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一期) > 正文

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不足与展望

作者:李欣 曾勤 易勇 古成龙 刘杰
阅读数:676

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年第1期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对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进行了述评,剖析了现今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保障缺位、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干涉以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不够尊重等问题,总结了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强体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展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要走“五育融合”的道路,教育部门要做好保障工作,学校要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校本课程以及家校合作,践行家庭劳动教育,以期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完成综合育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定位;“五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指明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方向,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五大教育之一,并将其定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定位、方向、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中小学积极主动地应对这种时代变革[3]。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兴趣、磨炼劳动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在推动改善中小学教育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路径[4]。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可以尝试通过“五育融合”的发展策略来真正落实。这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完成综合育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5]

一、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述评

(一)初始阶段(1949—196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门还没精力考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劳动教育并未正式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而是融入其他学科教育,直到1957年后才出现了劳动专业课程[6]。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整体而言,生产性、体力性突出[7]。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育内涵有所扩大,从最初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到为生产领域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主要是为了缓解升学压力,让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尽早投入国家建设之中。二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强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摒弃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旨在形成为人民服务、建设新社会的品性和品德[8]。三是中小学教育逐步加入了劳动教育因素。

第一,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可以增加学生生产劳动的技能,为其毕业之后投身于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主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为实施途径,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和养成

热爱劳动的习惯。

(二)强化和偏离阶段(1963—1977年)

1963年,基于摆脱苏联模式的考虑,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国情实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政策,先后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开始强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规定了学校必须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但全体师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9],尝试建立正常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秩序。然而受时代背景所限,教育部门过分注重劳动教育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忽略了教育的科学性,通过压缩文化课课时和学制的手段,来增加劳动课程时间,导致中小学教育事业违背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过量的各种劳动教育冲击了普通教育的常规工作。教育部门教条化地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忽略了中小学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必要性,盲目加大劳动教育力度,导致整个中小学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而在本阶段后期,又过度拔高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将劳动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和工具,造成了劳动教育与日常教学的对立[10]。回顾1963年至1977年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设置,我国虽然一直在提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思想,摆脱了全面依赖苏联劳动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经验的弊端,也注重劳动改变社会、改变人的社会功能,但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作用和阶级斗争作用,把劳动方式和教育价值异化、窄化和政治化,偏离了现代中小学教育的科学发展态势。

(三)调整与改进阶段(1978—2011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始进入调整与改进阶段。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1987年出台《“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育单独列举,与德智体美并列提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包含在德育中,标志着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1992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小学设置劳动课,中学设置劳动技术课,要求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小学至高中阶段设立综合实践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有了推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使命、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之后几年,学界开始站在打破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新战略层面,重新剖析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发展策略。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都开始意识到需要将劳动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尝试走实践化、人本化和素质化的道路。二是开始重视劳动技能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开始在加大劳动技能培养、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开始进行了一些调研和实践研究。三是从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施细则、保障制度以及评价体系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一时期,国家在中小学全面进行调整与改进,削弱前期劳动教育异化造成的教育失衡,减少前期出现的不成熟不合理因素,推动劳动教育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为从“体力教育”转变为“能教育”,进而迭代进展到“素养培育”。

(四)深化与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强调要重视解决劳动教育的问题[10]。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指出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的重要作用,校内、校外和家庭都应肩负起学生劳动教育的责任。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颁布,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要求在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实践,增加校外劳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部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最新的解释和指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理念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化、从单一到综合,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轨迹。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的定位、目标、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切实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2]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探析

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功能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存的必需。在人类发展初期,通过劳动,古人实现了体格、智力、生产力乃至社会组织形式的飞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获得德、智、体、美的发展,而且需要较高的劳动素养,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二是做好对未来生活挑战的应对。究其本质,中小学教育更加看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其价值功能应更多的体现于全人格、全能力的培育[13],这也就决定了需要进一步挖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

(二)以劳树德

劳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会通过自身情感的参与,感性经验的积累,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自己有意识的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从而实现道德体系的重构[18]。在身心共同参与的劳动过程中,青少年虽身体疲劳但内心喜悦。这种以前可能很少体验到的劳动感受,会作用于青少年的内心成长、情感陶冶和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起到道德教育作用,产生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需要的道德信念。当然,中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劳动教育意识、建立劳动教育观念、掌握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把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得适当和准确,实现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以劳增智

