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

作者:顾明远
阅读数:37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1期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了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和具有浓郁地方性知识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为总结和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2009年10月9-10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协作体联合在北京举行"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以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大规模会议,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乡土知识传承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期刊发的部分专家文章就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乡土知识;民族文化;地方课程

我对乡土教材没有研究,主要向大家学习。这次会议非常有意义。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各民族的教育是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因此,要研究各民族的教育就必须与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但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是民族文化传统。即使是汉族,因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的地域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就不可能了解那里的教育。所以开展人类学研究,深入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了解那里的文化传统和族群心理,是教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化对研究者来说,有研究主体了解研究客体的真实情况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该民族或该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让当地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

正像会议通知中所讲到的,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浸入,使得各国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尤为重要。我国的孩子现在只知道麦当劳,生活在“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中,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传承本土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但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当前功利主义盛行,许多所谓国学活动,其实并非真正弘扬民族文化,而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了金钱,把传统文化庸俗化。另外一种误区就是走形式主义,让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摇头摆尾地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传递给孩子一种什么信息?这不是弘扬国学,而是宣扬一种封建的意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从小做起,在教育中增加中华文化的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记忆力强,在小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华文化的典籍,背诵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但要避免走形式,更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精华。教育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该发挥选择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世代相传。

同时我们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样式,不同的民族或族群有不同的生活样式,因此文化必然具有民族性。但是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同时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各民族文化也会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因而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又都统一在中华民族大文化中。我们要重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样中华文化才是丰富多彩的。新的课程改革给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就为传承乡土知识、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如何把乡土知识、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现在许多地方已经有不少经验,大家在一起研讨,交流经验,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唐家莉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