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七期) > 正文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

作者:张利钧 赵慧勤 张慧珍
阅读数:2953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26期

摘要:新时代继续推进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完满教育使命职责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为顺应新时代而发生了要素的充实、支点的转向、内容的重组等内涵上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加强劳动教育,于个人:回归本质,实现学习者个体充分发展;于社会:倡导和谐,构建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于国家:凝聚民心,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个人;回归本质;社会;倡导和谐;国家;凝聚民心

国内外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直接和间接探讨成果丰硕,已达成了对劳动教育具有丰富内涵要素和深刻价值意蕴的共识。新时代继续推进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完满教育使命职责的重要途径。探讨劳动教育为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而发生的内涵上的充实与深化,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加强劳动教育于个人、社会、国家的多重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的高度发展催生了崭新的劳动样态,倒逼了劳动教育的变革与跟进。“新时代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特征,要求劳动者重新确立自身在劳动中的存在价值。”[1]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崭新意蕴,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要素的充实、支点的转向以及内容的重组。

1.劳动教育要素的充实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劳动教育通常被视为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维教育目标的途径和载体,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为实现个体外在的体质健康目标和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真善美价值诉求提供了一定的补充和深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教育内容而存在的独特价值。实际上,劳动教育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指向与要素构成,是在个体全面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教育目标并列而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和提升学习者的劳动素养,而劳动素养集中表现为思想层面的劳动价值观、心理层面的劳动情感、伦理层面的劳动品德、行为层面的劳动习惯、能力层面的劳动技能。即劳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既包括认识层面的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对劳动技能技术的习得和领悟,也包括情感态度层面的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以及相应的情感反应,还包括行为层面的习惯养成和劳动生产能力。系统融合的思维方式是新形势下认识和考察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和亲和力的重要视角和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廓清以往关于劳动教育仅仅是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掌握劳动技能的错误认识,克服将劳动教育仅仅作为德育的形式和手段的局限。

2.劳动教育支点的转向

马克思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劳动教育得以在现实中生成发展的理论根基,而劳动教育并不是社会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的简单机械式拼凑和组合。真正的劳动教育必须是旨在且能够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顺应变化发展了的实践和时代特征而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更新的生命体,是现代劳动和现代教育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实质意义层面的交融和耦合。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引擎和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塑造和影响着社会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风尚。因此,现代劳动教育必须借力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构建多元化、融合化、先进化的劳动形式综合教育载体和平台,从田间地头、车间工厂的机械活动等粗放原始的劳动形态中释放出来,实现面向以知识信息科技为依托的新型劳动样态的时代转向。

3.劳动教育内容的重组

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能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在科技越来越渗透于社会生产各个要素和环节的今天,更突出地表现为脑力劳动。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实现各种不同劳动形式的综合贯通,如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认识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生产劳动与消费劳动、必要劳动与闲暇劳动等,“既不把其中某一种劳动形式理解为劳动的全部,也不以其中一种形式否定相关联的另一形式”[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精英民众广为讨论的话题,也是当今开展劳动教育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该问题本质上是如何科学看待和正确处理劳心与劳力的关系问题。“双手的努力越有智力充实性,生产劳动本身就越使人感到愉快,人的精神生活也就越丰富。”[3]体力和智力的发挥都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人本质力量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的对象化,不存在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别。“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人自主、自由的活动,是展现个体潜能、拓展社会关系、愉悦精神世界、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途径。真正的脑力劳动是在强烈求知欲望的支配下,积极进行思维批判和建构活动,并卓越地进行思维塑造和产品输出的过程。真正的体力劳动也是个体在现实生产过程中主动调动自身聪明才智、熟练掌握操作原理技能、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表现为思维和身体各自在自主活动、寻求超越的运动中实现个体能力的发展与精神的丰满。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认识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概念。生产劳动的价值不仅是通过体力的消耗而创造出现实的劳动产品,即创造物质财富,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个体智慧、意志、情感、道德等精神因素的养成与塑造。而认识性劳动是指儿童在真实的劳动情境和活动中逐渐习得相关原理技能,也是劳力和劳心相结合的实践形式。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经历了混沌一体—机械分割—更高层次的重新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和考察劳动教育的内涵必须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认识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特征,从认识上和行动上明晰实践倒逼催生的劳动教育内涵的新变化,才能完整圆满地彰显、实现劳动教育于个体、社会、国家的重要价值意蕴。

二、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于个人:回归本质,实现学习者个体充分发展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学习者的实际思想行为状况,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规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序列化、层次化的劳动教育长效体系,不断加强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利于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社会成员的核心劳动素养。

首先,劳动教育是个体树立科学职业观和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在生动鲜活的各种劳动形态中的锻炼和体认,为个体领悟劳动的乐生性并在实践中发掘和生成其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生活理想提供了最真实、自然、有效的培养皿和训练场。“职业是促进个人才能与社会服务之间维持均衡状态的重要途径。”[5]科学的劳动素养涵育是个体在最适合自己的劳动形式中体验精神愉悦和生活完满的重要前提。

其次,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一环。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诉求是指向个体内在真善美发展需求的分化和表征,而体育是指向个体外在的健康魄力的目标,即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是社会对个体成长发展有意识的调控、引导与期望。而上面四育最终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根本手段,通过与现实客观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通过生产劳动这一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劳动教育为立德树人、铸魂育志的综合教育目标在实践中走深走实、落地生根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形式和检验手段,是个体在与对象世界发生现实关联以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充分发展的基本途径。

