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92—2021年收录的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发现:从年发文量看近三十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浪式起伏、平缓式下降及突破式增长等三个阶段,且目前仍处于突破式增长阶段,未来该领域依然有极大研究价值;从研究者和机构看,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等人是该领域高产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是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但总体高产研究者数量少且跨机构合作密度低;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上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实践路径”“职业院校”等是热点,围绕热点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区分与课程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征与路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育人模式等主题研究。基于分析结合当下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劳动教育应“开发自身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单一研究观念,拓展多维度视角;构建科学评价模式,促成完整性发展”,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横纵向深广度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主题;趋势探析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劳动教育因国家政策的助推一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为呈现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剖析当下劳动教育研究前沿热点,为劳动教育后续持续性且深入性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729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年度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等不同维度分析,以期为未来劳动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方向。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检索来源,根据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的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选取以“劳动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或“劳动与技术教育”或“生产劳动教育”为主题词刊发的CSSC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共1736篇,年份不限。剔除会议论文、新闻评论、专家笔谈等无关文献,最终获得有效论文729篇,年份跨度为1992—2021年5月,基本涵盖了29年来我国劳动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主要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V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及分析:将729篇核心文献导出,并整理成相应的数据库,导入Cite Space V,时间跨度为1992—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以关键词为主要节点类型,Top N%值为100%,生成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图谱进行合作机构与作者、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的分析。
二、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年度发文量及高频关键词分析
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关键词的时序变化对研究的发展现状、特征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整理劳动教育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图1(省略)和高频关键词(频次≥6)表1(省略),发现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最早出现于1992年,整体经历了波浪式起伏、平缓式下降以及突破式增长等三个阶段,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1.波浪式起伏
1992—1997年,发文量呈平缓式下降状,年发文量在50篇左右波动,1997年降至23篇。此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技术教育”“生产劳动”“体力劳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等关键词。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和时代教育背景息息相关: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所以该时间段“劳动教育”经常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劳结合”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关键词紧密相连;其次,由于早期教育发展缓慢,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且国家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劳动教育内容与劳动技能密切相关[1]。因此,劳动教育又基本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或“生产劳动教育”,致使“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界限不明、“劳动”的概念模糊不清。
2.平缓式下降
1998—2014年,年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起伏,1999年发文量最高为35篇,2014年最低为9篇,此阶段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较少,仅为“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大学生”,无其他热点词,研究主题分散处于低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国家教育政策有关,该年素质教育一度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形成围绕“素质教育”的发文量高峰,一方面“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依附于“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导致该时间段“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高频关键词出现在劳动教育领域;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等五个部分,德育先行,重智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依附地位的劳动教育并未获得长足发展而渐渐淡出了研究者的视野,直至2013年均未出现新的热点关键词。
3.突破式增长
2015年至今,劳动教育发文量突然呈突破式增长,进入全面爆发阶段:2015年发文量18篇,2020年翻了22倍,达到396篇,且继续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也从关注“素质教育”转向关注自身的“劳动内涵”“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大中小学”“实践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热点关键词的丰富预示着劳动教育进入全面爆发并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这一切还是与国家教育政策息息相关: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等四大部分,强调中小学需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内涵使命和重大意义。随之国家教育改革步伐显著加快,相关教育政策密集出台[2]:2020年3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显然,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呈现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以国家教育方针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为驱动力的特征,体现了学术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积极回应,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肩负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使命。
(二)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对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作者发文量和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找出该领域主要且重要的研究者和机构,便于进一步了解掌握劳动教育领域研究情况。在劳动教育领域中,刘向兵(9篇)、顾建军(8篇)、赵荣辉(7篇)、檀传宝(6篇)、李珂(6篇)等研究者发文量最多,研究最为突出。其中,具有一定合作关系的作者包括:刘向兵、李珂、曲霞组成的研究合作组,檀传宝、胡君进研究合作组,顾建军、毕文健合作组,任平、贺阳合作组以及徐海娇、刘海民合作组等。调查发现,这些合作者更多地来自同一研究机构,比如,刘向兵、李珂、曲霞组均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顾建军和毕文健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任平、贺阳也同属广州大学。而在主要机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50篇)、华东师范大学(45篇)、西南大学(28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6篇)等是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在诸多研究机构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组宣部存在较为密切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学存在较为密切联合发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存在密切合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存在联合发文情况。在这些主要研究机构和合作发文中,除了章振乐所在的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其余均为高校。
