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需求表达,它实实在在反映于人民衣食住行的改善之中,体现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直接地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大程度上展示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落地。在某种意义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来源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符合人民内在需求的生活方式。
美好生活的实现关涉到每一个人。而教育是一种奠基性的旨在为全体人民提供美好未来生活的民生实践,其自身的改革发展能够为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基础性的力量。换言之,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以教育改革为起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使得实现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成为可能。
一、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抓手
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其最直接的体现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发展的成果要能够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与人民的命运和生活息息相关。经济的增长、政治的昌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稳定使每个人心中都生发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的实现除了既有的发展基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地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为人民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提供机会。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量的基础保证;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质的保障。
第二,生活质量的提升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发展的历程。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为可见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长、医疗条件改善、教育更加公平等方面,也体现为不可见的文化品位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价值观的转型等方面。换言之,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全方位的、关系到每个人和全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改善的历程。生活方式的转型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检验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价值观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善需要不断地变革现有制约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为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外在的保障。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解、认同和自觉践行。换言之,任何改革的最终实现都要求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自身价值观的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健康、科学民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二、教育改革为生活方式变革提供基础性支撑
教育是整体文化事业中最基础性的环节,社会整体文化价值观的转型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肩负着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变革的历史重任。
第一,现实教育生活模式的改善为生活方式变革提供场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它的运作方式不仅关涉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变革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生活模式,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首先,教育改革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的成果。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科技影响着学校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固定的教育资源等限制被打破,更多更新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区隔,使得教育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教育改革适应教育生活的时空变化也是塑造整体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性一环。
其次,教育改革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绝。学生的学校生活不是封闭的,它一方面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整体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与社会各个部门、群体之间的联系,使得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趋向和潮流接轨,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学生生活的丰富性、时代性。同时,学校教育生活作为微观的社会生活,其文化导向作用也有助于带动全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转型。
最后,教育改革要与生产劳动的要求相结合。生活方式的变革建基在生产方式的革新之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发展必然制约着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与方向。为此,当前的教育改革应该在传统的教育生活模式基础上,积极顺应新时代生产劳动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生活方式的变迁成为整体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第二,人的价值观的更新为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提供方向。教育改革建立在时代诉求基础之上,它必然会带来人的价值观的与时俱进。而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则依赖于人的生活价值观的更新。在教育改革中观照现代生活价值观,必然会促进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
首先,教育改革中要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为生活方式的变革奠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蕴藏着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从历史之中汲取营养。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勤劳勇敢等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教育改革所需的价值导向,以优良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念引导人民的消费观、生产观以及生活观,能够为生活方式的不断革新提供基础性的底色。
其次,教育改革中要注入时代精神,为生活方式的变革铸魂。当前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目标等的制定过程中确立科学的导向,不断加强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为个体生活方式的更新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教育改革中要观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也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以人民为中心,以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为旨归,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教育改革的现实成效为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要素来源。生活方式的变革建基在全社会各部门、各要素之间关系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而教育改革的现实成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益于全社会人、财、物等诸要素的协调。
首先,教育改革能够形成新的需求,为生活方式变革提供指引。教育的展开是各种需求形成的过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指引着各种生产、消费需求的变革。为此,教育改革需要切实关注时代要求、观照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以此引导新的、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需求,推进生活方式的有益变革。
其次,教育改革能够协调教育生活内部以及外部诸要素的平衡,为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变革提供基础性力量。教育改革直指教育生活本身的改善,而教育生活作为整体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必然影响整体的社会生活方式。教育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内部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在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引发社会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之中的协调,从而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创造力量。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生活方式的要素改善必然带来整体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最后,教育改革所培养的时代新人,为生活方式变革提供最为有力的主体性力量。教育改革的现实成效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效协调,也包含着最终的教育成果——高素质的时代新人,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是变革生活方式最根本性的内在动力。生活方式的变革不仅需要社会生活中各部门、诸要素之间关系、结构的合理建构,也需要生活的直接参与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通过教育改革赋予他们符合时代、理想高远、高雅高尚的生活价值观,给予他们科学有效、契合实际、追求创新的生活技能和本领。而更好的社会主体的培养,能够为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善提供最根本性的变革力量。
责任编辑:李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