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作者:宁本涛
阅读数:56

来源:《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1期

摘要本文从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进展、研究范式、研究价值以及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反思,认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的统一。如果仅仅将教育经济学视为一门依赖于数理逻辑的科学,离开其它学科有关人类行为问题如人情、伦理研究的帮助,必将使教育经济学囿于自身狭小的经济天地,而难以实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方法论;反思;科学与人文

科学就是理论体系。有无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研究方法以及严密的理论框架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中国教育经济学自1984年10月学术团体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那么,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经济学究竟是如何嵌入教育领域的?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基本假设、基本命题以及研究框架又是什么?中国教育经济学者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是什么?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基本答案又是什么?无庸质疑,在教育经济学理论与研究空前繁荣的今天,反观、品味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经济学研究走过的一路风景,对于提高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自控能力,寻找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及方向大有裨益。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主要支脉

从学科发展的社会动因来看,作为一门跨教育学与经济学的边缘学科,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更换其职业的能力,必然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要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另外,随着社会生产的国际竞争加剧,知识生产力成为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要想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胜,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再者,二战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的重新崛起,而战后的一些独立国家却发展异常缓慢,这种现象引起世人的关注。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之所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战前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拥有人数众多的人力资本。总之,教育经济学作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即学校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其任务在于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教育经济学最初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在国际上许多教育经济学者一致认为以1962年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科学院院长约翰·维泽所著《教育经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随后,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在60、70年代达到研究的第一次高峰。伦敦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布劳格曾做过统计,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已近万种(一些学者如舒尔茨、贝克尔还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回顾西方教育经济学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西方欧美国家的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的,它假设“人是理性的,而理性人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把教育看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活动作为研究逻辑起点的,以“成本——效益”为分析主线,它的整个体系结构是以“投资——生产——利润”过程为系统,把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当作一个过程来考虑的。前苏联和东欧的教育经济学不同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一般研究范式,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研究逻辑起点,紧紧围绕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与劳动力、与干部专家培养的问题为立足点来确定学科体系,在教育经济学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者在该学科的创立初期,就注意吸收西方教育经济营养的同时,不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穷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初期主要有两股力量左右教育经济学的建制:一种观点主张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科学的体系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教育交叉学科;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种部门经济学纳入经济科学体系。学科性质的分歧,恰恰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多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早期的教育经济学者在理论体系建设一开始就关注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本质区别,注意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教育学为理论指导,吸取西方人力资本的合理内核,把教育过程和物质过程看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过程,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和教育改革实际,把“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利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当作整个系统来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学科体系。

中国教育经济学进入21世纪,其研究成果开始如春天般百花齐放,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学科体系发展都极大地丰富起来。在这一时期,学科体系在继承前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学科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内容也更具体深入。比如,马新力编著的《当代教育经济学研究》加入了过量教育和入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林荣日的《教育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开辟了教育层次论的新视野;靳希斌主编的《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和崔卫国的《教育的经济学分析》等著作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以及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和学校内部相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个性化是当前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学术研究个性化,就是说不完全按照或完全不按照已有的学科体系结构对学科体系进行重构,而是根据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兴趣或优势对学科某一(些)领域或某一(些)方面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进而形成多元化的体系结构。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律动与进展

不可否认,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分析基础大都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分析。而传统经济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范式是给定经济环境(包括效用函数、生产函数以及资源的初始分配和制度安排),并假设人的自利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由此来分析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社会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和某种均衡,这种分析用经济环境来解释不同自利行为者交互作用的后果。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制度能由价格机制来协调,其后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把其观点公式化、体系化。但是这种理论所分析的只是一种极端分散化的经济体制运作。尽管它是一项伟大的知识性的成就,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但是它却是一种“黑板经济学”,并不能解释现实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

