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二期)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审视

作者:洪双双 袁梅
阅读数:381

来源:《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民族教育中存在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矛盾日益突出。正确理解、处理民族性与现代性关系是实现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内涵出发,探析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存在传统与现代渐裂、通用语言与母语失衡、文化与经济分离等内在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融途径,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大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整体保障民族文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民族教育;民族性;现代性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代表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发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呼声。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是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形成了世界民族教育的“中国经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民族教育应该形成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以引导民族教育发展步伐,必须把民族教育中存在对抗、偏离的要素统整起来,在动态中找到各要素关系的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互生关系。[1]民族教育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征。对民族教育发展而言,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而民族性则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因素,两者皆不可动摇。因此,如何处理民族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民族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慎思和探索。

一、民族教育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在蕴意

在教育领域,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涉及“谁的知识更有价值”这一核心命题,何种知识能够纳入学校并被赋予价值,牵涉到不同主体的权力关系、知识的传递机制以及根深蒂固的评价机制等问题。[2]因此,在世人眼中总是呈现相互对立的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都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性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底色”,赋予民族学生以民族性格;现代性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动力,关乎民族民众的时代发展要求。主张强化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并不是要否认教育的现代性,更不是因此而阻止少数民族吸纳现代文明、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步伐,而是要求在对待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上特别注意平衡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3]作为一名民族教育研究者,不应顾此失彼,而要同时关照民族性与现代性,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留民族底色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内涵

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民族性主要涉及研究者如何看待和处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看待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等。有学者指出,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即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学者将民族性视作民族教育的“底色”,作为一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实践,民族教育必须要将少数民族的源流文化、最能凸显民族性格的精粹文化、民族区域社会的地方性文化传递于受教群体,保障受教群体在恒久的文化博弈与交融中,留存自身的文化底色,延续自身的民族性格。[4]诚然,民族文化在民族教育展现民族性特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研究者对于民族文化持“相对主义”观点,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与价值性,应该受到尊重、保护与传承,这就是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体现。但也有一些较为偏激的观点将民族传统文化披上落后、蒙昧等贬义性质的外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代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对个体人格发育、民族多元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不言而喻。“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和一成不变,正是我们在审思传统过程中作出的取舍,才让我们发展的步伐永不停歇。同样,尊重传统也不代表我们要复制传统,而是以合适眼光和态度对待传统。正如黑格尔所言:“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5]所以,承载民族教育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和蒙昧落后并不等同,它也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的更新发展。尊重、维护、传承它是我们新一代青年肩负的责任。学校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肩负着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使命。将民族性和现代性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培育具有时代性的民族优秀人才,使其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形成民族文化自觉性。[6]

(二)民族教育的现代性内涵

民族教育政策强调民族教育要注重民族文化差异性,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差异性、特殊性可以超越普通教育的共性,甚至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性。[7]目前,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与机遇。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加剧少数民族群众与外界的联系,拓宽人们的眼界。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逐渐主导人们的认知方式,人们崇尚科学,秉承理性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风格。民族教育现代性正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在民族地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能让学生接触最新教育理念、技术、设备、师资等,通过系统、完整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获得最新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青年。

当然,民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与保护无可厚非,但并非传承全部内容,而是根据民族群众的发展需求去甄选优秀部分加以保护与传承,同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化开发继续焕发生命活力,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与机遇。由此可知,民族教育的现代性可作为民族性的延续,能成为民族性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性理念去甄选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让新一代青年在形成自己独特文化品格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化教育,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知识和技术,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人才。如上所述,学校在肩负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承担着民族教育现代性的职责,这种传递方式也深受学生、教师、家长的肯定,学生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吸收新知识,教师和家长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途径获得普遍文化资本,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民族教育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源泉,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重要途径。[8]因此,可以把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表现归结为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随着我国踏入新时代,民族文化的现代性特征显著增强,民族青年在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阻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化之间出现了些许内在矛盾,下面笔者从几方面阐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渐裂

目前,盲目借鉴教育现代化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发展民族教育的“示范效应”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位的不平等,现代文化凭借强势科技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进而演变成强势文化,挤占传统文化的空间,导致教育中民族文化传统自身演进逻辑的中断,引发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9]作为最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代表之一,学校教育传递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而忽视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音乐、舞蹈、信仰、习俗等承载民族文化的内容;在授课形式上,民族语言授课面临挑战;在教育目的上,现代性愈以彰显而民族性走向萎缩。从而导致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处于弱势地位,民族地区学校越来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趋于主流文化形式。

(二)经济与文化分离

经济发展是制约民族教育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原则能够决定教育的合理性发展,而文化多样性原则处于附属位置。从微观层面来说,教育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视为改变家庭命运的手段。通过教育改变家庭现实境遇,成为诸多寒门的出路,即所谓“寒门出贵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时常看到墙上贴的标语,如“脱贫致富,教育铺路”,教育成为人们摆脱贫困生活的渠道。在少数民族地区,父母为了孩子以后能和汉族学生同台竞争,从小让他们汉语授课学校,接受和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接触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不会说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文字,更不了解自己的习俗。这种重经济轻文化导致两者处于分隔状态的局面会对民族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通用语言与母语失衡

