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七期) > 正文

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变化中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迪

作者:刘向兵 谢颜
阅读数:160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年第3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劳动教育始终存在于党的各项工作中,劳动教育也在我党的教育方针变化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的地位。探析、梳理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既有利于深化对我党劳动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也有利于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工作方向。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方针;历史演变

2021年4月29日第三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自此以后,劳动教育不仅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与德智体美并举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变化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历史演变背后的逻辑与现实基础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梳理和探析,并由此认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发端与党的教育方针的探索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所规定的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体现所规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且又能动地影响和促进政治经济。[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劳动教育与党的事业有着天然联系,也势必在党的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中体现出来。建党之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展了面向工农大众的“平民”教育,强调劳动光荣、“劳工神圣”,呼吁受教育权利平等,普通劳动者都能享有教育权利,致力于唤醒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和自我认同,使其投身革命运动,不断壮大革命力量。早期青年刊物《先驱》曾指出“共产党的骨子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将来社会的主人翁,将来社会上的人都应当是劳动者”,我们作为劳动者要深入民间到农工社会中宣传指导促进革命。[2]党的早期领导人通过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馆,如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阐释劳动价值、进行革命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工人骨干,壮大了革命力量;通过建立农会、创办农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如彭湃组织成立广东海丰农民总会、毛泽东在湖南开办农民夜校等。通过办农民夜校,“一面可使农民于教育中养成其革命思想;同时,也要增进其农业之知识与技能”[3]。此外,这一时期我党还创办各种干部学校、军校,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开展劳动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实地调研,力图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可见,建党之初的教育工作围绕提高工农政治觉悟和知识水平的目标展开,旨在提高劳动者自我身份认同,树立劳工神圣、劳动光荣意识,唤醒工人、农民等广大劳动者的革命觉悟,从而投身革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

苏维埃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发展生产为革命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坚持抗战做好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员准备。这一时期党提出的教育目标是“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能够担负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1934年1月,我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在于”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即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4]1938年抗战时期,我党确定了教育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思想有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能够担负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5]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指出,“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6],原因不仅在于延安的青年们是统一的、团结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实行生产劳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7],他们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正确,“是真正抗日救国的先锋”[8]。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劳动竞赛运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根据地建设和前线战斗,更使广大工农群众得到了锻炼,提高了革命觉悟,磨炼了意志,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劳动教育在建党之初,就被视为唤醒工农群众政治觉悟的革命手段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手段,受到高度重视,因而不断体现于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时期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并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探索状态的重要政策。

二、劳动教育的加强与党的教育方针的完善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劳动教育的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受到高度重视,“爱劳动”成为社会主义“五爱”公德的重要内容。1950年5月,时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同志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将当时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概括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9]。同年,钱俊瑞副部长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要求:“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在各级学校加强科学技术教育。”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首次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1]该时期的教育方针一方面强调劳动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建构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必须向工农开门”“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注重学习建设新中国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教育的社会生产动员作用十分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开始彰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这个历史阶段,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构并存,在“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中的劳动教育也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需要动员和团结一切劳动者,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和保持广大劳动人民参与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强调要沿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革命经验,劳动教育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性。

2.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科技知识,培养学生使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能和技巧,并通过课程规范劳动教育内容。1955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中要求,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除注意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外,还应注意进行综合技术教育”[1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工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小学课外活动规定的通知》,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开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明确提出“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这个阶段确立了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体现出劳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光荣职责,只有辛勤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才能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个时期,我党确立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基本路线的确立表明了我党基本任务和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3]从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党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出“全面发展”,在继承基础上有了发展和丰富,同时两个“结合”的表述与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质是一致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代替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体现出我国教育功能和目的从强调服务政治向服务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转变。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党的教育方针首次被正式写入教育根本大法中,劳动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这一时期围绕“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代主题,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以下深刻变化。

1.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总结、汲取“文革”的经验教训后,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16],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17]。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提出了要“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18],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劳动教育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的做法;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来大力支持劳动教育,为学校提供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的场地、人员和物资,以满足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需要,劳动教育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将坚持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19]既延续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原有表述,又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随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将美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要求,2015年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写入了美育的内容和要求,这也是党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和丰富。