近几年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不但关注经济环境如何决定经济结果,而且对经济环境中的制度(或游戏规则)如何决定经济绩效更为关注,制度分析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个通用的研究范式就是SSP研究范式的兴起。所谓SSP研究范式,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首先,状态或环境(situation),包括个人团体和物品或服务的特性。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物品或服务的特性都将导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相互依赖性并影响着制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结构(structure),即人们一切权利的集合,它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于结构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名义上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和市场竞争,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则表明结构则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使用权和交换权,不同的交易类型、合同规则、税收和公共开支条例,边界问题,制定规则的规则等等。再者,绩效(performance),指财富在不同的个人(团体)间的分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因此,对绩效的计算应着眼于作为选择者个人的绩效。总是,在上述分析范式中,状态或环境是给定的,结构则是可选择的,而在状态或环境确定的情形下,所选择的结构决定了最终的绩效。这种新的研究范式,既可以实证地分析制度的影响,又可以对制度的选择进行规范分析。这种分析框架对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中国正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激烈转型的交汇处,各种社会矛盾或冲突交织在一起,挤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压缩饼干”中。这一特殊环境与际遇决定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即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中的各种教育经济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有关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关于教育经济学基本规律问题的探讨,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探讨以及加入WTO以后我国教育发展的对策等;其二是有关教育经济学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如关于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现代学校制度创新问题的探讨,关于公办学校转制以及民办学校产权改革问题的探讨等;其三是有关教育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比如关于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探讨。

总之,我国教育经济学尽管在教育学内没有像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那样成为一门显学,但在学科的发展方面巳经获得可喜的进步。具体说来,与以往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相比,近几年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研究的方法论上,从强调单纯的经济定量分析向教育分析和经济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比如,有关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政府教育投资比例问题的探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问题探讨、中国助学贷款问题的探讨以及经济转型期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探讨等都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教育经济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是规范性语言表达与人们的偏好相关的表达。二是实证性表达,即回答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的表达,它解决的是理论假设是否被证实或被证伪的问题。

第二,从研究品质来看,诸多研究者从以往注重现有教育政策的趋同与解释,逐步走向对转型教育经济问题的科学预测以及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政策进行积极质疑与反思的方向发展,学科研究的主体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强。比如,有关对中国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中部地区大学生私人教育支出和付费意愿问题的研究。另外,困扰以往教育经济学研究有效性的“时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许多研究者不再满足于“书斋式”的统计文献研究,而是走到教育体制改革的第一线,进行大量的调查实证研究,不断从简单静态分析向复杂的动态分析转型。比如,有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新时期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领域教育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的广度来看,教育经济学不断从过去单纯的宏观研究,向中观层面的省际区域研究、微观层面的学校发展研究方向发展,尤其是微观学校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强;从注重单纯的新古典的局部均衡分析研究转向注重学校组织特性、合约、学校内部治理、产权、文化等制度问题研究。比如有的研究者从教育供给或生产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领域教育供求矛盾问题的探讨、关于当前民办学校自主发展的产权问题的探讨等等。同时,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实指导性来看,近几年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一改以往教育经济学偏重以介绍和应用西方教育经济学原创理论的做法,逐步走向面对转型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发现和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问题,从而迈出了教育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第一步。相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西方的理论和学说的介绍与引进上,无视中国教育经济问题的特殊性,也不去反思这些理论对解释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药方”是否具有局限性,那么,我们的研究注定只能充当这些药方的“作料”。

第四,从研究的主体来看,教育经济学研究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由教育学、经济学出身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展到具有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专业背景人士的加盟。比如,新的学科门类的划分把教育经济学归属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隶属于公共管理的门下,这种专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育经济学人员的专业背景。

第五,从研究的深度来看,教育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质量不断提升。比如,有关我国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中激励机制的设计、关于个人能力与教育水平的简单模型的研究颇有见地。学术问题的“真假”,往往决定着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高低,正如秦辉先生所说的:“有了真问题,才有真学问”。教育经济学研究者要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只有真心置身于转型期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际遇中,直面教育改革的困难与缺失,才能发现与捕捉那些涉及教育经济体制改革大局的“真”问题,研究、思考并提出新的解决思路,然后再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足与困惑

“初始之物,其茂也盛,其形也丑”。以上所述,尽管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相比,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急待加强。为此,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对于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者来说,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给世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这个研究群体的确又丢失了什么?

