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以育人性、适切性与体系性为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及过程要素构建区域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高校的学校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课程体系;西部高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的第一生产力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西部①高等教育的振兴也到了关键阶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1]明确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不均衡,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仍不完备,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西部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探索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振兴西部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课程实施都依据于其特定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源自课程逻辑起点的确立。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对某个特定课程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定,是该课程构建完整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科学应该从何处开始”的问题。[3]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探明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及体系最一般的本质。
(一)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性
“育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应有职能,西部地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4]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生态、多文化的特殊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劳动者,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劳动者数量较少,经济社会的发展单单依靠外来高质量劳动者的引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区域内高等院校培养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各类优质劳动者。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助力的接班人,尤其需要培养能够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劳动者。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作为当地培养高质量劳动者的重要教育场所,“育人性”是其劳动教育课程构建逻辑的核心,反映的是培育“具备适应区域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性”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具体体现,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要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为基点,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劳动是人类满足人的需要、改造自然、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更要从哲学的角度坚守劳动是人的本质,追求人的自我实现。[5]两种角度都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应有之义,重视“劳动”的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和人自身发展的价值,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正确地理解并认识劳动在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使个体在实践中形成劳动与享受一致、存在与发展统一的状态,使其天赋、潜能、兴趣、个性与自由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为此,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区域内现实,依托西部地区现有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课程在体现民族化、特色化、地方化的同时追求“育人性”属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人。育“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必须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起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劳动者。
(二)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适切性
“适切性”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但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一般而言,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的适合、适当、适应的程度。进入新时代,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缘、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2020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文化背景,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极大的空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地区,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立足于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和不同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适切性”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逻辑的条件,关注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围绕西部地区特色化经济形态、可持续社会发展方式、多样化资源优势、在地化劳动能力,侧重挖掘具备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发现实场域的课程活动,建构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形成服务区域发展的择业就业观、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西部大开发需要、拥有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状态的价值观念、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类劳动人才。具体而言,在课程目标上要适切多民族、多文化的学生构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切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农牧业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活动的实施上要适切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结果的评价上要适切西部地区对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多元、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劳动评价。力求西部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宗旨要求。
(三)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性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6]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体系”。首先,体系是一个系统,是由多个事物所构成的;其次,构成“体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最后,“体系”是多个事物最终所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则是“在特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劳动教育课程的构成要素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7]既指学校宏观的专业课设置,也是学校内部的课程结构。西部地区高校有其发展的历史和独特优势,也有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应有规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以“体系性”为课程构建逻辑的基础,视课程为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系统中为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设置的各种课程要素,包括课程的目标要素、课程的内容要素以及课程的过程要素做出体系化安排,联结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体系性。因此,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想实现“培养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劳动者”的功能,就须对人才培养所设定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活动体系化,强调学校内部各种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优化,聚焦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真实育人目的,建立与学生需要相联系的内容和与西部社会需要相融合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促进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
二、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知识、能力与经验的整合系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课程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以及过程要素整合为一体。其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要素是从课程的静态角度分析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而课程的过程要素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建构,包括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一)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
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是指一个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或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的系统。在课程体系的目标系统中各目标是呈层级样态排列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位于层级排列的最顶端,劳动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则位于层级排列的最下端,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方案目标则位于两者之间的中端。因此,要确定西部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需要首先厘清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西部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大类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培养怎样的“劳动专业人才”,这是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为此,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目标是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既要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劳动者;又要具备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服务与奉献的能力与意识,培养“有为”“能为”的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劳动者。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建设应形成自己的亮点,设定出有地域特色的目标。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关注西部高校学生构成的多样化,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同中有异,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完满发展;其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定位转向育人与学技功能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成型,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最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要能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现实,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站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上,把握历史机遇,利用国家及政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的高原气候问题、沙漠化问题、喀斯特地貌问题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全人类的生存质量。西部地区多民族省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
(二)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
