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一期) > 正文

当前中国农村教劳结合的主要模式探索

作者:孙振东
阅读数:36

来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个了不起的壮举。但也勿庸讳言,目前我国的农村也还存在着某些隐忧,其中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年均900多万的速度增长,这些剩余劳动力部分要流向城市,大部分则需要在当地农村寻找就业门路;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市场竞争愈来愈烈,部分乡镇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劳动者素质低下和生产的技术基础落后等原因,缺乏竞争优势,进一步发展步履维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技术,提高农昆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资料表明,中国农业增产中的科技含量是30%,只及发达国家的50%;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率“六五”期间约为30%,“七五”期间约为20%,而发达国家转化率为80%气此其一.其二,目前中国尚有上千万文盲、半文盲,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的教育直到80年代中期还未跳出单调一统的窠臼,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基本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上述问题和矛盾既为我国农村的教劳结合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1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教劳结合已抛却了单纯从“教一产”结合的角度在学校搞点劳动教育的传统做法,开始从“产一教”和“教一产”双向结合的高度全面实施教劳结合,出现了“普通教育引入职业教育因素”、“三教统筹”、“实施,燎原计划,”等新的结合模式。现分述于后。

一、普通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

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相对低下,需要大量中、初级建设人才。而中国的教育状况是,以占世界1.5%的教育投入,承担着占世界近1/4人口的教育,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过去,由于办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各级农村普通教育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直接进入农村劳动社会。据统计,1992年全国农村小学毕业生671.53万人,同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数83.51万人;农村普通高中毕业生46.79万人,按全国当年升入普通高校的升学率33%计算(实际农村中学升学率要低得多),升入普通高校15.6万人燙。所以,仅1992年就至少有各级各类农村普通教育毕业生1043万人未经专门职业学校教育而直接加入农村劳动者行列。即使考虑到中等专业学校尚招收一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每年仍有不低于1000万的农村普教毕业'生走上社会。鉴于此,国家教委早在1987年12月的“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农村的基础教育也要改革,要引入一点职业教育的因素.使教育同当地的实际适当结合。”

几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将职业技术教育引入普通教育的尝试,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上岀现了“渗透型”、“分流型"和“x+1型”三种基本模式。

所谓“渗透型”,即在普通基础教育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各种教材中的职业教育因素,补充适当乡土教材,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将来就业的思想意识,掌握一定的从事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或家庭致富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接受专门职业技术教育做好准备,打下基础。“渗透型"的显著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常规教育。在目前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地区,都因地制宜地做了不同尝试,如:加强劳动技术课;注重各种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在“五四”制初中四年中,将20%的职业技术课时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将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气

所谓“分流型",就是在常规普通教育的某一年级开始,根据升学与就业两大流向编成分流班——普通教育班和职业教育班,前者以继续学习普通教育课程为主,也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给以就业指导;而后者则主要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同时也学习必要的普通教育课程。

所谓"X+1型”,是指在一定阶段上进行几年普通教育之后,再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又可分为学制内“+1”和学制外“+1”。学制内“+1”,就是临毕业的最后一年进行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几年普通教育加一年职业培训,构成某阶段学制。学制外“+1”就是修满某阶段普通教育年限后,再加一年职业教育,实际等于毕业后的职前堵训。这两种形式各有长短,一般说来学制内“+1”,适合一些尚不发达地区或不再升学的学生,而学制外“+1”适合于较发达地区或考而未能升学的学生。

通过不同形式将职业教育因素引入普通基础教育,落实了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强化了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兼顾,即“三教统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平度县(今平度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了平度等地的先进典型经验,倡导推广“三教统筹”的改革模式。所谓“三教统筹”,有三方面涵义:其一,把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哪一类也不能削弱;其二,“三教”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要根据其地位、作用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使三种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卷展;其三,“三教”要沟通,对教育内容、师资、设备和其它一些教育教学资源、经验和信息统筹安排,发挥整体效益。“三教统筹”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实际,其基本思路早见于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作为一种改革模式则形成于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三教统筹”有助于解决升学与就业、提高民族素质与发展当地经济和脱贫致富的矛盾,同时,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处理好“产”、“学”关系的有效途径。从1988年春天开始,全国各地联系实际广泛开展了“三教统筹”改革。各地根据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实施“三教统筹”的突破口或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江西省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推行县级政府对农村“三教”的统筹;吉林省着重推广在基础教育中引入职业(技术)内容的“上好劳动技术课”、“初三分流”、“3+1”和初中“四年制”等办学形式;部分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或以成人扫盲为突破口,或以小学阶段教育为侧重点,举办扫盲加实用技术学习班,试行“4+1”或“5+1”等办学形式气通过改革实践,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教统筹”的具体模式,其中有些模式已经在“三教统筹”的原有思路基础上有所扩延,对深化改革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如甘肃省从“三教统筹”出发,围绕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清水”、“合水”、“敦煌”、“庆阳”、“陇西”、“静宁”等六种模式®,其中的部分模式在“统筹”的广度和深度上已不限于“三教”范围,具备了“农科教统筹”、“政企教统筹”的雏形,既有“教-产”结合,也有“产-教”结合。

三、实施“燎原计划”

