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九期) > 正文

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作者:刘向兵 曲霞
阅读数:396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表现为政治宣示、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在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中均有明显体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独特价值,辩证处理好劳动教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关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党史百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揭示出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思想下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探索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一部建党百年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思想,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中国道路不断获得成功的历史。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有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构建与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

马克思(Marx,K.)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构建源于其劳动解放思想。劳动解放即扬弃和超越异化劳动,使劳动逐步复归人的本质,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自由的生命表现”,实现劳动与享乐的同一。[1]实现这一复归,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的解放,不断解放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二是生产关系的解放,就是要建立一个实现人与社会共享发展的美好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3]。所以,劳动解放的实质就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它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规定,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

从劳动解放思想出发,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后,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原则性安排,那就是消除“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这个总体性原则安排概括起来就是,构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设计首先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第一要义,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美好的社会制度都只能是乌托邦。其次是彻底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从而找到根除“异化劳动”的治本之策。最后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彰显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性,通过社会组织化劳动来培育和建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合作主义等伦理精神和道德文化。可见,马克思所建构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是“以实现劳动解放为政治目标,以共产主义劳动伦理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与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劳动生产组织体系和动员系统”[5]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建构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内在支撑,需要服务并服从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有学者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四大功能:一是政治宣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劳动教育公开宣示劳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教育是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工具理性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政治接班人培育,锻造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专业化劳动能力的政治接班人;三是社会生产动员,即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实际情况,借助制度化、组织化的教育活动将社会成员引导至社会生产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引导学生理性就业、调控资源流向,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意识形态建构,即建构与社会主义生产制度相适应的劳动伦理和劳动文化。[6]

这四大功能从政治属性上揭示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与资本主义劳动教育的主要区别,也使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创立之初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列宁曾强调,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建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新形式,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7]。列宁的这一判断充分体现了建立新的劳动伦理文化、做好社会生产动员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建构中的突出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8]。“学校在发展年轻一代的体力和智力的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因为热爱劳动是苏维埃人的极为重要的道德特征。”[9]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且是优化社会生产动员、构建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劳动教育的理想社会建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探索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寻求劳动解放的百年历史相伴随,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四大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为唤醒工人阶级的力量,塑造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劳动的价值,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阶级利益开展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创办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李大钊认为,要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就要树立“劳工神圣”的新伦理,通过共同劳动来“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改造中国、改造自己。[10]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先驱》也强调:劳动者是将来社会的主人翁,将来社会上的人都应当是劳动者。[11]1921年,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也将“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作为湖南自修大学的重要组织原则,为此,学校“应注意劳动”,“应有相当之设备,如艺园、印刷、铁工”。[12]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政治宣示功能,强调通过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培育工农群众的解放意识。

苏维埃时期,建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的劳动态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功能。劳动竞赛作为社会生产动员的重要手段在根据地兴起,其主要目的是用革命竞赛及各种奖励方法去提高生产,并从政治上宣传发展革命战争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群众由政治的认识而努力生产[13]。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4]。同时,为了培育与根据地生产战争相一致的劳动态度,必须“教育工人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提高工人群众的劳动热忱”[15]。苏维埃时期,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劳动教育以促进社会生产动员、推动建立相应的劳动伦理和劳动文化为主要任务,在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严重的物资短缺使劳动教育的社会生产动员功能进一步加强。1939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解放区内广泛开展劳动自救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各级各类学校也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1940年通过的《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草案)》进一步强调:“边区教育应特别注重劳动教育,使儿童青年从事劳动,使他们在集体劳动中锻炼他们的身体,发展他们的集体精神,训练他们的组织能力,并且养成他们劳动的兴趣和重视爱好劳动的习惯。”[16]各高等学校则普遍根据本校特点设立专门负责生产事宜的组织机构,坚持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整顿抗大问题的指示》中明确将教育学生“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17]作为抗大的两大重要教育原则,这其实也是政治接班人培育的重要原则。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并提出了“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的要求。[18]从徐特立《论国民公德》一文可以看出,倡导“爱劳动”的国民公德,主要是从转变劳动者“在旧社会的劳动态度,尤其对私人的资本,容易采取对过去资本家那种态度”入手,推动建立“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型劳动关系[19]。此时的劳动教育开始注意根据工农业发展形势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初步建构了系统的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体系,注重劳动教育的意识形态建构和社会生产动员功能。

