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期) > 正文

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究

作者:潘建华 黄玉
阅读数:600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关注与发展的内容,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更对培养高质量劳动教育下身心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当今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存在“身心分离”“劳动教育价值异化”“劳动教育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从身心分离走向身心合一,从劳动教育的异化走向突出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脱离自然、社会走向回归生活。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教育对象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劳动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基,能提高人的劳动素养以及劳动能力,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途径。劳动教育与劳动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离开教育来谈劳动,从事劳动,也不能孤立劳动谈教育。为此,我们必须从新时代这个历史起点,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在人身体解放、心灵自由、促进劳动素养的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探寻优化劳动教育的路径是时代的迫切任务。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变化,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更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帮助教育对象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实现身心合一,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的发展视为人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引领教育对象精神培育的功能。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自由的途径

劳动教育能使人身心合一,促进人的身心解放。解放是指从沉重的体力劳动和欲望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身心自由主要是指劳动教育能为个体充分调动“脑、心、手”等全面协调发展。由于人接受劳动教育能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处于依赖技术所带来的安逸便捷生活以及为欲望所驱使的奴役状态中,进而每个个体主动充分调动双手与头脑等身体器官、专注力等要素自觉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赵荣辉认为,劳动教育不仅是对教育对象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传授、潜能的开发,还是对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引导与构建,即追求人的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性解放过程[2]。劳动教育使我们身心自由发展,努力地同自己人性中自私以及懒惰等消极的方面作斗争,克服自身存在的劣根性,激发我们奋斗进取的精神。劳动教育对于身体发展来说,参与劳动相关活动能使所有教育对象的身体机能得到强化,例如,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有利于教育对象的身体发展。对于教育对象内在发展而言,劳动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涵养教育对象的个性,陶冶教育对象情操,塑造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质,培养教育对象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价值观

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对于每个个体具有谋生、实现人生存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端正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态度与看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纠正学生轻视劳动、将劳动边缘化、躲避劳动实践活动的不良心理倾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下的学生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劳动教育以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关专题教育下,通过感悟劳动结果的来之不易,感悟到劳模以及在一线奋斗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艰苦奋斗精神,意识到职业无贵贱之分,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领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从而以自身带动处于自己活动圈的人去崇拜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自觉劳动以及勤于劳动,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能力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在岗位上奋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三)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实践过程与历史过程。劳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劳动教育是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与途径,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具有无法替代性。劳动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使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之中,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教育对象劳动素质、劳动能力的方式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人主动性、能动性的提升,不是实现某些特定人群或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要实现所有人无论是劳动分子还是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尊重劳动者以及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的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教育活动。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我们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教育对象将来的就业能力、能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概念、形态与实践方式均有所不同,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劳动教育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中,仍然可以在他们培养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子。社会上重视脑力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与心理仍普遍存在,出现了教师重智力发展以及应试技能训练、忽视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实施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育对象看不起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贬低劳动等误解,所以让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坎坷。

(一)劳动教育中身心的分离

一方面,一直以来就存在重视脑力劳动,过度忽视体力劳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在这段漫长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群体中普遍认为二者在社会地位与人生上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向往成为占统治地位居地位上层有权威的劳心者,而拒绝成为从事艰辛劳作地位低下的劳力者,由于礼制的影响和等级观念的作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普遍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认为只有“小人”才从事体力劳动。劳动主要被视为低贱、卑微甚至带有惩罚性的活动,也没有作为独立的哲学问题被思考。而“学而优则仕”价值取向如今仍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求学者,努力读书做官,成为“劳心者”而非“劳力者”依然是当今教育追求的普遍选择。在二元思想的认知影响下,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被误解只是精神的培养,身体不需要参与的教育,于是一些教师重视劳动教育精神的培养,忽视身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些人过分强调以及关注体力劳动,忽视脑力劳动,对孟子通过劳其筋骨来苦其心志进而激励艰苦奋斗、提升能力的方式持赞同的观点,从而导致有些人误解真正的劳动教育仅仅是通过劳身磨炼心性的教育,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体力劳动可以磨炼人的心志的作用,而忽视劳动的教育价值,就会加重劳动教育疲劳辛苦的色彩。虽然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早期的劳动教育其功能主要是满足个体和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但劳动本身就有劳累辛苦之含义,过度强调体力劳动,加深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使得劳动教育无法让教育对象得到愉快的体验,无法走进人们心灵深处,会加剧教育对象对劳动的抗拒性与厌恶感。其实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无论是哪种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都是参与劳动的方式,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化。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如何促进二者平衡发展、实现身心合一、培育完整的人。

(二)劳动教育中的异化劳动

一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惩罚与控制学生行动自由的手段之一。教师将劳动等同于训诫“被处罚不听话捣乱学生”以及限制受教育者自由的教化手段。学生如果在学校出现辱骂、打扰其他学生学习或者上课不听话等违反学生守则的行为,教师将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方式之一,比如,通过让学生打扫厕所、罚擦黑板、承包一周的值日等惩罚方式,教师想通过这种惩罚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规避不良行为的出现,把劳动作为压制教育对象的手段,控制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这无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不利于培育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容易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产生消极负面的不良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将会产生讨厌劳动、反感劳动甚至恐惧拒斥劳动的不良情绪,认为劳动就是惩罚,要远离劳动以及劳动是一件很丢面子、很痛苦的事情等不正确、不健康的劳动观念。二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休闲娱乐以及调节学生学习紧张方式之一。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轻松娱乐,让人体验愉悦。虽然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地位都很重要,都是促进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但有的学校或教师把劳动教育当作调节教育对象紧张的学习生活的方式,在这种娱乐放松的环境下,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学生看不到劳动与劳动者的艰辛,看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就远离对于劳动及其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被掩盖。三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某些具体简单的技能学习或才艺学习。比如,将劳动基本等同于跳舞等技艺的学习或手工艺品展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经济的发展,功利化色彩厚重。因此这时期劳动教育被弱化为一些具体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其结果就是“治其外,未治其内”,导致劳动教育的本真价值与意义被遮蔽,但劳动教育的价值不限于技能培养,相较于技能,劳动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但是很多学校往往会简化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视为特定技能的学习[4]