近几年我国农村实施教劳结合的另一种模式是实施“燎原计划”,它发初于80年代末。1988年5月4日国家教委拟订了《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意见》,同年9月30日,国务院原则批准了“燎原计划”的总体设想曲。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坚持教劳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密切学校与当地生产、生活的关系:便广大农村劳动者不仅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而且有较好的专业生产技能,以适应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委《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实施“燎原计划”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做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智力、技术的相对优勢,积极开展与当地津设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大批新型的农村建设者;积极配合农业与科技等部门,开展成推广当地话用技术为主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农业的发展。《意见》中规定了实施“燎原计划”的阶段和目标:“七五”期间在全国500个县内建设1500个示范乡,主要布局在农业规模经营试验区、国家重点开发农业资源的地区和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其他地区适当布点以取得经验;“八五”期间争取扩展到全国大多数县,建立1万个示范乡。《意见》中还规定了“燎原计划”的实施办法:“燎原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拟订“燎原计划”“第一期工程”(即“七五”期间的目标)的意见。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这一意见制订具体计划,有关县乡政府进一步提出具体目标和实施措施,并组织领导好。

1988年秋,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南宫市召开全国实施“燎原计划”工作会议,拉开了实施“燎原计划”的序幕,并先后在湖南郴县(1989年)、四川广汉(1990年)、山东莱芜(1991年)、陕西商洛地区(1992年)召开了全国性实施“燎原计划”经验交流会,实施工作广泛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仅到1989年10月,全国已有955个县、3942个乡实施“燎原计划”。为推动“燎原计划”,国家每年发放6000万元贷款,从1988年到1990年三年共发放贷款1.8亿元,支持了2541个燎原项目,培训2195万人次,推广1.1万项实用技术,新增利税L 95亿元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实施“燎原计划”,从重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三教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到旨在造成“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互促”的“农(经)科教统筹”的农村社会综合改革,扩延完善了原有“燎原计划”的设想。

四、农科教统

农科教统筹是通过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调配合,提高整体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爰展农村经济,律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一项社会改革。它体现了“教一产”和“产一教”双向结合的当代教劳结合的趋势,是农村经济、社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产物。

1989年8月,农业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林业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制订了《关于农科教结合,共同促进农村、林区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意见(试行)如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农科教统筹的任务:一是积极推进“三教统筹”,重点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林区成人教育体系,突岀实用技术培训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开展对在乡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大力开展对乡镇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五是统筹安排好共同的培训任务和技术推广项目,将“燎原”、“星火”和“丰收”三项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意见》中还规定了农科教统筹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第一,农业部、国家科委、林业部、国家教委、中国农业银行联合成立农科教统筹与协调小组,由农业部牵头。指导小组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协调指导,了解掌握各地情况,表彰推广先进典型等。第二,省、地政府和农科教部门加强领导,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组织,明确分工与职责,定期布置与检査,保证经费和物资供应。第三,农科教统筹的重点是县、乡两级.加强政府行为,协调各方力量。第四,做好师资队伍的选拔与组织工作。第五,建立技术等级和合格证书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回乡从事生产经营。《意见》还强调,农科教统筹作为一项改革,尚缺乏经验,各地应从实际岀发,因地制宜,制订具体措施,搞好试点,逐步展开。

几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实施“农科教统筹”取得了宝贵经验和显著成效。通过经验交流,进一步明确了“统筹”的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统筹”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教育,并归纳出了“五统筹四不变”的经验。所谓“五统筹”是指统筹内容有五: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师资、统筹资金、统筹设备和场地;所谓“四不变”是指统筹原则有四:参与统筹的各部门隶属关系不变、各部门拔款的渠道不变、各部门的核算单位不变、各部门的职能不变。通过实践,各地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农科教统筹的具体模式。如山东省概括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实行农科教统筹;二是以发展成人教育为主体,实行农科教统筹;三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依托,实行农科教统筹;四是以科(科技)、物(物资)、政(党政)集团承包为基础,实行农科教统筹吼可以预料,“农科教统筹”这种熔“教一产”与“产一教”于一体的教劳结合新模式,必将在我国农村的教育、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威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教劳结合的主要模式,各自作为变革农村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种措施,其岀台的时间有先有后,其内容和组织形式呈现着逐步丰富、深化和拓展的递进系列。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的教劳结合已走出了单纯从“教一产”结合的角度贯彻教劳结合方针的误区,开始从“教一产”和“产一教”双向结合的高度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这些新模式,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又反过来促进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此而言,尽管上述模式并非尽善尽美,它们毕竟代表了当前我国农村教劳结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劳结合独特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参见《全社会都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载《光明日报》1995年3月1日第6版。

②根据国家计划,到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达到1万亿斤,而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由300Q亿斤到9000亿斤,共用了41年的时间,其中最后一个“千亿斤”用时9年。要在始自1994年的6年之内再上一个“千亿斤”,恐需费相当气力。

③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提供的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状况(1993年)的资料分析计算。

④参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载《光明日报》1995年3月14日第5版。

⑤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2年)》第24、60、72、82页有关统计数字计算整理,人民教育岀版社1993年版。

⑥参见郭福昌:《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研究M991年第9期,又见刘世峰:《一所“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中学》,《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第265-27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⑦参见《中国教育年鉴》(1989年)第435-763页,人民教育岀版社1990年版。

⑧详见《中国教育年鉴》(1989年)第721-722页,人民教育岀版社1990年版。

⑨参见《中国教育年鉴》(1989年)第36、768、85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⑩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燎原计划”的涵义界定尚存很大争议(详见俞恭庆:《实施“燎原计划”的回顾与展望》,载《教育研究》1993年第10期)。本文对“燎原计划”的理解,以国家教委拟订的《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意见》为依据,认为它熔教改步骤、内容于一体,是通过教育改革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教一产”结合范畴,这是与“农科教统筹”等模式有所不同的。

⑫“星火计划”是由国家科委提出的旨在通过推广科技成果或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丰收计划”是由农业部提出的旨在通过人与技术的结合达到丰收目的的计划。

⑬参见陈培瑞、张俊:《探索农科教结合的基本途径》,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安庆媛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