针对学校教育,毛泽东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和劳动观点,同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主张劳心劳力分离的观点进行斗争;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按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20]。同时,毛泽东强调要让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成为一项永久的制度,“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就可以大为减少”[21]。邓小平也曾指出:“干部参加劳动,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22]可见,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和党员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对普通劳动者有深厚感情、熟悉工作实际、具有较强业务领导能力的政治接班人的功能受到高度重视。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始从人力资源配置意义上强化劳动教育的社会生产动员功能,在更自觉的程度上按照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为此,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23]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需要指出的,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政治接班人培育和意识形态建构功能也有所体现。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必修课”。[24]胡锦涛提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25]这些都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加强社会主义劳动伦理文化营造的不懈努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6]《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要求在劳动教育中,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27]在2020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8]。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和《意见》的部署中可以看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含了政治宣示、培育政治接班人、优化社会生产动员、建构社会主义劳动伦理文化等多元价值诉求,全面彰显了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

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探索历史的梳理中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建构理想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重要内在支撑。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教育,包括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教育。它不仅承担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还承担着政治宣示、政治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意识形态建构等重要社会历史功能。这四大功能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角度标识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也从根本上说明了劳动教育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劳动教育在建党百年历史中的兴衰演变,实际上与不同历史时期对劳动教育的这四大功能的认识与定位紧密相关。对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功能定位的历史考察也启示我们,落实《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第一,劳动教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一方面,要客观承认,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9]。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教育都是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载体,都承担着提高民众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劳动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中国特色。比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为什么还要提“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弥补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问题。从建党百年来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分析中可以看出,组织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实际上是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普通劳动者的联系,增进他们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在政治上需要承担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能够始终为了劳动者的解放而奋斗的政治接班人的任务;在经济上,需要承担提高民众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劳动能力的任务;在文化上,需要承担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合作主义的社会主义劳动伦理文化的任务,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于建构一个能够实现全体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意见》关于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阐释,理解劳动教育为什么“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们要从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富民、事关治国理政[30]的高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所承载的深远政治价值和战略考量,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实现理想社会建构的双重需要出发,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第二,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两个词的合成,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关注的是劳动教育之“教育”,对“劳动”的重视却有所不足。[31]实际上,从建党百年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劳动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价值、地位和属性的不同认识,往往决定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关注目标、重点和形式。建党初期,与唤醒劳动者革命的任务相适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剥削本质、倡导劳工神圣、劳动者最光荣就成为此时劳动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苏维埃和抗日战争时期,与根据地内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的试验相适应,将劳动者的“抗争”意识转变为“建设”意识成为此时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建立新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倡导劳动光荣、培育集体主义的劳动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劳动建国的热情、防范正式执政后部分党员干部可能出现的脱离群众的路线错误,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关注的主要目标,在内容上更强调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在形式上则更强调长期性的体力劳动锻炼。改革开放以后,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任务相适应,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开始更关注面向未来的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进入新时代,塑造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全面唱响“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体系建构要求也更加全面、多元。

在劳动教育的语境下,劳动的宏大使命必须落脚于育人的生动实践,以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外在育人期望转变学生的内在成长需求,“建构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32]。因此,辩证把握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劳动”丰富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以“教育”提升和优化劳动教育的质量,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努力的方向。

第三,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的关系。建党百年劳动教育的历史回顾显示,劳动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优化社会生产动员的经济属性和培育政治接班人、建构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政治属性。这与我国的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为基础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本身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三个维度上展开论证的[33],因此,教育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是讨论我国劳动教育绕不开的三重属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经验启示我们,弱化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仅强调其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属性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属性,有可能培养出与劳动人民没有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弱化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过分拔高其政治属性或经济属性,也容易造成劳动教育的严重异化,产生不良的后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辩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劳动推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强国富民的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与遵循以劳育人的一般规律的有机统一中落实服务治国理政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31]扈中平.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对当下劳动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5][6]刘佳.劳动教育的政治形态与当代发展--兼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一般原理[J].工会理论研究,2020(4).

[7][9]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

[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79.

[10]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8-290.

[11][12]段颖惠.建党初期至苏维埃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2.

[1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53.

[14]谢一彪.中国苏维埃宪政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8.

[1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7.

[16]张志强,郝琦.延安时期劳动育人的有效性及经验启示[J].理论月刊,2021(3).

[17]章锁江,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3(12).

[18][19][20]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23,859.

[21][22]胡新民.毛泽东: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要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J].党史博采,2016(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07.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650.

[25]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4/27/content_1593951.htm

[26]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8]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24/c_1126781907.htm

[29]成有信.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30]刘向兵,等.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1(4).

[32]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

[33]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The Function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eir Fulfillment in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u Xiangbing Qu Xi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labor education, whose unique value originated from Marxist thinking of labor emancipation and its ide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labor system, fulfills such functions as political declaration, successor cultivation, social production mobilization,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se functions have been manifested in the CPC's exploration into labor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To probe into the labor educa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dialectical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law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social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责任编辑:刘佳琦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