综合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可见,劳动教育研究领域总体高产研究者数量较少且合作研究密度低,这种情况不利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影响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高校理论与中小学实践、宏观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落实等形式的紧密结合,解决劳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科学正确地指导劳动教育的实践发展,共同致力于劳动教育跨学科、跨机构全方位的发展。
(三)热点主题及内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高度概况,通过Cite 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涵盖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心性和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高中心性代表了关键词的影响度和重要性。为更清晰地呈现关键词频次和重要性,将图谱数据导出并制表(图表省略),结合大量文献阅读共同探析劳动教育领域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热点主题,由表1(省略)可知:高频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心性最高达1.39,除此之外,“新时代(0.11)”“教育与生成劳动相结合(0.09)”“劳动技术教育(0.09)”“职业院校(0.08)”“实践路径(0.08)”等中心度较高也更为重要,结合文献内容确定当前学者们聚焦的五大热点主题如下:
1.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解读的研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这一理论来源于1950年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方针,这是“教劳结合”首次官方表达,“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并推动与基础生产相结合的劳动成为教育的新形式[3]。至此开启了对“教劳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序幕:厉以贤认为,“教劳结合”理论始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机器大发展需要依靠劳动者多方面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而产生教劳结合的客观需要,得出结论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杜作润、郑礼解读“教育与生成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赖科技与教育,且“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教育体制、内容与生产劳动的实际相结合,教育方式与生产劳动过程相结合以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式[5]。成有信则对“教劳结合”理论有新的理解,认为“教劳结合”理解应包含三个层次,即事实层次、思想层次、政策层次。首先,“教劳结合”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和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即事实层次;其次,还是人们关于这一存在的认识和看法,是思想和理论;最后,是国家机关、党政、政治领袖提出的纲领、政策、方针、法规等,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6]。还有的学者跳出理论的宏观解读,将“教劳结合”理论与“高校”“高职院校”等具体教学层面相结合进行高校教劳结合内涵与途径的研究,认为高校教劳结合的内涵不应该局限于教育与体力劳动、手工劳动抑或是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它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既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促进自身建设,学校面向企业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高校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7][8]。
可以说,对“教劳结合”来源、内涵等不同角度的理论解读是该高频词最主要的内容研究,除此之外,1992—2009年,也有不少研究者将研究视角落在中小学教劳结合具体落实情况上展开调查,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王孝玲等人在1993年对全国15个省的15个城市和15个县进行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调查问卷,涉及劳动课的开课率、教学内容、教材、实践基地、师资、劳动设备以及师资全方位调查,发现劳动课的教材建设薄弱、劳动课师资专业化程度低、劳技课考核比重低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加强建议[9]。
可以说,对“教劳结合”来源、内涵、中国式发展等不同角度的解读研究时间较早但耗时长久、角度多样、内容详尽,虽然近年来有学者对该理论再次从哲学角度进行阐释,但总体而言研究不多。
2.关于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区分及课程开展的相关研究
“劳动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领域的经典研究热点,在上文提及对“教劳结合”理论的中小学层面调研的早期就存在“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两大名词混用的情况,早期的“劳动教育”即“劳动技术教育”,因为“劳动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产生的最初诱因是为了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问题而开展的生产劳动教育,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劳动技术教育带有明显偏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再随着经济改革发展,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又侧重职业技术教育[10][11]。所以,早期“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二者互为使用。近年来,檀传宝对劳动教育基本概念和特征作出新的阐述:“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指向技术习得或职业定向的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这种普通教育涵盖但不等同于技术教育),“劳动价值观”是当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12]。至此,“劳动技术教育”逐渐被“劳动教育”取代,二者概念得以明确划分,不再混用。
在厘清劳动技术教育内涵和发展基础上,研究者对其载体——劳技课/劳动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研究:卓晴君从1992—2000年期间,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1节劳动课,初中每周两节,高中每学年4周,另设每学年2周社会实践活动课;2000年后,由于新课程改革,取消单独开设劳动课,改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课的课时量减少[13];就综合实践课程而言,乐素芬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虽然只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1/4,课程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在新课改下,劳动教育被赋予新教学理念,从而超越了传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涵和要求,比如更突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和多元评价[14]。大部分研究者除了集中研究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概念、课程载体等热点以外,还探讨了劳动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比如姜凤春[15]、杨恭田[16]、肖映雪[17]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需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展劳技实践活动等途径达到以劳辅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
3.职业院校等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路径研究
“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直接通向工作和劳动岗位的教育,每个专业的教育都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18],因此,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历来是劳动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热点,比如梅纪萍指出,高校或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他们直接面向劳动就业,有加强技术技能教育的师资优势、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因而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质。所以,以职业院校为代表的高校劳动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职业”二字,更加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和劳动素养的提升,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19]。