首先端正研究态度,摒弃浮躁心态。在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术工作者要敢于对“学术”二字负责,要有积极的学术情怀、高尚的学术品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又要建筑扎实的理论功底。教育经济学的发端是人力资本理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归属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立场问题。新的学科标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出现,把教育经济学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范围之中,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进而导致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问题。那么,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到底应当是归属于经济学、教育学或者是管理学,还有待于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笔者认为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问题复杂性的加剧,把它归属于上述任何一门人文学科或科学学科都不合适。相反,如果把它归属于一个涉及教育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可能更为准确。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应当是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的统一。如果仅仅将教育经济学视为一门依赖于数理逻辑的科学,离开其它学科有关人类行为问题如人情、伦理研究的帮助,必将使教育经济学囿于自身狭小的经济天地,而难以实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要改进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规范。无庸质疑,教育经济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对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的反思。教条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严重;二是研究方法落后。从规范研究的视角来看,质的研究范式如现象学研究、人种志研究、个案观察等在研究中用的很少。三是研究方法运作不规范。往往是论题前设不清晰,设计不严密,步骤不明确,数据和理论的关系不明确。四是微观研究不足。许多研究为宏观和中观研究,具体地分析某一单元教育经济过程和要素的研究比较匮乏。如学校组织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研究等。另外,从研究的创新性来看,教育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构建,否则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文化现实。传统的经济学只是一种“黑板经济学”,无法解释与预测现实的、复杂的经济问题。近几十年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市场运行效果是特定市场制度与规则选择的产物。市场交易源于社会经济中的人类相互依赖性,引起相互依赖性的资源和产品特性是决定制度与绩效间关系的关键。西方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演进了好几百年,每次变革都面临不同的市场与运行效果的选择,仅仅决定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以上所述,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教育经济问题,就不仅仅考虑成本效益的经济分析,还要对制约教育成效的制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把对教育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与制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三,加强原创性研究,争夺教育经济学世界话语权。关键是处理好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目前教育经济学界一个主流的看法是: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教育中的经济问题的学问。鉴于经济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以教育经济学也就分为宏观教育经济学和微观教育经济学。其实,这种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因为许多现实的教育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把握可能既需要宏观层面问题的探讨,又需要微观层面的分析,二者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实对于许多教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本着“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原则,或许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另外,从学理上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积极探索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和特殊规律。其中,教育经济学基本规律是指任何国家教育经济学领域中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而特殊规律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规律。但是,无论探讨哪种教育经济规律的研究,教育经济学者那种偏重解释西方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学说,而忽视具有本土教育问题的做法都值得我们警惕。同时,我们又要反对那种学术根基不牢以及学术思想贫乏的对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国教育经济学要想真正在世界教育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正视自身研究的不足,走出对策研究的误区,真正从学术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打量中国教育经济问题,并在解释与问题解决中反复论证,从而引导出富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

第四,要重视时代话题,关注教育经济学学术组织、对外交流及专业队伍发展的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应用实践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密切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社会变迁、实践变革,还是理论发展、政策的改变,都会使教育经济学激荡出鲜活的时代话题,但是,我们在关注教育经济学时代话题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论证。另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与繁荣当然离不开众多有志之士的加盟。然而,处在中国教育学学会门下的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性组织,它要在如何避免研究成员老化和“近亲繁殖”的现象、加强学科研究队伍相互的理解与沟通方面,通过自身常规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为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注释:

①作者简介:宁本涛,男,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美]萨尔坦,科马里.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2001.

The Reflection of Educ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s

Ning Bentao

Abstract: From a view point ofthe Educ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ology,the w riter have made a system of review and reflection aboutthe objects of research,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he exmeplification of research,the value of research andthe nature ofthe discipline. He believesthat the nature ofthe education economics is a combination of Human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If we only regard education economics as a discipline which depends onthe logic of science but not on the helps of other disciplines relating to human behaviors such as sensibilities,the research of ethics, we will restrict education economics intothe small field of economy without realizingthe purpose of economic profit .

Key words: education economics; methodology; reflectio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责任编辑:王丽红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