课程体系内容要素又称课程的结构要素,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组成成分、组织形式、联系方式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主要包括专门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织方式。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其内部各课程要素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相互协调,使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具备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主次分明、各显所能、各得其所,要合理地选取课程内容并妥善处理其关系,以达到课程内容要素间的动态平衡。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素的组织与选择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到课程体系构建之中,多层次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首先,要构建学科专业与实践活动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根据高校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必修课程与具体的劳动技能培养的选修课程,优化分配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占比。同时,有效利用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设置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经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其次,要构建整合性的课程内容。西部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优势,是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的聚宝盆,也是早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均在于此。同时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风景优美,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生物、土地、旅游资源。为此,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此为依托,整合各种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将丰富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地理资源、特色经济资源等合理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尊重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地区的热爱和国家认同。最后,要构建善于利用丰富课程资源的劳动教育课程。依托院校所在地的场域、物资、技术、师资等资源,根据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拓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高效利用科技社会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
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是从动态过程考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展进行的,目的是检验课程目标的可行性、课程内容的新颖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是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联结点。第一,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协同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力量,创设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校园、社会与家庭氛围,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的育人合力。第二,要创新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学生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第三,劳动教育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学生自身的体认,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从被动卷入转变为主动参与,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心理官能,使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塑造崇尚劳动的价值观。第四,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祖国河山秀美的风景,净化心灵。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五,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学生在家期间要进行日常化的家庭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8]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的鞭策,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与社火劳动实践活动中去,构建综合立体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9]作为课程建设的反馈机制,课程评价实际上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体系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即对相应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也包括对课程评价的再评价。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对科学的专业层面和个体层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是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着力点。第一,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注重对学生本身劳动素养的评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以区域特色化的劳动实践内容检验学生相应劳动技能的熟练度,劳动知识的掌握度,从而把握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度,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第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关注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加强西部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课教师能力的评价能够使劳动课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结合西部地区独特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特点,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要重视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也就是对劳动教育课程本身进行评价。为促使评价主体多元,学生、社会、家庭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促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全面。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审核、公示制度,实施多元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与自觉。
三、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为实现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微观层面上西部高校制度的有效保障。
(一)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西部高校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健康保留发展与运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加快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步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给予西部高校较大幅度上的政策倾斜,这也为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更加依赖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宏观调控,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对西部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家重视劳动教育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的依托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不得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但是,由于西部高校师资力量以及劳动教育经费的局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障碍。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加大国家的经费投入,特别需要在较为落后地区进行必要的教育扶持,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类型单一、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地区进行重点扶持,给予充足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资金支持;第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需要高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应完善对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加强劳动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促进西部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完善。第三,西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可以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起到辅助作用,保障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正常有序构建。
(二)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
西部地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外,也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配合,进一步落实西部地区相关的政策优势,加大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作为国家与高校的中介,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家对西部高校相关的扶持政策,有效供给课程建设政策,强化对劳动教育薄弱高校的经费倾斜,完善学校的劳动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以及先进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第二,地方政府要落实好相关的民族政策,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全体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与“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在拓宽民族学生的劳动视野,增强自身的劳动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使全体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第三,地方政府要扶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解决西部地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偏远地区劳动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局面。第四,地方政府要主动寻求劳动教育专家的帮助,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寻找智力支撑,改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人力条件,努力缩小区域间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三)学校制度的有效保障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西部高校相关专业制度的有效保障,最终实现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目标。西部高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西部高校要统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为劳动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同时,西部高校可以建立劳动智慧教室,模拟真实的劳动情景,利用高新技术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西部地区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体验西部特有的农牧业生产模式,提升自身对于西部地区劳动活动的认知,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推进。第二,西部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但西部高校具备专业素养的劳动教师却少之又少,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劳动教育认识尚不充分,部分外来教师对西部地区特色劳动教育内容认识不充分,无法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给予养分。因此,高校要完善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国内外优质的劳动教育学习资源,提升劳动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自身就业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西部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赏优罚劣。适度的奖惩可以激发劳动课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长效运转。高校应将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有机结合起来,对优秀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示范。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劳动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进行测评,给予授课教师适当的奖励,激发教师的教学信心与热情。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生评价,应采取多元的途径,不拘泥于具体的劳动教育理论课成绩,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西部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承、特色农牧业相关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良好的劳动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高等院校就要切实地承担全面育人的教育责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虽不能与中东部地区比拟,但依托其特色的地域条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本文中“西部”是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九省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7-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549597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7)[2021-07-21].http://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唐爱军.马克思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国教育刊,2020(4)
[9][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Pinar.WilliamF.Response:GraciousSubmission[J].Edu-cationalResearcher,1999,28(1).
[11]罗建晖,高廷璧.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20(9).
[12]李萍萍.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20(9).
[13]顾华详.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关于西部地区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4]包水梅.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困境、根源及其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
[1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责任编辑:宋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