的经验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公平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公平的实践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社会良知的起搏器,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社会和教育发展具有深刻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领导力量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维护教育公平,领导推动教育公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同样,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公平推进发展的领导也是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对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推动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积极主张并探索平民教育,在根据地推动面向工农群众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改革开放后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再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党的领导的红线贯穿党的教育公平事业的全过程。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民生议题和基本教育政策。从现代国家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和公平的教育事业发展。从党的阶级基础、目标宗旨、教育对象、主导作用等方面考察,中国共产党毋庸置疑是百年来一系列教育公平理念与实践的推动者、践行者与领导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富内涵的教育公平有着更高的诉求,如何进一步破除阻碍教育公平的制度障碍,着力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均等、制度公平、资源配置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公平事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公平事业推进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开辟并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路径,在中国教育史和教育公平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30]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通过广泛动员和严密的组织体系,不断深化教育公平的内涵,增加教育基本供给、拉长教育短板,引导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得以有效实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成为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及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审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最沉痛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根本原因在于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落后缓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中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彻底变革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在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迅速减少致教育成本增加质量下滑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正以校际之间的质量差异和城乡学校之间的新差异体现出来。要解决新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最根本的任务仍然是要坚持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唯如此,才能促进教育在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实现公平。

(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重要方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代国家需要长期推进的历史任务,其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31]很显然,这里的社会公平正义包含了广义教育公平与正义。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教育公平过程,总体呈现出逐步向前发展的态势:普通群众受教育机会从无到有、教育资源从稀缺到丰富、教育差距从鸿沟到均衡、教育层次从单一到多元、教育质量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出教育公平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教育公平受统治阶级“为谁服务”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决定的同时,还受限于所在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公平的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和现实要求也将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平享有更高质量各类教育的诉求更加强烈,教育公平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条件下呈现出新的内涵和要求。

在确保教育底线标准、继续缩小教育资源供给绝对差距基础上,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尊重、关心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围绕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者遵纪守法、爱家爱国、担当有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让每一个人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社会中享有人生出彩机会,既是党百年教育公平理念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努力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不断实现教育从公平迈向正义更高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

注释:

①作者简介:黄兴胜,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政策;黄少成(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N].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1915.

[2]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40.

[3]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1979:41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集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

[5]彭湃.海丰农民运动[M].广州:广东省农民协会出版社,1926:168.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1:27.

[7]同上,20.

[8]中国抗日战争史协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11-312.

[9]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630.

[10]雷云锋.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26.

[1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文献汇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40.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

[13]刘善文.新中国扫盲运动(二)[J].党史文苑,2017:41-42.

[1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3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Z].1958:14.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1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Z].1958:79-80.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19]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9.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80.

[2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胜利[N].人民日报,2017.

[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21-07-01.

[24]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2021.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07.

[28]同上,103-104.

[29]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2月23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30]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成就“中国之治”[N].人民日报,2020.

[3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

On the History,Achievements,and Enlightenment of Educational Equ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Century-old Practice

Huang Xingsheng Huang Shaocheng

Abstract:Since its founding in 1921,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ctively led the cre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people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It has promoted and realized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and reform.Ared line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has been running through the past extraordinary one hundred years,and has become a vivid footnot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untiring struggle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It is crucial to trace and comb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onducting education,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great accomplishment and identify the idea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Party in improving education equality and equity.This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rol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and further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quality in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al equity;the centena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istory achievements;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王丽红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