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中国教育经济学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杜育红
阅读数:208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教育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将之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分析了该阶段教育经济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的进展,归纳了每一阶段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分析了当前教育经济学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关于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几乎是循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不断成长壮大。30年来,中国教育经济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回顾30年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贡献,分析教育经济学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展望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未来。

一、中国教育经济学的萌芽期

国际上一般把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作为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时点,主要标志就是舒尔茨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以及当时西方经济学界围绕人力资本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贝克尔与明瑟。上世纪60、70年代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同步的讨论。改革开放后,随着面向西方大门的开启,教育经济学开始正式传入中国。如果以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作为标志,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萌芽期大约为1978年到1984年10月。从1978年升始大量关于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章见诸各种期刊与报刊。在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设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许涤新、于光远、董纯才等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在会上倡导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8月由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由华东师大邱渊教授首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与前苏联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万在此期间一批教育经济学著作教材,以及译著纷纷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厉以宁的《教育经济学》,北师大教育系研究组编《教育经济学讲座》,译著有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约翰希恩的教育经济学等。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经济学主要处于学习介绍西方与前苏联教育经济学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人力资本观念的引进,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与消费,教育更重要的是生产力与投资的观念逐步为学界、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初创期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初创期大约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标立着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性学术团体的成立使教育经济学研究形成了全国的协作组织与交流台。1985年学会主办的会刊《教育与经济》创刊,使教育经济研究有了独立的学术论坛,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经济学在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厉以宁主编,陈良焜、孟明义、王善迈为副主编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提出的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政策建议,对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重要的成果还有王善迈的《教育投资与财务改革》、《教育经济学概论》、邱渊的《教育经济学导论》、杨葆昆的《教育经济学》、薛伯英与曲恒昌的《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这一时期关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关于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的研究,关于教育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关系的研究,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关于教师工资问题的研究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同时从80年代中期升始,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生了教育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使教育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升始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轨道。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期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期大约从9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在。这一时期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全国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授予权并招收教育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单位达到近20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达到100多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成为98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标志着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在各类教育学与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快速增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教材学术专著与译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术专著大量出版,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近年来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发表的,反映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对教育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极大促进。这一时期编写的影响较大的教材包括王善迈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靳希斌的《教育经济学》、杨葆昆与范先佐的《教育经济学新论》、教育部财务司主持编写的教育经济培训网络教材等。在学术著作方面王善迈教授主编的教育经济研究丛书先后出版了15本,领域几乎涵概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财政与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等。闵维方主编的《教育投资决策研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丁小浩的《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研究》等都是这一时期高水平的标志性的成果。杜育红、赖德胜主编的《京师教育经济译丛》20年后再次较大规模引进介绍英美在教育经济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反映出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逐步赶上了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步伐。这一时期教育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各种重要的学术奖励,代表性的有王善迈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获得国家图书奖。

这一时期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研究方法日臻规范与完善。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初创期,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投资展开的,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投资的来源分配使用与效益等问题。在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期,教育经济学研究更注重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开展研究。这一时期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这方面不仅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的梳理与深化,也包括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研究。

第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劳动力市场结构及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第三,教育收益问题的研究。教育收益分为市场收益与非市场收益,市场收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以及教育收益率。这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收益率的实证研究及计量方法的创新。在非市场收益方面,像教育与生育代际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非常好的研究成果。

第四,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教育财政问题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在这一时期,教育财政问题的主要进展表现为公共财政框架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研究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研究,学费问题的研究,以及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五,关于学校效率与教育生产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学校规模效益的研究学校范围经济的研究学校效率计量方法与相关的实证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其中尤其是闵维方丁小浩等人所做的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研究在学术界与政策层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第六,教育成本计量与教育成本函数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在现有学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下,如何计量教育成本的研究,以及运用教育成本函数进行学校效率与教育经费充足性的研究。

第七,转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农村家庭决策问题研究等。

第八,新制度经济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这一时期一批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了学校产权学校经营学校组织交易成本与效率等问题。

第九,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比如高等学校招生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探讨等。

从以上的简单归纳中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经济学在这一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同时,这些研究采用的方法及学术规范日臻完善,许多文章不仅在国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有的还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关于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但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应该说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依笔者个人的观点,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不过从研究方法上看,更多地受到经济学的影响。从这一点上看,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学中寻找营养,或者教育经济学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不过,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经济学早期更多地与经济增长理论财政理论与劳动经济学相关。后来则更多地与公共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相关。这样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多个经济学科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经济学自身的逻辑与范畴似乎很难建立,教育经济学更多地应该是一门应用学科,从多学科的角度解决教育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但是回顾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即使将教育经济学定位于应用学科,其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加强,以避免出现就政策论政策,研究无法深入的现象

第二,理论研究引进与移植国外的模型较多,原创性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从目前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理论模型上直接引用国外的比较多,而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原创性理论比较少。中国教育改革升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应该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立足中国教育发展实际建构的教育经济理论还很少。在中国逐步走向强大的今天,迫切需要根植于本土的能够解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教育经济理论。

第三,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滞后。与教育经济学的学术研究相比,教育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严重地滞后。在全国出现这样多的博士点与硕士点的今天,教育经济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就业取向等方面并没有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与完善教育经济学的培养体系,为教育经济学发展升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四,解决国家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不足。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一直围绕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展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的对国家一些重大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教育经济学现有的研究能力与国家社会个人的需求相比,还远远无法满足国家社会个人教育决策的需要。如何瞄准需求,集体攻关,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DuYuhong

Abstract:This study review s the three phases of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fledging,early growth,and maturity.In each phase the study analyse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talent training,and social service and summarises majorresearch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declin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ddresses area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ssu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Economics of Education;research;talent training;social service

责任编辑:宋青青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