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九期)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作者:纪德奎
阅读数:398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

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不均衡的历史导致城乡二元机制的形成,农村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给相对不足,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又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是其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农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新要求,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阻碍问题。乡村振兴是涉及农村经济、文化、环境和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振兴,具有更高的价值指向与深层的内在意蕴。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近几年,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二元教育机制有所突破,农村薄弱学校大力改善,农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受其影响的农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也在完善,这些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因素。从这一角度而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乡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取决于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意见》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换言之,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深入推进并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在人的现代性转变过程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决定一个人转变达到的程度。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一种要素能比教育更持久地推动人思想、心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可以说,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乃至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即是破解乡村发展滞后的重要措施,其中教育是帮助乡村脱贫致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为乡村教育提供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师资及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这些正是破解乡村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结构性失衡、教育理念保守等问题的“精准”良药。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输入乡村,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制约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枷锁将逐渐被打破,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将跃上新台阶。广大乡村学生在优质教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代新人,他们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持久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及城乡教育事实上的差距。通过近些年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有所消解,但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短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略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可从政策倾斜、法制规范、资源优先配给、精准脱贫攻坚等全方位扶持与发展乡村义务教育,尽快缩短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其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借助城区教育资源优势,结对扶持与共同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城乡融合关系的影响,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程度也表征着城乡融合度和乡村振兴接近目标的程度。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城乡高度融合为现实基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将城乡融合发展列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也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制定政策消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学校文化建设一体化

制定补偿性教育政策,实现二元教育结构快速转型。面对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和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制定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缩小城乡差距。针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可集中优势资源,优先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始,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过渡,加速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城乡学校文化一体化是进一步消解二元教育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引领作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的发展程度,在一体化建设中应优先建设学校文化。要树立城乡学校文化观念同一、文化地位平等、文化资源共享的理念。城乡学校通过教育理论、育人理念、课程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互动,能有效消解城乡偏见,达成文化观念同一;在选择、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融合与改造域外文化等方面,城乡学校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经费配置、信息分享等方面,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在一体化建设中,还要保持本土化和特色化发展思路,以此丰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二)构建城乡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共享校本课程推动城乡学校课程一体化

借助城乡学校文化一体化机制,开展城乡师生共同体建设。将地理位置上相近的城乡学校或教学点组成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各自优势。教学共同体内的城乡教师开展定期教研活动,共同学习发展;共同体内的学生结成学伴,通过面对面交流、区域专门学习平台及常用社交软件等进行交互交往,不仅可以提高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资源共享和情感交流,实现外部知识习得、个体经验建构、交流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进步。城乡学生共同体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开放、合作新型文化的建设,是城乡学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学生牵手为伴、共同成长。乡村孩子可以开阔眼界,学习更多的知识;城市孩子可以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增加乡土情怀。

在共同体内可适度共享校本课程,推动城乡学校课程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共同体内倡导地方课程共建、校本课程共享,扩大校际合作与共享,增进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校本课程共享要遵循适切性原则,根据城乡学校各自的特征与需求开设选择性、优化的课程。城乡学校明确学校课程发展需求,拓宽课程交流渠道,基于双方的问题、需求、特征与优势,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互学与借鉴。城乡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参与课程共同开发、整合共享城乡多样化资源,联合开发共享型校本课程。城乡学校还可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专家工作坊或区域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基地,定期举行校本课程开发交流与互学活动,逐步弥合城乡学校课程建设的差距,推动城乡课程建设一体化。

(三)采用订单式培养乡村全科教师,开展新型双师课堂来实现城乡师资一体化发展

利用政策优势,采用订单式培养乡村全科教师,尽快补充农村师资。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陆续出台,为培养优秀乡村教师提供了政策保障。开展订单方式培养优质师资,由乡村地区提出具体用人要求,推荐合适人选,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安排、定向公费培养,并适当予以教育补助,吸引乡村优秀人才倾心从教。根据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实际,适当培养全科教师,师范院校建立完善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为边远地区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对职后乡村教师实施精准培训,对现有乡村教师的教学统一考察、建档建卡备案。针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施精准诊断,由培训部门“按方配药”,制定灵活的方案,实施精准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建立综合性智能平台,利用大数据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可利用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建设覆盖城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所有教育行为主体的综合性智能平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基于综合性智能平台建立智慧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在城乡中小学校间快速流动起来,尽快弥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资源的差距。

利用大数据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利用大数据,可及时全面获取教育相关信息,调整城乡教育政策,科学分配城乡教育资源。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群体到个体的转变,促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个体不仅仅指师生个体,也包括学校个体。利用大数据技术持续采集城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对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城乡学生服务机会均等;利用大数据对农村学校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生源特征等,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方案,助力农村学校快速发展,加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

责任编辑:王丽红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