一般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预演与演化,劳动教育的多元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在头脑中预设丰程进行对比、修正,增强其抽象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演绎能力[19]。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中的智育教育一定不能只依靠单纯的学科教育,要紧密结合劳动教育,通过身体和大脑的合作,将智育学科的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逻辑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实际价值。中小学可以通过一些科技课程与劳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以劳增智的效果。

(三)以劳育美

美育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作。例如:通过欣赏一些反映劳动场景的美术、音乐作品,让中小学生感受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在欣赏美中唤醒劳动意识;通过校园环境劳动、手工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劳动教育,学生亲力亲为,获得了美观的环境,不仅对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还能认识美、喜欢美、创造美,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学生还能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美育价值观,培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磨炼劳动道德品质,激发劳动潜能,形成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四)以劳强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能够使人身体强壮,对于人的体格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正向作用。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更要树立科学的劳动体育观。通过“劳动的教育”和“体育的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既要满足青少年日常的运动量,又要避免只追求体力活动,忽略了劳动教育对细致和专注的培养作用;要讲究劳动能力、运动能力与感官体验的协调配合,提高身体和心理的适应能力。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育特点,构建合理的“以劳强体”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性和系统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小学已经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传统思想以及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层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保障缺位

首先,教育部门没有及时出台较新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较其他课程发展缓慢,无法适应新时代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要求[13]。由于教育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学校就很难真正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之中[14],无法按正常的课程标准来执行,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就很难正常开展。其次,教育部门缺少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监督考核制度。中小学是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标准和执行情况都没有明确的监督部门和考核指标,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管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严谨性。最后,教育部门没有提供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与以往的劳动教育有着较大区别,所有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师资、场地、设备、器械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单靠学校本身是很难支付这笔费用的,教育部门应该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劳动教育建设。

(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

一是劳动教育课程不受学校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学校教育以智育教育为主,劳动课程地位较低,忽略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劳动教育课程往往以值日或打扫卫生为主,既形式单一又枯燥无趣,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劳动教育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学生自主生活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较为薄弱[15]。二是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教师的认识和判断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认识观影响是很大的。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干活,认为在家做家务、在校值日就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忽略了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和劳动能力的整体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扭曲了劳动教育,致使学生抵触劳动教育,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都是通过体育教师来兼课,劳动教育的教师在福利待遇和专业发展上都和智育教育的教师有较大差距。

(三)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干涉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教育方法不得当,往往无视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培养唯成绩论,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劳动不重要的错误判断,使学生形成了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惯[16]。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愿意进行劳动教育,但教育不得法,容易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交易手段,没有对劳动行为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忽略了对子女在劳动过程中的鼓励和正向评价,这就容易使孩子对劳动失去兴趣,产生不良体验情绪。今后的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只有让家长对劳动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让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得当,给予重视。

(四)学生对劳动教育不够尊重

现行教育体制中,劳动教育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副科甚至边缘性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材,很多学校都是用旧教材或者自编的简易讲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落后,与新时代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认知不符,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17]。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轻视、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忽略、使用劳动教育作为惩罚手段,使得很多学生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再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定义为不好好学习的人,这种错误认知也导致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不尊重。家长在家庭里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差,也让很多学生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尊重劳动成果。这些都会导致中小学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不够顺利。

四、展望—“五育融合”与中小学劳动教育

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该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契合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国家提出了劳动教育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来实现综合全面育人的重要新功能。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这就意味着要对以往的劳动教育理念、机制、方法等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存在的淡化、弱化、窄化、异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应该迅速构建起“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格局,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培养劳动意识以及基本生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有用之才[20]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往往是采用单独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方式,综合育人质量提升效果明显,但也产生了新的弊端:在已经负担很重的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再新增劳动课程,会给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带来新的负担,可能会对劳动教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究其本质,主要在于过度强调了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在原有各种教育的基础上做加法,而整个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某育”时间增加了,“其他育”时间必然减少,因此“五育融合”应该是新时代中小学综合育人的重要手段[20],即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融会贯通,实行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融会渗透,而不需要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五育融合”过程机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包括“五育融合”的步骤、方法和各阶段的研究重点等;二是“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如何更科学更方便地进行整体评价“五育融合”的效果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融合度如何、效果如何,都需要深入研究;三是“五育融合”保障机制,怎么才能保障“五育融合”顺利推进,如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在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中小学校园以外的各类教育场所又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需要整体考虑。