语言具有双重性,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种语言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某种文化的引进,少数民族语言也不例外。[10]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在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处于一种不利地位。比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异化导致少数民族语言面临工具属性弱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执行偏差导致在一些民族地区人们对双语教育产生认同偏差,单一的趋向一方。比如存在“只需学好民族语言,民族认同感强烈”或“只需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国家认同感强烈”等声音。学校教育模式对于语言的传递与普及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学校,出现二类模式人数增长,一类模式人数下降的状况,表明民族语言在学校内部使用率下降,功能性弱化,国家通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性愈加强烈。所以,目前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两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没能保持平衡,呈现一方弱一方强的局面,影响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协调互融

(一)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融意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民众以一味全然固守的方式保护民族文化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改变传承与保护方式,以实现共同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在民族性方面,民族学校应通过特色鲜明的教育,彰显民族教育的“民族”属性。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人无我有”的状态,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继续追求高水平的“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境界,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搭建新的、更高的舞台。[11]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手段达到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在现代性方面,学校作为现代性“代言机构”,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任务。民族教育注重现代性,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民族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融基础

1.现代教育文化内容源于传统文化

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现代教育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我国现代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2]其实,现代就是从传统中演变而来,相对于未来的现代,现在的现代便成为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与现代之间有连续性特征。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局面。同样,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并非传统就代表破旧、落后,现代就代表簇新、先进。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传统的一些理论仍在延用,比如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在现代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要求我们从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共生基础上构建民族特色教育现代化模式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2.教育场所并非对立于教育内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包括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具体内容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饮食、衣着等作为物质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语言、风俗、宗教、习俗等作为精神文化能够使各族人民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培育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在经堂私塾等场所进行传承与教授,与现代发展依托的学校教育无法建立联系。但在民族教育政策推动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课堂”等系列活动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相继进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契机,为民族教育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提供了思路。

3.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竞争愈加明显并转化为家庭之间的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各类课外、校外辅导机构的与日俱增,学生课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难点。于是学业压力和减负便成为近些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学生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虽然国家不断推出各类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文件,但在实施过程中收效甚微。如何科学合理且有效地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压力成为教育部门、学者及家长的共同心声。我们或许可以从民族优秀文化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精神与人格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例如,蒙古三艺、蒙古象棋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让民族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形成民族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融途径

1.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需要在民族地区科学施行双语教育,通过双语教育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好第二、第三语言文化,这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顺利融入主流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13]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缺席导致学生在内容和方式上接受教育受限,无法与国家甚至国际接轨。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种语言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某种文化的引进。双语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在民族个体的日常话语体系中应当类似于一组DNA共生双螺旋,这两种语言分别为螺旋的两条基线,呈现螺旋式结构,彼此无法分离,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语言的基础。[14]学校要根据当地师资、生源、就业需求等客观条件正确开展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具备充分的教育选择权。

2.大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持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认为文化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价值与意义。现代教育空间是各民族师生沟通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场所,教育的主体、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特征。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偏见、歧视等现象,由此班克斯指出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这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在中国,多元文化教育被策略性的转化为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多元指各少数民族,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人民基于传统与现代互融基础上趋于费孝通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避免陷入狂想曲与田园诗意向,前者提倡疏离传统、拥抱现代,而后者提倡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传统与现代以学校为载体实现无缝衔接,共同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3.整体保障民族文化经济发展

作为民族教育底色和根基的民族文化是与民族教育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经济原则占主导地位,人们为了获得经济资本不惜牺牲文化资本。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整体把握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能传承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的伟大民族复兴梦。[15]具体保障方式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在民族地区高校,不能原地照搬内地高校设置专业,要拓展能够反应民族发展需要的民族特色专业,培养适应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其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因为就业是获得经济资本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民族教育主要手段,人力资本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载体,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民族地区须大力开展民族职业教育,尤其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增加民族学生就业率,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

结语

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对立的局面,实现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是其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由于在民族地区出现传统与现代渐裂、文化与经济分离、通用语言与母语失衡等内在矛盾,使得打破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对立面的局面举步维艰。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产生对立局面主要归因于对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认知缺位。学校作为现代性机构,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使传统文化形成内涵性与外延性双向特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互融途径应该包括以下三点:其一,科学合理地实施双语教育,提供学生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和选择权;其二,大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具备充分的文化选择权;其三,整体把握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拓宽就业选择道路提供契机。通过上述途径实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可以成为新时代解决民族教育问题、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可选途径。

参考文献:

[1]苏德,刘玉杰.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J].中国教育科学,2018,1(2):45-50+138-139.

[2]钱民辉,沈洪成.从意识三态观重新审视现代性与民族教育之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2-6.

[3]宋海彬,许仁顺.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与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义务[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2):43-50.

[4]袁梅,苏德,江涛.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9(10):102-108.

[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

[6]佟欣.壮族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衔接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2):213-216.

[7]郭连锋,孙振东.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民族性思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1):18-23.

[8]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4(3):73-77.

[9]田娟,孙振东.后发型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4):210-214.[10]顾聪.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思辨[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5):225-228.

[11]钟海青.质量与特色: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2):5-9.

[12]刘颖洁.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湖南社会科学,2013,(2):242-244

[13]阿木古楞,白红梅.双语教育“民汉兼通”目标解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2):75-79.

[14]苏德,张良,江涛.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9-74.

[15]白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思考——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121-128.

On the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Times

Hong Shuangshuang Yuan Mei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n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in nation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modernity and nationality of n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gradual split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imbalance between general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 and the separation of culture and econom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s of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in the new era: developing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overall guarantee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New era background;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ity; Modernity

责任编辑:谭紫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