(三)劳动教育与实践的分离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等概念的本质混淆不清,于是人们对于与劳动教育概念以及内涵理解,众说纷纭。有些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因为误解劳动教育本质,在实施中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在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各地纷纷实施劳动教育相关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只停留在劳动实践理念的表面,表面上强化,实际上虚化。在课程方面,有些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者也开展相关专题教育和活动,但其往往只是出现在学校课程表中,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很容易被其他学科占用。因为教师认为教育对象的主要任务是学科课程学习,在学校里提升教育对象分数是最主要的目标,智育足以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而且教师也有提升教学质量的重担,担心劳动教育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率,不如用其时间来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劳动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课堂学习能使教育对象在有限时间内集中系统地掌握劳动教育相关知识,但所以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局限在封闭孤立的课堂中进行,容易造成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所以我们要反对纸上谈兵、教条主义。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不让孩子从事一些简单的日常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严重缺乏劳动意识、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对象存在。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与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劳动教育是指向现实生活、满足教育对象社会化的途径。因此,无论是课程形式的劳动教育,还是渗透式劳动教育,不能忽视与实践的联系,不能把劳动教育的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教育对象只有处于真实的劳动情境下,才能真实地体验到劳动教育的深度。劳动教育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脱离,这就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价值所在,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这里提出以下三个实践路径。

(一)主张身心合一,实现身体自由

我们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等规律。劳动教育只有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实施,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劳动教育并不是指狭义的机械的生产劳动,也不是指局限在教室里,远离自然,脱离实践的智力教学。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每个个体身心合一,知行合一,身心解放。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5]。我国劳动教育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与社会属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囿于生产技能训练、侧重体能训练、强调政治思想改造,造成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畸形发展。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为劳动所奴役。实施学工学农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充当思想改造的工具,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技术人才。旧有的劳动教育观念并不适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先进,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所以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教育对象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既需要手脑并用,也需要调动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身体要素,并使之深度融合、协调统一。教育对象可以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魅力,深刻体认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意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以及提高劳动能力。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教育对象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增强教育对象主动投身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但不管外在因素怎样变化,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实现身心解放,这是不变的。

(二)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实践性。我们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劳动教育,让教育对象意识到劳动可鄙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树立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克服人类劣根性,“以勤劳节俭为荣,以好吃懒做,不劳而获为耻”,然而,如今我国处于物质丰裕的时代,家长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受伤的谨慎心态以及学校以智力教育为主,教育对象处于脱离劳动的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要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社会上,理论指导实践;在家庭中,在参与家务中体验劳动,重视习惯的培养;在学校中,在课程教学时渗透劳动教育,重视观念的塑造。三方协同,搭建三方的立交桥,贯通式培养劳动教育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出“以劳动为荣”的文化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劳动习惯,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每个阶段劳动教育培养重点不同,如在幼儿园期间培养教育对象叠衣服、收拾自己玩具、洗碗等,在小学阶段培养教育对象打扫卫生、植树等活动,在中学阶段,重点培养教育对象体验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教师与家长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力行全面发展,回归现实生活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促进社会物质方面的发展,还应使人的精神层面与物质发展达到同等高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劳动教育要与德智体美结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而且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差异性,重视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的完善,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开展实践劳动的热情。只有将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对象提高综合素质。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就是“身体力行”的教育,提高教育对象主动劳动的自觉性,引导教育对象从“被动体验到主动体验”,教育对象亲身体验劳动,加深对劳动的烦琐与艰辛的理解,引导教育对象“在劳力上劳心”。教育对象通过观察、参与劳动,从而敬畏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在自主积极投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体悟劳动的本质意蕴,使他们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不畏惧艰辛、迎难而上的勇气。

劳动教育不是与社会相脱离、孤立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体悟出劳动教育中的生命意义和生活真谛。在新时代,我们澄清劳动教育本真的价值意蕴,与其他四育的实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与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此,我们不应把劳动教育视为规训身体与惩罚的手段以及思想政治改造的工具、经济建设的工具,而是要适应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使劳动教育的发展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引导教育对象适应劳动新形态,引导教育对象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要回归到自然中,回归到我们真实的社会中,增强劳动的实践性、价值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些新要求[EB/OL].https://www.sohu.com/a/253237151_387107.

[2]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8.

[3]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4]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Practice Direction of Labour Education

Pan Jianhua Huang Yu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and development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an important aspect reflecting the nature of socialist education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Labor education has great practical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labor education.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aces such challenges as separation of body frommind, differenti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value, and sepa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practi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a unity of body and mind, start to highlight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help develop correct labor values,stop alienating nature from society and return to life.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predicament; Practice direction

责任编辑:赖冬梅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