(一)相关教育部门要做好保障工作

教育部要做好顶层设计,重点是做好保障工作,这是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顺利推动的首要前提。一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制度构建。做好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并将其制度化,强制性地落实到每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即便是和其他课程融合教学,也要明确课程性质,规定最少课时数。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和绩效纳入学校考核范围,从上至下落实和推进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尤其是要发挥对劳动教育开展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不能只是开设而不开展、开展而无考核。三是要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前期在劳动教育进入学校、课堂、教材、场地、设备、器械等方面提供物资经费保障,中后期在师资培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等方面来支持和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要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建设

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课程始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学校应该依托新时代教育目标,重点明确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利用劳动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身心健康[19]。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从思想上、制度上和实施上进行实时监控。教育部门可以要求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融合建设,实行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融会贯通,而不需要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建章立制,科学策划,认真管理,保证劳动教育在各种融合课程中的课时和质量。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强体的功能。那么在各类教育中就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劳动教育的教学意识。例如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的内容来充实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些生动的劳动教育素材,使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美德、深刻的生活智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智育教育时,以数学课为例,“勾股定理”的发现,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劳动的创造美、发现美,这种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智育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提高生产力,推动人类进步的意义。在美育教育中,可以通过欣赏一些关于劳动主题的歌曲和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欣赏劳动、尊重劳动、愿意参与劳动。体育教育时,则有意识地加强学生遵从指令、有序活动、遵守活动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中小学将劳动教育开展不力归因于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17]。然而专门培养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不现实。可以考虑打造一支能有效胜任劳动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队伍,进而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一部分教师可以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转做劳动教育教师,但更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比如通过构建高校—中小学教学共同体的形式,在高校开设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21]。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可以按照课程标准,通过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尝试进行教学大纲制定,进而自编教材,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校也要为教师队伍提供培训机会,尤其是最初开展劳动课程建设时,聘请专家讲课,开展集体备课,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进度,把控重点难点,都是必须的手段,中后期还可以定期举行公开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及教学科研论文比赛等,从而迅速提升劳动教育教师教学素养,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整体质量。

(四)家校合作,践行家庭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重点在学校,但家庭劳动教育是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22],家庭对学生劳动意识、认知和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通过家校合作,推动学校和家长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家庭劳动教育,切实落实学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家里都缺少劳动体验,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认知偏差,劳动能力不足。第一,学校和家庭要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通过对话、沟通、协调,形成家庭劳动教育共识,制定行动框架和方案。推动家庭劳动教育先从家长开始执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后,就会在家要求和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和能力。第二,要有任务清单,方便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将劳动教育课程的课后作业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按照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任务清单,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给予孩子充分参与家庭劳动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第三,要有考核激励反馈。家长通过作业记录学生家庭劳动情况,教师据此作为评比标准。中小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通过这种考核评比激励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参考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五、结语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机制下,不断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创新实践。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参考文献:

[1]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4-130.

[2]焦婧茹.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于漪谈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与推展[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9):3-5.

[3]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20(4):5-10.

[4]赵建芬.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与推进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6):16-21.

[5]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28-35.

[6]余文森,殷世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92-101.

[7]杨晓萍,樊亚博,李音.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百年回眸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11):7-23.

[8]程宝伟.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0(6):24-28.

[9]管光海.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工作的转型[J].创新人才教育,2020(2):41-44.

[10]夏惠贤,杨伊.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核心议题与基本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24):13-20.

[11]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

[12]徐玮.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13]祝猛昌.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蕴含[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6):52-59.

[14]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15]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5):5-7.

[16]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5):8-10.

[17]邢若琳.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8]陈林.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2019(6):11-13.

[19]张随学.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9):13-15.

[20]孙会平.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1):29-34.

[21]李欣,王建.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7):74-86.

[22]郝志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人民教育,2020(8):23-26.

责任编辑:赖冬梅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