2.劳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和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加强劳动技能教育,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成为落实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之一。1982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中,对初、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成绩考核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01年5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决定》中,对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这不仅要求学生懂劳动、会劳动,更要在情感上与劳动人民有联系,在态度上尊重劳动、崇尚劳动。2001年,教育部又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21],把信息技术和职业技能融入劳动教育,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3.劳动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22],使其与智育、德育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并对如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做出了具体说明,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行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强劳动教育”也提出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3],劳动教育开始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延伸,进一步体现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新取向。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的新界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者、劳动、劳动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劳动教育也被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的地位,更加明确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劳动教育正式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4]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强化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也使我国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系统、完整。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开启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全面部署;同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学段要求、实施途径、关键环节、监测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为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本次《教育法》修订,在重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劳”明确写入了教育根本大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构建完善、系统、全面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5]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社会实践需要,紧密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相促进,同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因此,要构建完善的、具有内生力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设置独立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体系,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和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综合、开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采用独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科专业中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多项措施,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

四、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变化中的特点与启迪

(一)劳动教育一直在党的教育方针中进行着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变化

回顾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劳动教育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时俱进,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总路线的调整,在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着相应的调整。

1.党的教育方针从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战争服务(1921),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生产建设服务(1950),改革开放时期为经济建设服务(1978),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5),一脉相承。这些变化都凸显了教育的社会生产动员功能,亦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劳动、促进生产,培养劳动者、建设者。

2.从为工农服务(1950),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1958),到为人民服务(2001),表述越来越清晰准确,凸显了教育服务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治国理政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要强化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劳动群众的重要地位。

3.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7),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将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由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兼备提升到了全面素质、全面发展,将“劳动者”要求更加精准地定位为“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质的“劳动者”。

4.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到“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到“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5)”,生产劳动作为教育的途径、方式的意义始终没有改变,不能动摇,亦即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的重要意义,教育是“通过劳动的教育”。

5.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57),到德智体全面发展(1978),到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015),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凸显了对教育对象素质的不断完善,对劳动同时具有的教育内容意义的彰显。劳动素质已成为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已经明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教育也是“关于劳动的教育”。

(二)以《教育法》的修订为保障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被提高到突出重要地位。《意见》《纲要》印发实施以来,高校采取了积极行动,在劳动教育领域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但站在对标对表中央精神、切实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高度看,高校的劳动教育整体还处于“慢热”起步阶段、分散探索阶段。各高校的劳动教育规划设计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混同化,看不出大学劳动教育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有劳动、无教育,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一招鲜、单打一,把组织一两种有特色的活动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部。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需要全面协同、合力推进的事业,是一项宏大、系统、专业的工程,亟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来保障和支持劳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2021年的修订,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必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发挥提认识、固根本、强落实、利长远的重大作用。

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党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史也是劳动教育发展史。凸显了劳动教育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劳动教育事关治国理政、事关富国强民、事关立德树人的巨大政治价值和战略考量。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探索的全面升华,是对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回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主张的体系贯通。要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力量。要以此次《教育法》的修订为契机,有力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体系,依法依规推动劳动教育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50-51.

[2]段颖惠.建党初期至苏维埃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2.

[3]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7:237.

[4]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节选)[EB/OL].(2021-04-26)[2021-07-01].http://tyj.fujian.gov.cn/ztzl/dsjy/xxzl/202104/t20210426_5584346.htm.

[5]陈桂生.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6-57.

[6][7][8]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1-569.

[9][1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450.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1.

[11]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百年论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3(01):21.

[1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1981-10-07)[2021-06-25].http://cpc.

people.com/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5.html.

[14]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重要文献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6-327.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18-09-01)[2021-06-25].http:www.people.com/item/flfgk/rdlf/1995/111603199501.html.

[16][17]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4-07-23)[2021-06-27].http://news.southcn.com/community/shzt/dxp/theory2/200407230554.htm.

[1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2021-06-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19][20]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21-06-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12/t20141217_181775.html.

[2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6-08)[2021-06-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21-06-29].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4][25]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9.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he CCP LIU

Xiang Bing Xie Yan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founded a hundred years ago.Since then,labo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part of the Party’ s work and underwent a series of evolutions in our party’ s education policy.The latest“Education Law”,which was revised for the third time in 2021,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statu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larifie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foste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have all-round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nd aesthetical development with a hard-working spirit”.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s of labor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Party’ s chang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Guiding Principle in Edu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s

责任编辑:李晓贺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