最后,劳动教育是捍卫人性价值、摆脱异化现象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诸多著作中,均突出强调了劳动在人和社会历史发展演变中的根基性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观点,以实践为枢纽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为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统治、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劳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关系的基本实践形式。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内在力量、潜能的外化与展现。而劳动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是新时代实现复归人的本质、捍卫人性价值、重塑人类精神家园的有力回应,有利于在现实劳动活动中发掘、开发与应用个体各方面的潜能和智慧,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对现代化潮流中裹挟着的人器物化、工具化、利己化、庸俗化等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1.于社会:倡导和谐,构建真正的社会共同体

首先,劳动教育是增强个体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营造风清气正社会风尚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不仅能实现个体内在力量的展现与再认识,而且能在个体与其他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培育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培育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集体协作、群策群力,必然会实现社会成员内部信息能量的交换互动、更新创造,是个体实现社会化、拓展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劳动成果的交换和分配上,必须考虑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公共劳动的转化问题。而获得劳动交换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条件在于个人劳动是否能满足社会需要,有用劳动是否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有效劳动,由此要求社会成员将全社会的需求作为自身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和参照。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关涉人的交往性劳动技能,培养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其收获社会交往层次的幸福”[6]

其次,劳动教育是消灭阶层压迫、分裂现实与意识、建立真正的社会共同体的重要通道。“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根本在于消灭旧分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7]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少部分人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从事脑力劳动,绝大部分人从事附属于机器的片面、畸形的体力劳动现实的反抗与改造,是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社会工作区分伦理的反思与超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少数人剥削榨取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的社会形态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虚假的共同体,一部分人的过度发展是以牺牲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的。而当今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在思想认识和工作开展中均实现对劳动教育新特征和新要求的科学把握和有力应对,有利于逐步培育社会成员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点,树立共产主义劳动道德,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风尚,抵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腐朽思想。

最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我国政权性质和执政立场的生动体现,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8]。劳动教育是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和工农群众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和钥匙,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进不同阶层间的相互理解与接纳,夯实党和国家千秋万代功业的执政根基,调整社会关系朝着公正合理、和谐有序方向发展,实现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整体素养的进步与内部要素的融通。

3.于国家:凝聚民心,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9]

在全民族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方面,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有利于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社会成员忠实崇尚的生活准则,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郁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浸润人心。对劳动和劳动者重要地位的凸显和宣扬,在物欲横流、精神迷失的现代化困境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统一社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需要,是涵养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社会风气的载体。此外,统治力量是否给予劳动和劳动者尊崇关爱的态度并在现实中保障其合理利益的公正实现,是从外在社会现象层面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依据之一。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能激发学习者的政治认同心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按劳分配取代以往不劳而获剥削分配方式的巨大历史进步意义,夯实党和国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根基。而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方面,适应当下劳动形态的重大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有利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输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培养忠于祖国、心系人民、信仰坚定、志向高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亦是对科技异化现代性困境的有力回应。科技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立性手段,因为其创造者、应用者、控制者都离不开人,人的主体性色彩和诉求必然反映到科技的现实应用中来。因此,科技发挥了维持社会秩序、控制民众心理的意识形态功能,但其非暴力性、隐蔽性、全面性的渗透特点,造成了个体自由的丧失和反抗意识的衰减。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认为,科学技术具有实证性、功利性、反辩证本性和对现实的顺从性、肯定性、非批判性等特点。在科技统治下的现代社会,作为人本质存在的对立属性沦陷、畸形,主体丧失了自我超越、自我否定的一面,满足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全方位的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表现为浅薄的乐观主义心态,而不去进行反抗现存的实际上的社会剥削和不公的思维批判活动和现实革命运动。现代社会的特点或者悖论即是合理民主而不自由,是因为其科技的意识形态统治先验地潜伏、支配着主体的活动。科技的实证主义、工具主义的大行其道严重挤压了人文、人本、人道主义等价值理性和人类本真状态的追寻空间。科技的力量让个体的差异、个性、自我模式化、器物化、庸俗化,使人变成生产和消费的奴仆,失去与现实的张力和对终极本源的沉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变成了片面机械的关系,阻碍了人们发现社会危机四伏、个体生存状态割裂的真相。

而劳动教育价值的充分张扬和实现是应对科技异化现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呼唤劳动教育更高层次上的回归。科技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必须在与资源、环境、人口保持合理的张力和区间内运行;必须在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合理的社会关系)内运行;必须始终将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结合起来,避免精神迷失的现代性困境。此外,科技发展大大减少了满足社会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必要劳动时间,且劳动形态正朝着劳动的监督、管理、协调全面转化,个体闲暇时间的增多将成为社会最普遍的特征。而劳动是彰显人本质力量和内在潜能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闲暇教育的重要现实指向和内容,尤其是与对象世界直接发生关系的体力劳动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要从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教育产生的新要求出发,从劳动教育要素的充实、支点的转向、内容的重组三个方面具体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表达,分析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教育对克服科技异化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这将为今后劳动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细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毕文健.新时代劳动形态下劳动者及劳动教育的新审思[J].职教通讯,2020(6).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5]章乐.从割裂到融合:论当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

[6]查英,陈鹏.劳动教育关照幸福的三重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

[7]杨兆山,陈煌.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21(1).

[8]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6.

责任编辑:李晓贺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