崔发周研究了高校劳动教育功能,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理想形成、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技能发展和“三教”改革深化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凝结剂”、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催化剂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强化剂”[20];乐晓蓉和胡蕾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使命进行考量,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承担四个方面主要任务,即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正向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术经验[21];除了理论分析,还有不少研究者从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入手,找寻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出路,如霍江华和韦元秀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劳动教育赋予的深刻内涵,总结提炼出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构建合理教育模式、提升劳动技能等三大路径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实现[22]等。除了探究高校本身的路径,更多学者呼吁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诸如肖凤翔和冯惠佳[23]、沈有禄[24]、王耿升[25]、刘晓等人[26]指出,中小学应加强劳动教育启蒙和体验,职业体验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范式,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具有深厚的可行性基础。两类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拓展和延伸中职学校的教育职能,还能够促进中职学校与中小学管理的改善。
4.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劳动教育的落实即实践路径的研究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在上文“职业院校等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路径研究”热点主题中,已经对高职院校层面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进行探究,但这仅仅是“实践路径”热点领域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宏观层面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张妍和曲铁华通过对70年劳动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劳动教育的演进、嬗变特点与实践路径,提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必须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和态度,构造整合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夯实教育政策顶层设计,构筑多元主体联动机制[27];刘向兵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对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提出“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学术劳育的方式更好落实劳动教育[28];王毅等人将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放置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可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29]。此外,还有微观包括上文职业院校以往的中小学层面的研究:张随学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提出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日常劳动、家庭家务劳动、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等途径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奠定学生幸福人生[30];王慧和王晓娟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发展的思考,提出该学段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是构建差异性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发展性课堂体系、协同性实践体系、整合性保障体系与激励性评价体系[31];魏本亚和王相具体到语文学科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指出语文与劳动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需要从语文学科内部入手,开发劳动主体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把学科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32]。
5.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特征与育人新模式的研究
自2015年后“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明确区分后,劳动在国家政策以及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助推下进入发展的新时代,所谓“新时代”既指客观社会发展到的一个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点的新的历史阶段,也指劳动教育脱离早期与其他教育概念不明边界不清的“旧时代”。不管是自身发展的新时代还是社会整体新时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都呈现出新特征与内容。
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包含“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等时代特征,其中,“劳动精神”是人们对劳动的热爱态度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人格气质,它包含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对于劳动的积极评价与态度;“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是对“劳动价值”全部主观评价的抽象,与“劳动精神”包含的“对于劳动的积极评价与态度”含义重合,但“劳动价值观”涵盖范围更广;“劳动素养”则是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能力”等维度。总而言之,一个拥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既当有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即“劳动价值观”或“劳动观”),又有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等[12],这些丰富的内涵特征共同构成新时代劳动新人。
其次,新时代劳动教育构建了新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正如学者牛瑞雪所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必须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价值原点并基于此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筛选劳动课内容和课程形态[33]。为此,王秋芳设计出“有型有色”的多种类型的新时代劳动课,如基于劳动意识养成的通识型、基于创造力提升的创新型、基于区域多样资源的特色型劳动课,共同致力于综合、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34]。毕文健和顾建军从“乐学”思想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有用之乐、教学组织切磋之乐、教学方法感悟之乐、教学评价自省之乐的系列化乐学课程体系[35]。王树峰的“山水田园”劳动教育新样态则探讨乐基于“田园精神”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提出优化“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建设立体开放的劳动课程群,坚守劳动育人的课程价值,提倡对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融合创新,让“山水田园”之美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赋能[36]。
三、劳动教育的未来趋势探析
通过上文对近三十年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揭示了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现状:近三十年我国劳动教育发展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未来依旧有极大研究价值;不少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已经将研究重心落在劳动教育领域并对教劳结合理论与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职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路径、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涵特征与课程建设等热点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那么,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如何?为探析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研究前沿的侦测功能,对关键词进行跟踪分析在不同时间区间内其出现频率的突然变化(激增),从而识别出代表研究前沿的若干名词术语(图2省略),并结合当前热点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由图2(省略)可见,从1992—2021年时间段内共突现了23个关键词,其中“马克思主义”“劳动技术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关键词研究时间跨度长且历时久,虽属强度值比较大的热点,但也正是因为时间跨度长且久,对该热点研究足以深入、透彻、成熟。因此,未来继续成为劳动教育领域发展趋势的可能性不大。而“育人价值”“价值意蕴”“劳动观”“立德树人”“职业启蒙”等关键词近年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研究前沿热点,从宏观宽泛的理论研究到微观具体的转变则代表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开发劳动教育自身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
