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作者:张忠华 周萍
阅读数:341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当今社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创建“互联网+教育”新平台,开发并利用好“互联网+”的优秀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能够真正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对于我国实现终身教育和建构学习型社会有着“加速器”的作用。但“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当代教育资金投入与资源升级优化配置、服务与管理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角色转变与良好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教育目的转型及教学方式变革、学生日常生活世界回归、良好道德情感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变革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2014年下半年在中国乌镇召开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会议通过了《乌镇宣言》,倡导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5月23日,在中国青岛召开了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互联网+”迅速发展,标志着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教育的引领作用,建构“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平台,[1]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像点石成金的魔杖一样,不管“加”上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微妙的变化。“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人们把“互联网+”跟火、电的发明相提并论,并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产业升级或产生新的产业链。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全球开放性、平等性、透明性等特征,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长期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能为社会财富激增拓展新空间、新源泉。

“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人们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形成智慧教育。[2]在“互联网+”的时代,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消退;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老师由你选的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涌现,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微课、Mooc(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都是利用“互联网+教育”所形成的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此外,“互联网+教育”还产生了“弹幕教学”。“弹幕教学”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3]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以笔者来看,“互联网+教育”将形成一个蕴藏巨大潜能的万维的教育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教育“伊甸园”。

二、“互联网+”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诞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自从奴隶社会学校教育诞生以来,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呈现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因为教育自身有其继承性,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总是具有不平衡性。逻辑意义上或者理论意义上的教育发展应该超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教育周期长的特性所决定的。但在现实意义上,教育发展一般都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这是因为教育发展最终还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决定教育发展的最后力量。

20世纪的百年历程也证明了社会发展、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新教育运动”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的教育改革则受到科技革命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大潮也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当今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

1.教育资源丰富化、全球化、共享化。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世界各国网站中都储存着海量信息,它们以Web的形式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万维网”,在海量信息中能够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教学的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信息共享。

2.校园、课程、考试、评价多媒体化。由于运用光盘、云储存、大数据等大容量的特性,越来越多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图书变成多媒体形式,这些媒体材料,不仅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实现声音、动画和三维场景的再现,并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把相关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使信息变得更为生动和实用,更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校园”形成全新的教学生态;“互联网+考试”为学校和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联网+评价”能够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3.教学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互联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对教材、教师、学习材料等进行多样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找到符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和进度,有利于真正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网上教与学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讨论、答疑等活动都极为简捷,课件随时能看、学习资源随时可下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内容的多少、知识的深浅以及学习进度的快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和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的“在家上学”运动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4.加快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学习化社会的建构。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用网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只要手机在身,随时随地可以做任何事情。传统的网络发展由于大型化、固定化,使用时受到一定的条件和地点的限制,人们总是围着网络转;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平板电脑等通信工具的微型化,使得人们与互联网形影相随,出现了“网络围着人转”的现象。人们随时可以学习,可以接受教育,在学习化社会里,“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越来越变成了学习。”[4]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一个全民皆学的学习化社会将会在一个天气晴朗、组织完备、设备充足、闪闪发光的情况下出现于人间。[5]这将大大加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5.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6]这为我国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教学点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全国所有学生都能面对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都能共享所有教育资源,对于克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乡村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互联网+”对教育的挑战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7]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带来的冲击,我们不能逃避,要主动面对,积极采取改革策略,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来,教育改革又被推到风口浪尖。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8]这是教育最后的目的。而人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创造、发明,同样也需要人来运用,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教育”,除了给我们带来机遇之外,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对此,人们提出种种猜测,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旧的教育生态面临毁灭,人类将重构新的教育生态。原因是“互联网+”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模糊、教育资源面临重组、教育自我更新能力加快。此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导致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碎片化的信息可能使学生专注度与深度下降,海量信息面前学习者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9]以笔者拙见,“互联网+”的发展,可能给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以下挑战。

1.国家、政府和社会各部门面临着提高“互联网+”服务能力与监管能力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审时度势,把握未来。一方面是国家、政府增加投资,或者给予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互联网+”的建设,加快我国“互联网+”的硬件建设。此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存在着两个严重问题,即网速慢、费用高。另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与控制,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混杂的“大舞台”,不仅储存着大量的优秀资源,同时存在着一些垃圾信息或反动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对青少年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开发并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临着挑战。“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不可阻挡之势,我们只能适应形势,因势利导,正确运用,善于运用。当然,运用的前提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利用。目前,教育界比较热点的问题有:Mooc、微课、翻转课堂、“创客运动”等,都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手段的利用还不够充分,甚至还有更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去开拓。怎样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潜力无穷的优秀教育资源库,是“互联网+”给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3.“互联网+”的发展对师生角色与信息技术素养提出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道德的化身。学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信息的接受者,其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使教师、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双方都成为教学主体,共同认知、加工教学客体——教学信息材料,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情境、提供恰当的认知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等,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学生角色的变迁,要求师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而当前中国的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素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远未充分发挥。

4.传统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受到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经多次变化,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首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原则;最后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价值取向。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产业不断升级或转变,新的产业不断出现,今天人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就可能遭受质疑,未来的社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当代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10]所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面对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如何保障学生有效获取有用信息、正能量信息,学生是否具备信息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就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有些学者就提出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达与分享信息的能力,应用科技的能力都是信息社会教育应该培养的能力目标。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目的要加强对学生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方式变得更加自由、自主。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课本+黑板+粉笔+灌输”的教学程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师生交流方式、数字化教师与家长沟通网络,真正实现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和主体,积极建构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为用、教育为本”,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5.“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化、碎片化特点。“互联网+”能够把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事物连接起来,整个地球成为一体化,世界不再隔绝,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多元文化并存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方面可以扩大青少年的视野,获取正能量的信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并非都是正能量的信息,同时存在着非法信息、谣言信息、破坏社会稳定信息,以及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和传播,对青少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负面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的泛滥,使得网络信息成为一个思想的“大染缸”,这给当代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即如何培养具有应对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使其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同时,怎样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学会选择,能够正确进行价值澄清,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应该有理想追求,但在实现理想的条件还不成熟时,把理想追求作为现实来追求,似乎有乌托邦之嫌。[11]所以我们要立足本土,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创造出一条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路。

6.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人的发展,是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身体发育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实践锻炼完成的;而心理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多方面兴趣的发展,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回归现实生活、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许多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变得人情冷漠,自闭、孤独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让青少年回归生活,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历练学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积累经验,反思、感悟与建构,这才是教育内涵的完满表达。

注释

①Mooc是指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

②“创客”源自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最初是指活跃于网络社区,借助开源软硬件制造出创新产品的科技动手派,现在泛指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交流,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或群体。“创客运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创客理念”和推进创客实践的时代潮流,包括开放共享的理念、动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新技术的极致追求等。见宋述强.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到创客运动——我们是否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5-6-2(8).

参考文献

[1]宣小红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2):18-32.

[2]杨檎.“互联网+教育”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圈[N].绵阳日报,2015-4-20.

[3]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5-4.

[4][5][8][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191,199,3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5-3-15)[2015-6-12].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201503/t20150325_1240453.shtml.

[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9]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

[11]娄立志.社会转型与教育代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4.

责任编辑:董自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