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简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作者:成有信
阅读数:1255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2期

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更广泛的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见解。多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产劳动;结合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不以个人和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

在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处于原始的未分化状态。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生产劳动,有了教育。但在那时,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教育……还处于原始的混沌未分化状态。那时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过程,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职能。不能把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原始的混沌未分化状态叫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没有分离,焉能谈结合?如果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原始未分化状态叫做两者的结合,就很容易对现代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产生误解,就会曲解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就会歪曲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概念,就会导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古代阶级社会,产生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第一次分离,这是剥削阶级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分离。

当人类社会经过若干万年的发展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大飞跃、大分化,产生了私有财产,产生了阶级,产生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古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古代学校教育。教育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过程和独立的社会职能,这是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第一次大质变,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古代学校教育,是剥削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这就决定了古代学校教育是剥削统治者的学校教育,它是培养剥削统治人才的场所,从根本上讲它们不培养生产工作者。因此,它是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脱离劳动人民的。这时劳动人民的教育和原始社会一样,仍然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仍然是和生产劳动处于原始的混沌未分化状态。在古代阶级社会里,是没有劳动人民的学校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产生和确立过程中,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这是劳动者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

在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改进,推动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于是发生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二次大飞跃、大分化。这次大分化,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大分化,使私有财产更加集中,产生了阶级的大分化,使有产者日益成为少数,产生了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出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二次分离,出现了现代学校,……这是教育发展的第二次大飞跃,第二次大质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现代教育为什么和现代生产劳动相分离?这是因为现代生产是科学的物化,要把科学物化为产品,必须通过掌握科学的生产工作者,而生产工作者掌握科学不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而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于是掌握科学的教育过程必须从生产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过程。于是现代学校就出现了。

现代学校教育是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因此,现代学校本质上是劳动者的学校教育。从此,劳动者有了自己的和生产劳动分离的教育过程,从此才有了普及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生产工作者,因此,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是和生产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就是和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和第一次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古代学校教育是有本质不同的。

弄清现代学校和古代学校的本质区别,是讨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讨论的是现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原始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不能叫做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也不能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从来就是结合的[1]。当然也不能认为“教育原来是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在过去的阶级社会里二者分离了,现在又要结合了”[2]。但是,只有和生产劳动有密切联系的现代学校,还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现代生产工作者来。只有把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学校教育过程这一独立的社会过程和社会生产劳动过程这样一个独立的社会过程二者密切联系起来和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现代生产工作者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个人和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这就是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没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利用它,但不能随意摆布它。这样,下列说法就有些不妥了:“教育原是是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在过去的阶级社会里二者分离了,现在又要结合了”[2],“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和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分水岭”。言外之意似乎是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结合并非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而是可以随个人至少是可以随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剥削阶级喜欢二者分离,不喜欢二者结合,因之二者就分离了,无产阶级喜欢二者结合,不喜欢二者分离,因之二者就结合了。

应该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所共有的特征。它是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而不是现代教育和一切剥削阶级教育的分水岭。

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发展

人类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当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曙光出现并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人们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理论就出现了。在古代社会不会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萌芽和对未来教育的天才预测。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即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孕育和发展时期,与现代学校教育孕育和发展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就提出了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突出地反映在莫尔、贝勒斯、裴斯泰洛齐和欧文的思想中。如果说莫他的这一思想乃是大工业现现实基础上的思想和空想主义的混合物。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本质上是这一思想的萌芽,是对未来社会和教育的一种天才预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才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许多著作中,在谈到英国的工厂法和童工的问题,在谈到欧文的教育实验及未来社会的教育,在谈到现代大工业生产时,讨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发表了他们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大工业的要求,它植根于大工业的本性之中。大工业要求全面发展的工人,而这种工人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在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到学校里去接受这种教育。因而必须一边在工厂劳动,一边到学校学习,把教育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这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联系起来和结合起来。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坚决反对普遍禁止童工,肯定了当时英国工厂法的做法,即“……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3]。同样道理,马克思从欧文的实验中看到未来教育的萌芽,肯定未来教育也应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只有自觉地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满足现代大工业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因此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3]

马克思还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和培养革命新一代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在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儿童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保证他们取得生存资料,可以使他们学得文化知识,还可以避免流浪和堕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禁止童工’!这里绝对必须指出年龄界限。普遍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虔诚的愿望。实行这一措施——如果可能的话——是反动的。因为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4]

马克思还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观点,列举了大量例证,论证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合理性,论证了它对儿童学习、智力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

在论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讨论了综合技术教育问题。他们认为综合技术教育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因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乃是综合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还讨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初等教育和工厂劳动的结合,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理论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占重要地位的未来的社会主义学校——初等学校和技术学校;成人教育。

近数十年来,由于生产性质、科学的作用、生产劳动性质和教育性质的变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也有新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发展。

当现代大生产产生的时候,大生产本身本质上就是科学的应用。机器代替并延长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手的功能,自然能代替了生理能。但当时,经验和技艺在生产中仍占重要地位。现在,电子计算机已部分代替了人脑的功能,这就使现代大生产产生了质的变化。

当现代大工业产生的时候,科学本质上已变成了生产力的一部分。但当时的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今天,生产越来越成了科学密集型的,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现代生产的基础——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大生产产生之初,由于机器的采用,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还占很大比重。在当时,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体力劳动还是物质生产的基础,体力劳动的无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主力。但是现在不同了,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显然已成了物质生产的基础,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化了,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无产阶级已日益成了无产阶级的主力。

至于说到现代教育,从它随大工业的确立而确立之日起,它本质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再生产和现代生产工作者再生产的手段,同时也是使科学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中介。但在最初,现代教育的这一职能并不十分明显。而现在不同了,科学已明显成了现代生产力的基础,同时也成了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的质在变,或者说,现代教育的本质更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由于大生产、科学、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性质在变化,必然会引起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性质的变化。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九段名言,关于生产劳动的十个提法,总的来说都是指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的。在当代,在发达国家,生产劳动正在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因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日益变成了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与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劳动的结合了。尽管我国的社会生产中体力劳动从总体上还占主要地位,但上述趋势不能不是我国生产劳动发展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性质的变化。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原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及对相应方针政策措施的检查和新的思考。

三、什么叫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什么叫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没有下过定义。多年来,也很少有人为它下明确的定义。1982年及以后我曾为它下过定义[6]

从前边我们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历史发展中及人们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理论认识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认识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乃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从现代生产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教育这一独立社会过程,与现代生产劳动过程这另一独立社会过程,这两个独立社会过程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结合。

由于篇幅关系,即这篇文章是提纲性质的,论述比较简略。因此,对这一定义的进一步分析,也只好从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217页,218页,65页,第19卷,1963年版,34-35页,第20卷,1971年版,347页,第23卷,1972年版,529页,530页,53页。

参考文献:

[1]吴有训.教育始终是与生产劳动结合的[J].教育研究,1981(2).

[2]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红旗,195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0.

[6]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On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working

Cheng Youxin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ing is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modern education,and it is further an extensive social issue.Marxists have long paid a great attention on this,and have a series of their viewpoints published.Furthermore,the combo ha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y in China.Therefore,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issue hereby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ducation;working;combination

责任编辑:赖冬梅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