图2(省略)中近年突现的“全国教育大会”“育人价值”“价值意蕴”“劳动精神”“劳动观”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未来劳动教育必然朝着自身纵向深度发展,包括自身育人价值、内涵意蕴、精神观念等开发。这是必然,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劳动教育自身的内涵、价值等也将随之改变;另一方面,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精神品质观念。因此,探索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特征及其内在品质仍是大势所趋。
(二)转变单一劳动教育研究观念,拓展多维度视角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职业启蒙”等关键词则暗示未来劳动教育在加强开展自身价值的同时,还需要紧扣与其他教育的联系,转变只着眼于自身发展的单一的研究观念,扩展多维研究视角。首先,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立身之本,势必作为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其次,加强跨学科跨机构合作,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借助高校“职业”特征和理论优势,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等形式实现与中小学高密度合作,不仅帮助解决劳动实践中问题,还有利于扩充丰富理论体系。
(三)构建劳动教育科学评价模式,促成完整性体系
科学、正确的评价具有鉴定、诊断、调节、激励的功能,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关系到劳动教育整个系统的完整一致性,但当前教育活动缺少对劳动教育客观评价的工具,学术界对此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未来对劳动教育评价工具和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将是重要创新点。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可以凭借简单有固定流程的考试,而是需要灵活且有创新的评价模式。
综上,未来劳动教育不仅要挖掘自身纵向深度发展,加强与其他教育联合的横向广度发展,还需努力加快构建科学的评价系统,最终实现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7).
[2]范国睿.从蓝图到行动——全国教育大会一周年基础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述评[J].人民教育,2019(18).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厉以贤.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1992(5).
[5]杜作润,郑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要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1).
[6]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7]陈立鹏.高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8]马铭驰,左健民.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6(2).
[9]王孝玲,等.部分省市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1994(9).
[10]缪鑫平.劳动技术教育:一个需要廓清的概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
[11]徐长发.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4(12).
[1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13]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5).
[14]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15]姜凤春.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教育探索,1998(1).
[16]杨恭田.劳动(劳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人民教育,1998(12).
[17]肖映雪.浅谈劳动技能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0(12).
[18]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19]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20]崔发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功能与有效形式[J].职教论坛,2020(8).
[21]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22]霍江华,韦元秀.浅析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的路径与效果——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23]肖凤翔,冯惠佳.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9(17).
[24]沈有禄.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天时、地利、人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5]王耿升.职业院校要在加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6]刘晓,等.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构建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
[27]张妍,曲铁华.劳动教育政策70年:演进、嬗变特点与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0(9).
[28]刘向兵.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
[29]王毅,等.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2).
[30]张随学.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26).
[31]王慧,王晓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检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
[32]魏本亚,王相.语文学科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J].语文建设,2020(23).
[33]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34]王秋芳.新时代学校劳动课应“有型有色”[J].教学与管理,2020(28).
[35]毕文健,顾建军.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1).
[36]王树峰.“山水田园”构建拉动教育新样态[J].基础教育课程,2020(5).
Current Situation,Hot spots and Trend of Labor Education in China
Jiang Xinxiu
Abstract:Through a visual analysis of core journals on labor education related topics in CNKI database by Cite Space software from 1992 to 2121,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oint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labor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wave fluctuation,gentle decline and break-through growth and now it is still in the latest stage so there will be great research value in the future;In the point of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Liu Xiangbing,Gu Jianjun,Tan Chuanbao and some others are the highly productive author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Relation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re the c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is field,but the overall number of high productive authors is small and the corss-institution cooperation density is low;in the point of co-occurrence and emergence of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labor,“new era”,“labor technology education”,“practical path”,“colleges”and so on are hot spot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rs discuss the hot spot topics such as“the theory of the combination about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bor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practical path of labor education”,and“the characteristics,mod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s well as new requirement,the paper proposes to actively develop labor education by its own valu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change the single research concept to expand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construct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odel,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ity,and finally realize the horizontal,vertical,deep and broa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Hot spot topics;Trend analysis
责任编辑:赖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